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朕的大明朕做主

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232节

  对于朱由校这个皇帝来说,解决东林的办法很简单。

  敲了领头的,下面的小卒子用能力,一个个的过一遍筛子就行了。

  能办事儿的留下,不能办事儿的滚蛋,很容易就平息下去了。

  大明的朝堂,只需要皇帝的一个声音,不需要这党那党的党魁什么的。

  朱由校的估计没有错,当日午时,张问达的乞骸骨的奏章,就通过内阁送到了他的龙叔案上。

  看着韩爌票拟的“回拒”两字,朱由校嘴角露出一抹冷笑。

  “三请三辞,只有皇帝登基才需要,一个臣子,还不够资格。”

  心里默默的道了句,朱由校提笔勾掉韩爌的票拟,写上了一个准字。

  而后,朱由校转头看向刘时敏道。

  “令六部举荐下一任左都御史。”

  “奴婢遵旨。”

  闻言,刘时敏一躬身,吩咐太监前去传旨。

  看着离去的小太监,心里暗暗的到。

  为了左都御史的职位,有心者都会跳出来。

  咬吧,狠狠的咬起来。

  而就在皇帝拿左都御史的职位钓鱼的时候,京城到山海关的官道上。

  驿卒正骑在马上,快速的奔驰着。

  向前倾俯着身子,驿卒用力的保持着身体的平衡。

  随着马匹的狂奔,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也传出急促的声音。

  离的老远,水马驿中的执勤驿卒听到这个铃声,立刻开始牵出已经准备好的驿马,翻身上马,沿着官道向前而去。

  前后两人,前者慢,后者快。

  待到两马并行之时,相对静止,在行进的马屁上,两个驿卒就完成了三百里加急公文的交接。

  就如同后世的空中加油一样。

  拿到公文之后,前马开始加速,向着京师狂奔而去。

  一个昼夜三百里,这就是目前全球最快的消息传递方式。

  这套由朱元璋亲自制定的驿站制度,一直沿用到了后世电报这种科技物品出来的清末。

  明朝的驿站分为水马驿、急递铺、递运所。

  分别负责常速,加急,货物。

  元朝的那些个水站、马站、轿站、车站、驴站、狗站等,是不存在的。

  伴随着驿马的狂奔,当日傍晚时分,就已经来到了安定门外。

  距离老远,守门的士卒就看到了背上插旗的驿卒,当即对着城门下大喊道。

  “驿卒来了,把门口让开!”

  “闪开!都闪开!”

  自从辽东开战,几乎每日都有驿卒从安定门入城,守门的士卒也算是有了经验,当即对城门口处的人喊道。

  “让撞死了不赔钱的!”

第215章 京报发售

  驿卒拿着军报直奔兵部,刚进兵部大门,就高声喊道。

  “捷报,熊经略令姜弼、侯世璐、尤世功、朱万良四将收复铁岭!”

  “速速翻译。”

  被驿卒的声音惊动,黄克瓒从班房里走出,就对专门负责军报阴文翻译的文书道。

  “是!”

  那文书早有准备,验过军报的封口后,就紧锣密鼓的翻译了起来。

  自打萨尔浒之战,让努尔哈赤用细作假传军报这方法给阴了一手后,军情报告必须用密文这种办法,重新被大明朝廷和辽东军方重视了起来。

  特别是熊廷弼,他可不想再发生个刘綎之事,让自己的战略目标无法达成。

  不大一会儿,熊廷弼关于铁岭光复的军报的就被翻译了出来。

  看着手中的译文,黄克瓒激动的在兵部衙门的大院里来回踱步。

  “好好好,铁岭光复,进可围剿建奴,退可牵制蒙古,熊廷弼真是好本事啊。”

  “而且,这内喀尔喀诸部没有进犯,这边境还能接着安稳下去,为剿灭建奴创造时机。”

  感慨了好一会儿,黄克瓒的目光重新放在军报上,然后他就出现了一个疑惑。

  “不过,这个火药和火炮炸膛的数字,怎么这么大。。。”

  翻看着最后的物资消耗一项,黄克瓒有些摸不着头脑。

  火药消耗五万斤,火炮炸膛一百三十七门。

  你领着大军吃火药和火炮呢?

  “铁岭城。。。还在么。”

  看着这个数字思索了一会儿,黄克瓒算是知道熊廷弼是怎么拿下来的铁岭城了。

  军报在手中拍着,思索了一会儿后,黄克瓒下定决心道。

  “将军报抄录两份,一份送西苑,一份送内阁。”

  “是!”

  当军报送到朱由校这个皇帝的手中时,时间已经到了中午。

  从午睡中醒来,接过刘时敏手中的军报,翻开看了看后,就放在了一边。

  “让兵部核验,拟定赏赐。”

  “奴婢领命。”

  闻言,刘时敏一躬身,就吩咐小太监去传旨。

  铁岭收复,意外吗?

  一点儿都不意外。

  从熊廷弼到辽东开始,就陆续有七八万的各地客军到了辽东。

  经过快两年的整合,后方死命的在往前线运物资。

  中央朝廷没再催战,主帅又是个有能力的。

  这要是再打不赢,那他这个皇帝就只能御驾亲征,到前线稳士气和民心了。

  “京中,关于新的左都御史,就没个什么动静?”

  结果宫女递来的毛巾擦了把脸,朱由校看向刘时敏问道。

  “这些日子,魏忠贤虽然在南海子盯着那些人在搬砖,但却没有误了东厂的事儿。”

  闻言,刘时敏思索了一下后道。

  “根据他的奏报所言。”

  “官员们没有查到有什么走动。”

  “但据说京中有士子常常聚集在一起议论此事。”

  “士子。。。论政?”

  闻言,朱由校眉头挑了几下。

  这不管什么时候,世界上都有键盘政治家啊。

  “不用管,他们喜欢论就论吧。”

  歪着脖子思索了一会儿后,朱由校摆了摆手。

  出了事儿,一锅烩了。

  刚好,辽东缺些文化人,去给那些个蛮夷教一教,什么叫做仁义礼智信。

  “。。。”

  看着皇帝不在意的表情,刘时敏有些疑惑。

  士子论政,是朝廷风力形成的开始。

  多少人的上位、失势,都是以士子论政开始,形成大势,逼迫皇帝不得不做出选择。

  要么,强力镇压。

  要么,选择妥协。

  如今明显是在形成一个新的风力,这皇帝怎么选择不管呢?

  难不成不懂?

  想到皇帝平日里的所作所为,刘时敏摇了摇头。

  那就是皇帝另有打算了。

  想到这里,刘时敏低下了头,装作没思考过这事儿。

  京城的消息,向来是瞒不住人的。

  就在皇帝看到熊廷弼的军报时,仁寿坊,隆福寺隔壁。

  这里是宣政司的衙门。

  此时,宣政司司正洪承畴,正晒着午后的太阳,读着今日份的邸报。

首节 上一节 232/52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大唐军神,从灭突厥开始崛起

下一篇:我在水浒捡尸成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