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是大明藩王,我不摆烂

我是大明藩王,我不摆烂 第67节

  正好这时蕲州城也到了,催老丈连忙控制马匹减速,然后拉住一个把手,只见铁轨和钢轮之间忽然出现一溜儿火星,把朱厚照吓了一跳。

  “光顾着和你这后生说话,都忘了提前减速,只好用这法子进行减速了”崔老丈解释道。

  朱厚照懵懵地点着头。

  等朱厚照他们下了车,崔老丈就选了一条铁道,一溜烟的跑没影了,只留下朱厚照一行人在风中凌乱。

  然后朱厚照就看到一辆有着三个车厢的马列停了下来,这三个车厢不是敞篷的,车厢里有不少座位,上面坐满了穿着统一衣服的叽叽喳喳的女人。

  朱厚照不由的多看了几眼,因为里面有不少年轻的女性,而且这些女性看起来比宫里的嫔妃们可有活力多了,相比之下宫中的那些嫔妃只能说是死气沉沉。

  这辆马列一停下来,这些女人就都下车了,然后消失在蕲州城外的大街小巷里。

  朱厚照只能看清她们背后的衣服上写着棉纺一厂、棉纺三厂之类的字样。

  这时朱厚照才反应过来,这是专门用来载客的马列啊!原来有专门用来载客的马列啊!!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朱厚照才意识到自己坐在拉鸟粪石的车厢顶被拉过来是一件多么蠢的事

  怪不得那个崔老丈溜的那么快!朱厚照恨恨的想着。

  不过他的好心情并没有受这个小插曲影响,他兴致勃勃的向蕲州城走去。

  蕲州城的城墙外有很多的民居,朱厚照注意到这些民居被规划的很整齐,地面上都铺上了一种灰色的石板,但奇怪的是朱厚照找了半天都没找到石板的缝隙在哪.

  朱厚照很快就被一阵争吵声给吸引了,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个瘦瘦小小的女人正在拿着一把扫帚追打一个壮汉,那个壮汉根本不敢反抗,被打了一路.

  “一天啥都不干,就知道喝酒!我让伱喝”女人一边追一边骂,她很快就追上了壮汉,毫不客气的伸手在他脸上抓出几道血痕.

  朱厚照看的兴起,他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看的非常过瘾,口中还不断的为女人鼓劲:“抓,使劲抓,哈哈哈,往那边的脸也抓几道”

  女人冷冷的瞪了朱厚照一眼,揪着壮汉的耳朵回家了.

  “该!一个大男人挣得还没一个女人多,还喝酒活该!”朱厚照身边一个看客说道。

  朱厚照连忙看向那个人,那个人也看向朱厚照,主动开口道:“小兄弟第一次来蕲州吧,蕲州这样的事多了去了,习惯就好了”

  说完就摇摇头离开了。

  这弄得朱厚照有点懵,走了一会儿果然又碰到了一个类似的事。

  这让朱厚照彻底懵逼了,不都是说江南的姑娘都是温柔如水吗?怎么蕲州的女人一个个都这么的彪悍?

  朱厚照对蕲州的第三个印象:蕲州的女人很彪悍.

第121章 蕲州见闻(三)

  2024-07-13

  朱厚照走在在傍晚时分的蕲州城的大街上,他身后只跟着江彬和两个护卫,他感觉非常的舒服,因为蕲州城外街道的路面不像其他城市那样是黄土铺就的,下雨过后会变成一堆黄泥浆糊,虽然不知道这些灰色的路面是怎么建成的,但能看出来蕲州人对这种路面打扫的十分用心,路面上根本没见到有什么垃圾。

  他发现蕲州城确实像传说中那样没有乞丐,甚至连衣衫褴褛的人没见到。

  而且蕲州百姓穿衣服的款式和颜色都差不多,没有宽袍大袖,没有衣袂飘飘,衣服的款式极为简洁,很省布料,看上去很利落,而且颜色大多都是蓝色的,只是蓝的程度不太一样。

  然后衣服上还写着字,朱厚照观察了一会儿就看到了化肥厂、水泥厂、玻璃厂、铸造厂、机械厂、纺织厂、焦炭厂、钢铁厂、铁道工程队等等的字样。

  朱厚照感觉这些厂应该和自己熟知的东厂西厂不太一样。

  问了一下行人,他们都称这叫工装。

  最让他感觉惊奇的还是蕲州百姓的精神面貌。

  他在京城时就到处出游,见过很多普通的大明百姓,这一路从京城到蕲州更是见了多个省的普通百姓,但像蕲州百姓这样的还真是头一次见。

  蕲州百姓的肤色大多都有着健康的光泽,一看平时就没挨过饿,脸上虽然大多都挂着疲惫,但是眼中却闪耀着自信和希望的光芒。

  这种光芒在普通百姓的眼中太少见了,朱厚照见过的其他地方的大明百姓眼中大多只有麻木、愁苦和唯唯诺诺。

  朱厚照听到几个路过的蕲州百姓兴奋的在讨论什么蹴鞠联赛、厂蹴鞠队,讨论哪个厂子的食堂有什么好吃的他们身上都充满了活力,而这种活力朱厚照只在一些年轻的官员身上见到过。

