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

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 第38节

  听闻其人与张角老道有关系,刘宏初时心中一惊,但随后也就没当回事了,区区数千兵而已,能翻起什么风浪,幽州自行便能对付了。

  如今大汉尚有数十万青徐黄巾没有平定,冀州又起黑山贼寇聚啸山林,凉州又冒出来个北宫伯玉,更不要说北地的胡人还在虎视眈眈。

  一眼看去,这些家伙个个都是凶神恶煞,大汉应付他们就已经焦头烂额了,哪里还有心情去管区区盘踞一县的数千黄巾。

  和其他的地方的动乱相比,许辰只是一点小浪花而已。

  倒是张让神色微动,搁下奏报之后,凑到刘宏身边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陛下,这许辰虽说兵少势微,但在幽州士族眼里,恐怕才是最可恶的存在呀。”

  听闻此言,刘宏先是一怔,看了一眼张让之后,慢慢领悟起来。

  很快,他就明白了张让的意思,然后拿起奏报,看到上面屠戮豪民几个大字,紧接着嘴角就勾了起来。

  “有意思,许辰此贼兵力不多,但做事却胆大,还真敢宰杀豪族这幽州的士族嘛.”

  刘宏眼睛微亮,似乎来了什么兴趣,身体也不禁坐正了。

  思索片刻之后,他再度看向张让,神色颇有些期待。

  “翻一翻今日奏疏,可有尚书卢植上呈。”

  听刘宏吩咐,张让连忙应声,然后在御案上翻找起来,不一会儿,他便双手一顿,然后拿起一份。

  把这奏疏拿到刘宏身前的时候,张让都不用刘宏吩咐,自己就轻车熟路摊开竹简念了起来。

  刘宏认真一听,果然如自己所料,卢植奏疏之中痛陈许辰此贼的恶行,然后自请领兵前去幽州伐贼。

  虽然奏疏说的事情十分简明,但其中言辞痛恨激烈令刘宏为之惊心。

  光看卢植这个激烈的反应,他就能猜到卢氏必定就在这个“屠戮豪民”的行列之中,随后又经确认,得知果然如此,刘宏也就冷笑一声。

  什么讨贼是假,报仇才是真,举族被屠,卢植现在必定是对那许辰恨之入骨了。

  但卢植这封奏疏,刘宏却直接就压着了,权当没有看见。

  这么好的反贼可不多啊,敢屠世家豪强,刘宏巴不得他们再发展发展,几千人的反贼不可怕,世家豪强才是他真正头疼的东西。

  弱干强支的现状没人比刘宏更加清楚,不然的话他也不会如此针对世人群体。

  自己这一朝和世家士人的斗争就没有停过,若不是黄巾动乱之下自己被逼的没办法,只怕现在也不会松开党锢。

  所谓士人和宦官的士宦斗争,本质上其实就是士族和皇权的对抗而已。

  这种情况之下,看到有许辰这样凶残屠戮士族,本身又势力微弱威胁不大的存在,刘宏不仅不仇视,甚至还有点乐见其成。

  “许辰此贼,提下通缉赏格也便是了,朕相信幽州自能平贼,朝廷就不必再付精力了。”

  刘宏再度慵懒的躺下,然后随意的挥挥手,就打发了幽州奏报。

  这突然窜出来的什么《自然道》黄巾,别说大汉本来就没有多余的精力搭理,就算有那个精力,刘宏也不想去管。

  他巴不得许辰再把幽州士族祸祸一遍,到时候朝廷再去接手,那可就舒坦了。

  说完此事,刘宏接着话锋一转,却是谈起了近来的另一件糟心事。

  “昨日宫中失火,殿宇损毁众多,有失皇宫威严,偏如今时局动乱,钱财也不足用,朕也不知该如何修缮才好。”

第70章 是谁!

