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朕的大明朕做主

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450节

  将良家女送进教坊司这件事,一直在啃食着沈炼的良心。

  为此,他才会时不时的去找周妙彤,想让对方歇歇。

  “人我帮你找到了,接下来怎么和皇爷汇报,就是你的事情了。”

  在江湖上见多了人间百态,丁修一眼就看出了沈炼的想法,伸手拍了拍对方的肩膀,拿起自己的梅莺,向着外面走去。

  “你拿着锦衣卫的腰牌,直接到风日阁去要人就行了,那老鸨不敢不放人的。”

  “至于说背后的那些事情,查与不查,都在你。”

  站在门口,背着身,丁修对沈炼说完了最后一句话后,就彻底的离开了。

  “。。。”

  看着离开的丁修,沈炼的脸色异常的难看。

  他丁修聪明,我沈炼也不蠢。

  丁修说熊廷弼那件事背后的话,沈炼明白了。

  他现在正查的这件事背后,牵扯出了一个读书人集团培养瘦马的产业链。

  作为跟在皇帝身边几个月的人,沈炼清楚的知道皇帝的脾气,这要是给报上去,不知道要死多少人,不知道要牵扯到多少朝廷大员,多少民间大儒。

  丁修对此也非常的清楚,为此他查清后,将事情告诉他后就麻溜的选择了切割。(本章完)

第425章 邹元标:皇帝不敢掀桌子

  且不提沈炼接下来打算怎么做,扛着梅莺离开屋子后,丁修就带着几个自己的手下,离开无锡,向着南直隶而去。

  盗铸银币的事儿,查不下去了。

  中间人李伟死了,关键怀疑人李三才也死了,这个案子已经失去了继续往下追查的条件。

  当丁修清楚直白的告诉魏忠贤,盗铸银币案只能停在魏国公世子身上后,说句实话,魏忠贤是失望的。

  皇帝已经盯上了李三才,这点提督东厂的魏忠贤是再清楚不过的。

  不过,他却知道,皇帝不允许玩凭空构陷那一套。

  这其中的原因,魏忠贤不明白,丁修也不明白,但令李三才“亡故”的邹元标明白。

  已经暗中来到应天的邹元标,正在与孙慎行喝茶。

  “这些年,李公为我们做了不少的事情,如此故去,可惜了啊。”

  放下手中的茶杯,孙慎行看向邹元标道。

  “这是韩辅的意思。”

  闻言,邹元标摇了摇头道。

  “李三才牵扯到的事情太多了,他若是活着,迟早将我们都拖下水,而他若是死了,很多事情也就是永远的秘密了。”

  听到这话,孙慎行叹了口气,而后不解的问到。

  “我听说,小皇帝很是英明,但我上奏要严惩方从哲的奏章,为何至今仍是留中不发。”

  “方从哲那个奸佞,引贼人入宫,谋害先帝,为何其能善终?”

  “皇帝,真的英明吗?”

  “英明,或者说过于英明了。”

  闻言,邹元标看向窗外郁郁葱葱的树林。

  “自太祖至今,我大明被杀的首辅,只有夏言一人,哪怕是青词宰相严嵩,最终也落的个返乡老死。”

  “先帝之死,是笔说不清,道不明的糊涂账,而方从哲,说到底也做了我大明七年的首辅,若他不能得个善终,我大明就真的要亡国了。”

  看着眼前的孙慎行,邹元标仿佛是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都是那么的大胆。

  当年,张居正夺情,满朝弹劾,邹元标三上奏疏弹劾,最后一次,恰逢吴中行等人受廷杖刑,邹元标等打完后,将自己的奏疏交给监督的宦官,骗人说是请假的奏疏。

  那宦官看都没看,就将奏疏给递了上去,张居正批红时看到这奏疏后,差点儿笑死。

  见过讨打的,没见过讨死的。

  不过,在笑之余,张居正还是维护了邹元标,只是打了他八十棍子,打瘸一条腿,贬职流放都匀卫。

  啥?为啥这叫维护?

  张居正如果打算要他邹元标的命,直接找人劾他一个欺骗君父,邹元标他有几条命都不够死的。

  而孙慎行,就更为大胆了。

  在历史上,泰昌登基后,他补南京礼部尚书。天启登基后,又迁礼部尚书。天启元年四月,回到北京的孙慎行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弹劾方从哲,理由也是非常的激进,他弑君。

  而结果,也是非常的天启,即便是孙慎行已经因为第一波东林内斗,而早在天启元年十一月就辞官了,也被魏忠贤拉到东林点将录中,打算一波给A了,如果不是天启死的早,孙慎行绝对死的和杨涟等人一样惨。

  “慎行,谨言慎行。”

  看着眼前的孙慎行,邹元标叹了口气,脸上满是不甘。

  “你现在是南京礼部尚书,不是以前的给事中,御史了。”

  “你的言行,不止代表着你,还代表着你的属衙,今后,你的所言所行,都要三思。”

  说着,邹元标摇头道。

  “陛下虽然年幼,但非常的英明,他对我东林厌恶非常,容不下我们结党。”

  “我东林党上下忧国忧民,胸有一腔报国热血,陛下若是真的英明,为何容不下我等。”

