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85节

  只不过这个想法他没有告诉别人,也不方便告诉别人。

  陈景恪不知道朱标内心所想,自顾自的说着自己的想法:

  “现在的内阁学士做的虽然不错,但他们的起点太低了。”

  “即便有朝廷的任命,部堂高官又岂会听他们的?”

  还是那句话,部堂高官都是二品大员。

  人家奋斗了大半辈子才爬到这个位置,会听你们五品官的?

  “所以以后的内阁学士,尽量从部堂高官和封疆大吏里面选拔。”

  “如此,他们就拥有足够的威信和执政经验,可以更好的处理国家大事。”

  朱标再次颔首,内阁成员的选拔标准,既要在基层工作过,还要在边疆省份执政过。

  从基层一直干到部堂级高官,执政经验自然是非常丰富。

  足以胜任内阁工作。

  “且为了防止有人贪恋权势,最好对内阁学士的任期做出规定。”

  “大明的国家计划,以五年为一期,所以内阁学士的任期最好以五年为一届。”

  “最多连任一届,也就是十年。”

  “期满,即便他做的再好,都要退位给新人。”

  朱标再次点头,一个人当二三十年的内阁学士,他不是丞相也是丞相了。

  对任期做出硬性规定,确实可以有效杜绝权臣的出现,是对皇权的一种保护。

  朱标和陈景恪谈了许久,最后一次对内阁制度进行了全面完善。

  次日早朝,朱标宣布给予内阁票拟之权。

  朝堂之上瞬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所有人都不敢置信的看向御座上的朱标。

  扩大内阁的权力?我们没听错吧?

  下一刻……

  “嗡……”朝堂和炸开了锅一般,变得嘈杂起来。

  朱雄英双手揣在袖子里,低声对陈景恪说:

  “啧,群臣的反应不出我的所料,真热闹啊。”

  陈景恪翻了个白眼,幸灾乐祸的道:“你高兴什么,陛下说了,让你领内阁事。”

  朱雄英表情一僵,我的自由,么得了。

  然后似乎想到了什么,眼珠子一转笑道:

  “嘿嘿……你是太子伴读,懂吧……”

  这下轮到陈景恪表情僵住了,娘的,你们一家子没一个好东西。

  群臣可没功夫理会太子和太子伴读说悄悄话,此时他们依然处在震惊之中。

  爹废除丞相,实现大权独揽。

  儿子才刚继位就迫不及待的分权,这父子俩的执政风格差别也太大了吧?

  关键是,太上皇可还活着呢。

  伱新皇继位才不到俩月,就迫不及待的干这事儿,太着急了点吧?

  以至于徐达都破例站出来说道:“陛下,此事……太上皇是何意见?”

  朝堂再次安静下来,众人都将目光看向朱标,等着他的回答。

  这要是太上皇不知道,乐子就大了啊。

  朱标自然明白群臣的顾虑,说道:“此事朕已请示过太上皇。”

  意思就是太上皇已经同意了。

  群臣依然感到不敢置信,太上皇那个独夫竟然同意了?

  有些反应快的,已经开始兴奋起来。

  内阁拿到票拟权,虽然还是幕僚机构,可权力实实在在的扩大了啊。

  君退臣进,这自然是他们乐于见到的。

  甚至已经有人开始思量,怎么进入内阁,争夺话语权。

  其中自然以儒家最为积极。

  但紧接着朱标就彻底打消了他们的念头。

  “五军都督府、都察院、大理寺,直接对皇帝负责,内阁无权干涉……”

  “内阁成员的选拔,依照旧例,并永为定例……”

  一系列的限制计划,犹如一盆冷水,兜头浇在了群臣头上。

  有人认为这些限制很好,非常的支持。

  自然也有人不甘心失去了一个扩大权力的机会。

  只是他们在不甘心,也无能为力。

  之后朱标又宣布对内阁成员进行替换。

  “魏国公徐达作为军方代表,加入内阁……”

  “韩国公李善长代表人事任命,入阁……”

  “户部尚书邱广安代表财政事务,入阁……”

  听到这三个任命,尤其是前两个任命,儒家官员彻底死了心。

  和这两位斗,他们还没那么想不开。

  徐达和李善长也同样惊讶,没有想到自己还能再进一步。

  不过他们马上就明白,自己不过是被拉出来的幌子,为内阁制度站台的。

  一项制度,不论一开始遭受多大的非议,一旦执行下去就会形成惯性。

  后面的人就算有再多的不甘,都很难动摇。

  这也是为何变法很困难的原因。

  而有了他们两个站台,没人能阻挠内阁的变革。

  之后朱标又公布了剩下四个名额。

  都察院、大理寺、礼部各有一人入阁,这三人都是儒家官员。

  第七个名额,则给到了一个名声不显的人,耿光。

  但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太子幕僚团队的重要成员,谁都没办法提出反对意见。

  如此七个名额确定,六个是朝中大佬,一个是太子幕僚。

  儒家官员占据了三席,表面看依然是最强势的。

  他们虽然有所不满,却也能接受这个结果。

  皇帝自然也满意,因为另外四席有两个是勋贵,一个是心腹。

  还有个邱广安是计官群体,但和陈景恪关系莫逆。

  就算按照规则走,皇帝依然占据绝对优势。

  而且朱标知道,李善长和陈景恪正在创立一套法治思想。

  等思想构建完成,司法机关将正式脱离儒家控制。

  到时候儒家就只占据两席,再无独大的可能。

  陈景恪当初推演的,文官集团独霸内阁,操控国家的局面,基本不会出现了。

  接着,朱标又下令让太子朱雄英领内阁事。

  这个命令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当初朱标当太子的时候就领内阁事,是事实上的常务副皇帝。

  现在又让朱雄英干这个活儿,算是给后世子孙树立了榜样。

  如果未来朱雄英也这么做,那此事就会成为惯例,被以后的君王执行。

  别管给不给实权,有这个名头在,太子的日子就好过的多。

  百官自然是乐于见到这个局面的。

  想烧冷灶的只是极少数,大部分人都希望政权平稳过渡,如此才能更好的保证自己的利益。

  太子地位稳固,他们只需要支持太子就可以了。

  不用担心站队失败,新皇继位把自己给清算了。

  朱标继位,就是最好的证明。

  除了极少数位置,大部分人依然该干啥干啥。

  即便是被替换的人,也另有安排作为补偿,而不是彻底失势。

  新皇给予内阁票拟之权,这个消息以最短的时间传遍了洛阳城。

  勋贵、官僚、读书人,无不欢呼雀跃。

  一时间朱标被冠以无数的荣誉头衔,圣君之名得到了一致认同。

  而且强化内阁,在群臣眼里还有更重要的意义。

  表明太上皇是彻底退了,否则不会任由新皇这么折腾。

  这自然也是大家乐于见到的。

  朱标可没心思管他们是怎么想的,在确立新内阁的制度后,他就将七名内阁学士叫到一起开了个会。

  朱雄英和陈景恪自然也都参与了进来。

首节 上一节 485/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