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三国练神功

我在三国练神功 第166节

  王景却是淡然一笑:“放心,我有绝对的把握,就算真的出事,我也有自信能够掌控局面。”

  河东有北军八营的主力呼应,随时都可以渡河南下,而洛阳城中还有荀攸与高顺一文一武两大中流砥柱坐镇,亦是万无一失。

  所以王景才想着通过这件事,放下几个钓饵,看能不能钓上来几条大鱼。

  毕竟此前蔡邕刚出大牢就遭遇刺杀,此事让王景暗中生出了警惕,调遣暗卫追查却始终没什么进展,可见对手绝对是处心积虑,连线索都处理得这么干净,绝不是临时起意能做到的。

  这群阴沟里的老鼠不揪出来,王景岂能安寝?

  李儒得知了王景的想法之后,沉吟片刻,当即谏言道:“既如此,那不如暗中派人散播主公在强攻潼关时身受重伤的消息,如此一来,潜伏在水下的暗流,必然闻风而动。”

  见王景坚持,李儒只好为他谋划献计。

  王景也觉得这个计策不错,当即采纳:“好,就这样办!”

  洛阳大市,新开的泰安居酒舍里,高朋满座,觥筹交错。

  议郎郑泰、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三人,正围坐在一起,举觞畅饮。

  酒至酣处,说出口的话,也开始变得大胆起来。

  其中以伍琼最为豪迈,语气带着几分讥讽和轻蔑说道:“呵,你们说,王元旭这次是真伤还是假伤?”

  种辑一声冷笑,随后目光露出一抹凌厉的锋芒,神色颇为笃定:“应该是真伤,而且必定是重伤,否则以眼下的局势,王元旭不可能孤军在外,必然会想方设法尽早返回洛阳坐镇中枢,以免京城有失。他不回来,那便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自身伤势太重,回不来了。”

  他们几人,此前就曾与何颙、荀攸等一起谋诛董卓。

  伍琼更是不避艰险,假意投诚潜伏在董卓身边当二五仔,成功唆使董卓给不少世家豪族出身的名士封赏官职。

  结果这些人当了官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起兵反董,翻脸不认人的速度,让人瞠目结舌,什么有奶就是娘?

  不存在的!

  我拿了你的好处,不等于我答应你的要求!

  对于世家豪族而言,这样的不等式他们早就熟练得跟吃饭喝水一样轻松自然了,毕竟他们可是高贵的名门之后。

  可以说,正是伍琼的这一手骚操作,加速促成了十八路诸侯联军的出现,把董卓坑了个底儿掉。

  像是现在的联军盟主袁绍,当初就是伍琼向董卓极力推荐,才得以当上渤海太守,然后顺利的起兵讨伐董卓,还成为了联军盟主。

  如今董卓虽死,可王景却又成为了他们新的对手,蛋糕就这么大,没人愿意分给对手。

  更何况十八路诸侯借着讨董的名义掌握了地方的军政大权,眼下总不会因为董卓一死,他们就乖乖地把到手的权力都给还回去吧?

  眼下他们还不肯退兵的原因就在这里,宁愿僵持着,也不能退后,否则还怎么名正言顺的在地方上当土皇帝作威作福?

  唯恐天下不乱,才是他们此刻最真实的想法。

  而种辑和伍琼等人,之所以聚在一起,就是为了对付王景。

  倒不是王景怎么得罪他们了,而是北军的存在本身,对他们就是最大的阻碍,挡住了他们获取权力的康庄大道。

  三人中,郑泰身份最为尊贵,官职也最高,但反倒是三人中最为谨言慎行的那个。

  见种辑和伍琼越说越大胆,越聊越狂放,郑泰不得不轻咳一声以示提醒:“二位,慎言啊,谨防隔墙有耳。”

  面对警告,伍琼一连不以为然地摆了摆手:“公业兄可是担心那无孔不入的暗卫?无需多虑,此处酒舍乃是国舅爷的产业,所用之人都是家中老仆,绝不可能藏着别家的密探。”

  伍琼口中的国舅爷,自然说的就是董承。

  刘协登基之后,身边几乎无人可用,而董承凭借着当年董太后的关系,很快就获得了刘协的信任。随后直接获得乐国舅的尊贵身份,不仅如此,刘协还拜他为安集将军,专门统管皇帝身边的侍卫和乘舆。

  官职不高,但身份十分显赫,并且直接掌握兵权,一看就深得皇帝信任。

  也正是因为董承的成功,让士族中一些渴望出头的年轻人看到了机会,纷纷围到他的身边,想要获得刘协的赏识。

  泰安居,就是这些人平日里聚会的据点。

  三人正聊着,酒舍外面传来杂乱的脚步声和马蹄声,顿时让他们吓了一大跳,还以为是谁又杀过来了。

  结果定睛一看,才发现进来的人是董承。

  “国舅爷!”

