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朕的大明朕做主

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6节

  心里思索着,天启提着笔在备忘录上记录。

  这两百万两银子的工程款,既然已经批下去了,那就是要不回来了。

  不过不要紧,就当是拿两百万银子打窝了。

  他还就不信了,两百万的巨款,这些人能忍住不伸手。

  呵呵,这到时候就不是钓鱼了,直接是炸鱼。

  再往后的奏章,看的朱由校是头皮发麻。

  万历皇帝临终前,留下了一道遗旨:建言、废弃及矿税诖误诸臣,酌量起用。

  而这些被削籍、被贬的官员,大多都是东林。

  本来,经过万历几十年倒腾,这个时候大明这架机器不能说运行的非常流畅吧,只能说是磕磕绊绊,很多衙门里的官员,不是老眼昏花,就是纸上谈兵,再或者干脆就没人。

  朝廷官员数量让一生都在为赵怂冗官问题而发愁的王安石看了直呼不可能。

  而面对缺官的这个问题,泰昌对于万历的这个酌量理解的非常到位。

  从万历皇帝驾崩的七月二十一,到泰昌皇帝驾崩的九月初一,满打满算四十天,泰昌对被神宗因各种原因贬谪的官员大加起用、升职,几乎每日都有,最多的一天起用十八人,其勤政程度崇祯皇帝看了直呼内行。

  ps:仅记录在《明光宗实录》中的起、起升记录就有41条,多条都是一次多人,这还不包括升官记录。

  而后,泰昌皇帝这人很有想法啊,一次性往六科补充了起码19个给事中,也就是言官。

  这些人包括但不限于:

  兵科给事中薛凤翔,兵科右给事中曾汝召,兵科左给事中杨涟,户科右给事中王继曾,工科右给事中惠世扬,工科左给事中蔡思充,户科都给事中李奇珍,户科给事中王继会,户科右给事中张国祥,礼科给事中暴谦贞,礼科给事中杨道寅,礼科右给事中周希令,礼科左给事中李若圭,吏科都给事中范济世,吏科给事中周朝瑞,吏科右给事中俱韦蕃,刑科左给事中魏应嘉。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人很多都在东林点将录上。

  神宗后期,内阁辅臣只有一人,先是叶向高,后是方从哲。

  泰昌继位后一看,内阁辅臣太少,要补充。

  为此,这位爷准了方从哲之请,补充了史继偕、沈淮两人挂礼部尚书衔、兼东阁大学士。

  同时,又亲自点了何宗彦、朱国祚、刘一燝、韩爌四人挂礼部尚书衔、兼东阁大学士。

  最主要的是,召了前内阁首辅叶向高还朝。

  虽然在泰昌驾崩时,到职的人只有方从哲、刘一燝、韩爌三人,但此时的内阁辅臣名义上的人数达到了八人之多。

  零零总总,登基29天,本来还算是平衡的朝堂,就让他那个便宜老爹弄的倾向于东林了。

  手指在桌面上敲动,朱由校内心微微思索。

  朝堂上党争的问题,其实他并不担心。

  哪儿来的这党哪党啊,都是大明皇帝的臣子,会导致党争问题出现,原因无非就是皇帝没主见罢了。

  明朝的官场,历史上哪都是独一份,对于皇帝有着极高亦或者极低的要求。

  皇帝可以雄才大略,如朱元璋、朱棣、朱见深(成化)、朱厚照(正德),这几位在位期间,内阁辅臣、六部尚书,那个不是纸糊阁老、泥塑尚书呢?

  同时,皇帝也可以说只要会盖章就行了,如隆庆和小时候的万历,当个橡皮活图章,找个有能力的首辅,自己搁后宫玩女人,朝政运行的都比本人上去瞎操盘要强。

  通俗的说,只要皇帝强势,或者首辅强势,皇帝信任,党争很快就能消停下去,千万不能觉得自己能行而瞎进行微操。

  求收藏,求收藏,求收藏,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第7章 角落里的密谋

  2023-12-11

  听着时不时从外面传入的嘈杂声,朱由校半躺在椅子上,双脚搭在龙书案上,朱由校陷入了一阵沉思。

  天启年间的党争,往上追溯,能追述到嘉靖年间。

  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这四人都是党争好手,手腕也够硬。

  但是自从张居正倒台,后面的人就没有那四人的手腕和魄力,干的事情也越来越过分了,京察(官员功绩核查,六年一次)都特喵的成了党争的重要工具。

  而东林和齐楚浙三党真正结下梁子,则是要追溯到万历初年,当时手握隆庆遗旨,开始改革的张居正一脚将东林党初代CEO顾宪成给踹回了老家,而回家的顾宪成创建了东林书院,正式拉开了党争的大幕。

  万里二十一年,癸巳京察开始,东林率先开始利用京察清洗异己。时任吏部考功司郎中、东林元老赵南星竟然公开宣称:“内察之典,六年一举,君子疾邪,小人报怨,皆于此时。以言者之意,就当俎者之意,如诗之断章,各取所求。”,结果可想而见,扫了一大批齐楚浙三党成员。

  万历四十五年,丁巳京察开始,齐楚浙三党结盟进入蜜月期,三方一拍即合,决定彻底清洗东林。郑继之(吏部尚书、楚党)、李志(刑部尚书兼署都察院事、浙党)、赵士谔(考功司郎中)、徐绍吉(吏科署科事左给事中)、韩浚(河南道御史,齐党)主持京察。