  也许真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大汉时局动乱,各地均有反叛,偏偏这种关头,就连皇宫也起了大火,如今虽然已经灭了,但南宫云台和乐城门均已经被烧毁。

  损毁如此严重,那当然是需要重新修缮的,只是这样一来又不知道要靡费多少。

  刘宏躺在软榻,一边撑着脑袋,一边叹气,正是为钱财发愁。

  张让作为刘宏最为宠幸的太监,那察言观色的本事堪称一绝,尤其是琢磨刘宏的心思一琢磨一个准,一看刘宏这个姿态,他就领会了其中意思。

  皇帝自是不能做恶人的,那就只能自己这个太监来做了。

  “陛下您终日操劳国事,这才保全天下小民存身,如今宫中遇火,钱财不足,百姓也该体量一下陛下您的苦楚才对,若是他们能向陛下您缴纳一份修宫钱,该可填陛下一时之急。”

  张让上前一步,拱手躬身,语气情真意切的提出主意,似乎真的是为刘宏觉得心酸一般。

  刘宏慢悠悠的睁开眼睛,随后露出不忍之色。

  “话虽如此,可小民生存本就艰难,朕若是再加征税钱,恐更让他们雪上加霜,如此不妥,不妥”

  张让闻言,竟是一下红了眼睛,随后他就有些哽咽起来。

  刘宏一见如此,有些错愕,便询问缘由。

  哪知张让却一把跪下,说话之时已经泣不成声。

  “咱只是被陛下体恤小民的仁慈之心感动着了,咱大汉的百姓啊,能迎来您这样的圣君,真真儿是天大的福分。”

  殿中一时有些安静,刘宏老脸一红,随后清了清嗓子。

  “身为人君自是要体恤小民,这倒不必赞誉,你且起来便是。”

  听到命令,张让这才撅着屁股,磨磨蹭蹭站了起来。

  但即便站了起来,他也先是拿长袖抹了许久的眼泪,这才继续刚才的话题。

  “陛下仁德至此,百姓如何能不感激涕零,若能解决陛下忧虑,这修宫钱他们也只会争先缴纳,陛下您不忍苦了小民,这是您对小民的仁慈,但这何尝不是在忽视小民愿望呢?”

  张让眼眶微红,表情更是感动又急切,那样子真恨不得自己替刘宏答应下来才好。

  而刘宏则是纠结又纠结的模样,一会儿摇头说着“不行”,一会儿又无奈的叹气,这样自我拉扯许久之后,他才换上一副自责的神情。

  “你说的有理,朕虽然不忍,却也不能罔顾百姓情意,如今也只能苦一苦百姓了”

  说到这里,刘宏看向了张让,犹豫道:“只是这修宫钱该定多少合适呢?”

  张让连忙道:“不如每亩地收个十钱,陛下以为如何?”

  十钱

  刘宏的眉头一下皱了起来,显然是对这个数字不太满意。

  张让如何不懂,却也没有慌张,而是又靠近几步,在刘宏极近处低声说话。

  “陛下您如今有难处,升斗小民尚且愿意主动缴纳修宫钱,那这朝廷衮衮诸公,难道连小民都不如吗?”张让说到这里,有些阴险的笑了笑。

  刘宏神色微动,似有所悟:“你是说”

  张让道:“小民度日艰难都能挤出十钱来,朝堂诸公个个都是世姓大族,让他们缴个数百几千万钱,这不算过分吧,如今天下官职多有空缺,正好让他们缴了这修宫钱再去上任才好。”

  刘宏略一思索,眼睛就亮了,随后朝着张让点起头来:“如此甚好,就这么办!”

  虽然刚才自己和张让伱来我往唱了半天的双簧,但是刘宏知道,自己还是免不了要挨骂。

  当下黄巾弄得天下千疮百孔,百姓本就急需休养生息,这时候加征修宫钱足以把百姓一下压死,他很清楚这种行为有多么过分。

  只是身为天子,他并不会太在乎小民的感受。

  为了朕的个人享受,你们再苦一点,难道不应该吗?

