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第224节

  这城不大,但守城的李孝彻也是个硬骨头,不好啃,在加上不停袭扰的李大亮,曹烜最终放弃了夺取新野的计划,无奈退军。

  只有东线的江淮,曹元静发动了十万大军猛攻濡须口,前期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夺取了濡须坞,随后兵分两路夹着濡须水利用水军运力,进攻东关和西关。

  曹元静站在楼船之上,望着不远处的关城自嘲道:“李王若在江淮,朕不能至此”

第347章 承天之运

  曹元静和魏军对李元徽的称呼,是经过了好几次变化的。

  最开始是,“李家小儿”“竖子”,充满轻蔑。

  随后是,“李四”“李元徽”,直呼其名。

  后面又变成了,“李扬州”,开始了有些尊重。

  直到现在变成,“李齐王”,尊重满满。

  而每次的转变,都意味着曹元静在江淮军手里吃了一次大亏,其中包括三次濡须之战,以及湖口之战,东魏军每次都损兵折将,大败而回。

  尊重,那都是打出来的。

  时至今日,只是打下濡须口,曹元静都觉得算是非常大的进展。

  负责全军调度的左将军陆恭仁道:“陛下,韩将军和王将军已经开始攻打东西两关,接下来还是要重点提防庐江和广陵豪强大族,他们可是随时都能集合出数万兵马来。”

  前将军李雄笑道:“陆兄,咱们打濡须坞打了十余日,张氏和周氏、李氏都没有出兵的意思,难道会在咱们攻下濡须坞之后在出兵?这却又是为何?”

  陆恭仁沉吟片刻道:“或许,是让我们进兵东西关,引诱我军深入吧.”

  话音未落,立即就有亲卫回报。

  “陛下,历阳和皖城方面有大军集结,恐怕不下万人。”

  五牙大船上的船楼上,曹元静原本背对着众人看着不远处的东关西关,以及濡须山和七宝山。

  但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即转过身来,“可探听仔细了?”

  “不敢欺瞒陛下,我亲自问过斥候,料无差错。”

  陆恭仁也真没想到的猜测还真应验了,还应验的如此之快。

  右将军朱浚却道:“我军有十万人,苗大将军和吴王殿下在采石矶也有数万兵马,可以随时支援,即便是被夹击又能奈我何?此时可分派两军沿河阻挡,我看他们也未必赶来,说不定是想要集结人马,来看情况为我助战也说不定”

  这番话,对时局来说算是很乐观,但曹元静却不敢这么乐观。因为李元徽据有江淮已经七八年了,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江淮不管是小民还是大族,都已经算是人心归附。

  这巢湖的水师都没出动呢,只不过打了个濡须坞而已,还是唐军见魏军人多势众,主动撤兵收缩的结果,这就觉得李元徽不得人心这些豪强要跳反了?

  未免太小瞧这位让他们吃尽苦头的大唐齐王了。

  他现在越想越觉得陆恭仁说的有道理,这两边的人马集结,肯定是正面巢湖和合肥的唐军应该是要有动作了,两边的豪强部曲应该是要配合作战。

  而事实上也跟他想的差不多,水师大都督吕钦率三万大军,数百艘战船从巢湖出濡须水,直奔东西两关而来。

  而守关的唐军在水师赶到之后,立即打开水寨的栅口,唐军的战船顺流直下,先锋军五千人在吕钦的侄子吕近勉的率领之下,直冲魏军,一时间水面上箭矢如雨落,而濡须水的书面又不及长江宽阔,所以双方都没有调整和腾挪的空间,只能狭路相逢勇者胜,用尽全力拼杀冲锋。

