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第332节
众人一听,颇有些意外,现在齐王还没有率主力出动,就已经占据优势了,那为什么不直接出兵,一口气推到邺城?
右领军卫大将军殷峤却道:“齐王未曾发兵邺城,想必是顾虑邺城坚固,且有数万雄兵,难以攻克,且若东线战场我大军进围邺城,汉军必定全力回援,届时齐王大军顿兵坚城之下,反而容易为汉军所破.”
殷峤这番话算是让众将全都明白了洛阳要面对的情况,首先从地形上是佯攻。若是东线战场打的太好,汉军这边肯定是直接就放弃平阳跟唐军对峙,直接调集主力回援邺城。
人家完全放晋阳给你打,但是从上党出兵袭扰你后路,晋阳是坚城,一时半会也拿不下。然后主力在邺城下跟洛阳唐军决战。
而洛阳霸府一方面要在江淮一带抵抗东魏北上,一边还得在邺城面对汉军主力,以弱击强这是兵家大忌,其结果自然也是凶多吉少。
若是齐王军在邺城失利,刘玄机从井陉、滏口陉再回师晋阳,那除非晋阳已经被唐军夺取了,不然形势对唐军就很不利。
按照现在的局势来说,要么齐王速破邺城,要么他们这些人速破晋阳,不然东西两线这么分散兵力的确是不容易占据优势。
邺城和晋阳都是天下有数的大城,汉军也有足够的机动部队在外围对唐军发起进攻。
反倒是不如把兵力集中一起,在野战之中击败汉军主力,更容易打开局面。
但无论是怎么选,跟汉军主力作战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大帐之中的大多数将领这次都是平日里不统军,但这次却是都被临时启用的。多是太宗旧部。
但如今太宗系旧东宫势力已经树倒猢狲散,这些人目前也是想要在新帝面前表现一番,从而得到重用。
于是宇文萧当即表态道:“陛下,殷将军所言很有道理,如今局势焦灼,不论是东线局势如何,眼前都应该主动进攻汉军,等到齐王率精锐来援,必能大破汉军,乘势进取晋阳。”
李肃也赞成道:“与其分兵两道无所进益,不如合兵一处,集中兵力夺取并州!”
柴荣和李怀真则没有表态,而是看向了李三郎。
李三郎则是还是有些犹豫,四郎那边说是能调来五万援兵,这样平阳战场就能集结二十万左右的唐军,的确能够形成一定的优势。
但若是四郎率军来援,改变战场局势,威望定然是更上一层楼啊,这对他可不是好事啊.
人都是有私心的,这时候李三郎的就属于私心上头了。
不过这种重要的决定,多思考一下也是正常的。众将陆续退下,只有担任礼部尚书的薛收落在最后长叹了一口气。
薛收昔日是秦王府核心幕僚,旧东宫的太子詹事,一直是太宗皇帝的心腹,但因为其是文臣,且薛收又是如今薛皇后的族叔,因此在李三郎继位之后也没有被弃用,反而是得到了升职,先任国子监祭酒,随后又转任礼部尚书,距离宰相也不过一步之遥。
李三郎听到薛收叹气,有些诧异道:“薛尚书请留步。”
薛收闻言转身一拜道:“陛下唤臣可有事?”
李三郎道:“朕听到刚才薛尚书在叹气,却不知为何啊?”
薛收闻言却摇摇头。
李三郎道:“薛尚书为何不言?”
薛收道:“臣只是在突然想起一些旧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李三郎有些不悦道:“薛尚书乃当世儒宗,在皇帝面前却不直言,曲意回避,难道这是为人臣的觉悟吗?”
薛收道:“陛下所言极是,臣并非曲意回避,只是刚才在想破敌之策,想到魏武帝也曾以南向北攻克并州,但思考其破并州之事,颇为惋惜昔日雄踞河北的袁本初罢了,本初在时威震河朔。而其亡故不过数载,故而为其感叹罢了.”
李三郎闻言面色微变,随后大笑道:“薛尚书这是在说我是袁谭了?”
第521章 惜不能见
话说到这里,李三郎自然是听懂了。
三国袁绍死后,袁氏兄弟如何败亡?内讧!兄弟阋墙!同室操戈!
