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三国练神功

我在三国练神功 第95节

  王凌带着上千禁军满载而归,护送的马车和牛车,直接在他身后排出了数里的长龙,把前来接应的张辽和杨业二人都看得目瞪口呆,难以置信。

  张辽上前掀开了其中一辆马车的草席,在发现稻草下面全都是一件件寒光烁烁的铁制扎甲之后,他差点以为自己在做梦:“彦云,你这是跟着主公一起,把朝廷设立的武库给洗劫一空了?”

  王凌得意地扬了扬他的浓眉,朗声大笑:“不是我,是二哥带着我去扫荡了武库,里面各种铠甲兵器堆积如山,那场面,真是凌生平仅见,实在是太震撼人心了!”

  见王凌说得如此夸张,张辽亦是忍不住心生好奇:“这些扎甲,真的全都是从武库弄出来的啊?”

  若非王凌提了武库,张辽甚至都怀疑太原王氏是不是为了今日造反准备了几十年,找工匠私自制造铠甲了。

  要知道,炎汉帝朝承袭秦法,私藏刀具或许还能狡辩几句,说是自卫,可私藏铠甲就不一样,那可是罪同造反,要族诛的啊。

  张辽想不通,这好上万副铁制的扎甲,怎么说弄来就弄来了?

  自家的主公,这么有排面的吗?

  不怪张辽如此惊讶,炎汉帝朝战事频繁,因而早就形成了一套制度,寻常的武将要出征,去武库领取装备,那都是有配额有规矩的,朝廷说让你领多少,就给你打一张条子,然后你按照条子去找武库令与武库丞核实,然后按照条子上面规定的数量进行领取。,

  哪有像王景这样,想要啥就要啥的,想拿多少就拿多少的?

  当初灵帝刘宏还在世之时,纵使是皇甫嵩和卢植这等高权重的帝朝名将,他们想要从武库里领取点什么东西,都得先向皇帝请示,得到批准之后,再去找执金吾拿批条,最后才能去武库令那里领取。

  甚至面对武库令这样的小官,还得先行贿赂一番。

  否则人家直接给你次品,甚至直接说暂时没有,急都能把你给急死。

  张辽当初就是丁原从并州派到洛阳来投靠何进的,还带来了一千多并州士卒,因此很清楚武库令有多难缠。

  凡是涉及官方府库的资源调配,那向来都是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的。

  王景这次能占这么大的便宜,靠的正是眼下的洛阳朝廷权力交接出了问题,原本的许多规矩和条令都变得形同虚设,才能如此肆无忌惮。

  “主公!”

  “将军!”

  王景此时也返回西园,召集麾下众将,笑着问了一句:“东西可都领到了吧?”

  从武库中得到的兵家和武器此时已经按照需求发放了下去,人人都领到了好东西,因而诸将的脸上全是兴奋和激动:“禀将军,都领到了!”

  王景闻言满意地点点头,随后便叮嘱起来:“既然兵刃和扎甲都已经分发下去,那接下来的事情,便刻不容缓了。我们早一日平定河东的白波军叛乱,当地的百姓便能少遭受一些苦楚。”

  “传我军令,今日集合,明日辰时,从孟津港出发。”

  “终于要出兵了吗?”

  王凌心情振奋,他做梦都渴望着能建功立业,封侯拜将,因此对战功极为渴望,恨不得背生双翅,现在就立马飞去河东,斩了白波军郭太等人的项上人头。

  而张辽也是一样,如今他已经当上了胡骑校尉,军职不算低了,可爵位却依然还没有着落。

  因此眼下听到有仗可打,心情同样振奋,一副跃跃欲试的姿态。

  “此去河东,估计会是一场硬仗,大家千万不可大意,都给我做好充分的准备。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别一不小心就阴沟里翻了船。”

  对于河东郡的叛乱,王景心中隐隐觉得河东的白波军没那么简单。

  历史上董卓派了女婿牛辅去平叛,第一次就输了个底儿掉,直到第二次发狠了,派出李傕过去,才终于剿灭成功。

  王景不知道是西凉军故意选择了保留实力,还是牛辅本人的能力不行,又或者是白波军实力的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孱弱。

  “总而言之,这一仗,关乎我军能否在并州站稳脚跟,因而许胜不许败!”

