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5节

  此时回想起来,她依然心有余悸。

  朱元璋也不说话了。

  若非陈景恪出现,朱雄英就是第二个曹冲。

  想到这里,他心中对陈景恪的那点担忧,顿时就烟消云散了。

  “妹子你说的对,是咱多疑了。”

  “英儿和陈景恪既是君臣,又是玩伴。”

  “将来他们一定会是明君忠臣,共创一段佳话的。”

  马秀英笑道:“你能这样想最好不过,如果实在担心,就多压他两年便是。”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我之所以对他产生担忧,也是因为摸不透他想要什么。”

  “世人皆有所求,名利、钱财、权势、美色、美食等等,就连咱都贪口舌之欲。”

  “他对这些似乎都不感兴趣,咱不能不多想。”

  马秀英有些哭笑不得的道:“他才多大,贪这些也太早了点。再过十年他要还是如此,你再担心也不迟。”

  朱元璋挠了挠头:“嘿,还真是。都怪他自己,表现的太过聪慧,总是让咱忽略他的年纪。”

  马秀英顺着他的话说道:“虽然还不知道他在追求什么,但从他的一言一行能看出他的性格。”

  “他将来必定是好战之人,若掌权四夷的日子恐怕会很不好过。”

  得到提醒,朱元璋也露出若有所思之色:“他整日和英儿讲先辈开疆拓土之事,今日又讲华夏简史……”

  “是了,肯定是他整日就在想这些,才会给英儿讲。”

  “如此说来,他就是他自己所说的鹰派了。”

  马秀英疑惑的道:“何为鹰派?”

  朱元璋就解释了一下鸽派和鹰派。

  马秀英笑道:“如此称呼倒是生动明了,他肯定是鹰派无疑。”

  朱元璋说道:“咱不管他是鹰派还是鸽派,只要有才能有忠心,大明就有他施展才华的地方。”

  接着两人又聊起陈景恪的提议,关于华夏简史,两人都持支持态度。

  马秀英说道:“按照陈景恪所言之法,从燧人氏写到大明建立,最多不过二十万言。”

  “朝廷出钱印刷几万册,给每一名考中秀才的读书人发一套,再给藩属国送上一些。”

  “用不了多久就能为世人所熟知。”

  “到时你就能光明正大的说‘自古以来’了。”

  朱元璋想到那种美妙光景,也不禁露出开心的笑容。

  谈到启用新纪元的时候,两人自然更无意见。

  不过马秀英却指出了一个缺点:“新的纪年不能用‘开元’二字。”

  “为何?”

  “唐朝有开元通宝,唐玄宗第一个年号也是开元,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还是妹子你懂的多,咱就没想到。开元不能用,你说叫什么好?”

  马秀英说道:“历法需要万民知晓并使用才好,百姓多不识字,哪里知道开元是什么意思。”

  “但他们定然知道黄帝,所以无需想什么祥瑞年号,直接叫黄帝纪年就好。”

  朱元璋点头道:“是这个理,就叫黄帝纪年吧。”

  之后两人又聊了一会儿,眼见天色已晚就躺下歇息。

  ——

  启用新的纪元是一件大事,即便朱元璋习惯了乾纲独断,这次也非常小心。

  先是找来钦天监监正邬秉让推算。

  双重纪元乃前所未有之事,邬秉让也非常的惊讶。

  作为钦天监监正,他观测天文星象的能力可以不够高明,但察言观色的能力绝对不能差。

  既然皇帝拿着此事来问他,那肯定是已经决定要采用了,来找自己不过是求个心安罢了。

  如果自己敢说什么不好的话,轻则失业,重则丢命。

  所以他在推算之后,说了一番很玄乎的话。

  翻译过来就一个意思,此乃顺天应命之举,当行。

  朱元璋很是高兴,又分别询问了李善长等老臣,以及叶兑等大儒。

  李善长等人倒是很谨慎,只说此事悉听陛下圣意。

  朱元璋虽然不满,但见他们没有反对,也就没说什么。

  叶兑等大儒态度就截然不同了,一听说要启用黄帝纪元,那是一个比一个兴奋。

  给朱元璋扣了好几个大帽子。

  于是在几日后的一次早朝,朱元璋当朝宣布启用黄帝纪元。

  要求新刊印的史书,必须添加黄帝纪年,同时要求藩属国启用三重纪元。

  群臣倒是有人提出反对意见,理由也很简单,前所未有之事,理应慎重。

  朱元璋倒也没有惩罚他们,这么大的事情有人保守一点很正常。

  只要不是别有用心就没事。

  当然,他不在意这些人的真正原因,还是大多数人都同意了。

  这条法令正式通过。

  否则,他肯定要拿几个人开刀震慑一下其他人。

  接下来他又说了《华夏简史》之事,并命翰林院尽快将此书写出。

  这一下情况就不一样了,群臣纷纷反对。

  理由很简单,蛮夷就是蛮夷,岂能与我华夏子民相提并论?

  朱元璋怒斥道:“尔等当年都做过元朝子民,很多人还做过元朝官吏。”

  “既然尔等不屑与蛮夷为伍,为何还要与元人为伍,做那元人的官?”

  一句话说的众人哑口无言。

  倒是有人辩解,做元人的官是为了蛰伏以待时机。

  然后他人就没了。

  罪名很简单,贪腐。

  还不是诬陷,而是有实打实的证据。

  可谁都知道皇帝查办他的原因,朝堂在无人敢反对。

  于是此议案再次通过,翰林院全权负责编撰工作。

  为了防止他们阳奉阴违拖延时间,朱元璋严令一个月内必须拿出框架,否则所有人都要受罚。

  陈景恪得知朝堂发生的事情,既高兴又叹息。

  高兴的是方案通过了,叹息的是,一个正常的朝堂,不应该用这种方法解决争议。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方法的效率确实够高。

  暴力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但能解决提问题的人。

  暴力加正确的策略,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革新,减少不必要的内耗。

  也就朱元璋是开国之君威望高,又敢掀桌子。

  后世君主就很难做到这样了。

  别看朱标威望高,还获得了群臣的认可,若是他当皇帝提出编写《华夏简史》,不扯几个月的皮根本就通不过。

  朝堂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传了出去。

  即便科举近在眼前,读书人也忍不住参与讨论。

  对于启用黄帝纪元,他们不出意外的给予了支持。

  很多人甚至纷纷高呼陛下圣明,大明乃华夏正统。

  朱元璋听到这些消息,自然是十分的开心,赏赐了陈景恪许多宝物。

  不过对于《华夏简史》,读书人的意见就比较多了。

  主要集中在华夷问题上。

  有人支持,理由是先贤都说了‘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

  只要他们愿意学习华夏礼仪,那就是华夏之人。

  有人反对,理由也很充分,华就是华,夷就是夷,岂能同论?

  双方争论的很激烈,谁都说服不了谁。

  华夷之辩自古有之,双方谁都说服不了谁。

  谁能占据上风,只看朝廷的意思。

  朝廷比较具有包容性,例如大唐,那‘入则华夏’一派就占据上风。

  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相反的就是宋、元以及后来的满清,对身份尤为的强调。

  华夷之辩也最为激烈,而保守派占据绝对上风。

  现在的大明,朝廷支持四夷皆华夏支脉,所以很快包容派就占据了绝对上风。

  之所以会这么快就分出结果,很大一个原因是科举临近。

  谁都不想被人扣上一个,‘反对朝廷政策’的大帽子。

首节 上一节 65/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