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7节

  朱雄英怏怏的道:“好吧,我知道了。”

  陈景恪心中松了口气,这次算是平稳落地了,就算传到朱元璋耳朵里也挑不出什么刺来。

  只希望朱雄英以后不要再说这种敏感的话题。

  之后两人又开始收拾行李,将书籍分门别类摆放在书橱里。

  本就没有多少东西,很快就忙完。

  然后两人就闲聊起来,从朱雄英和马秀英的病情,聊到了大本堂。

  “大本堂放在了大善殿,那里是皇爷爷休息读书之所。”

  陈景恪有些意外,竟然不是放在文华殿之类的地方。

  看来朱元璋是真被这次的重病给吓怕了,要将他放在眼皮底下照顾。

  “太孙可知主讲是哪位大儒?”

  “皇爷爷准备邀请四梅先生担任主讲。”

  “不知这四梅先生是哪位大家?”

  所谓主讲其实就是太孙之师,必然是德高望重的饱学之士,可是陈景恪想了一圈都不知道这个四梅先生是谁。

  虽然朱元璋说他不用上课,但毕竟顶着太孙伴读的头衔,也不能做的太过分。

  况且他自己也想去听大儒讲课,涨涨学问。

  事先了解一下先生的喜好,免得到时候出错。

  ——

  皇帝重开大本堂,在平日里必然会引起群臣讨论。然而和赵瑁窝案一比,又显得有些不那么重要了。

  只有部分大儒和公卿之家比较关心。

  公卿是希望自家的孩子能被选中,去大本堂陪伴太孙读书。

  大儒是想当太孙之师。

  宋濂刘基等人都已经死了,文坛并没有新领袖诞生,大家谁都不服谁。

  暗地里可没少较劲儿。

  然而谁都没想到,朱元璋竟然越过朝堂诸位大儒,另辟蹊径从民间找了一个人当太孙之师。

  四梅先生,叶兑叶良仲。

  这是个很陌生的名字,然而那些谁都不服谁的大儒,在听到这个名字之后都不吭气了。

  此人家学渊源,从曾祖父到祖父再到父亲,都是有名的大儒。

  他本人更是通晓五经,尤擅《易经》,天文、地理、卜筮、数学无一不通,无一不精。

  宋濂看了他的文章,都盛赞不已,言其不弱于任何大儒。

  此人一生从未出仕,却为大明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绩。

  他给朱元璋献了《武事一纲三目策》。

  建议北绝李察罕(察罕帖木儿)之招降,南并张士诚之僭据,东督方国珍之归顺。

  以建康为都,拓江广以自资。进则越两淮,规中原而取天下;退则保全方面而自守。

  稍微了解明朝建国史就能知道,朱元璋平定天下的顺序,和这个建议大致相同。

  后明军打苏州久攻不下,改用他的策略才克敌制胜,俘获张士诚。

  朱元璋屡次征召他为官,他都没有出仕,一直在民间办学教导学生。

  因他在家里建了一座楼,周围种了四种梅树,故人称四梅先生。

  所以在听到太孙主讲竟然是他的时候,即便是朝中大儒也都无话可说。

  群臣得知这个人选的时候,也不禁为朱元璋的选人感到佩服。

  现在朝堂局势很复杂,选谁都容易出问题。弄个局外人进来,是最保险的。

  重开大本堂,还有一个人尤为关心,那就是太子妃吕氏。

第20章 听你爹我的

  