  吕近勉身穿号衣,手持一柄横刀,带着数十同样未曾披甲的精锐跳入对方大船上,展开白刃战。

  大唐水军的前部将士见状,也士气大震,各部纷纷效仿主将,接船近战。

  魏军抵挡不住,其战且退。

  而后,张共烈从历阳,周虬周敖父子,李肃,乔孝玠的人率军从皖城,分别开始向魏军方向移动。这傻子都能看出来这是来干嘛的,肯定不是拜寿。

  一东一西的广陵庐江豪强私兵们,也展现出了极为强大的战斗力,配合巢湖水师三面夹击,魏军大败,溃散而逃。

  而魏军在这个时间点溃散,也算是因祸得福,因为水师副都督梁韫率领的鄱阳湖水师也悄然从豫章郡摸过来了,顺着长江直奔濡须口。

  差一点,魏军就被包了饺子。

  但唐军一路追击,也斩获颇丰,俘虏了魏军两万余人,缴获大小战船两百艘,魏军在长江南岸的重要据点芜湖也被唐军夺取。

  万幸的是采石的魏军及时出击,接应了魏军主力,这让挡住了唐军水师的追击。

  此战之后,曹元静呕血三升,直接病倒了。

  没想到自己这次北伐再次遭遇到大败,主力部队损失了惨重,军资器械粮草不计其数,甚至连芜湖都丢了。

  而这场大战,甚至是在江淮大军主力北上,只剩下水军的情况下,魏军仍旧没有能够取胜,这难道就是天命?

  曹元静再次病倒了,而更让他痛心的是,被他称为“武侯在世”的张方平,这个为东魏创建立下汗马功劳的第一功臣,先他一步病逝了。

  曹元静悲戚的不能自己,在强撑着病体主持忘了司空张方平的丧仪之后,命太子曹炎监国理政,自己居住宫中养病。

  而东魏政权跟大唐的江淮集团第四次濡须之战,也正是落下帷幕,结果跟前三次没什么不同。

  东魏声势浩大的来攻,然后虎头蛇尾的败退。

  区别是,这次江淮能打的将领,几乎都跟着李元徽北上去参加那场大战了。

  而此刻并州,汇聚了三王,和大唐大部分能叫得上名号的将领,动员了二十万多万军队的晋阳之战,还处于相持阶段。

  同时大唐这个初创的政权,也展现了自己的强大的韧性。

  分别在荆州、江淮、中原三线击败了强敌,且战事都非常顺利,甚至都没一场战斗形成鏖战的局面,都在两个月内结束了。

  这也无疑让不少有心人感叹,这大唐真的是上承天命吗?

  大家一拥而上没一处能打赢的?这算怎么回事啊?

  荥阳之战李源作为皇帝御驾亲征,以少胜多,赢了。

  濡须之战江淮方面请君入瓮,防守反击,赢了。

  新野之战,李大亮焚烧敌军粮草,西魏退兵。

  这些种种,都让人在感叹大唐的气运真是挡不住,各处都有人才。

  而这些种种,都是对晋阳前线士气的加成。

  唐军在对峙过程之中,天气是逐渐寒冷的,但士气随着两场大胜的消息,却是日益高涨。

  到了十一月,天气开始越来越冷了。

  李元徽亲自督办的御寒衣物、取暖设施也陆续到位了,江淮将士,有很大一部分都穿上了绵甲。

  李二和李三对此都赶到好奇,但是当他们见到绵甲的防护能力之后,都大为震撼。

  “这绵甲,居然如此坚韧,不是强弓硬弩不能破之,四郎你是怎么琢磨出来的?”

  所谓绵甲,内衬铁片,外用铜钉固定。绵甲制作容易,价格低廉,且不像传统重型铠甲需要量身定做,方便大批量生产,重量轻。

  这可比大冬天穿着铁甲舒服多了,还有防寒的效果。

  但防护能力上,就目前的战场态势来看,还是不如铁札甲的。

  李四笑道:“这都是群策群力之结果,也不是我一人之力。”

  李三道:“那你这绵甲,还有多少套?能不能”

  李四直接道:“你别想了三哥,连我的护军现在都没有,制成的也就是万把套,都分给左右骁卫了。”

  李三闻言叹了口气道:“你怎么不早拿出来,我让关中的工匠仿制也好.”