  由于主察之人均有鲜明的党派背景,因此京察还未开始,京城中就充满了火药味。

  结果不问自知,自兵部尚书王象乾以下众多官员或调查、或被贬,太常寺少卿丁启浚、礼部署部事右侍郎孙慎行等东林大将被处分或逼走。东林党几乎被从朝中一扫而空。

  接下来就是经典曲目,外敌已除,就该解决内部问题了——三党内讧。

  眼看着东林都弄走了,大家该排排坐,分果果了。

  同时在此期间,东林狗头军师汪文言设计离间三党,制造嫌隙,结果效果不是一般的好啊。

  齐党之人邹之麟想调职吏部,结果人齐党不答应,邹之麟一怒之下转而投靠浙党党魁姚宗文、刘廷元。

  再加上有汪文言从中出计,左光斗等东林要员与楚党结盟,反攻齐党,两方的互讦直接将齐党党魁亓诗教、韩浚二人弹劾罢官,导致齐党接近散伙

  而在这过程中,内阁首辅方从哲一直居中调停,保证着朝堂的基本运转。

  万历四十八年,万历皇帝驾崩,一个月后泰昌在启用了一堆东林后也跟着驾崩,留下了一堆的烂摊子。在移宫案中,东林得到天启信任,开始逐步掌控朝堂。

  天启三年,赵南星主持癸亥京察,一举将三党逐出京城,还整出了个四凶骂人。

  一时间,满朝堂基本都是东林,达成成就——众正盈朝。

  但没过多久,魏忠贤得势,或者说天启皇帝反应过来了,于是齐楚浙三党残余势力投靠魏忠贤,阉党形成。

  自此,东林党与阉党的双方冲突最激烈的时刻到来。

  现在,既然他这个穿越者来了,那么历史上的一切就不会发生。

  朱由校想着,眼神飘到了桌子上的奏本。

  如今的内阁三人,方从哲属于中间派,但他的门生亓诗教是齐党党魁,意见略微偏向齐党。

  而剩下的两人刘一燝和韩爌则两人都是东林。

  六部尚书中,工部尚书暂缺,新任的工部尚书王佐还没到京,如今暂署工部印的是左侍郎王永光,这是个放牛娃出生的寒门子弟,属于能干事的人,在天启年间没被阉党端了,崇祯初年清算没被东林端了,属于滑不留手的人物。

  而其他的五部中,吏部尚书周嘉谟,东林。

  户部尚书李汝华,倾向哪边不知道,但七老八十的,很让人担心哪天人就没了。

  礼部尚书孙如游,不是中间派就是楚党。

  兵部尚书黄嘉善,曾经戍边二十余年,威震宁夏,但其人早因年事已高而辞官,这次回来当兵部尚书,还是因为萨尔浒大败,前兵部尚书王象乾被人弹劾倒台,但实质上本人已经老的干不动了。

  刑部黄克缵,中立派,谁都不讨好,大名鼎鼎的刺头,历史上被阉党和东林两边儿轮着欺负,连历史上的天启皇帝都看丫的不顺眼。

  不过有意思的是,黄克缵本人也是个妙人,朱由校龙书案上有一封弹劾或者指着他鼻子骂的奏章,是辽东经略熊廷弼上的。

  萨尔浒大败之后,黄克缵这人想制造新的武器送到关外去,一想就想到了有海归经验的泉州同安老乡,于是在自己的老家调了十四个在马尼拉有过铸造经验的工匠。

  然后黄克缵派他的侄孙负责将这些人带到北京铸炮,其所铸的炮叫作“吕宋大铜炮”。

  不过,这玩意儿完全属于摸索阶段,炮是铸造出来了,一个人负责两门,铸了二十八门。

  八月份,泰昌皇帝当政期间,努尔哈赤正在围攻沈阳,在被围城之前,黄克缵就运了十几门“吕宋大铜炮”过去作为秘密武器。

  这炮是有了,用起来的效果嘛,很是不行。

  用后世的话说就是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很骨感。

  真到熊廷弼和建奴干起来的时候,一开炮,炸膛了好几门,气的熊廷弼写奏章对黄克缵是破口大骂,你让你侄子铸出来的这都什么破玩意儿。

  这份奏章看的朱由校忍不住想笑。

  而剩下的,左都御史张问达,不用问,东林。

  明朝东林的两个窝,都察院和六科廊(六科给事中)。

  手指在熊廷弼的奏本上轻点,看着黄克缵这个名字,朱由校心思微转,突然有了一个奇妙的想法。

  而就在宫内搞大清洗的同时,黑漆漆的油灯下,几个人聚集在一起。

  “王安,自缢了。”

  “嗯,听说是随先帝去了。”

  “你信吗?”

  “我不信。”

  “伱呢?”

  “我也不信。”

  “一个太监,在先帝驾崩之后,自缢相随,能有如此气节?”

  “如此有气节的,哪能是太监吗?”

  “阉竖,卑贱之人,懂得什么气节、什么忠义。”

  房间中,有人冷哼到。

  “可若王安不是自缢。。。哪他的死,恐怕就不简单了。”

  “恐怕是小皇帝看不惯王安。”

  “你指的是?”

  “哼,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都做了什么,好自为之吧。”

  这人说着,甩袖站起,走出了屋外。

  “也就神宗皇帝不理朝政,不然就凭你们往东宫跑的比我这个谕德都勤快,早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

  “你!”

  看着对方离去,有人气愤的站起身来。

  “韩兄,不要与其一般见识。”

  这人说着,将手中的一本奏本递了过去。

  “这是?”

首节 上一节 6/52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大唐军神,从灭突厥开始崛起

下一篇:我在水浒捡尸成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