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三国练神功

我在三国练神功 第81节

  史阿听完王景的分析,也是不由倒吸一口凉气,可随后他又忍不住心生疑惑:“可太傅此时已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以辅政大臣的身份,独揽朝纲轻而易举,又何必与董卓这样一头暴虎勾结呢?”

  王景对此倒是看得分明,因此语气淡然说道:“因为有些事,袁隗自己不能做,所以就只能让别人为他代劳了。”

  “大将军已死,皇宫遭到军队血洗,何太后此刻已然被孤立在宫闱之中,难成气候,这天下还有何事是太傅不能做的?”

  “自然是废立皇帝。”

  “什么!”

  得到这么一个耸人听闻的答案,史阿大为震惊,甚至脸上流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怎么可能?”

  王景不答反问:“为何不能呢?陛下已经十三岁了,再过两年便可亲政,到时候作为辅政大臣,太傅是退还是不退?不退吧,清名有损,说不定还会引发众怒。可这要是还政于天子,袁家所做的一切又失去了意义。因此汝南袁氏想要继续长久地把持朝政,那么陈留王就是最好的选择。毕竟八岁和十三岁,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算术题不是吗?”

  刘协只有八岁,距离亲政尚需七年。

  而七年时间,已经足够袁家做许多事了,甚至到时候给天子来个病故,亦未尝不可。

  史阿对此无言以对,相比于冷静从容的王景,从小就在对皇权敬畏不已的他,显然一时之间难以接受这种大逆不道之事。

  毕竟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人都相信君权天授,而皇帝乃是天子,岂可被人如同傀儡一般操纵?

  可王景来自后世,哪里会把天子和皇帝放在眼里,但就算这样,王景也深知废立皇帝这种事,代价极大,一个操作不好就会引来天下诸侯的共同讨伐。

  连辅政大臣的袁隗都不敢自己做,而是把董卓拉过来背黑锅,就知道做这种事的风险是何等之高。

  因此王景此前与王越定下赌约,答应要助刘协登基称帝,从头到尾都是打着占便宜的想法。

  这么大个黑锅,与其自己来背,那当然是找个替死鬼来扛啊。

  毫无疑问,董卓就是最合适的背锅侠。

  董胖子长得又肥又丑,肥硕的脑袋比西瓜还大,盖个黑锅上去岂不是正好合适吗?

  当然,王景也知道这种话自己知道就好,宣之于口,就落了下乘,容易被人抓住话柄。

  王景和史阿两人正聊着,前方传来争吵声。

  原来是带着少帝刘辩刚进洛阳,董卓就看见了浩浩荡荡的迎驾队伍,而为首之人,正是此前不知道躲到哪里去的太尉崔烈。

  崔烈位列三公,又出自与清河崔氏齐名的博陵崔氏,因而身份显赫尊贵。

  这样一个人,自然是看不起关西边将出身的董卓,甚至十分无礼地直呼其名:“董卓,边军无召不得入京,你是想造反吗?万一冲撞了圣驾,让陛下受惊,你担待得起吗?”

  周围文臣无不出言附和,开始齐齐声讨董卓,在关东世家出身的文臣眼里,出身西凉的董卓显然只是一个身份卑微的“小人”,因此对他极为敌视和排挤。

  在世家豪族眼中,擎天保驾这样的功劳,你一个出生在关西,刀口上讨饭吃的“下等人”也配?

  然而崔烈瞧不上董卓,董卓本人也同样看不起只会装模作样的崔烈,一个靠着五百万钱买来的三公,在老子面前装什么清高?

  满身铜臭这一典故,就是源自崔烈。

  双方相看两厌,如今已经知晓了何进的死讯,背后又有汝南袁氏撑腰,董卓的野心也随之膨胀。

  自己既已手握重兵,又何须再有顾忌?

  因而看见崔烈等人敢来抢自己的功劳,董卓是一点也没惯着,直接便是破口大骂:“我日夜兼程跑了三百里路,你现在说什么回避?信不信我砍下你的脑袋!”

  接着,董卓又反诘在场诸位大臣,尽显骄横之气:“诸位公卿身为国家大臣,不能匡正汉室,致使国家动荡,天子流落在外,你们凭什么让卓退走?就凭尔等尸位素餐之辈,能够保护好陛下的安危吗?”

  崔烈被喷了一脸唾沫星子,哪里能忍得住,当即不甘示弱地开骂道:“董卓!你休要出言不逊,洛阳乃是天子脚下,不是你可以撒野的地方!”

