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第219节

  得到荆州之后,在上游广治水军,顺大江而下,一举灭亡东魏,

  整个统一天下的战略,需要的时间大概是十几年,基本上顺序就是先北后南,先难后易。

  单纯的战略可行性来说,是没有任何问题,但李源很明显不太满意。

  因为他的年纪不小了,已经是接近六旬的人,还能活多少年,谁知道?

第338章 快意不得

  即便是李源觉得老四这份战略规划做的很好,但他还是没有任何更改自己要在武德二年亲征河北的意思。

  武德二年三月,李源又再次下诏,命李元徽做好为大军提供军粮的准备,并定下了要在春耕之后出兵。

  而北燕方面,去年成功夺取邺城,并击败唐军的刘玄机被“封”为汉王。

  东方狄、韩珪、娄贷文、张世武等一众将领也都加官进爵。

  此外,北燕皇帝慕容鞅的几个亲信,也得到了任用。

  梁崇礼为侍中,韦孝矩为车骑大将军,而韦孝矩的参军,也是他唯一带到河北的僚属王思政也被他举荐给刘玄机。

  刘玄机跟他攀谈一番之后,立即任命他为汉王长史,判府事。

  同样,这位新任长史,也给刘玄机出了一份战略规划。

  他劝刘玄机不要直接进攻洛阳,而是先收取并州。有并州在手,河北就稳固了。

  而且从晋阳出兵洛阳,骑兵最多也就是半个月。

  拿下并州之后,可以在河东驻兵,威胁关中。反之,被李唐取了并州,那么幽冀二州就要面对并州居高临下的威胁。

  唐军可以不断的从太行山的通道之中出击,袭扰河北,届时幽冀二州必然生乱,人心浮动。

  两份战略算是殊途同归,不约而同,目标都是先拿下并州,作为战略跳板,对敌的核心区域形成威胁。

  但毫无疑问,刘玄机觉得王士贞的建议非常好,是指路明灯。

  而李源觉得李元徽的战略规划,耗时太久,他想直捣黄龙进攻而被一战而定天下。

  从目前的战略态势上来看,这无疑是不合时宜的。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要北伐?因为他知道蜀汉的国力,比曹魏差太远了,北伐可能什么都赢不了,但不北伐就是坐等亡国。

  贾诩也建议曹操不要伐吴,多搞经济建设,等差距出现直接进行国力碾压。

  后面晋灭吴就是这个策略。

  李元徽的意思也是大体如此,因为优势方应该求稳,只有弱势方才会整天想着梭哈,想着拼命。

  所以即便李源在朝堂确定了自己亲征的计划,但说道具体如何用兵。齐王的《勘定四方策》,还是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其中包括晋王李玄庆,兵部尚书宇文成业,右仆射司马修业

  这种情况多少是在他的预料之外了。

  李源的想法主力直接从洛阳出兵河北,派遣一支偏师从河东出兵上党,争取一战定河北。

  但这种策略,自然是不能由皇帝亲自下场跟人争论,替他说话的是以裴继为首的元从系功臣。

  双方是各执一词,争论的不可开交。

  李源见状,也开始怀疑自己的这个思路是不是有问题,显得过于急切了。

  直到最后秦王也下场了。

  “臣以为,齐王所献之策,正合当下之时势,我大唐得天下之半,疆域广阔,正该内行仁治,而割据之贼,可徐徐图之.河东都会,乃用武之地,关中之外,首推并州,其东有太行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沟住、雁门为其内险,于南,则中条、王屋诸山滨河而错峙。孟津潼关皆吾门户也。且夫越临晋、泊龙门,则泾渭之间可折垂而下,出天井、下壶关,邯郸、井陉而东,不可以惟吾所向乎?”

  秦王李二凤这一番话,算是一锤定音了。

  甚至元从系的朝臣也纷纷默然不语,作为宰相之一裴继也是张了张嘴之后又合上了。

  大方向得到确定之后,余下具体的就是什么时候出兵的问题了。而李源御驾亲征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也不是争议的焦点。

  晋王李玄庆提出,皇帝虽然亲征,但不必亲自领兵,坐镇洛阳即可。朝廷可派遣秦王率十万大军征伐上党,派遣齐王率关东诸军佯攻冀州。

  而李源作为皇帝,就在洛阳或者河东郡居中调度,遥相指挥便是。

  这次就连元从系的功臣们也开始赞同,只有李源还有些不可满意。

  因为他想亲自指挥大军出征。

  但很明显,这个甚至得不到亲信们的支持。这点就很让李源觉得头疼,有一种受制于人的无力感。

  即便他是皇帝,还是目前天下最有实力的大唐皇帝。

  但仍旧有些事,不是他可以任意妄为的。

  在这方面,他甚至是不如大燕昭武帝慕容英。

  没来由的李源突然想起这个人。

  作为慕容英的臣子数十年,李源深刻的体会到慕容英对朝堂的控制,以及作为皇帝的绝对权力。

  那是一种让他这个开国皇帝都羡慕不来的分量。

  慕容英可以随意的废杀某个大臣,可以不听任何人劝谏而发动一场规模宏大的战争,甚至为此不惜动用上百万人.

  不过想到这里,李源突然有些清醒了。

  慕容英但凡没有这种权力,没有那么肆意妄为,那么大燕也不会在王朝极盛之时轰然倒塌。

  也就不会有他的大唐什么事了。

  他自然是要做明君,当皇帝的谁不希望自己在史书上的评价是雄才大略,英明神武?