这些话以前听起来并不新鲜,但自从他跟二哥相争之后,就没听过有人提起这个。
但现在就剩下他跟老四兄弟两人,若不能齐心协力,还想着独占灭汉之功,这跟袁家兄弟又有什么区别了?
李三郎不只是想要当皇帝,还要做雄才伟略,功绩可以比肩秦皇汉武的伟大帝王。
二哥虽然没能活着登上帝位,但他最后一仗武功之盛,即便是他一统天下也就勉强可以与之比肩。
何况他这个一统天下的大功还要跟四郎分润。所以李三郎现在非常看重自身功绩。
当一个人开始患得患失的时候,也就无法明断是非了。
薛收的劝谏算是给敲了一下警钟,李三郎很快就想明白了。
“薛尚书之意朕明白了,若不是尚书直言,朕险些误了国事”
想明白的李三郎也就不再纠结了,当即就传黄门侍郎崔孝同,命其草拟密诏,令齐王率军驰援平阳。
但诏书还没发出去,当即就有斥候回报,汉军有异动。
待看到对面汉军的动作之后,李三郎几乎可以肯定,汉军这是要退兵了。
这深沟高壑,长期对峙的架势都摆出来了,怎么一仗没打退兵了?这什么意思啊?
难道邺城方面,或者晋阳出了变故?
事情跟李三郎想的差不多,的确是邺城出了变故。
司徒、尚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楚国公刘道和病重,不能理事。
刘道和跟刘玄机是同族,都是齐悼惠王的后人,是北汉朝中萧何一般的人物。
历来刘玄机在外用兵,留下守家的都是刘道和,在后面安抚地方,为前线源源不断的输送粮草和兵员,使朝野安定。
没有刘道和的后方,刘玄机自然是非常担心。毕竟淇水一线战事不利他也是知道的。
刘道和病重不能理事,如果一旦唐军加大攻势,一口气把战线推到邺城,那对大汉来说就有可能是灭顶之灾。
邺城不是没有良将镇守,但刘道和的象征意义太大了。没有他镇守的后方,很难让人放心。
并且眼前的局势,唐军已经压上来了,这时候在平阳继续对峙下去,短期内也打不出什么战果。
因此刘玄机在收到消息之后,当即选择了退兵。
因为此前挖掘的壕沟,唐军就是要填平了追击,汉军也可以从容退去,于是留下辅国大将军东方狄都督万余步骑殿后,汉军主力开始陆续北上晋阳。
刘玄机则率三千骑军星夜驰还邺城。
平阳决战的构想立马成了镜花水月,但李三郎却不想劳而无功,汉军既然退却,就北上追击。
立即开始命令士卒负土填壕,东方狄命令弓弩手和投石机同时发力,阻挡唐军填壕的动作,但唐军从多段填壕,汉军顾此失彼,只能趁着唐军还没完成填壕开始撤军。
大批的汉军一路退到晋阳以南的京陵和介休一带布防,趁着唐军还没来到修筑营垒。
受命主持晋阳防务的,是车骑大将军韦孝矩,他围绕着晋阳以南的诸多城池修筑戍堡,架设鹿角,打造了一个很完备的防御体系。
另一边,刘玄机十日就回到了邺城。当即松了一口气,刘道和虽然病重,但唐军似乎是没有加大在淇水一线的攻势,兵力也就是数万人的规模,并没有形成压倒性的优势,看来是不知道这里的虚实。
但等他前往刘道和的私宅看到形容枯槁,病入膏肓的刘道和之后,心怀感伤,一度落泪。
刘道和看到刘玄机之后,有气无力的道:“是我拖累陛下了。”
刘玄机摇摇头道:“道和严重了,若不是你勉力维持,使邺城不乱,恐怕唐军早就打过来了.”
