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朕的大明朕做主

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241节

  “此赤诚君子。”

  听到袁世振的话,朱由校伸出手指了指对方,对周围的众人道。

  “陛下谬赞,臣愧不敢当。”

  闻言,袁世振当即有些脸红,他也是有私心的。

  他在两淮的一些“老朋友”,在南直隶兑银时,根本抢不过那些个勋贵。

  在听说了南直隶兑银的事儿是他提出来的后,当即就遣人找到了他的门上。

  银币这东西,用起来比银两方便多了,但就这个数量太少。

  而且,还有朝廷那道奖励性举报的规定压在头上。

  这政策一出来,他们掀民乱的办法就用不上。

  下面多少地痞流氓盯着他们,就等着时间一到,举报他们呢。

  由不得他们不急。

  “此事,容朕再想想。”

  思索了一会儿后,朱由校摇了摇头,没有立刻答应袁世振的提议。

  见到皇帝这么犹豫,袁世振没有再说话。

  办事儿,讲究个火候。

  这既然皇帝已经在思考了,就不要穷追了。

  不然会让皇帝怀疑他动机不纯。

  见到皇帝与袁世振两人定下了再加火耗,多给数额的事儿,徐光启的眼神一阵闪烁。

  徐光启出身的徐家,是松江大户。

  而松江那个地方,后世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上海。

  徐光启本人在松江从事农业实验并著书立说的别业,并且在逝世后安葬的地方,叫做徐家汇。

  身为一个西学派,徐家在海贸上,当然是插了一手的。

  海贸利益的庞大,让四分高的火耗对徐家也不是不能承受的。

  而且,徐光启还发现了袁世振刚才提出的增加额度的一个漏洞。

  南直隶的火耗是四成,北直隶的火耗是一成。

  若是这新增的额度是在京城,有人将银子从南直隶运到北直隶来兑了,再运回南直隶,私下给人兑银。

  就算加上竞争多给出的火耗。。。

  心中一阵默算,徐光启就得出了一个起码一成五利益的结论。

  想到这里,徐光启深深的看了一眼袁世振。

  都是老狐狸,你搁这儿玩什么聊斋呢。

  不过,徐光启此时并不打算戳穿袁世振背后的目的。

  没那个必要,南直隶银币多加的火耗,只是目前市场上银多币少所造成的。

  等到后面数量上去,火耗自然是要降下来的,这个牟利的路子到时候也就没了。

  “陛下,臣前些日子在石景山看了很多东西,觉得这工级是个好东西。”

  跟在皇帝的身后,徐光启笑呵呵的看着堂口中正在配银的银匠,对皇帝道。

  “既可让朝廷得到技艺高超的工匠,又能让工匠得利,能活的下去。”

  “今日又在这宝泉局参观,听闻银匠不足,臣有个提议,想说于陛下。”

  “哦?”

  闻言,朱由校意外的看向徐光启。

  “说来听听。”

  “臣提议,能不能建一所匠学,招募一些无业之人,学习工匠之道。”

  给工匠办学校?

  听到徐光启,在场的众人都看向了徐光启。

  且不说手艺人几乎都是父子相传,传儿不传女,敝帚自珍的想法,舍不得传给别人。

  光是士农工商,各司其职,这朴实无华的社会定义,就让很多人不愿意去做工匠。

  注意到了周围人的目光,徐光启出声解释道。

  “以前,很多人就算是学的做了木匠、瓦匠、铁匠,也不敢四处宣传,生怕入了匠籍。但前番,陛下已令顺天府废除匠籍,很多人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古人有言,工欲善其器,必先利其器。”

  “衣食住行,那样都离不开工匠打造的器械。”

  “这些器械,关乎着大明每年能生产多少农具,能生产多少兵器,能编织多少布匹。”

  “若是工具不利,则生产出的数量与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故此,臣觉得建一个匠学,培养工匠,对朝廷是一件有利之事。”

第220章 不敢了,再也不敢了

  “建个技校?”

  这是徐光启的提议说出后,朱由校脑海中蹦出的第一个念头。

  摸了摸自己光滑的下巴,再转头上下打量了一下徐光启。

  该说,不愧是大明西学派的代表人,儒家实践学的奠基人吗?

  不过,如果建一个工学,恐怕是会在朝堂上引起轩然大波的。

  大明建武略院,是有基础的。

  各地卫所军学、武举都是武略院的基石。

  但工学不一样。

  顺天府的匠籍,可是他刚刚才给废除的。

  眼神游移,思索了一会儿后,朱由校摇了摇头。

  “此事可行,但不能是现在。”

  对徐光启摆了摆手,朱由校出言道。

  “这样吧,你先给朕列个条陈出来,总结一二,将有哪些行当,都列举一下,待朕看过之后,再想想怎么实行吧。”

  “臣领旨。”

  听到皇帝的话,徐光启拱手应道。

  其实,他对办工学,也只是一個初步的构想。

  他真正想要,是皇帝的后半句话。

  总结一下,哪些行当归属于工的范畴。

  前番,和皇帝在西苑开会时,在得指皇帝有意给工部加权后,徐光启就有了这个想法。

  毕竟,先弄清楚工是什么,才能知道自己该管哪些东西。

  拒绝了工学的事后,一行人又在宝泉局中转了起来。

  站在一架巨大的天平前,看着正在给每枚银币称重的工匠,毕自严与袁世振二人可谓是感慨良多。

  皇帝给他们讲解了什么叫做货币。

  他们二人也私下商议过,为什么昔年太祖爷的大明宝钞最终会贬值贬到擦屁股纸都不如的程度。

  眼前这架天平上称的,哪里是一枚枚银币。

  这称的分明就是大明的信用度,是大明的基石。

  而与毕自言和袁世振不同的则是徐光启。

  他此时正在一台冲压机前仔细的观察。

  这架机器是皇帝给出设计思路,由大匠试做出的。

  同厂房内其他的辊压机相比,这台辊压机明显要节省力气。

  根据徐光启的观察,出现这种原因是因为机器的侧面,有一堆的齿轮、滑轮。

  “陛下的奇思妙想可真是多。”

  仔细的观察完这机器上的每条锁链,徐光启不由得感叹道。

  一行人在宝泉局参观,或者说视察之后。

  宝泉局的门口,三人恭送皇帝骑马而去后,也纷纷行礼道别。

  宝泉局视察完毕后,就是视察石景厂了。

  这个是朱由校每月工作必须要有的一环。

  军队,是朱由校这个皇帝的脊梁。

  而工业,则是大明的脊梁。

  对此,朱由校也是非常的重视。

  如上月一般,在几个炼铁厂巡视一番后,朱由校非常的满意。

  随着矿山的扩大、矿丁的招募、炼铁炉数目的逐步增多,铁产量每日上升。

  而与此同时,铁轨以及铁轨车这东西也在诸多厂区中开始铺设。

  一人高的铁规车,用驴子拉着在两条钢轨上跑动。

  虽然花费多了一些,但到底是节省人力多了。

首节 上一节 241/52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大唐军神,从灭突厥开始崛起

下一篇:我在水浒捡尸成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