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三国练神功

我在三国练神功 第28节

  刘宏冷冷地瞄了袁隗这位前任司徒一眼,随即合起眼皮:“不准。”

  “陛下……”

  “怎么,你要教我做事?”

  “臣,不敢。”

  刘宏心中愤怒,世家豪族已经占据汉室江山的七成气数,虽然皇室依旧是台面上最强大的“世家”,可对整体局势已经失去了掌控力。

  若是再频繁动用山河社稷图上积累的大汉国运,汉室的江山,恐有不测之祸。

  虽然外人都称呼刘宏为昏君,可刘宏心里却很清楚他的对手是谁,黄巾军要剿,但世家和豪族,同样需要打压!

  汝南黄巾之乱,他此前已经派出下军校尉鲍鸿出战,在战争的胜负有明确的结果之前,他都不会再投入更多的兵力和国运。

  反正哪怕豫州被打烂了,首当其冲的也是汝南袁氏。

  刘宏心中默默盘算起来:“看来袁隗这老东西已经急了,哼哼,朕丢了汝南,还是大汉的天子,你袁氏丢了汝南,还能是四世三公的袁氏吗?就先让你们和黄巾余孽碰一碰,到时候再由朕来收拾残局……”

  随后,又是一阵咳嗽声传出。

  ……

  轰隆隆~

  雷鸣之后,风雨骤降。

  刺骨的寒风呼啸席卷,天地都因此而陷入了一片昏暗混沌之中。

  固始城,一万义兵汇聚而来,都是豫州的名门大族所出。

  在王景用摆烂做威胁后,曹仁动用了曹家的人脉,总算是说动了这群言必大义凛然,出力时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毕竟一旦兵败,王景大不了就是丢官去职而已,可他们要丢掉的,却是自家的基业。

  原本的汝南黄巾不成气候,他们当然可以稳坐钓鱼台,可如今的黄天道国一出,纵使是汝南袁氏这样的顶级世家都坐不住了,更遑论其他的名门望族。

  检视全军之后,王景气得眉毛都立了起来:“这一万义兵,顶多只有两千人勉强可以称得上是精锐,其余的都是什么臭鱼烂虾?连五十岁的老翁都派到我这里来了,怎么,是想要我给他养老吗?”

  王凌同样出自世家,自然知道世家的做事风格:“二哥,能有两成精锐就已经很好了,往好处想,他们甚至愿意为我军供应粮草。”

  许岚则是无语地扫了王景一眼。

  在她看来,若是别人说这话也就罢了,王景自己的屁股就没坐正,以休整的名义把剑卫都调到大后方,还做好了随时要跑路的准备,怎么看也不像忠君爱国之人。

  而就在王景犹豫着要不要出兵试探一波的时候,派出去的斥候忽然冒着风雨跑了回来:“司马,黄天道域消失了!”

  “什么!?”

  王景闻言只是惊讶了片刻,随即下令:“立即派出一队人马深入葛陂查探,我需要更精确的消息!”

  “是!”

第19章 家族秘事,魏王地宫

  “使君,校尉,救援来迟,还请恕罪!”

  得知并无埋伏,且朝廷主力犹存之后,王景便亲自领兵驰援,出现在了黄琬和鲍鸿的面前。

  扫了一眼大营内惶恐不安的官军士卒,王景就知道这仗是打不下去了,连忙建议道:“如今情况未明,请尽快撤离此地,全军为上。”

  黄琬知道眼下最重要的是保存实力,面沉似水地点了点头:“可。”

  鲍鸿虽然不甘心,可兵无斗志,将无战心,他就算想要一意孤行,也是徒劳,只能挥刀斩断身旁的拒马发泄心中怒气。

  “撤!”

  军令一下,大军朝着固始城的方向徐徐而退。

  为了以策万全,王景亲自留下断后,掩护朝廷主力的撤离,同时心中也暗暗松了一口气,虽然平定叛乱失败了,可保住官军主力,对他而言便是大功一件。

  而鲍鸿和黄琬都还存活,真要背黑锅,也必然是他们,跟自己没关系。

  此时,葛陂城内。

  何仪与刘辟正抱拳请战:“大贤良师,官军士气已衰,吾等是否派兵追击?”

  “不必了,既定目标已经达成,没必要再做无谓的牺牲。”

  “这……是,吾等领命。”

  何仪虽然有些不情愿,但也分得清轻重。

  就这样,王景也无惊无险地率军安然返回了固始城。

  才刚刚入城,曹仁便出现在王景面前:“元旭,使君有请。”

  “啊?”

  王景错愕之后,便应承下来:“好,待我梳洗一番,就去面见使君。”

  “下官见过使君。”

  “哈哈,王司马快快请起,今番若非你救援及时,我恐怕就要凶多吉少了。”

  “使君言重了,下官惶恐。”

  王景与黄琬客套了几句后,两人很快就聊起了正事。

  “使君,如今黄巾贼人多势众,肆虐豫州,王师征伐不利,朝廷何时再派来援军?”

  “唉,不会再有援军了。”

  “啊?这是为何?”

  听到黄琬的答复,王景有些懵,随后就忽然明白过来,这是身为皇帝的刘宏在摆烂了!