  “是,吾等定将竭尽全力,克竟全功!”

  张辽等人无不摩拳擦掌,战役高炽,激烈地回应着王景的号召和动员。

  而王景见手下众将如此的战意高昂,人人都是奋勇应战,心情也是大好。

  河东郡地处并州南部,为司隶七郡之一,作为关二爷的家乡,这里的民风极为彪悍,因为与南匈奴势力接壤的缘故,汉、匈二族没少爆发冲突,因而本地居民几乎家家尚武,有钱一些的,更是擅长骑马射箭。

  要么就是外出做买卖的生意人,要么就是刀头舔血的游侠,反正老老实实种地的人没有几个。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河东郡是一个极好的征兵地,尤其是骑兵和弓箭手,关羽就是从马弓手做起的。

  王景正准备搞个誓师大会鼓舞一下士气,结果就有士卒进来禀报:“将军,河南尹王允已至营门之外。”

  “父亲来了?”

  王景连忙亲自起身出门相迎,刚走到西园的正门处,果然一眼便看到了急匆匆赶过来找他的王允。

  父子二人随即便在园中找了个环境清幽的茶室,对坐密谈。

  王允上来就是一句:“元旭,你糊涂啊。”

  王景不动声色地反问了一句:“父亲何出此言?”

  见眼下都快火烧眉毛了,王景还一脸淡定,王允就急得吹胡子瞪眼,全然没了平日里的稳重和威严,语气焦躁地问道:“你若带兵离开京师,这天子脚下岂不是成了董卓一家独大?若是他有不轨的企图,又有谁人能制?”

  很显然,王允并不希望王景带着兵马前往河东平叛。

  如今洛阳城内,丁原已死,董卓又接手了何进与何苗的几万兵马,实力不断膨胀,如此手握重兵,虎视京畿之地,除了王景之外,再无别人能够制衡他的行动。

  所以哪怕是之前在朝堂上反对过王景的太中大夫杨彪,此刻也不得不承认,他们这些名门世家实在是太需要王景来制衡董卓这头暴虎了。

第68章 野生的徐晃【改】

  王允今日正是代表着这些人朝中权贵而来,世家内部,也并非所有人都希望袁隗一家独大,因此他们也需要有一个人能够站出来牵制董卓,成为他们手中用来对付袁隗的棋子。

  为此,王允苦苦劝说王景:“董卓此人出身西凉边地,终日与羌人厮杀,心如豺狼虎豹,若是让他一朝得势,则天下危殆矣。更何况眼下河东祸起,本就是董卓一手导致,就算要出兵平叛,也当是由他调遣西凉军来出战才对,元旭你又何必越俎代庖呢?”

  王景总不能明摆着告诉王允说他就是要董卓乱来吧?

  对于袁隗和董卓要废立皇帝的计划,王景心里门儿清,可此事必然不能透露给王允知道,省得出现变数。

  毕竟董卓不搞事情,自己又要怎么浑水摸鱼呢?

  至于朝廷会怎么办,世家会怎么办。

  这跟我一个打工人有什么关系呢?

  甚至在王景看来,东汉这家“公司”若是不彻底的“破产清盘”,自己又怎么能够以小博大,低价收购呢?

  不想当老板的打工人,不是一个好的打工人啊。

  但是想要忽悠住王允这只官场上的老狐狸,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王景心中略作思索,稍稍组织了一下言辞,这才开口:“父亲所言,景岂会不知。然而董卓这个人虎狼心性,岂会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而放弃他自己的利益?即便他被诸位文武百官逼着派兵平叛,也极有可能只是做做样子。”

  王景给王允倒了一杯酒,而他的话,则是让王允彻底陷入了沉默。

  河东郡对于董卓而言,毫无利益可言,因为西凉军的军队基本盘在凉州,而董卓眼下想要的,是权力和地位。

  让他损耗自身的力量,去镇压一场没什么价值的叛乱,董卓必然不会上心。

  而他不上心,那么遭难的可就是河东当地的百姓了。

  见王允一时间默不作声,只在那里喝着闷酒,王景就知道他被说动了,所以决定继续加把劲:“父亲,董卓若败,叛军肆虐河东,当地百姓又当如何自处?他们何其无辜,凭什么要因为洛阳的权力斗争而深陷水火之中?难道那里的百姓就活该去死吗?”