  “哈哈,诸位不必多礼。”

  春风得意马蹄疾,刚从皇宫里出来的董承,脸上的表情显得自信而昂扬。

  “陛下可有回应?”

  “时势唯艰,陛下虽然年幼,却也有着宏图大志。我等所图之事,功在千秋,陛下知晓后亦是满心振奋,对诸位的满腔忠义大感欣慰,帝朝还是有忠臣的啊。”

  吹捧之后,董承这才落座,随后更是道出了在场所有人都非常关心的答案:“诸君,陛下已经同意吾等所行之事,还给了我一道密旨,允许吾等便宜从事。”

  “陛下英明!”

  “吾等自当奋起,还这大汉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说得好!天下兴亡,重任在肩,我辈读书人责无旁贷,合该为朝廷分忧解难,定国安邦!”

  四人聚首,无一不是野心勃勃之辈。

  如今的朝堂上,袁隗、杨彪等老臣按兵不动,坐看局势变幻。

  可他们这些年轻人却等不了了,只因为不拼一把,实在是难以出头。

  他们也想封侯拜相,过一把大权在握的瘾。

  到时候权倾天下,万民俯首,岂不快哉?

  董承开始分派任务,他先看向郑泰:“公业,你与荀公达也算是有几分交情,能否策反此人,断王景一臂,就看你的了。”

  郑泰面露无奈,但最后还是答应下来,语气幽幽地回答道:“我勉力一试吧,成与不成,却不敢保证。”

  伍琼听完大笑,出言鼓励:“公业谦虚了,有你出马,此事还不是易如反掌,手到擒来?吾等静待你传回佳音便是。”

  除了郑泰之外,其余几人脸上都有种迷之自信,仿佛随时都能轻易扳倒王景似的。

  “徐晃那里,由谁出面?”

  董承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还是伍琼主动请缨:“就由我去吧,徐公明此人个性忠厚,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又有陛下旨意,必可说动他开关放联军入洛阳。”

  “好!”

  董承闻言大喜,只觉得自己胜券在握,兴致勃勃的畅想起美好的未来:“只待联军能够进驻洛阳,吾等便大局定矣。”

  如今十八路诸侯,将近二十万联军,都被阻挡在虎牢关外,不得寸进。

  而徐晃这位雄关守将,正是此役关键,是董承他们不得不争取和拉拢的关键人物。

  只要徐晃愿意放关东联军入关,那么王景就算没死,也休想再回来了。

  酒会结束,郑泰回到家中,连忙叫来了弟弟郑浑商议。

  郑浑听完事情始末,不屑的冷笑说道:“一群蠢货,当真是自寻死路。”

  郑泰也颇感无奈:“当初董承拿着陛下的密诏找到我,我就不该掺和到这种事情里面去的。”

  兄弟两人都是真正的聪明人,董承所谓的天衣无缝之计,在他们看来,简直漏洞百出,破绽满满,真要照着上面的计划步骤去操作,恐怕到了最后,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所以计策还未曾正式开启,郑泰和郑浑兄弟两人就已经琢磨着该如何收拾残局了。

  郑浑说话犀利,对董承等人的评价也是毫不客气:“董承的图谋虽然愚不可及,但此事可以扰乱暗卫的视线,对吾等的谋划反倒十分有利。”

  随后郑浑又开口说道:“可惜蔡邕没死,否则新党内部必生嫌隙,如此一来,吾等胜算便又能更高几分。”

  “确实有些可惜,本初请来的这位刺客,据说出自兵家隐门,连商帝三剑之一的名剑含光都出动了,还是功亏一篑。这王元旭果真了得,若非有他在,王子师又岂有今日这般的风光和得意?”

