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第216节

  刘玄机先是以晚辈的身份,问候李源身体健康,随后又谈到当年在长安洛阳跟李家的交情,并言明我不是故意跟李家为敌,只不过是为了匡扶大燕云云。

  一番客套话之后,真章来了。

  刘玄机在信上直接就写道,我听说大唐的天下,都是您的儿子打的,而您没有什么功绩,我想这都是外人不知道内情,瞎说的。您的几个儿子,所建立的功业,一定是在您的领导下完成的,外人说您坐享其成,一定是不知道其中内情,如果这次是您亲自带兵来邺城,我现在恐怕已经被您生擒了

  这要是李四看了信,绝对竖个拇指哥,阴阳大师。

  李源看完了这封信,直接哈哈哈大笑,是气笑的。

  不过他倒是没有在盛怒之下做什么不智的决定,这点定力还是有的。

  但他却已经下了决心,刘玄机这个后生晚辈,他要亲自解决。

  此前裴继就跟他进言过,几个皇子的权势过大,威望太高,建议他削减几个皇子的权力。

  李源虽然也听进去了,但却没有打算立即行动。因为天下目前还是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这时候想要削权,势必引发内部动荡。

  而刘玄机说的话虽然难听,但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在天下各方势力提起李唐来,首先肯定是要说李二、李三、李四这兄弟三个。

  李源虽然自觉能够控制局面,但到底有些话不足为外人道。

  权力这个东西,他还不想放的太早。一来是他身体康健,二来是他怕交了权,真就像袁相士说的一样。

  所以即便知道老二是最适合的统率人选,他还是把老四派了上去。

  如果老四这次打赢了邺城之战,那威望可就跟老二差不多了,到时候他就可以示意一些人出来支持老四,让老二老四争夺,再让老三在中间弥合,不至于争的太过。

  但邺城之战输了,虽然跟老四关系不大,但他跟关中豪族以及元从系矛盾却是种下了。

  这对李元徽也是能够接受的。

  上位者,怕的就是下面铁板一块。现在大部分的关中豪族已经开始准备支持老二了,这点李源是能看出来的。

  比如韦氏就将族中一个前朝的做过贵妃的女子嫁给了李二,作为侧妃。

  同时,秦王府还建立了文学馆,网罗关中才俊为幕僚。其中就有京兆杜氏的子弟。

  种种迹象都表明,在成为事实上嫡长子之后,李二郎凭借威望和功绩,已经取得了关陇大族和关中军队的支持。

  这样的情况下,李源就更不敢随随便便把太子之位交给老二了。更不能让他再立什么盖世之功。他怕自己被架空。

  所以河北这块硬骨头,李源觉得自己可以亲自去啃。虽然大燕已经事实上亡国了,但名义上刘玄机打的还是大燕的旗号。

  如果是颍川之战,算是大唐的奠基之战,那么收复河北,就是定鼎之战。

  时间已经来到了金秋十月,秦王府之中,一众幕僚正跟李二议事。

  刘玄机那封信,被李源派人送过来了。

  李二看过之后,靠在椅子上连连摇头,叹气道“刘玄机这封信之后,陛下是绝对不会再让我挂帅征讨河北了。”

  长史房乔道:“这刘玄机应当知晓长安之情况,所以才设下此分化之计,这样一来,陛下也必然会加深对殿下的忌惮。”

  房乔是齐郡人,其父是齐地著名的儒者,通涉《五经》,富有辩才。

  而他本人自幼耳濡目染,颇承其父之风。自幼聪慧,善诗能文,博览经史,精通儒家经书,又向父亲学得一手好书法,工草隶。十八岁时举进士,得以受官。

  李二入关中之后,房乔从长安往渭北投靠,任记室参军,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李二幕府收罗人才。

  大唐建国之后,李二被封为秦王,房乔被任命为长史,算是他手下的首席谋士。

  李二听到房乔的言语之后,更是苦笑不已,“想不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父子兄弟之间,何至于此啊?”

  “殿下此时不可操之过急,河北富庶,土地肥沃,且燕赵之地,多豪杰俊才,刘玄机有英雄之志,能得人心,即便是陛下亲征,也未必能收复河北,到时候定然还会启用殿下为帅,若能攻取河北,则立储之事,顺理成章。”

  说出这番话的人是记室参军杜克明,京兆豪门杜氏子弟。祖父做过大燕的尚书,其父做过刺史,算是名门望族。在李源率军进入长安之后,被房乔极力推荐给李二,并称他“聪明识达,王佐之才。”

  房乔也附和道:“此言是正理,殿下此时不可过于急躁,正该韬光养晦,天下未定,陛下早晚要启用殿下。”

  李二闻言点了点头,“二位先生所言有理”

  这时候,王府参军苏旭却出言道:“可齐王那边,若是整肃全军之后,北上建功,那陛下可就真不会再用秦王殿下为帅了。”

  李二闻言只是皱了皱眉,却没有立即出言反驳。

  倒是同为参军的薛元敬笑道:“齐王新败,且用兵大略,较之秦王殿下差之远矣,齐王能胜刘玄机?”

  说到这,薛元敬摇了摇头,一脸的难以置信,以及对同僚杞人忧天的观感。

  军资祭酒薛收道:“我听说齐王参军李青莲曾经在陛下面前,将齐王比作诸葛武侯,陛下甚为喜悦,但邺城之战,观齐王行事,却颇似诸葛武侯的那位冤家对头啊.”