  东宫太子寝宫。

  夜半无人,本是芙蓉帐暖度春宵的大好时刻,然而朱标却一脸愁容的翻看着手中的奏疏。

  作为实权太子,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明副皇帝。

  白日里主持朝局批改奏章,大大小小的事务基本都要过他的目,其繁忙程度不亚于朱元璋。

  从某个角度来说,朱元璋废了丞相大权独揽之后,还能维持朝局正常运转。

  除了他自己勤政之外,朱标的存在也帮了大忙。

  父子俩之间不只是合作,也有争执。

  两人性情不同,朱元璋更加霸道刚烈,朱标较为宽仁。

  在很多事情上,都存在着分歧。

  这种分歧随着朱标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

  比如这一次的赵瑁案,朱元璋一口气将六部官员抓了九成,这两天又陆续抓了八十多人。

  被抓的都是京官,在那些口供上,还有两千多地方官员等待抓捕。

  锦衣卫已经全部出动去拿人。

  这还仅仅是刚开始查,继续深挖下去,这个数字会暴涨数倍。

  真要发展到这个地步,大明都要陷入动荡。

  朱标认为这就是剜肉疗疮,代价实在太大了。

  且很多人都是被裹挟加入,罪不至死。

  只诛杀首恶和情节比较恶劣的,情节比较轻的加以惩戒,让他们戴罪立功或许会更好。

  朱元璋却坚持除恶务尽,决不姑息养奸,于是父子俩就吵了起来。

  当然,说吵是给朱标脸上贴金。

  真实情况是朱元璋单方面输出,朱标只能据理力争,然后被老朱用玉如意给撵了出来。

  争吵虽然被朱元璋的暴力镇压,但分歧并没有解决。

  朱标依然不赞同过于暴烈的做法,尤其是回到东宫之后,看到群臣给他的奏疏,基本都是求他劝说皇帝的。

  更是让他头疼不已。

  就在这时,太子妃吕氏端着一碗汤走进来。

  她头发还带着湿气,明显是刚刚沐浴过,身着一袭浅薄顺滑的绸缎里衣,曼妙的曲线若隐若现。

  “殿下,我看您晚饭都没怎么动筷子,就让人煮了一碗粥,您快趁热用了吧。”

  吕氏眉眼含笑,侧身曲臀坐在朱标对面的长榻上,将那紧致浑圆的身段,绷得是棱角分明。

  朱标却视若无睹,依然愁眉不展。

  “先放着吧,我这会儿没有胃口。”

  吕氏看了看桌子上的奏疏,眼珠子一转说道:

  “哎……若是雄英、允炆再长大一些,能帮着您处理政务就好了。”

  “这样殿下肩上的担子,也会轻松些。”

  朱标翻阅奏疏的手顿了一下,不着痕迹的道:

  “现在言之过早,谁知道雄英长大了会变成什么样子。允炆要去封地,就更指望不上了。”

  吕氏表情微微一变,强笑道:“雄英有陛下和您调教,必能成大器的。”

  朱标随意的道:“但愿如此吧。”

  吕氏见他浑不在意的样子,暗自松了一口气:“说起孩子们,妾身今日听闻……”

  朱标道:“哦,怎么了?”

  吕氏小心翼翼的道:“妾身听说,陛下要重开大本堂?”

  朱标抬起头道:“确有其事,地点就放在大善殿,离乾清宫很近方便雄英往来,爹已经下旨征召四梅先生入宫为主讲。”

  吕氏直起身子走到了朱标身后,双手轻轻的为其推按肩背。

  “妾身是这样想着,就是不知殿下会不会怪罪妾身……”

  朱标很是受用的微微闭目:“你但说无妨。”

  吕氏看着朱标的背影,微微一笑,轻声道:“妾身想啊,能否让允炆、允熥也去大本堂进学。”

  “如此也省的咱们另请先生,还能让他们兄弟多亲近亲近,免得长时间不见生分了。”

  说完之后,吕氏心情忐忑,以至于捏肩的手都显得有些僵硬。

  听到这话朱标眼神里闪过一丝冷意,不过迅即就消失,以不在意的口吻说道:

  “允熥话都说不利索,如何去大本堂。”

  “允炆倒是聪慧,然字都没有识的几个,去了也学不到什么东西。”

  “先请大儒在家中为他开蒙,等过上几年再说此事吧。”

  吕氏咬了咬嘴唇,心中极为不甘,然而也不敢再多说,挤出笑容道:

  “我竟然忽略了这些,还是殿下想的周到。”

  朱标没有再说什么,端起碗几口将粥吃完:“你先去歇息吧,我将这些公文处理完再歇息。”

  吕氏连忙起身,将碗勺收拾好,福身而出。

首节 上一节 17/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