  郑泰感慨了一句,对于王景,他还是非常忌惮的。

  郑浑对此深有同感:“若非王元旭离开洛阳,吾等的计划怕是连一分的胜算都没有。如今他后方空虚,这是我们的机会。”

  郑泰认同地点了点头:“试一试也无妨,反正公路与本初都已经与我暗中有了约定,届时两路大军若真能会师洛阳,一举就可扭转乾坤。到了那时,属于我们士人的时代,就会到来了。”

  原来,郑泰既不是董承的人,更不效忠于刘协。

  他真正效忠的人,其实是袁术袁公路。

  不仅如此,郑泰同时还暗中和诸侯联军的盟主袁绍袁本初合作,他们的追求其实也很简单——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

  与兄长相比,郑浑反倒不怎么热衷权势,他属于世家之中的异类。但党锢之祸后的东汉朝廷,乱象频出,十常侍之流更是让他深恶痛绝,因此对皇权非常失望,这才宁愿去支持郑泰的“拨乱反正”之举。

  在郑浑看来,欲救天下,唯有世家的“有识之士”完全掌握权力,参与朝政,再选拔有品德和才学之人治理天下州郡,方能拔除沉疴,再造盛世!

  至于皇帝,乖乖地坐在龙椅上当个吉祥物,没事盖盖章就好了,具体的政务不要过问,交给他们这些“忠臣义士”来处理就好。

  眼下的洛阳,水是越来深了,各家势力明争暗斗愈发激烈,正是应了那句俗语——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王景走后,洛阳立刻就陷入到了一种诡异的权力真空状态,每一个看到机会的野心家,都想要效仿董卓和王景的成功之路,将天下至高的权柄,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以至于董承等人,还以为自己妙计能安天下,却不料队伍里,早就有人计中有计,谋外有谋,各怀鬼胎。

  洛阳城中波谲云诡,而关中之地的长安,也并不平静。

  左将军府,皇甫嵩把女婿射援叫到了书房里,随后与他商议起来:“文雄,太傅和司徒要我率兵返回洛阳,此前我军被牛辅、李傕二贼所阻,未能成行,如今传闻王景身受重伤,伱觉得这于我军而言,是否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作为汉末三杰之一,皇甫嵩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他是将门出身,从小就接触兵家与儒家之学,因此发誓要做帝朝的忠臣。

  而在皇甫嵩看来,太傅袁隗和司空杨彪等旧党才是正统,而王景就有些太过年轻了,性格亦是桀骜不驯。

  所以皇甫嵩更愿意遵从袁隗和杨彪的命令,想要把王景这个不稳定因素解决掉。

  皇甫嵩皱了皱眉头,疑惑地问道:“你怀疑祁侯是假装受伤?”

  “我无法确定,但只要存在着这种可能性,吾等就不该轻举妄动,否则错判局势,必然万劫不复。”

  射援智慧高绝,且生性沉稳,过去就曾多次为皇甫嵩谋划,所料无有不中,因此很得皇甫嵩信任。

  “好,就依你之计行事。”

第123章 蠢鱼咬钩了

  射援虽然年轻,但与哥哥射坚一样都是年少成名,智慧和品行都无可挑剔,因此他也被皇甫嵩所看中,连女儿都许配给他,收了他做女婿。

  三国历史上的射援可不是简单人物,他在皇甫嵩死后就立刻举家南逃,抵达益州之后正式效忠蜀汉,其身份地位在刘备的阵营中更是举足轻重。

  群臣劝刘备进位汉中王时,射援的名字排在第四位,仅仅在马超、许靖、庞羲之后,甚至还在诸葛亮之前,可见他本人在刘备心中的份量。

  射援在听完皇甫嵩讲述之后,略做沉思,方才沉着冷静地开口为皇甫嵩分析局势:“如今镇守潼关的守关大将乃祁侯王元旭麾下第一猛将吕布,此人虽有虓虎之勇,但却是无谋之辈。岳父可领重兵前往,逼其交出兵权,吕布若肯就范,祁侯必是真伤,吕布若严词拒绝,那此事必定有诈。”

  皇甫嵩觉得此话很有道理,当即留下儿子皇甫坚寿将兵一万镇守长安,而他本人则是尽起两万大军,浩浩荡荡,直逼潼关而去。

  两万兵马自长安出发,一路疾行,不过三日,就抵达潼关,兵临城下。

  大军过万,无边无际,而皇甫嵩又是曾经镇压黄巾之乱的当世名将,身经百战威名赫赫,他所统帅的部队,更是常年与羌人作战的西凉精锐,甲胄齐整,纪律严明,战斗力非同小可。

首节 上一节 166/1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人在大明,邪气冲天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