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22节

  虽然确实有一定效果,却也导致了严重的党争。

  等他一死,长庆就压不住这种矛盾了,被和平派逼迫退位。

  后龟山是个标准的天真派和投降派,只用了五年就将三代人的努力全部葬送。

  南朝的势力被压缩的就只剩下几块,眼看日本就要重归一统。

  这自然是大明不愿意见到的,陈景恪就想到了扶持长庆复辟。

  如果是以前,他们还真没有办法。

  大明总不能直接出兵帮人家复辟吧?

  那样一来,不就成司马昭之心了吗。

  还好,之前他扶持的海盗势力发展的很不错。

  于是就通过松下纯太郎,来完成了这一目标。

  当初扶持松下纯太郎,纯属是走一步闲棋,没想到竟然起到了关键作用。

  果然,多走几步闲棋还是有好处的。

  “如果长庆不蠢的话,来朝觐的使节团已经在路上了,到时还要麻烦您老人家去演一出戏。”

  朱元璋却摇头道:“你也有失误的时候,咱确实要演戏,但不是去见日本使节,而是拒绝接见。”

  陈景恪不解的道:“为什么?”

  朱元璋说道:“咱是大明的开国之君,眼高于顶,又岂会去管远隔重洋的小国之事。”

  “咱拒绝见他们是正常的,管了反倒是会惹人怀疑。”

  “标儿有仁厚之名,又重礼法,他出面会更好。”

  “而且明年咱就退位了,皇位更替日本人也会担心,新皇会不会更改政策。”

  “如果是标儿和他们接洽,就可以免去这重麻烦。”

  “支持他们的大明天子继位,他们会更加的开心,然后更激烈的去斗。”

  陈景恪竖起大拇指,说道:“您老人家才是玩弄人心的高手,小子佩服。”

  朱元璋得意的道:“你小子是聪明,但还是太年轻太嫩了,要和咱学的还多着呢。”

  陈景恪恭维道:“那是,要不说老狐狸呢。”

  朱元璋笑容一僵,怒道:“你个混账玩意儿,看咱不打死你。”

  说着拔腿就踢。

  陈景恪躲了两下,然后假装躲避不及挨了一脚。

  其实并不重,但他依然装作很痛的样子,一瘸一拐的连声求饶。

  朱元璋这才心满意足的道:“让你小子胡说八道。”

  这一幕恰好被殿外的蒋瓛看到,心里无比的羡慕。

  陈伴读真是独得圣宠啊,以后要好好巴结他。

  很快太监就过来通传,皇帝让他进去。

  蒋瓛目不斜视,见过礼之后回报道:

  “陛下,刚刚传来的加急情报,远洋使节团回来了,正在淡马锡修整。”

第291章 这就是大明

  远洋使节团只不过是美化的称呼,实际上大家心里都清楚,那就是朝廷组织的远洋商队。

  朝廷组织如此庞大的海贸商队,在华夏历史上还是首次,自然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大多数官吏其实都是反对的。

  一来成本实在太高,光那些船就是天价。

  采购的大批物资,也同样占用了朝廷本就紧张的财政资金。

  且能不能回本还是未知。

  大家认为海贸赚钱,那是只看到了个别大海商,又有谁去关注因此家破人亡的人?

  出海风险太大了,出去三艘船能回来两艘就是运气好,回来一艘是常态。

  弄不好血本无归,这就是现实。

  二来是觉得朝廷经商,会带坏社会的风气,影响农耕。

  毕竟粮食才是国家的根本,大家都去经商了没人种粮食,会亡国的。

  这一条才是根本原因,古典社会本就以农业为根本,重农抑商是符合当时社会条件的。

  只不过因为朱元璋的强势,群臣也不敢过于反对。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接受了这个现实,而是蛰伏起来等待最终结果。

  也就是远洋船队返回。

  如果一切顺利还好,但凡有所不顺,必然会遭到激烈反扑。

  所以,远洋船队回来的消息一经传出,就引起了强烈关注。

  百姓关注此事,单纯是出于好奇,百官关注则是等待最终的结果。

  陈景恪自然是知道这一点的,对此他的做法是,宣传。

  使劲宣传此事,最好弄的人尽皆知。

  并且还让远洋商队回来的时候,尽量将声势闹的大一点。

  “把外面带回来的好东西都展示出来,给天下人看看。”

  “我们要用这场盛事,为万民启智,为古典世界敲响丧钟。”

  朱雄英说道:“你真的是不放过任何机会,连此事都要利用一下。”

  陈景恪笑道:“这么好的机会,不利用一下岂不是浪费了。”

  “华夏文明在摇篮里生长了数千年,已经长大成人,是时候睁开眼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朱雄英也非常认同的道:“是的,以前我也以为,眼前这一隅之地就是天下。”

  “认识了你之后才知道,原来世界竟然如此广阔。”

  “我们眼前的‘天下’,不过是一个摇篮而已。”

  “想要走出去,不能光靠我们几个人努力,而是要让天下人都明白这個道理。”

  陈景恪长叹一声道:“我们曾经有数次机会走出去,但华夏文明太骄傲了,不屑于和外面的世界打交道。”

  “不过还好,利益最能动人心。”

  “只要我们能让天下人看到走出去的利益,自然会有无数人效仿。”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保守势力再强,面对利益之时,也完全不值一提。”

  朱雄英非常认同的点点头,然后提醒道:

  “你可别把利益挂在嘴边,小心被人抓住把柄。”

  陈景恪说道:“嗯,对外我的理由永远都是为了传播华夏文明。”

  朱雄英说道:“这不是借口,而是事实。”

  “我们所做的一切,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华夏文明更加灿烂辉煌。”

  “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个人也能实现自己的雄心抱负,名垂史册。”

  ——

  接到中枢传来的命令,赵秩和耿子茂虽然不知道朝廷深层次的谋划,却也能猜到让他们这么做的目的。

  如果是以前,赵秩或许会不以为然。

  甚至一开始他本人也并不支持朝廷经商,之所以还揽下这个活儿。

  一来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毕竟机会难得。

  二来也想亲眼看看,外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然后他看到了,想法也改变了。

  大明……不,华夏文明必须走出去。

  只有走出去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只有了解过外面的历史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其实一直在频繁的交流。

  而华夏文明,始终没有真正走出过那一隅天地。

  唐朝确实走出去过,可时间太短暂了,短到几乎没有留下太多痕迹。

  虽然和域外文明比起来,华夏文明依然是最繁盛的,可将自己与世界孤立并非长久之计。

  他也真正理解了,朝廷为何要开海,为何要组织如此庞大的远洋舰队。

  他由衷的,为大明有如此远见卓识的君主感到高兴。

  所以在接到命令,猜到朝廷的打算之后,他立即就做出了安排。

  搞,必须要将场面搞起来。

  将这一行的成果,展示给大明的子民们看一看。

  准备好一切,船队才驶入泉州。

  虽然朝廷没有组织人来迎接,早就接到消息的当地百姓,自发的前来看热闹。

  然后他们就看到了终生难忘的一幕。

  一车车的金银珠宝,没有做任何掩盖,就这样大咧咧的暴露在世人面前,招摇过市。

首节 上一节 422/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