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55节
“我明白了,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我们要用儒家,却不能将他们捧得太高,对吗?”
朱元璋欣慰的道:“对,就是如此。你能明白这个道理,爷爷就放心了。”
陈景恪也松了口气,进一步解释道:
“之所以捧道家,还有个好处。”
“道家乃百家之师,它的地位高了,也有助于新思想的出现。”
“而且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就算成为第一显学,也不会排挤打压儒家,避免大明陷入学派纷争。”
“这一点,是经过历史验证的,不用担心出现什么问题。”
他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打压儒家,而不是为了消灭儒家。
必须要承认的是,儒家在构建礼法方面确实有其优势。
他所建立的道德体系,深深影响着每一个华夏人。
尤其是当前大明,更是离不开儒家。
所以,消灭他是不现实的。
但儒家可以用,却不能捧的太高。
大明中后期的儒家是什么德行,大家都看到了。
所以,陈景恪一直在给朱元璋讲这方面的道理。
尤其是圣贤庙计划提出后,他就时不时的,给朱元璋分析一家独大的危害。
老朱的政治素养是无需怀疑的,很快就琢磨透了其中的道理。
独尊儒家确实能带来稳定,但独尊之后,儒家就会成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当朱元璋下定决心,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很难有做不成的。
龙虎山、茅山、武当等等道家教派,为何会一起站出来支持?
自然不是巧合。
在确定要搞圣贤庙之后,朱元璋就私下联络过道家各大派。
无需给出任何许诺,就一句话,圣贤庙老子位列第二,赐至圣先师封号。
一直表现的与世无争的道教,就露出了獠牙。
在关键时刻,给予了儒家致命一击。
至于佛教,朱元璋都没理他们,也无需理会。
作为道教最大的对手,他们必须要在行动上和道教保持一致。
若这一次他们选择袖手旁观,以后的大明朝,佛教就永远也别想抬头做人。
至于和儒家站在一起?
算了吧,他们不想史书上出现‘洪武灭佛’之类的记载。
而最终,也果如朱元璋和陈景恪所预想的那般,佛道的表态,彻底压倒了儒家。
但这并不是结束,而是争端的开始。
不论是大明朝廷,还是儒家、道家和佛家,都要在这前所未有的大变局里,重新找准自己的位置。
直到局势重新达成平衡。
而这期间,少不了各种斗争。
199.第198章 封王建制
199.
又一项计划成功施行,朱元璋却并未表现的很高兴,一副心事重重的的样子。
众人都有些疑惑,这是咋了,遇到什么大事了不成?
马皇后询问后得知了缘由。
他在发愁如何保证皇储的教育。
现在他们头脑很清醒,知道不能将儒家捧的太高。
但万一哪个后世子孙被儒家影响,重新走上宋朝的老路怎么办?
马皇后啼笑皆非,说道:“你能保证后世不出昏君吗?”
朱元璋无奈的道:“不能。”
马皇后说道:“那不就是了,道理都是一样的。”
“后世子孙如何,我们管不了的。”
“我们能做的,就是将眼前的事情做好。”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牛马。”
朱元璋内心依然很不顺畅,这一点很好理解。
谁又不希望家族永昌呢。
于是他找到陈景恪,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他的本意,其实就是找人说说心中的烦忧,并不指望能得到答案。
尤其是陈景恪一直强调,没有万世不易之法,也没有永昌不衰的家族。
哪知,听到他的问题后,陈景恪沉吟良久,竟然点头说道:
“虽然我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却有办法增加容错率。”
朱元璋愣了一下,反应过来后连忙追问道:
“容错率?快给咱说说,怎么增加那个容错率。”
马皇后和朱雄英也非常好奇,竟然真有办法?
陈景恪说道:“其实很简单,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一个篮子破了,还有另外一个篮子。”
“当陛下的篮子足够多的时候,容错率自然也就高了。”
朱元璋顿时就明白了他的意思,疑惑的道:
“你想让咱走周朝分封的老路?你不是一直反对恢复周礼吗?”
马皇后和朱雄英眉头也皱了起来,这可不是什么好路。
陈景恪笑道:“若真将日本打下来了,陛下准备怎么治理?”
朱元璋恍然大悟,一拍大腿说道:“好好好,咱明白了。”
“哈哈,大明本土自然不能裂土封王,可海外之地可以啊。”
“景恪伱一语点破梦中人啊,这个法子好,咱喜欢。”
马皇后和朱雄英也松了口气,只要不是在大明本土封王建制,别的都好说。
陈景恪趁机说道:“陛下在大明分封藩王,在短期来看确实利大于弊。”
“靠着藩王镇守地方,能快速度稳定大局。”
“尤其是塞王,在戍边拓土方面更是有着天然优势。”
朱元璋连连点头,这就是他分封诸王的用意。
可惜那些人根本就不懂咱的苦心,只知道反对。
陈景恪话锋一转,道:“可从长远来看,则弊大于利。”
“我们无法保证,血缘关系越来越远,诸藩王还能如现在一般相亲相爱。”
“等到藩王和朝廷有了利益冲突,更可能会酿成恶果。”
“不论是藩王造反成功,还是朝廷削藩成功,死的都是陛下的子孙。”
“但若将诸王分封在海外,给他们封王建制之权,则不会有这样的隐患。”
“我相信诸王也一定会更加喜欢封王建制,而不是留在大明当一个受猜忌的藩王。”
朱元璋再次连连点头,如果是平时陈景恪说这话,他肯定会生气。
但现在,他只觉得说的好,分析的很透彻。
事实上,作为皇帝他岂能不知道封藩的危害。
可他还是这么做了。
很简单,前期靠着藩王稳定大明国祚。
将来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肉终归还是烂在锅里的。
朝廷削藩成功更好,如果藩王造反成功,那天下还是朱家的。
只是这种想法,他不能告诉任何人,只能藏在心里。
现在,陈景恪给他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
马皇后和朱雄英也同样连连点头,就是这个道理啊。
尤其是马皇后,作为枕边人她岂能不知道朱元璋的想法。
可她也同样没办法将这件事情说出来。
有些事情,可以做但不能说。
一旦说出来,意义就不一样了。
她只能默默的支持。
朱雄英想的就简单了,天天跟着陈景恪学习,他岂能不知道藩王的问题。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