  在王景看来,董卓固然大奸大恶,可杨彪之流的所谓名臣,难道就都是好人了吗?

  他们这些世家出身的名士,享誉海内,名扬四方,可他们又曾为天下百姓做出过什么突出的贡献呢?

  在王景眼里,这些人不过是一群沽名钓誉之徒,一群只知争权夺利之辈。

  为了这样一群虫豸的利益而放弃河东郡的百姓?

  王景又不是傻子,无论是世家还是豪族,统统都靠不住,想要逐鹿中原,唯有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戴,才是真正可以依赖之物。

  否则这个世家都普遍拥有神功绝学的世界,也不会由皇帝来坐拥天下了。

  皇帝为什么强大?

  还不是因为背负社稷和民心吗?

  思能的力量,比之武功和道法,显然更加强悍。

  因为武功和道法都是一个人在修炼,而个人的力量是有极限的,只有集合众生的信念与力量,才能真正掌握改天换地的伟力。

  王允虽然性格刚毅,眼里揉不得沙子,可他到底是出身世家,站得太高了,看得太远了,却忘了脚下的百姓们正在受苦。

  百姓不是奏折上的一串数字,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

  王景这番话显然是在向王允隐隐表达出自己的不满,而王允面对眼前这个越来越陌生的家中次子,亦是被说得哑口无言,最后没再劝他留下,而是叹了口气,起身离开。

  在王允回到家中没多久,荀爽与何颙便找上门来,询问事情的结果:“子师,可曾说服元旭留下?”

  “唉,老夫无能,劝不住元旭啊。”

  王允终究做不到无视民生疾苦,便把方才王景对他说过的那一番话,又对荀爽和何颙复述了一遍。

  毫无疑问,占据着道义制高点的王景此刻可谓是无懈可击,即便是他们心中再如何不满,也挑不出错处来。

  而荀爽更是喟然长叹:“元旭年纪轻轻,却能尽忠国事,顾惜百姓,倒是吾等枉做小人了。”

  何颙也对王景的选择极为佩服:“听闻此前董卓纵兵劫掠洛阳大市,百姓遭到迫害者,数以千计。最后还是多亏了北中郎将挺身而出,三箭震慑住了凶悍残暴的西凉诸将,阻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是啊,此等忠义之士,世间少有。”

  “北中郎将在一些事情上稍有逾越之举,却从未做过天怒人怨之事,甚至一直暗中保护陈留王,从未对陛下与太后有过任何逾越之举,这是朝廷的忠良之臣啊。”

  在他们看来,王景比董卓靠谱多了。

  甚至荀爽和何颙宁愿此时掌握朝局的人是王景,即便王景太过年轻,可也比董卓强这头喜欢乱来的暴虎强啊。

  “唉,没了元旭策应,吾等怕是需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了。”

  王允幽幽一叹,而他那凌厉的视线,也是让何颙心中一惊:“子师是担心董卓要行那废立之事?”

  在座之人都不是傻子,自然也都看出了董卓要做什么,因此一个个忧心忡忡:“没了元旭掣肘,董卓必然再无顾虑,陛下与太后,怕是要出事啊。”

  十月初八,天晴无雨。

  孟津港,粮草堆积如山,河道上舟船多似过江之鲫。

  在董卓的催促之下,新任大司农周忠不得不顶着寒风,亲自带着几万民夫连夜将粮草运到码头仓库,让王景验收。

  可以说是为了能让王景尽早离开洛阳,董卓对他可谓有求必应,所有要求都一应满足,全无拖延之举,唯恐这尊瘟神不肯北上。

  见董卓如此知情识趣,王景倒也没给他整出什么幺蛾子,而是直接召集北军将士,登船渡河。

  只不过登船之前,穿着蓑衣的史阿,从阴影中悄悄走出。

  “事情都安排好了吗?”

  “主公放心,军中将士的家眷都已经尽数转移,宫中陈留王那里,亦暗中安排了人手监视和保护,以确保万无一失。”

  听到史阿这么说,王景才放心的点点头:“洛阳就留给董卓折腾吧,至于子峻,你的任务是着手组建暗卫,保证我军的情报通常,这个任务十分重要,切莫让我失望。”

  “阿必定全力以赴!”

首节 上一节 95/1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人在大明,邪气冲天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