  李二笑道:“这东西,咱们早晚都能用上。”

第348章 开场

  李二在军事上的战略眼光,绝对是最顶尖那一撮。在了解这个甲胄的成本和性能之后,立即就明白了这套甲胄的意义重大。

  绵甲的重量还不到三十斤。较之现在军中所用的札甲而言,造价大大降低的同时提升了轻便性,同时用厚密棉布那可是后世用来防御火器铅丸的,对箭矢的防护也相当的不俗,因此具有相当的实战意义。

  有了这绵甲,骑兵出击需要的负担的重量可就轻多了啊,这对于擅长骑兵奔袭作战的李二来说,这点无疑是个大福音,毕竟一套扎甲的重量,快就赶上两套绵甲的分量了。他甚至都想好了怎么利用这点,增加骑兵的奔袭能力,将来对突厥作战,必定能起不俗的效果。

  还有高句丽,辽东寒冷,这绵甲正好适用。

  冬天作战困难,很大程度上是盔甲穿在身上除了沉重之外,还跟冰块一样,长时间穿着铁甲消耗太大了。

  而有了这种绵甲,对于唐军冬季作战的能力那是能够得到极大提升的。

  最为重要的是,便宜。

  铁甲的造价是很昂贵的。札甲要用皮条编缀,要在甲片上凿出许多小孔用于穿条,大小甲片层层迭加,用料多不说,人工也是费时费力,整套甲胄的制造成本十分惊人。

  棉铁复合甲的本质仍然属于铁甲的一种,但并不是简单地用薄织物缀连内里的甲片,而是将甲片内置,外覆厚密的棉布、内衬起到连接,甚至是防御初级火器的作用。

  李元徽就是提出了一个概念,其实并没有真正参整个绵甲的研发制造生产环节,但几年的时间里江淮的工匠们也终于是没白吃干饭。

  实际上,另一时空里绵甲的大规模流行是因为战场形势变化,其主要的防备目标火器。元代开始就有的布面甲,后来到了明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棉铁复合甲的存在除了能防御火器,其被推广的原因也受制于小冰河期的气候以及明朝困窘的财政。甲片内置可以有效的保暖和防止生锈。

  此外,隐匿于棉布之下的铁片可以不采用传统札甲的制作方法,用较大的铁片连接,也不用穿孔缀连,节省了物料的人工成本。

  所以在了解都这种绵甲的造价和生产工艺之后,李二和李三都意识到这种甲胄一旦能够普及对于唐军来说,有着极大的意义。

  因此李二和李三拉着李四一同上书李源,要求关中和洛阳将作监也要开始仿造绵甲,同时从江淮调派一些成熟的工匠,去关中和洛阳指导技术。

  即便是大唐,目前身披铁甲的士卒也就是在三成到四成之间,这还是因为大唐几乎把前朝洛阳和长安囤积的武备全都接过来的原因。

  至于燕军,披甲率同样不低,这还是的感谢大燕昭武帝,涿郡当时是东征高句丽的物资汇集处。

  大量的武备军械都汇集于涿郡。后来都便宜了幽州军,也就是北燕最为精锐的刘玄机本部。

  眼下推广布面甲和绵甲,其实对这场战争的意义不打了,如果是要开始大规模装备,最少也得武德三年以后了。

  而晋阳这场大战,距离双方的决战时刻,已经越来越近了。

  天气越来越冷,过洞水和文河已经开始结冰了。而晋阳城依旧还在坚挺。

  刘玄机隐约有些担忧起来,他没想到晋阳城能坚持这么久。现在的局面有些骑虎难下了。

  因为要防备晋阳城内的拓跋浚,所以能跟唐军作战的军队,大概是对方军力的一半,如果据河而守,尚且有些胜算。但要是等到河水结冰,唐军想要渡河可就是如履平地了,到时候可就没有任何优势了。

  在这种情况下,刘玄机也起了一些撤兵的念头。

  当然即便是有了退兵的念头,他本人不能随便说,因为关系军心士气,主帅的一言一行都要极为谨慎。

  可当麾下的主要谋士李元忠、甚至邢鸾都开始主张撤兵的时候,他是真的动摇了。

  而最为关键的时刻,新加入他麾下的王思政却是极力劝阻,不能退。

  退了唐军可就能够从河东直入河北了,到时候幽冀二州睡觉都难睡得踏实。而且二十万大军出征,若是劳而无功,甚至一仗没打就退兵,对你汉王的威望也是极大的打击。

  晋阳的归属可能就是天下的归属,这时候不拼命难道等着唐军打进河北嘛?

  这一番话说完了之后,刘玄机可算是回过神来,再次坚定了信心,并且“再言退兵着斩”。

首节 上一节 224/2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科技与狠活,打造无敌军团

下一篇:大宋泼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