  而如今张让给出了另外一个方式,与其自己一个人挨骂,不如拉着士族士人一起挨骂,自己可以少征点,但其余的部分就得士人去征了。

  自己向士人要大额修宫钱,士人上任官员之后,自然也会把这个钱往百姓身上摊派。

  若是士人真的照办,名声也就臭到底,正好还符合了刘宏打击士族士人的心意。

  想上任当官,那就得先替朕把这个恶人当了才行!

  刘宏也不得不感叹张让心思活泛,这也正是自己重用他们十常侍的原因,对付大汉士族士人,还得是他们宦官更有手段。

  随着张让献策成功,很快刘宏就开始落实了,于是大汉的官职就这么明码标价开始往外卖着。

  士人若是要去地方任郡守,小郡缴个几百万钱也就能够赴任了,大郡则是要几千万钱才行,至于更高的一州刺史,或者是中枢的三公九卿,价格甚至要上亿钱才能行。

  此修宫钱一出,顿时引得士人群体激烈反应。

  刘宏张让背地里的小心思,聪明的士人又怎么可能看不出来。

  实质上大家都心知肚明,虽然二十多年的党锢随着黄巾运动而解禁,但士宦斗争或者说皇权和士族的斗争依然还在持续,如今这修宫钱的闹剧,正是这种斗争的表现。

  在这场新的斗争之中,有人选择了妥协,最终缴纳了修宫钱就任官职,当然也有人用刚烈的方式表达抵制的态度,这种方式甚至可以是在赴任路上的自杀来实现。

  不过不管大汉朝廷斗得如何的热火朝廷,这些都影响不到远在大汉边地的许辰。

  作为一个不被大汉天子所注视的小透明,许辰自从在渔阳落脚之后,便有了一段十分安定的发展期。

  在这个时间里,许辰并不急于去开拓土地对外征伐,而是一心窝在这个小县里修炼内功。

  直至数月过去,时节从冬日进入开春,许辰这内功才算是有所小成了。

  而这内功修成的第一招,却并不是对着大汉使出去,而是对黄巾内部下手,他指着自己的那根指头,现在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就在渔阳下边一个普通村子里,在所有村民的见证之下,一个黄巾被看押着坐在许辰面前。

  只见此人额头冷汗直流,脸色更是苍白如纸,看着旁边装满粮食和几枚钱币的几个小袋子就叫屈起来。

  “是谁把这些东西放在俺家袋里的!”

第71章 内功小成

  自从黄巾军进入渔阳以来,很快下面的村庄,也就是大汉的“里”,便陆续有黄巾来了。

  按照许辰制定的结构,自己治下原每个里都会安排十名黄巾落户,使十人自择一人任什长,于是原本大汉的“里”就变成了黄巾的“什”。

  名称的变更,也意味着属性的变更。

  原本作为大汉基层行政单位的“里”,变成了黄巾基层军事单位的“什”。

  其上大汉的“乡”,则又变成黄巾的“屯”,这屯则是从十个什中择一什长任屯长。

  随着这结构铺开,则黄巾治下每一个军屯都屯有黄巾百名,下治十什,也就相当于治大汉十“里”的人口。

  按照汉朝百户一里的规定,则黄巾一屯治有千户,若是以一户四口之家为基础,则一屯治有人口约四千,当然这四千人口里包含着老弱妇孺,真正青壮可能只有一千不到。

  而渔阳虽是幽州大县,但幽州总体人口稀少,渔阳一县也不过六七千户而已,最终黄巾也只在渔阳设立军屯七个。

  这七个屯还塞不下许辰放归的三千余黄巾,如今也只是暂时安置着。

  而且所谓一什,也未必就一定要编入十个黄巾,等到时日过去黄巾的治理趋于稳定,那么每一什留下一个黄巾甚至也足够。

  届时随着地盘逐渐扩大,这放归的三千多黄巾不断分散出去,也就相当于三千多个什,三百多个屯。

  当然这只是最理想状态,随着战争的脚步,黄巾定然也会有不少损耗,但只要这个组织结构还在,就能不断的充实人员。

  真的到了这些黄巾全都铺开的话,那黄巾军差不多也就实控一州之地了。

首节 上一节 38/19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