首页 > 军事历史 > 南明:开局童子兵,撑起乾坤重

南明:开局童子兵,撑起乾坤重 第38节

  若论辛苦,丹初率军流徙上千里,可比他们辛苦多了。

  何云连忙说道:“我等无尺寸之功,坐安州城,何苦可言?”

  众人相视一笑。

  回归正题,丹初说道:“几件事,必须立即落实下去。第一为募兵。兵贵精不贵多,我已经盘算好了,首先要增募三营步兵、一营守兵,皆为五百人的小营……”

  丹初为总兵官,麾下仅剩一队、三队、火枪队三队兵马,战兵不到四百人,想想着实寒碜,理应扩军。

  不过,扩军不能盲目,否则,战斗力不增反减。

  丹初决定,改一队为骑兵队、三队为亲兵队,与火枪队一起组成标营,由他亲任营长。除此之外,标营再增设一个教导队、一个炮兵队。

  成立营务处,为参谋机关,成立粮台,为后勤机关,隶属于中军,由参军俞厚基负责。中军增加一个辎重队、一个医疗队、一个修理队。

  中军的权重和地位大大提高,下属部队不再设中军,改以“某部”相称。如营一级不再设中军,改设营部,职能与原先的中军相同。

  步兵营编制定为三个步兵队,营部下辖一个骑兵哨、一个炮兵哨,另有医官、工匠、火夫、旗手等,总人数约为五百人。营不再设中军,改以营部相称。

  步兵队设三个步兵哨、一个炮兵伍、一个旗手伍,一个火夫伍、总人数约一百二十人。

  守兵营专司守城,即为明军中的守城兵,额定为三百人,主要负责防守永安。

  这样一来,丹初需增募两千多人,还得购置军械武器。以永安州现有的钱粮计算,勉强够用。

  这件事,交给俞厚基具体操办。二人一路行影不离,已经商议好了细节,具体的人事、编制都已大致确定。

  丹初说道:“扩军的事,明天就发出命令,正月初八之前,新兵要募集到位,最晚初十时,就要开始训练。此事由老俞操办,为当前最为紧要之事。”

  俞厚基勇于任事,说道:“诺,从现在到初十还有半个月,时间上够了。”

  两人已经筹划多时,何云也提前向永安各地做过预告,募兵之事当无问题。

  “我交待给你的事,办妥了吗?”

  匡时点点头,欲言又止。

  丹初曾给匡时写密信,要他到莫氏家中试探口风,看能否寻找一个莫氏女儿做妾。

  莫氏持抗清立场,拥护丹初驻扎永安。但对丹初来说,这还不够。日后,他还需要更多的钱粮扩充军队,需要在永安实施着佃纳粮。

  没有莫氏的倾力支持,扩充军队、着佃纳粮都难以顺利实施。与之联姻,无疑是最方便最现实的手段。

  在座都是自己的心腹,丹初也就向他们坦白了:“诸位,我打算纳莫氏女儿为妾。将来要实施着佃纳粮,阻力一定很大。只要莫氏肯倾力支持我们,着佃纳粮也好,扩军也好,都会好办许多。”

  莫氏一族的耕地占永安州四分之一,家产至少有十万金,是永安州第一号的豪强。

  既然主帅已经挑明,匡时也就说道:“莫氏有一女孩,为当今族长莫逊仕的嫡孙女、当家人莫光书的嫡女,名叫莫毓芬,今年十六岁,很得莫氏的宠爱。

  “她自幼不爱红装,习练武艺,擅使一杆红樱枪,自称若对方不是英雄,虽是皇帝亦不嫁,若对方是个英雄,即便为他做牛做马也愿意。

  “莫氏是大族,前来说媒的人一大把,她却都瞧不上。听说镇台有意纳妾,她倒是十分愿意,毫不拘泥。老族长虽宠爱她,亦愿意把她许给镇台。”

  丹初笑笑,说道:“那就妥了,明天派人去提亲,年前就过门。”

  他还真不是贪恋女色,急于纳莫毓芬为妾,更多是为了争取莫氏的支持。

  “第三件事,是在中军成立教导队,培训军官,我自任队长。这个新年,大家别想着享受了。我打算开展一期集训,为扩军后的训练做好准备。

  “第四件事,是完善军械武器。两千名新兵,需要大量的军械武器。老何老匡已有所准备,还得对照编制,做好调配……”

第71章 教导队

  腊月二十八,教导队宣告成立。教导队和童子队合住,征用州学作为教学、居住之地。

  明朝重视教育,州县都设有官学,生员数量不断膨胀。生员已经享有优免,见到州官无需下跪。到了明末时,生员超额严重,质量下降,常常干涉地方行政,成为地方一大弊政。

  如今战乱仍频,科举不兴,永安州学也几近废弃。丹初暂时无力兴办教育,干脆征用州学。

  下午,哨长以上军官齐聚一堂,听丹初上第一节课。其实也没多少人,带兵官不到二十,参军、参谋、簿书等官不到十个。

  “诸位,年关将近,我为什么急着创办教导队?为什么急着召集诸位上第一堂课?”