  朱厚照站在那想了半天都没想明白是为什么,但他隐隐觉着这一切都和他的荆王弟弟有关系。

  朱厚照对蕲州的第四个印象:蕲州人的精神面貌很好。

  “公子快看!”江彬拉了下朱厚照指着一个方向说道。

  朱厚照顺着江彬指的方向看去,发现竟然是一队小童,他们穿着统一的服装按着个子的高低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在马路上,由一前一后两个个大人带队,路上的行人和马车都为他们让路,一脸笑意的看着他们过马路。

  这些小童在队伍里也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不断的有小童离开队伍,但在老师的提醒下,队伍始终能保持整齐,里面甚至还有女童单独成队。

  “走了那么远队列都没散乱,有点强军的影子了.”江彬轻声感叹道,他可是真正带过兵的,自然知道现在的大明军队的训练水平。

  大明的卫所军不用说了,已经渐渐沦为卫所军官的佃农了,一个月都不见得能操练一次。

  边军要经常面对蒙古人,所以训练的要勤一些,不过也只是十五天操练一次。

  原因很简单,还是缺饷缺粮食闹的,训练就要大量的消耗粮食,以大明现在的补给水平和官员的廉洁情况,只能供的起这种程度的训练了。

  所以能走出这种水准队列的大明军队还真不多,也不怪江彬心生感叹。

  朱厚照也出神的看着那队小童,疑惑的说:“不知道这群小童是干什么的?”

  江彬心中转过千百个念头,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说。

  就在他们说话的功夫,又有好几队小童出现了,一样是整齐的队伍,不断有工装的人把这些小童接走

  如果一队小童带给他们的是惊讶,那好几队小童带给他们的感觉就是震撼了。

  朱厚照终于忍不住拦住一个穿着蓝色工装的中年男人,问道:“这位兄台,请问这这么多小童是干什么的啊?”

  中年男人一愣,打量了他们几个一眼,说道:“第一次来蕲州吧,就是孩子放学了罢了!”

  “放学?”这个答案出乎朱厚照的意料,“那他们去上学去了?”

  “对啊,去上学多好啊,父母去上班都管不了孩子,送去上学有老师管,能学东西,还能管中晚两顿饭.”

  “蕲州人可真富裕,有这么多家庭能供起孩子去私塾上学.”江彬忍不住插话道。

  “什么私塾啊,是荆王殿下建的学校,孩子去学校上学又不要钱,能省不少粮食,而且学习好了还有奖学金,家里如果有适龄的孩子不送去上学,厂子招工都不要的.”中年男人耐心的解释道。

  江彬听的直咂舌,“听兄台的意思,这蕲州家家户户都送孩子去上学了?”

  “那可不是吗,谁傻啊不送孩子们去上学。”中年男人嗤笑着说道。

  “荆王果然豪富啊!供这么多孩子上学和吃饭,一年得花多少银子啊!”江彬感叹道。

  “荆王爷心善啊,蕲州有好多人家都把荆王爷给供起来了.”中年男人冲荆王府的方向拱了拱手。

  朱厚照心中也闪过很多念头,出于职业带来的敏感,他也生出了一些不好的念头,但是对朱厚烇的信任感还是压过了这些不好的念头。

  中年男人走了,朱厚照也对街上的小童们失去了兴趣,他又看到了一个人很多的店,顿时又被吸引了注意力。

  因为店门口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今日说书——新话本《鲁滨逊漂流记》第一回、第二回。

  “竟然不是三国和水浒,而且这名字可真新鲜,走,去听听!”朱厚照兴致勃勃的说道,他本来就喜欢听新鲜的故事,这次碰到了当然不能错过,更别说这开始说的还是第一回。

  他们几个人很快就占下了一张桌子,点了最好的茶水和小吃,就等着开场了。

  店里这时也挤满了人,也有不少穿着蓝色工服的人,朱厚照他们邻桌就坐了一桌。

  终于等到开场的时候了,一个精瘦的说书先生从幕后走了出来,一拍惊堂木,开始了说书。

  不过他一开始却没进入正题,而是说了一些其他的。

第122章 蕲州见闻(四)

  2024-07-13

  说书先生先是讲了一下三皇五帝的历史,然后话风一转说道:

  “历史留下了苦难,但苦难又铸就了辉煌,青山不改,大路朝天。《易经》开篇第一卦就说出了我们祖先对待世间万物的准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先民茹毛饮血,与兽争食,有人挺身而出,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抵御严寒,照亮黑暗,后人尊称燧人氏!”