  其他随行的朝臣也出言附和:“没错,滚回西凉去,我们洛阳乃首善之地,不欢迎你这样的无礼之徒!”

  “让我滚回西凉?”

  董卓此时已然出离的愤怒,方才被王景用箭指着,他已经够憋屈的,现在一群肩不能挑手不能扛的弱鸡,居然也敢对自己指指点点骂骂咧咧,当真是不知所谓。

  只见董卓铮的一声便把刀出鞘,朝着身后的虎狼之兵大吼道:“兄弟们,这群虫豸要将吾等忠义之士赶回西凉,吾等能答应吗?”

  “不能!”

  五千西凉兵随即站到董卓身后,呐喊声直冲云霄,煞气更是扑面而来。

  军心与士气,思能之力简直如同滔天的血浪一般席卷而至,其中还夹杂着刀山火海的异象,杀气腾腾,凶戾残暴。

  崔烈等人的嚣张气焰在这股以无数鲜血和尸骨铸造而成的军气面前,简直不堪一击,很快便鸦雀无声,无人再敢说半个“不”字。

  王景站在人群之外,倒是乐得看热闹:“暴虎董卓,还真是一个十足的暴脾气,这就按耐不住要发飙了吗?不过让他把洛阳闹个天翻地覆也好,将那些碍眼的家伙都扫荡干净,省得到时候还要我来动手清除。”

  世家与豪族骄横已久,必然不可能乖乖让出利益和权力,因而王景若真想要革鼎天下,对手其实并不是董卓这样的诸侯军阀,而是躲在暗中搅风搅雨且又冥顽不灵的世家和豪族。

  纵使是乱世之中,兵强马壮者称王,背后其实也是世家和豪族的力量在博弈。

  若否,曹魏政权最后也不会落入到了司马家的手里,而世家豪族也从此再也无人能制,历经两晋,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门阀政治,并且影响深远,直到宋朝才靠着科举的方式,彻底割掉这个寄生在华夏文明身上的大毒瘤,让中原大地得以重现生机。

  最初之时,出身世家的王景只求活命,并没有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

  可随着手里掌握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渐渐的自保已然不成问题,王景心中的想法也在改变。

  比如真正掌控洛阳乃至整个司隶地区,以此为基业,逐鹿中原,争霸天下,把这吃人的世道,稍微改造得顺眼一些。

  而这一切,都意味着王景要与世家和豪族为敌。

  与其自己在势力还很弱小的时候就暴露目标,亲自下场与天下世家为敌,为何不找一只替罪羔羊呢?

  王景觉得肥头大耳的董卓就很合适。

第57章 薅羊毛要适可而止

  董卓麾下五千精兵进驻洛阳,两千西凉铁骑,三千长矛战兵,无一不是在历经百战的精锐士卒,战力极强。

  要知道,凉州地处汉、羌边界,自东汉以来,这里就持续不断地爆发各种武装冲突,百年羌乱在几乎拖垮了炎汉帝朝的财政同事,却也造就了当地剽悍至极的民风,家家户户几乎都舞枪弄棒,有条件的,还会自备马匹。

  而在善战的西凉地区,陇右精骑自古以来便声威赫赫,在帝朝内部素有“凉州大马,横行天下”之称。

  秦始皇得之,可扫平六国!

  唐太宗得之,能虎视天下!

  如今这样一支能征善战的彪悍之军,却掌握在了董卓这样一个野心家的手中,实在是让洛阳城中不少达官贵人为之夜不能寐,食不知味。

  泰山平阳,一支人数千余人的军队正在向西开拔,引得官道上尘土飞扬。

  而率军的主将,正是骑都尉鲍信。

  他这次乃是受了大将军何进之命回乡招募兵卒,成功招募到了一千多郡国兵,此时正在返回洛阳的路途中。

  结果人才刚刚抵达成皋,就在虎牢关前听闻了何进已经死于政变的消息传来,鲍信立刻快马加鞭的赶回。

  可惜等到鲍信抵达洛阳之时,董卓已然率军进驻京师,把守城门和各处要道。

  鲍信对此忧心忡忡,他认为董卓必然祸乱天下,于是找到袁绍:“本初,如今董卓手握重兵,此人乃虎狼也,绝不可让他久留京师,否则祸事至矣!吾等不如趁其立足未稳之际,设计杀之!”

  然而董卓实际上是袁隗的人,袁绍又岂会动手杀他?