  听到邹元标的话,孙慎行颇为的不解。

  有句话叫做,说谎说的多了,自己就深深的信了。

  孙慎行就是这么一个人。

  虽然对东林党干下的什么结党营私、公器私用、贪污受贿、私相授受等事了若指掌,但孙慎行觉得,他们做这些,都是为了洗涤朝堂,为了实现胸中抱负的手段,这些事情都是无伤大雅的。

  “越是英明的皇帝,就越是容不下结党营私。”

  看着孙慎行,邹元标摇了摇头。

  东林党,早就不是最初的那个东林党了。

  顾宪成当初创建东林书院,教授学生,是为了养望,给自己复起造势。

  结果没想到,万历个小心眼儿死活都不愿意再让顾宪成复起,让顾宪成余生都教了书。

  而在时间的酦酵下,东林书院也有了自己的的历史使命,为很多在朝堂上的清流提供了政治赋能,让江南大族无处去的金钱有了更好的投资渠道,为落魄士子实现阶级跃升提供花样策略,实现了对各个阶层人才的高效利用,直击大明皇帝的权力痛点。

  在这套系统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位。

  很明显,邹元标的定位就是掌舵人,而孙慎行,因为在官场上漂的时间太短就被贬,现在他的眼见还没有达到能够看明白官场政治生态的程度。

  “但皇帝,也因为太过于英明,所以他无法用结党营私的罪名,惩处我们。”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朝堂上的党派,那里分的有那么清晰。若是陛下以结党营私而清洗朝堂,那满朝堂就俱是构陷之语了。”

  看着孙慎行,邹元标说出了皇帝英明的地方。

  皇帝是在清理结党营私,但却并没有用结党营私的罪名。

  原因很简单,大清洗带来的必然是大混乱。

  古代的有武则天时期的酷吏政治,索元礼、周兴、万国俊、来俊臣四人,用酷吏政治稳定了武则天的统治,但在这过程中,平徐敬业造反、冤死黑齿常之,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内部斗争上,却也让李唐或者说武周停下了了继续对外扩张的脚步。

  而更往后的,看看经历了大清洗的毛熊,是个啥状态,如果不是莫斯科的寒冬,恐怕毛熊就让德三给闪死了。

  以结党营私清理结党营私,就是掀桌子,其最终伴随而来的必然是无处不在的构陷,这对目前的大明是无法接受的。

  “这样吗?”

  听完了邹元标的讲述,孙慎行若有所思的点着头。

  “我会让他们将一些事情都给清理清理,清理不掉的,也都是李三才做的。”

  看着孙慎行,邹衍表露出了一个孺子可教的笑容。

  “毕竟,死者为大嘛。”(本章完)

第426章 听说书咯

  李三才这人,是个非常矛盾的人。

  他改变了漕运的权力分配,让漕运总兵成了摆设,整个漕运的权力都落到了文官的手里,对这点,广大的受利群体是表示欢迎的。

  但同时,他在漕运任上,广交各方好友,为东林的扩大立下了功劳,也让他成了很多人的眼中钉。

  《明史·列传》第一百二十篇中,对李三才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三才才大而好用机权,善笼络朝士。抚淮十三年,结交遍天下。性不能持廉,以故为众所毁。其后击三才者,若邵辅忠、徐兆魁辈,咸以附魏忠贤名丽逆案。而推毂三才,若顾宪成、邹元标、赵南星、刘宗周,皆表表为时名臣。故世以三才为贤。

  这个表述,就写的很有意思。

  首先就对李三才进行了贬低,而后又说贬低李三才的人都是党附魏忠贤,进了逆案的人,又说推荐李三才的人,都是如顾宪成、邹元标、赵南星、刘宗周这种当世贤臣,所以世人才觉得李三才贤。

  这种解释的说法,看似是在说李三才,却实际上连举例的刘宗周等人一起给骂了进去。

  你们推举的是这么个玩意,你们也不是啥好货。

  当然,如今李三才刚死,这种对他人生的评价,现在还为时过早。

  但有一点,却是不可否认,那就是李三才的亡故,让南直隶上下都是惊诧莫名。

  前面已经说过,大明的漕运改变,是从李三才开始,李三才之后,本来全权负责漕运的漕运总兵成为了摆设,权力被漕运总督所夺走。

  在捣腾漕运的过程中,李三才在运河一线,积累下了大量的人脉,这就让他的死,荡起了非常严重的政治风波。

  这样一个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人突然死亡,尤其还是在王之采提议将南京所有账目上交北京的前提下,一个流言,突兀的就在南京城中传开。

  李三才,是被内阁首辅毕自严给逼死的。

  这个流言,不是没有根据的啊。

  内阁首辅毕自严,进京前是陕西省的右布政使,王之采进南京前,兼陕西布政使,这俩人是一个系统出来的。

  现在肯定是毕自严在京城发达了,要提拔王之采进京,李三才就是毕自严给王之采的垫脚石。

  而且,这也是有根据的啊。

  京城那边,因为赵于奎的一道弹劾李三才的奏章,弹的皇帝让毕自严把漕运给进行了一波私有化。

首节 上一节 450/52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大唐军神,从灭突厥开始崛起

下一篇:我在水浒捡尸成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