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09节

  “只是恰好他们的思想,符合汉武帝的需求。”

  “所以才被选中,完成独尊儒术的霸业。”

  “在这一点上,宋儒可以说丢尽了先贤们的气节。”

  “他们不是从社会角度出发,提出能改变虚弱现状的富国强民之策。”

  “而是选择屈从君王,为了迎合君王需求而修改自家思想。”

  “甚至为了迎合君主,创造出了很多祸国殃民的思想。”

  “倒也不是没有真正的大儒,范仲淹和王安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们就发现,宋朝的问题是来自于制度上的,试图改革。”

  “然而最终还是被儒家自己人给打倒了。”

  “之后的宋儒们,就再也不敢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反而将问题归结于人心坏了,开始搞内卷,试图从人心上解决问题。”

  “可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最大的问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制度的缺陷导致国家积贫积弱,民不聊生。”

  “百姓都活不下去了,又怎么可能有那个心情,去搞什么内心建设?”

  “这不就是缘木求鱼吗。”

  这话是有点大逆不道的。

  如果是刚入宫那会儿,陈景恪是绝对不敢说的。

  现在也不过是仗着有了点重要性,和朱元璋也比较熟悉了,才敢说一下。

  但也只敢浅浅的说一下。

  老朱就算知道了,最多也就是不高兴,不会拿他怎么样。

  其实他更想说的是,这个世界缺了谁都照样存在。

  夏商周、秦汉隋唐……几千年的历史,数百位君主。

  这些君主,曾经都认为这个世界没了他们不行。

  可事实上呢?都化成一抷黄土了。

  所以,真正优秀的学派不是为了服务君主,而是为了服务江山社稷,服务于华夏文明的。

  但他很清楚,自己要是敢说这话,估计离暴毙也不远了。

  所以这番话只能烂在肚子里。

  朱雄英陷入沉思,良久才说道:“所以君主最重要的,不是做事的能力,而是用人的能力。”

  陈景恪点头道:“对,事必亲躬不一定就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人陷入更大的困顿。”

  “还有句话叫‘君不与臣争功’。”

  “并不是所有人为官,都是为了荣华富贵。”

  “有些仁人志士,是怀揣富国强民的梦想出仕的。”

  “也有些人是想一展胸中抱负,实现人生价值。”

  “所以君主就要给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

  “否则,仁人志士就会闭门不出,甚至转投他人。”

  “唐太宗用兵能力不可谓不强,可他登基后,除了晚年征高句丽,就再也没有带过兵。”

  “为何?”

  “因为他手下有一群能征善战的大将,他要是还亲自带兵,就会抢走这些大将施展才华的空间。”

  “那些大将嘴上不会说什么,心里定然会不舒服。”

  “所以,他不再统兵作战,甚至很少干涉前方大将的决定。”

  “但这无损于唐太宗的英明,反而让他受到更多人的敬仰。”

  “君主最大的权力,不是他比别人懂的多,而是他拥有决定权。”

  “他可以决定由谁挂帅出征,也可以决定谁来担任哪个职务。”

  “放之学术界也是一样的,最终选择用哪一家的思想,也全在于君主的选择。”

  “君主选择谁,谁就能大放异彩。”

  “但作为优秀的君主,不会由着自己的性子来选。”

  “而是选择最适合当前国情,能让国家变得更强的那一家。”

  “宋室恰恰相反,他们没有选择最合适的,而是选择了最符合自己心意的。”

  “结果就是,真正有本事的被打压了,剩下的全都去学腐儒那一套了。”

  “所以,宋儒和宋室算是相互成全了。”

  这一番话,算是为之前的那一番话找补了。

  强调了君主选择的重要性。

  但也不能算全错,也确实是宋室的选择,导致了理学和心学的大兴。

  最终天下不是理学门徒,就是心学的门徒。

  到了明朝照搬程朱理学,更是规定了科举只能考程朱理学。

  理学的地位更加稳固。

  虽然中后期出了个王阳明,将心学的地位无限拔高。

  但他的心学只过了五六十年,就被后人给弄的不堪入目了。

  李贽这个心学大家,须发都白了,还流连于秦楼楚馆。

  美其名曰,吾心即宇宙,我等心学门徒就要率性而为。

  呵,心学成了放纵自己的借口。

  国家出问题了,问他们怎么办。

  人家直接来一句,人心坏了,做什么都是徒劳的。

  再问就是,世道乱不乱自有其规律,我们不应该干涉。

  到了明朝末年,心学就已经臭大街了。

  只能说,制度烂了,想靠扭转人心来改变世道,纯属扯淡。

  朱雄英微微点头,道:“我明白了,治国真难啊。”

  他毕竟年幼,再加上对陈景恪的信任,纵使觉得这番话有点违背常理,也还是选择了相信。

  陈景恪还是很欣慰的,言传身教了这么久,朱雄英的三观比老朱正常多了。

  朱元璋怎么说呢……在很多时候,完全可以将朱重八和朱元璋,看做是两个人。

  原本他还有些担心,这番话传到朱元璋耳朵里,会不会引起他的震怒。

  结果风平浪静,朱元璋什么都没说。

  这让他放下心来。

  也大致摸清了朱元璋的底线。

  皇权和宗室。

  这两点算是朱元璋的的逆鳞了。

  在他活着的时候,是坚决不能碰的。

  别的地方,都可以尝试改一改。

  包括学术思想方面。

  这就让陈景恪放心多了,以后可以稍稍放开一些手脚了。

  至于皇权这个东西,他这辈子都不打算动手脚。

  宗室制度,倒是可以等老朱走了之后,改上一改。

  天下养朱的局面,是定然不能再出现了。

  ——

  《华夏简史》定稿,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消息。

  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大家也都很好奇,这本书到底编成什么样子了。

  其实一开始,朱元璋对《华夏简史》并不是特别重视。

  书编写完成就可以,谁还敢反对大明是天下正统咋滴?

  前几天陈景恪提出的,圣贤庙计划,让他改变了对此书的看法。

  必须要推广,还要大力推广。

  所以,他当朝宣布,此书刊印天下,所有读书人都要学。

  以后科举殿试,有可能会从这本书里选题。

  如果他说在乡试、会试增加相应的考题,肯定会有人反对。

  但殿试本就是皇帝举行的加试,只确定名次,不刷人。

  出题也全看皇帝的心意。

  所以群臣倒也不好说什么。

  但殿试会考相关内容,就已经足以促使读书人去学了。

  当一本书成为科举必考科目的时候,它的推广效率简直超越了时代。

  在极短的时间里,这本书就传遍了大明一十三省。

首节 上一节 209/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