  堂堂一国之君,居然也……

  王景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只能感慨东汉末年的百姓,摊上这么个皇帝,遇上这么个世道,生活实属不易。

  “使君今日唤吾前来,可是有什么吩咐?”

  “说吩咐就太见外了,如今豫州疲敝,战火不熄,正是英雄用命之时,王司马文武并亮,权智时发,不愧为名门之后,可有意愿留在豫州,一展拳脚?”

  黄琬语气诚恳,显然是想把王景招揽到麾下。

  此前的几次战斗,王景的表现他都看在眼里,虽然偶尔表现得过于滑头,可毕竟连续阵斩了黄邵与何曼这两员黄巾贼将,功盖全军。

  在黄琬看来,王景是难得的逸才。

  当然最重要的是,眼下的豫州需要一位能镇得住场子的将领,因为皇帝已经摆明了绝不会继续派兵的态度。

  豫州想要平息战乱,只能靠黄琬自己想办法。

  然而王景却有自己的考量,留在豫州是不可能的,刘宏还有几个月就要驾崩,到时候董卓进京,天下的目光都将齐聚洛阳。

  到时候,王允必然会被卷入其中,自己一个人留在豫州对大局毫无意义。

  更何况黄琬也不是什么明主,投他毫无意义。

  心思既定,王景便出言婉拒道:“多谢使君抬爱,奈何景离家已有半年之久,此时早已归心似箭,只能辜负使君的一番美意了。”

  而拒绝之后,王景想了想,又抱拳说道:“其实豫州居中原腹心之地,人杰地灵,良才美玉难以胜数,使君既为豫州牧,又何必舍近求远?谯郡便有一人,论兵法韬略,胜景十倍,使君若能得此人相助,平定叛乱易如反掌。”

  原本还想再劝几句的黄琬,听了王景这话也是忍不住好奇起来:“不知王司马所说之人,是哪家的俊杰?”

  “谯郡曹氏,曹仁曹子孝。”

  王景极力向黄琬举荐道:“金坛奇正,得之于怀抱,玉钤攻取,无劳于积习,祭遵儒术,未足方其雅歌,曹仁智勇,才可用其胜。使君欲治豫州,若能任用子孝这等贤才,何愁大事不成?”

  “能得王司马如此推崇,想必这曹子孝必有过人之处。”

  黄琬随即就把曹仁招来,当面考较起来。

  比起王景这位半路出家的业余人士,在兵法韬略上,曹仁的基本功显然要扎实得多,几番对答过后,黄琬对曹仁非常满意,当即征召他为豫州兵曹从事,成为州牧府的高级佐官之一。

  离开时,曹仁对王景感激道:“此次若非元旭举荐,仁岂能得到使君赏识?”

  说完就要向王景行大礼。

  曹仁虽然也出自谯郡曹氏,父亲是陈穆侯曹炽,曾官至侍中、太中大夫和长水校尉等职位,按理来说曹仁应该不至于混得太差才对。

  奈何曹炽早亡,曹仁十四岁时就已丧父,在成长阶段失去了最为关键的支持,有资源却没人脉,以至于曹仁都到了弱冠之年,明明是家中长子,却连个举孝廉都没混上。

  所以王景的这次举荐,对曹仁而言可谓是恩同再造了。

  “你我之间,何必说这些见外的话?”

  王景哈哈一笑,心中却乐开了花。

  区区一个兵曹从事,反正自己也不稀罕,如今借花献佛,能从曹仁手里讨到一个大人情,实在是再划算不过了。

  转眼间,就到了中平六年二月。

  鲍鸿还在整军备战,心中苦苦等待着朝廷派来援兵,将汝南黄巾一举荡平,一泄他胸中憋着的这口恶气。

  然而他没等来援兵,却等来了皇帝降罪的圣旨。

  小黄门左丰目光阴毒,用尖锐的嗓音当众宣读道:“下军校尉鲍鸿讨伐葛陂贼时,趁军队徵调物资之际侵盗官物,贪污上千万钱。幸得豫州牧黄琬及时上奏朝廷,举察其罪,论之如法。”

  话音一落,圣旨上华光涌现,化成枷锁,套在了毫无准备的鲍鸿身上。

  龙气禁制之下,任你法力滔天,气血如虹,也是泥牛入海,无力脱身。

  鲍鸿浑身气血都被锁死,一身高强的武艺根本发挥不出来,就被几位随行的禁军士卒当场擒拿,要将他带回洛阳听候皇帝发落。

  “该死,黄琬伱个老匹夫!竟敢陷害我!”

  鲍鸿满脸悲愤,此时他哪里还不明白,自己这是成了背锅之人。

  他有没有贪污军资?

  贪了。

  可这年头谁不是这么干的?

  满朝文武,又有几人不贪?

  真要以这个论罪,第一个要治的就该是张让才对,而且是凌迟处死都难赎其罪。

  鲍鸿之所以被下狱,不在于他拿了不该拿的钱,而在于他该办的事,没有办成!

  看着鲍鸿被押走时,犹自骂骂咧咧不停,在一旁吃瓜看戏的王景感慨不已:“仕途果然是凶险万分啊,此前还一起同生共死,不曾想现在说翻脸就翻脸。”

  “二哥,你的意思是,此事乃豫州牧在背后捅刀子?”

首节 上一节 28/1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人在大明,邪气冲天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