  “百兽虫豸皆能伤我子民,有人挺身而出,筑巢建屋,从此人有居所,后人尊称有巢氏。”

  “人有百病折磨之苦,有人挺身而出,亲尝百草,肝肠而寸断而不止,刀耕火种,教人垦荒种植,后世尊称神农氏!”说书先生用低沉的声音说道。

  “哪怕天空碎裂,那就斩鳌撑地,炼石补天;

  哪怕洪水肆虐,那就疏通九河,分定九州;

  哪怕十日灼烧,那就弯弓搭箭,射下太阳;

  哪怕一介老翁,也要叩石垦壤,移走大山;

  哪怕身为鸟雀,也要嘴衔木石,填尽东海!”

  说书先生的声音变得激昂起来了。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始祖,他们本就是人,因为民而成就非凡之事,才成为万民之神,这也成就了我们华夏一族的民族精神!”

  “好!说的好!”茶馆里像是地震了一样,无数铜板被扔到了台上。

  朱厚照也被说的热血沸腾,一激动往上面扔了一个十两的银元宝。

  然后他就渐渐的回过味来了,这不就是朱厚烇经常在他面前提起的那一套东西吗,他总觉着哪有些不对劲,但又说不出来哪不对,因为这些话在逻辑上还真是一点毛病没有,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一段话肯定不是不是这说书先生自己弄出来的,肯定是他荆王弟弟弄出来的。

  朱厚照还真没猜错,这些就是朱厚烇弄出来的,这三年多他总结出来了一整套民族主义理论,而且制定了相应的宣传计划,说书就是其中的一种宣传途径。

  要搞民族主义,首先就要让大明百姓形成共同的历史认同,神话也是历史的一种,毕竟历史会成为传说,传说会成为神话。

  有了共同的历史认同,大家才会渐渐地形成民族认同。

  在这方面华夏的历史是不缺素材的,朱厚烇就弄出了一堆的宣传话术进行宣传,还经常进行花样翻新,而且充分考虑了蕲州民众的受教育水平和接受能力,刚刚朱厚照听到的民族精神就是其中一种罢了。

  朱厚照坐在茶馆里,感受着茶馆里众人热烈的情绪,心中有些震动,他感受到了一种陌生的力量。

  台上的说书先生喝了口茶,又一拍惊堂木,上面要求说的内容已经说完了,现在可以进入正题了

  “鲁滨逊乃松江府人士,乘坐一艘海船出海.”

  第一回主要是讲鲁滨逊在航海途中遇到风暴触礁,船上同伴全部遇难,唯有鲁滨逊幸存,只身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他用沉船的桅杆做了木筏,一次又一次地把船上的食物、衣服、枪支弹药等运到岸上,并在小山边搭起帐篷定居下来。接着他用削尖的木桩在帐篷周围围上栅栏,在帐篷后挖洞居住。他用简单的工具制作桌、椅等家具,猎野味为食,饮溪里的淡水,度过了最初遇到的困难。

  这部小说不出意外又是朱厚烇弄出来的,他前世就挺喜欢这部小说,而且这部小说的核心价值观很符合他现在的需要。

  朱厚烇想借这部小说勾起大明百姓对海外的向往,顺便宣扬一下劳动致富,天道酬勤,人定胜天的核心价值观,另外再夹带一些航海知识、野外生存知识等等,简直是一举多得。

  只不过比起原版小说的冗长和啰嗦,朱厚烇这版的《鲁滨逊漂流记》大大加快了叙事节奏,还用上了后世升级流网文的思想,设置了一个个爽点。

  反正这些明朝土著是不能抵御这个故事的魅力,一个个都沉浸其中。

  朱厚照也不例外,他从来没想到一个主角不是帝王将相、英雄好汉,而只是一个普通人的话本竟然如此的引人入胜,听着鲁滨逊克服一个个困难,他听的无比的有代入感,而且很爽,他恨不得自己也成为鲁滨逊,流落到一个荒岛上。

首节 上一节 67/2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秦:悟性逆天,我在鬼谷长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