  带兵官多为大老粗,丹初便以大白话开场,自问自答道:“因为我们正在扩军,在座即将升官。有的由哨长要升为队长,有的队长要升为营长。”

  此言一出,众人喜得眉飞色舞,皆道:“跟着镇台,大有前途!”

  丹初继续说道:“但是,哨官与队官不一样,队官与营官又不一样。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哨官,只需要做到两点即可,一为执行命令坚决,二为身先士卒。

  “队官相比哨官,自主性大大提高,是名副其实的主官,除了要服从命令、身先士卒,还要有所主见,会通盘考虑问题,临事要敢于决断。

  “因此,队官最历练人,武将如果没在队官的岗位上历练过,不是一名合格的武将。营官更不得了,掌管五六百人,要具备临危不乱的素质,要熟练掌握各种战阵,要会计算路程钱粮……

  “组织这次集训,一是要帮助大家适应新的角色,二是提升大家的思想观念,统一战法战术的认识。我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打仗的目的是什么?不要讲大话空话,我先给大家几个选择,是夺城,是夺财,还是杀敌?还是其他?”

  诸将之中,匡时最受器重,一直留在永安负责军务。他抢先回答:“镇台,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夺城。城为根本之地,有了城池,也就有了饷粮钱财,有了安置家眷之地。”

  丹初摇摇头,直言不讳地说道:“不对。松锦大战时,清虏围困锦州数月,却并未急着夺城。”

  松锦大战是决定明朝命运的一战,可惜明军大败,主帅洪承畴也降了清虏。

  众人都听说过松锦之战的故事,很快受到启发,说到:

  “打仗,最重要的当然是夺财。松锦大战时,清虏提前靠近锦州筑城屯田,缩短己方后勤补给线,又极力包围锦州,逼迫明军增援。最后,松山辎重一失,明军全线溃退。”

  “财可养兵,战场上,应尽量夺敌战利品,钱、粮、甲、器,皆应争抢过来。若是争抢不到,宁愿一把火烧掉,也不给留给资敌。”

  ……

  众说纷纭,丹初都不满意。倒是以勇猛著称的三队队副吴捷,给出的答案令丹初眼前一亮:

  “打仗应当以杀敌为至要。杀了敌人,城池、战利品自然就有了。”

  “嗯,”丹初结束了众人的讨论,说道:“吴捷说得有点靠谱,不过,还不够准确。我认为,打仗当以歼敌是最重要的目的。

  “可为歼敌?杀敌、俘敌,可称之为歼敌。击溃敌人、打败敌人,不可称为歼敌。这其中的区别是什么呢?”

  一向沉默寡言的曹煜说道:“歼敌的话,敌人遭受到毁坏性的打击,失去了反击的能力。否则,敌人虽然上战败,实力仍在,仍有可能卷土重来。”

  “说得对!”丹初击节赞赏,“打仗要靠人,靠粮食,靠钱粮,靠武器,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歼灭了敌人,粮食、钱粮、武器、城池自然而来。

  “我朝洪武年间的捕鱼儿海大捷、永历年间的翰难河大捷,皆为漂亮的歼灭战。天军集中兵力,或斩首,或俘虏,把元军一网打尽,彻底打服了蒙古。

  “若只是击溃了敌人,则敌人可以收拢败兵,随时可能卷土重来。譬如不久前的全州大捷,诸镇合力打败清虏,斩首一千余级。但清虏主力逃脱,耿逆的东江旧部并未受损。

  “诸镇拥军全州,督师节制无方,并未派兵追击,坐看清虏逃脱。因此,虽有全州之捷,湖广战局并未好转,天军仍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伤敌十指,不如断敌一指。败敌一万,不如歼敌一千。今后,大家尤其要注意,打仗要以歼敌为第一,不可因为贪恋城池、战利品而放纵敌人。”

  “诺!”

  丹初继续发问:“打胜仗,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军官们的回答很踊跃:

  “勇气!狭路相逢勇者胜,若是将士胆怯,在战场上只会一触即溃。”

  “团结!若是不团结,士兵在战场上就不会保护军官。一支部队陷入重围,友军就不会过来增援。”

  “信心!若没有信心,将士上了战场就会犹豫不决,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溃逃。”

  “身先士卒!军官指挥士兵拼杀,必须身先士卒,为士卒做好榜样。”

  “武器!没有精良的武器,在战场上必须处于劣势。”

  “饷粮!两军相持,一旦切断敌军的粮道,敌军就会不战自乱。”

  ……

  丹初让大家充分发言,最后给出了答案:

  “大家说得不错,但都不够准确。本帅认为,在战场上打胜仗,最重要的是集中,要集中兵力,要集中火力,要集中一切可以歼敌的力量、手段。

  “清虏已经坐大,实力在天军之上,与之死战、硬战,并不明智。而我军实力仍弱,扩军之后,新兵居多,如何对付久经战阵之清虏?

