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朕的大明朕做主

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515节

  听到周应秋的话,毕自严也跟着点了点头。

  “南赣是那个样,陕西也不弱,而且还是周而复始,一年更比一年难。”

  众人说的,是大明当下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在往年根本就无法触碰的话题。

  那就是小民武装抗税,或者说在有心之人的故意姑息之下,出现的民乱。

  这个是地方士绅很擅长的一个办法,制造小规模的民乱。

  每当朝廷将赋税压力向豪绅转移时,他们都会这样干,制造小型民乱,组织人手鼓吹,御史弹劾,清流上疏,最终的目的就是逼迫朝廷不能增税,甚至不能收税。

  通过舆论造势,用政治正确打击

  “姑息贿政历来早有,积重难返。”

  “难难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随着毕自严的话音落下,户部尚书袁世振和工部尚书徐光启两人几乎是同时出声感叹。

  在朝廷控制力下降的情况下,这就是一个死循环。

  地方官员要完成朝廷分发的赋税指标,就务必要姑息地方大户。

  大户带头交钱了,小民才会跟着交。

  大户若是不交,那地方官员也就只能派人下乡搜刮,到时候百姓就会用自己能用的一切工具来武装抗税。

  因为不交赋税反抗是个死,交赋税不反抗也是死。

  地方大户们侵占了太多的生产工具,却不肯缴纳赋税,他们的那部份就被分摊到了小民的头上。

  朝廷的赋税额度是按照黄册、鱼鳞册进行分配的,一个县要交多少赋税,都是明算出来的。

  这就导致了,地方官要想收税,就必须要姑息占据了绝大多数生产工具的大户,越是姑息,生产工具越会集中大户手中,最终结果就是,百姓也沦为了佃户,靠着大户才能活。

  大户挟地自重、挟民自重,往后就会愈发的张狂,不将地方官员放在眼里,而地方官员,也就只能更加的放纵大户。

  一旦朝廷将刀子动到他们身上,只要没有明白的弄死他们,他们就会利用对百姓的掌控,进行反抗,最终弄的一地鸡毛。

  “百姓什么都没有,只能靠着他们活着,这就是陛下问的那个问题,他们为何敢如此苛待小民的答案。”

  对于民间的乱像进行了一个总结后,毕自严看向六部尚书开口问道。

  “你们还记得,前段时间在南海子时,陛下说的那个事情吗?”

  “就是关于磨坊租子的那个事儿。”

  “记得。”

  闻言,几个尚书同时点了点头。

  “我记得当时陛下是说,这大户的磨坊若是没有百姓的租子来进行修葺,就会变的破旧,渐渐的百姓也就不会再去租借。”

  转头看了眼在场众人,户部尚书袁世振开口到。

  “而朝廷也相同,若是收不到足够的赋税来维持,国势就会渐渐的衰退,早有一天,会压死所有的人。”

  说着,袁世振看向毕自严道。

  “这样吧。”

  “不错。”

  闻言,毕自严点了点头,对袁世振的记忆力表示肯定。

  “这个。。。将大户的磨坊比作朝廷,是不是有些大逆不道了?”

  就在这时,顺天知府董应举看着对面的几位明公开口道。

  今天他们的会议是有纪要的,御史台那边的人都是可以看的。

  这话要是传到那些言官的耳朵里,还不得把他们骂死啊。

  “我说的,就是陛下的原话。”

  对于董应举的小心,袁世振是能够理解的,为此看着对方道。

  “这话虽然糙了些,但理是相同的。”

  “朝廷官员的俸禄、士卒的军饷、衙门的开支,这些都是需要钱粮来维持的。”

  “陛下的意思也很明确,那些大户凭什么只享受朝廷的庇护,却不肯给朝廷缴赋纳税呢?”

  “理是这个理,但有的人他不遵守啊。”

  闻言,礼部尚书孙如游出声道。

  “趋利避害,乃人之本性,以往能够不交,现在凭什么要交呢?”

  “那你说,顺天新政,那些大户们为什么老老实实的都将赋税给纳了呢?”