  所有人都明白薛收这番话是什么意思了。

  诸葛武侯第四次北伐,张颌进攻祁山,结果蜀军设伏,死于木门道。

  《魏略》中说,是司马懿驱使。

  虽然形势上不可同日而语,但行事上却有相似之处。

  这话一说完,众人的脸色也都有些凝重。因为这次邺城之败,受损的只有关中军队,齐王麾下则在援兵配合下拿下了河东。

  而最关键的是,左右骁卫这帮骄兵悍将,还都是主动要去送死

  连指责都指责不了。

  看不出一点用计的痕迹,而越是这样,越让秦王府的一众智谋之士忌惮。

  李二也终于叹气道:“邺城之败四郎虽有坐视之举,但刘文惠轻敌才是主因,且若不是四郎及时出手挽救败局,现在大河以北,都不是我大唐所有了揣测之话,日后还是少说一些。”

第334章 煮酒论英雄

  “揣测之话,日后还是少说一些。”

  众人听了李二的话之后,全都默然。毕竟秦王和两个兄弟关系,就目前来说还算是非常亲厚。

  并且目前这种情况,两个兄弟都没有透露出要跟秦王争夺储君之位的意思,这时候秦王府就必须表现出对晋王和齐王友善。

  三兄弟都是嫡子,都有大功,且背后都有大量的支持者。都是有资格有实力下场竞争的。

  目前或是因为顾全大局,或是因为兄弟情分,没有对外展露出这方面的苗头。而秦王府就必须作出容人之量,表现出亲厚友善。

  这也是为什么即便这次邺城之战有李二的旧部战死被俘,但秦王府还是没有对齐王借机发难。

  第一个原因是李二觉得,老四那日跟他说的,是真的。但这些话,他却没跟幕僚们吐露过。毕竟有些事,还是不足为外人道。

  第二个原因就是老四这次做的,就算是皇帝都没法苛责太多。撇的干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实力雄厚,想要追究都难。

  眼下在河内跟燕军对峙的,大部分都是齐王的嫡系军队,这时候想要把齐王的主帅换了,他万一直接带着人回江淮呢?

  那黄河以北可就真是落入敌手了。

  就算不带着人走,那谁又能使唤动江淮的十万大军?

  李元徽跟两个兄长最大的区别就是,他的地盘来自前朝任命,军队更是他一手拉起来的,将领是他提拔的。

  这其中没有李源提供的资源。反而是在江淮一直帮关中分担了不少压力。

  这也就形成了如今的局面,李四虽然在朝中没有根基,但却拥有十几万大军和江淮之地,这都是底气。

  大唐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地盘是他控制的,等同于一个大号藩镇。

  追究他的过失?这是一纸诏书的事?

  这是大唐中枢和大唐最大外部势力,处理不好谁知道会造成什么波动。

  所以,李源可以写信骂儿子,怎么骂都行,甚至亲自去洛阳抽他一顿都行,这是父子之间。

  谁也说不出什么。

  但皇帝的诏书,就得慎重,得顾忌十万江淮大军的看法。

  十月中,秋收完成,北国开始渐渐冷了,逐渐天寒地冻。

  大唐和大燕的战事也基本上告一段落,武德元年这场邺城之战,唐军损兵折将,并丢了邺城(准确的说,是没得到)。

  但并州战场上,同样夺取了河东。在战略上也不算吃亏。

  因为河东对关中来说,其战略地位远比邺城重要的多。

  有了河东,不光是多了一个产盐地,还多了一个进军路线,并解除了并州对关中的威胁。

  战略上,完全不亏,甚至还有些小赚。

  这也是为什么李源和关中豪族都没法指责李元徽的缘由。

  齐王的军队就能一路打下河东要地,你们眼红非要上结果损兵折将?

  哪来的脸啊.

  而燕军方面其实一算账,也不亏。

  河东是名义上跟着苏家父子归附的,但没有实际控制,丢了不心疼。邺城名义上是大唐的,夺下了这个河北重镇意义重大。同时给唐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斩首数千,俘敌万余人。其中还包括不少高级将领。

  所以战后长安方面李源还特意派遣了使节,想要换回战俘和被俘士卒。

  刘玄机没同意,也没拒绝,提出了要跟李元徽面谈。

  长安方面的使者自然是不敢做主。

  令人惊异的是李元徽居然同意了,带了张坚和老朱,段武达,尉迟敬德是个大将,还有数十骑护卫。

  临行之前还委任李思行为暂行总管之职。

  “放心,少则三日,多则五日,我定然回来了。”

  两人见面的地方,在荡阴城外的驿站。

  李元徽赶到的时候,驿站外面有数十匹军马,守在驿站门口的,也是李元徽的老熟人。

  “拜见齐王殿下。”张世武非常恭敬的行礼道,即便现在阵营不同,但张世武这个幽州边地汉子还是很敬佩李元徽,并感念他当初的提拔。

  “十五啊,你如今也是大将了?真是今非昔北啊。”

  “托殿下的福。”

  张世武嘞开嘴笑道。

  “老刘呢?”

  “大将军在内等候殿下。”

  “哈哈,这家伙,许久未见倒还端起架子来了。我倒要瞧瞧这刘大将军如今的威风。”

  说罢,李元徽径直入内,张坚和老朱、段武达、尉迟敬德四人紧随其后。张世武也没有阻拦。

首节 上一节 216/2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科技与狠活,打造无敌军团

下一篇:大宋泼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