  “答案在于集中,每临战斗,必集中优势兵力。譬如,敌军以一千兵马进攻永安,我便以三千兵力迎战。如果敌人有三千兵马,又该怎么办?

  “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敌人三千兵马,兵分数路。我把三千兵马集中起来,只对付敌人一路,就会有胜敌的把握。

  “接敌之时,同样如此。之前每次战斗,我都要求旗手打起黄旗,目的就在于集中兵马。火枪火炮贵在集中,必不分散编制,目的就在于集中火力。

  “这样一来,我们队形密集,敌军队形混乱。一旦短兵相接,我军可三人合打一人。即便清虏身强体壮,也一拳难敌四手……”

第72章 联姻

  腊月二十九,赶在除夕前一天,永安莫氏下嫁女儿。

  虽是做妾,丈夫毕竟不一样。莫氏相当重视,置办了豪华的嫁妆,额外赠以一万两白银、五千石粮食。

  丹初也投桃报李,征得瞿夫人的同意,给予莫家小姐如夫人的待遇,以稍低于正妻的礼仪迎娶莫毓芬:除了不走正门、仪门,其他按以娶妻之礼。

  除夕将近,喜上加喜,永安城内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总兵府一如继往的忙碌,却多了许多欢声笑语。州衙已被征用为总兵府,随着扩军工作的展开,府内已稍显拥挤。

  丹初屈尊到莫家堡迎接小妾,莫家也还以大礼。族长莫逊仕、当家人莫光书等人,恭送新人到城内。

  午初时分,酒宴备好,大堂内摆了一桌,丹初、瞿夫人坐主位,莫逊仕、莫光书、莫毓芬坐客位,俞厚基、方以智作陪。大堂至仪门处,又摆了六桌,招待心腹部下、莫氏至亲。

  莫家小姐才十六岁,却并不怕人,坐在酒桌上左顾右看。她已经见过丹初和瞿夫人,和俞厚基也认识,倒对大堂内的陈设、诸将官十分好奇。

  莫逊仕瞪了她一眼,说道:“丫头,总兵府不比莫家村,你做了新妇,要谨守礼节,侍奉好镇台和夫人,万不可再撒娇使性。镇台英雄盖世,瞿夫人亦乃大家闺秀,非我等村野匹夫可比。”

  丹初接连纳了两个妾,瞿夫人心中本不高兴。想到莫氏对夫君事业有助,瞿夫人亦只好笑道:“莫姑娘落落大方,英姿飒爽,倒是我辈中的豪杰。”

  莫毓芬很大方,说道:“阿公教训得是,我以后必会好生侍奉镇台和夫人。”

  广西女子大多不裹脚。在西南土司家庭,不少女性尚武成风。最著名者,当属四川土司秦良玉,在万历、天启、崇祯三朝战功赫赫,被隆武帝追封为忠贞侯。

  莫毓芬所向往的,正是秦良玉这样的女中豪杰。身为女儿身,建功立业固有许多不便。但丈夫是少年英雄,胸怀大志,正可帮她一展抱负。

  丹初见她虽然虽然年幼,却英气勃发,落落大方,亦是心中欢喜,说道:“莫姑娘秀外慧中,我和夫人都很中意。”

  很多南明军队,不论是行军还是打仗,往往携带家眷。将来大军流转,难免要携带老营。莫毓芬女中豪杰,正可帮丹初护卫老营。

  吃过酒菜,丹初和俞厚基、方以智、莫逊仕、莫光书五人,来到二堂议事。

  大家分宾主坐下,亲兵送来清茶。丹初对莫逊仕说道:“老伯下嫁孙女,陪嫁丰厚,某感激不尽。他日若能成功,必不忘今日之事。”

  莫逊仕已然年迈,却依旧思路清晰,说道:“镇台年轻有为,前途无量。小孙女能嫁给镇台为妾,是她的荣幸。嫁妆谈不上丰厚,希望能对镇台有所帮助。”

  俞厚基原本就是莫逊仕的清客,说道:“镇台正要扩军,老伯送来的钱粮,恰如雪中送炭。”

  方以智还是第一次见莫逊仕,也接着捧他,说道:“久闻莫氏为永安大族,急公好义。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

  莫氏免不了要称赞方以智一番,然后叹道:“我若再年轻二十岁,必追随镇台建功立业。小子光书、孙子尔桢,皆小有志向,若镇台不弃,请收留他们效命。”

首节 上一节 38/1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落榜美术生,开启S3赛季!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