  因此袁绍想也没想便拒绝了鲍信:“不可,西凉兵乃天下精锐,贸然开战,则京师必深陷于战火之中,此事宜从长计议。”

  鲍信不知晓汝南袁氏的计划,仍自劝说:“现在董卓刚至洛京,士卒疲惫,消息闭塞,正是动手的最好时机。我们只要合兵一处,对其发动偷袭,定可一举擒拿董卓。”

  奈何袁绍依旧拒绝:“不可冲动,大将军新丧,两宫喋血,此时实在不宜再次大动干戈。”

  鲍信到了这时候,也看出来袁绍或者说整个汝南袁氏都有点不对劲了。

  他是耿直的性子,因而可不管你汝南袁氏是不是四世三公,当即就破口大骂:“此前孟德和我说了你的事,我还不信,没想到你果然变了!昔日吾等誓言,难道伱已经忘了吗?”

  袁绍沉默不语,现在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家族的利益。

  至于曾经报效国家的初衷,心中早已忘却。

  鲍信带着失落和愤怒离开了洛阳,他打算回乡募兵,讨伐董卓。

  袁绍不肯救这汉室江山,那便由他来救!

  而就在世家豪族内部因为对待董卓的不同态度而渐渐分裂之际,董卓本人却是在洛阳城中积极展开行动。

  河南郡邸,荀攸汇总着一连几日洛阳城中的情报,呈递给了王景:“主公,董卓趁着大将军何进及车骑将军何苗刚死,他们的部众无所归依之际,正大肆侵吞着两人的手下的军队。”

  “丁原呢?”

  “前日刚被朝廷任命为执金吾,眼下并无任何动作。”

  王景闻言也是叹息:“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啊,丁原此人,怕是离死不远了。”

  荀攸对此深有同感:“被袁隗用官职暂时稳住,却忘了兵权才是武将安身立命的本钱,丁原确实有取死之道。”

  在王景和荀攸的分析中,丁原作为何进的嫡系亲信,如今何进已死,丁原在朝廷中枢就等同于失去了唯一的靠山,成了五根的浮萍。

  在这种情况下,丁原要是聪明一点,要么学董卓那样四处招兵买马,壮大自己,好增加在朝堂上的份量。

  要么就带兵回去并州,虎踞一隅之地,以持币观望的态度,静待天下大势的风云变幻。

  可丁原偏偏选择了最愚蠢的做法,被袁隗用一个执金吾的虚衔为“鱼饵”就给钓在洛阳,完全不知道自己即将沦为砧板上的鱼肉,简直蠢得让人窒息。

  荀攸对王景出言建议道:“主公,并州狼骑乃天下一等一的强兵,而丁原又是何进的旧部,天然就站在陛下这一边,袁隗和董卓两人若要立陈留王为帝,必会对丁原下手。与其任由并州兵为董卓所得,不如主公探囊取之。”

  王景自从穿越以来,就一直在谋划此事,因而当即就采纳了荀攸的计策:“公达所言深得吾心,如此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确定方向之后,两人又开始商议行动的细节。

  荀攸建议先从袁隗入手:“董卓乃是边将,其人狼子野心,太傅久在中枢,深谙政斗,必然不会对其完全信任,主公可利用这一点,从中挑拨,分化二人。”

  王景笑道:“哈哈,看来公达所思,与吾不谋而合啊。不过除此之外,想要笼络并州军中的普通士卒,仍需两人襄助。”

  “是谁?”

  “张辽张文远,高顺高孝明。”

  “此二人姓名,攸从未听人提起过,可既然是主公认定之人,那必有过人之处。”

  此时张辽和高顺都还未扬名,自然没人知晓他们的能耐。

  但王景却知道此二人是如何的勇猛善战,张辽的骑兵,高顺的步兵,纵观整个三国都是极为拔尖的那一档。

  王景心中略加思索,便对荀攸吩咐了一句:“太傅府,我会亲自跑一趟,说服袁隗,取得他的首肯和支持。至于张辽和高顺,则有劳公达你代为联络了。”

  “主公放心,攸必竭尽全力,促成此事。”

  随后,王景便告知了荀攸他所知晓的一些关于张辽的情报:“张辽乃并州雁门郡人士,勇力过人,丁原曾将他征召为从事。先帝在位时,蹇硕欲充实禁军,遂征召各地勇士。当时丁原便把并州从事张辽、武猛从事张杨都派到京城任职。此时何进已死,董卓应当也在与此二人接触。”

  “如此一来,想要说服此二人来投,怕是有些难度。”

  荀攸嘴上说着有难度,可脸上却是从容不迫,显然心中已有计较,知道该从何处着手。

首节 上一节 81/39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人在大明,邪气冲天

下一篇: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