  闻言,袁世振看向孙如游问道。

  “这。。。”

  虽然心中有答案,但孙如游斟酌再三后,还是没有开口。

  还不是因为皇帝把刀架在了大户的脖子上。

  “你们来说说。”

  见道孙如游不愿开口,袁世振转头看向董应举、邓士亮等顺天府官僚。

  “因为他们不敢,那么做,一个不小心,可就是会死人的。”

  不待董应举开口,邓士亮就先发言道。

  “偷税、漏税、抗税,朝廷各衙门都在盯着,若是被发现、举告,成本太大。”

  “要罚没的银钱更多,而且还可能落得个流放辽东的下场。”

  “这半年来,顺天府可是处理了不少这样的人。”

  “至于说酿起民变,且不说朝廷兵锋朝发夕至,那个赵大户全家惨死,不就是现成的例子吗?”

  “说的不错。”

  不待董应举补充,袁世振就点了点头。

  “他们肯交税,就是因为朝廷真的能杀了他们,真的能抄了他们的家。”

  “我方才说姑息贿政,就是因为朝廷姑息地方官员,地方官员姑息大户。”

  “朝廷管不住地方官员,地方官员管不住境内的大户,为什么呢?因为斗不过,就只能姑息。”

  “为什么斗不过呢?本官觉得在于两点。”

  伸出两根指头,袁世振看着在场众人道。

  “第一点,朝廷管不住地方官员,是在于朝纲不正,这一点不是我这个户部尚书可以说的,我就不多言了。”

  “第二点,在于地方官员管不住境内的大户,因为他们斗不过,为什么斗不过?因为他们手中没有刀!”

  “朝廷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将这把刀递给地方的官吏们。”

  “这。。。”

  对于袁世振的递刀论,周应秋知道,董应举知道,徐光启也知道。

  因为他们三人都是给乡警配刀这件事的参与者。

  毕自言和兵部尚书黄克瓒对这件事也是有所耳闻,因为避不开。

  只有礼部尚书孙如游对此事不知情。

  “这么做,恐怕不妥吧。”

  看着毕自严,孙如游忧心的道。

  “顺天府就在陛下的眼皮子底下,将刀子递给地方官吏,就算出了事儿,朝廷京营也很快就能将之平息下去。”

  “但若是离京远了,若是再出上几个有心之人,难保不会酿成藩镇之乱啊。”

  “所以,这件事情我也在犹豫。”

  听到孙如游的话,袁世振点了点头。

  “若是酿成大祸,悔之晚矣。”

  “这刀应该递。”

  这时,首辅毕自言开口到。

  “但是将刀子递给地方官吏,如何保证不会伤害到朝廷根本,就需要制定好律法,划定好权责,这需要多做讨论。”

  “巡检司,公安司。”

  就在这时,徐光启突然开口道。

  “陛下方到南海子练兵之时,在如何安排旧有京营之事上,曾问询于我。”

  “那个时候,陛下对旧京营的处置上,考虑颇多,曾动过将京营划归巡检司的想法。”

  “巡检我们知道。”

  闻言,孙如游看向徐光启开口问道。

  “国初之时,太祖设巡检,扼要道,察奸伪,期在士民乐业,商旅无艰。”

  “但,公安是个什么东西?”

  “我想想啊。。。”

  闻言,徐光启用手揉了揉太阳穴,思考了起来。

  这都是去年的事儿了,他的记忆力有些衰退。

  “保护公众安全,所以叫公安。”

  就当徐光启思索之时,一个声音冷不丁的出声道。

  “!!!”

  听到这话,会议室内的众人转头看去,却见刘时敏坐在一把椅子上,就那么看着众人。

  “皇爷曾想过新设公安衙门,但最终却放弃了,因为公安衙门的权责,和巡检衙门的有重叠。”

  对于一众人探究的目光,刘时敏恍若未觉般,继续解释道。

首节 上一节 515/52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大唐军神,从灭突厥开始崛起

下一篇:我在水浒捡尸成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