其实他出发的时候,刘道和身体就有些不好,但却没想到两個多月的时间居然急剧恶化到无法视事的程度。
“不能亲眼看见陛下混一南北,三兴大汉,真是遗憾啊。”
刘道和在说出这一句之后,也是再度昏阙过去,刘玄机坐在榻上握着刘道和的手久久不愿意放开。
是的,这位北汉第一重臣,已经到了弥留之际,这对于北汉和刘玄机,都是极大的打击。
这主要还是因为刘道和的身份,他是刘玄机的同族,同样是寒门出身,他作为文官第一人可以帮助刘玄机掌控朝政,压制朝堂上一众河北士族。
如李元忠、崔仲方、卢钦之等。
这些河北高门虽然也是刘玄机的助力,但毕竟因为他们都是豪族出身,做事难免要顾虑家族,自然是不如刘道和这样一心为了大汉光复鞠躬尽瘁。
无论是东魏、北汉还是大唐,都绕不过这些士族门阀。
江东有顾、陆、朱、张、沈、贺这些江左士族,为吴中冠姓。关中、洛阳有于、慕容、宇文、陆、穆、独孤、段等鲜卑大族,也有荥阳郑、陇西李、弘农杨、京兆韦杜,闻喜裴、河东柳、汾阴薛等,鲜卑胡姓和关西门阀早已混为一体。
至于河北,范阳卢、太原王、赵郡李、清河崔、博陵崔、清河张都是汉魏以来最为兴盛山东门阀。
世家大族与皇权,是合作又对立的。
一方面皇权依赖世家大族掌控地方,行使国家操作系统,但一方面皇权又要限制门阀做大,土地兼并、蓄奴、隐户,甚至是掌控朝政,控制舆论,架空皇权。
因此,寒门出身的刘道和对于刘玄机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比起萧何对于汉高祖更为重要。
刘道和算是宗室,是可以为兴复汉室这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并且作为宰相之首,也能够带着一众寒门出身的官员高效的执行刘玄机的各种决议。这一点,换成其他人很难做到。
右仆射李元忠虽然是赵郡李氏出身,但清正廉洁,可要让他打击门阀势力不易于让人自掘墙角。
左仆射凌敬同样出身寒门,也是被刘玄机倚重,但凌敬精通兵法,胸怀韬略,每每献策都能切中实事,但他却是个谋主,而非治国理政之才
但现在看着病榻上的刘道和,刘玄机也是有些心灰意冷了。
他已经快五十岁了,还能活多久他不清楚,但他知道,按照现在的势头,他恐怕很难完成三兴大汉的伟业了。
而就在刘玄机幸刘宅视疾之后不久,刘道和就薨了,年四十九。
刘玄机十分悲痛,追赠太师、丞相、幽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涿郡王,谥号“忠武”,以太牢之礼祭祀。
而上一个谥号“忠武”的大臣,正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第522章 合肥城下又见魏
李元徽听说刘道和病逝之后,也是惋惜错失良机,考虑的太多反失去了一个北上邺城的机会。
并且因为刘玄机突然退兵,李三郎也写信表示,眼下还不用洛阳出兵,但若是战场情况僵持不下,四郎也好做好出兵准备。
原本双方在平阳大战一场,甚至可能决定两国国运的重大冲突,就此改道。李三郎继续进兵往晋阳方向推进,在介休被汉军建立的新防线拦住了去路。
刘玄机则在为刘道和辍朝三日之后,率军赶往淇水一线。
朱德裕得知刘玄机率军亲至,知道对方是来解枋头之围,且皇帝亲征定然会让汉军士气大振,因此当即退入了之前攻下汉军的七座戍堡,以此为支点建立防线,随后又将军情送至洛阳。
李元徽第一反应是,增兵。准备派遣张坚和常雁衡率右武卫二十个折冲府,两万步骑赶往淇水战场支援。
但李青莲却劝阻他,刘玄机既然已经回来,邺城也就有了主心骨,这时候增兵也没什么意义。
独孤颍也进言,刘玄机虽然把大军留在并州,轻骑赶回,但邺城仍旧有数万汉军留守,这个时候增兵两万还不如一口气全都压上。
李元徽想了想之后,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对的。继续在淇水一线跟对方打下去,真的是没什么意义。徒增消耗,于是给朱德裕的军令就变成了,退守淇水以西。
朱德裕虽然有心接着打下去,但还是以军令为先,退守淇水一线继续跟汉军对峙。
上一篇:抗战:科技与狠活,打造无敌军团
下一篇:大宋泼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