  谁喜欢刚愎自用,一意孤行?

  所以三个儿子和一众大臣全都认同的战略方针,李源也不在坚持己见,含糊其辞的允准了。

  散朝之后,李源有些自嘲的笑了笑,按照他的想法,难道不是应该儿子们各持己见,互不相让,而他这个当皇帝的,当爹的,居中调停,做决断?

  现在反倒成了几个儿子抱团跟他党争了。最少在这件事上,阵营就是如此。

  在朝堂上达到目标一致之后,整个大唐在武德二年,又飞快进入战争准备状态。

  关中的军队开始陆续集结,整装待发。

  五月,李源也正式下诏书确定,由秦王领兵进攻上党,作为主攻方向。齐王率军进攻冀州,牵制燕军主力。

  而晋王,则留守关中。

  秦王借着齐王上表的东风拿到了主攻方向的指挥权,秦王府上下都在筹划这次进兵的细则,如何应对上党的地形,以及可能赶到上党的河北援兵。

  但意外还是来了,一向身体健康,骁勇善战的秦王,在出征之前,突然得了疟疾。

  这就让大唐方面对战事不得不做出一些调整,得了疟疾的秦王留守关中养病。

  晋王作为主将,率领十万大军进攻上党。齐王还是依旧率领他的江淮劲旅攻打冀州牵制北燕的兵力。

  而李源也依旧是前往洛阳坐镇。

  收到诏书李元徽,立即从洛阳动身,前往河阳前线开始调动部队,整军备战,一改常态作出一副要主动北上进攻的架势。

  而北燕方面,刘玄机也早就得知了军情,从幽州蓟县.准确的应该说是蓟都,赶到了冀州的邺城。

  双方在偃旗息鼓半年有余之后,再度吹响了进兵的号角。

第339章 北向以争锋

  刘玄机自然也有自己的情报来源,他是清楚唐军的两路部署。

  而北燕方面作出的应对,却是有些让人意料之外,车骑大将军韦孝矩被启用了。

  作为北燕皇帝慕容鞅这个傀儡的亲信,韦孝矩居然被真的授予了兵马,还让他镇守战略要地上党。

  而这次唐军的主攻方向,就是上党。

  刘玄机对上党的安排是,韦孝矩领兵三千驻守壶关,清河崔氏出身的将领崔存惠率四千人驻守长子,心腹张世武率军三千驻守屯留。

  整个上党最核心的三处,刘玄机一共布置了精兵万人,以及足够的粮草和军械,并且直言几个月内可能都不会有援兵。

  而刘玄机本人虽然赶到了邺城,但他只带了万余兵马,加上邺城之前留守的两万人,起了也不过三万兵马。

  李元徽率军北上,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收复了荡阴,随后知道燕军虚实的唐军继续北上,兵临邺城。

  双方在情报工作上,都是有些心得,下了不少功夫。

  李元徽不知道刘玄机在打什么注意,但眼下既然唐军在冀州战场形成兵力优势,那就必须得打出气势来,给上党方面减轻下压力。

  而晋王李玄庆率军从河东渡河,随后率大军直驱上党,走的就是当年秦军长平之战的进军路线。

  上党地区地势高峻,犹如一个堡垒,俯视河北、中原。其中长子、壶关等重镇,皆易守难攻。

  从此处东下太行进入河北的通道主要是浊漳河等河流穿切的河谷低地,重要关隘有太行第四陉,也就是滏口陉。南下河内有天井关,秦汉时期称太行道。

  河北持太行上为其西部屏障,南部的冀州聚在上党盆地的俯视之下。

  另一个时空之中,王猛伐燕,就是先破壶关,平上党,长驱入邺。

  北魏尔朱荣之晋阳出兵镇压葛荣,同样走的时候滏口陉,在邺城外击破葛荣。

  而北周攻北汽,先破平阳,继克晋阳,然后自滏口东下太行,破齐都邺城。

  不论时局如何变动,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换大王旗。但有一样东西的变化总是非常缓慢的。

  那就是地理。

  绝大多数的经验都是可以借鉴的,极少数因为地理变化而没办法抄前人作业。

  比如被地震震没了的天池大泽,就让蜀汉运粮的路变得异常艰辛,这就是影响国运的事。

  但总体来说,太行一带的地势从有记载开始,到现在是没有太多的变化的。所以战略上,也没有太多让后来人发挥的空间,占据关中的政权,统一天下的道路都是有迹可循的,只要把作业抄明白,就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因此,对上党唐军是势在必得的。

  但燕军对上党的防务布置,还是让唐军吃足了苦头。

  李三郎用兵风格,跟他的两个兄弟都不太一样。

  李二的风格可以用,其疾如风,侵略如火这两个字来形容。骑兵长途奔袭,以及利用优势机动兵力对敌人进行精准的打击。当然,该稳重的时候,他也是能够稳得住的。

  至于李四,那就是其徐如林,不动如山。李四最擅长的事情,就是熬。每次用兵几乎都是在长期对峙之中,寻找胜机。而每次作战他甚至都没有发生过缺粮断草的情况。后勤总是能够足额供应,安营扎寨总是非常妥当,很难发现漏洞。

  至于李三,大概就是难知如阴,动如雷震。他用兵很诡道。善于用诈术欺骗对手。

  渭北之战他就是用计吸引宇文涉出兵,结果就是损兵折将,士气此后一蹶不振。

首节 上一节 219/2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科技与狠活,打造无敌军团

下一篇:大宋泼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