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第215节

  此前对军队进行了改组,重新整编,是为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以及精兵简政。

  而这次要讨论的改制,就是对行政区域的,进行了重新的规划。

  前朝的大燕的行政区域是承袭的大汉十三州的制度,本朝初立还没有进行改制。

  实际上曹魏实际已经将天下分成十九州,一百九十郡国。

  本朝入主中原之后,因为太祖皇帝慕容毅仰慕大汉雄风,所以就定下了恢复汉朝行政疆域的制度。

  到了大唐执掌天下,李源很明显是想要重新对天下疆域进行划分。

  一来是一州所控制的郡县太多,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现在各州的军力都在几个儿子手中控制,他可以不用太多担心。

  但日后呢?不能一直维持这样的局面。

  即便是亲儿子,该削权也的削。更主要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于是,就有两种意见应时而出,一种是认为应该按照曹魏时期的旧制,将大州分割。

  一种则是直接改郡为州。

  前一种是要延续州郡县三级行政制度,分割过大的州,形成互相牵制的局面。

  这样看的话,倒是不会对现有的制度造成太大的冲击。

  第二种则是要将延续数百年的三级行政制度直接变成州县二级,这可就是大改动了。少了一级行政制度,郡变成了州,那么一州长官的权限该如何界定呢?

  这种程度的改制,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确定的,而李源也有些举棋不定,所以议事的时候也只是开了头。

  反正天下还没统一,也不能急着改变现有格局,这样对战事也可能产生影响。

  众人都散去之后,李源留了老二和老三在宫里用饭,言语之间很是亲厚,而席间为李源斟酒的则是年轻的张婕妤。

  “阿耶最近倒是神清气爽,老当益壮啊。”用过饭后,兄弟两人走在宫中廊道,李二颇有深意的说道。

  李三道:“常事罢了,尹婕妤已经有孕了,在过几个月,可能咱们就又添一个兄弟。”

  兄弟俩同时笑了笑。

  笑过之后,李三叹气道:

  “四郎这次,手段倒是高超,也够狠辣。只可惜了那些将士,这场大败本来可以避免的,要是阿耶让二哥你挂帅,就不会出现这种事了。”

  李二摇头道:“多说无益,左右骁卫不服四郎,还当四郎坚壁不出是畏惧也是因为共事太少的缘故,他们刚愎自用,以为刘玄机是个好对付的,犯了轻敌的大忌,所以才有这场大败,这也怪不得四郎,要是我,说不定那些敢生事的早就正军法了.”

  李三道:“不过经此一役,剩下的人,倒是都好规制了,邺城血流成河,四郎的衣襟上愣是没沾半点血”

  李二道:“邺城失守,河北局势不容乐观,四郎即便能够挽回颓势,但也最多就能跟刘玄机重新陷入对峙状态,虽然说我大唐人多地广,但这么耗下去,也不是办法.不过要是上党能拿下来,整个战局可就盘活了。”

  河北的地势,对中原来说,自然是有优势的。

  但并州河东地区,则是对关中、中原、河北都形成了居高临下之势。

  无论是秦军,还是韩信横扫河北诸侯,进军方向都是从并州出太行。

  崔浩劝拓跋焘把重心放在并州,若是河北有事直接轻骑而出,这样河北不知道并州虚实,就不敢生事作乱。

  其核心都是并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东有太行,西有吕梁,南有中条、王屋,北面是阴山和燕山、五台山、恒山.也就是所谓“表里山河”。

  李二也是看懂了李四的战略设计,正面跟燕军对峙,牵制他的大部分兵力,输一场输两场都无所谓,只要没伤筋动骨就行。

  而真正的杀招,在并州。

  一旦取得的上党,就能对从滏口陉出兵,对燕军形成夹击之势。

第332章 张良归汉

  燕军得胜之后,士气大振,连续数次发动对黎阳和朝歌的进攻,却始终无法撼动唐军的防御。

  李元徽带着齐王府护军以及帐下亲军合计万余人赶到黎阳,跟李孝察、赵翊等一起巩固了黎阳的防线。

  赵翊在突围之后,其麾下的两万多兵马,也散去大半,只剩下七八千人。

  这七八千人多是当初招募的流民和赵翊从兖州带去的亲信,而魏郡人士都被赵翊遣散了。

  赵翊之所以选择突围,其主要原因在于,城内的粮食快不够用了,这是最大因素。

  不然就凭借邺城的城防,和他一手打造的军队,能守多久那真是个未知数。

  可一旦缺粮,这城就守不下去了。

  所以得知唐燕大战之后,他就立即召集兵将全部出城作战,因为这是他唯一突围的机会。

  他本来还想着能借此机会击败燕军,夺回漳水以南的控制权。

  但没想到唐军一败涂地,而他也只能顺势出逃,因为回城已经回不去了,在临走之前他就已经对留守的老弱下命令,若是天黑没回去,那就开城投降,保邺城平安。

  毕竟刘玄机一路南下所做的也是收买人心,严明军纪,所以赵大也并不担心刘玄机对邺城百姓有什么过分之举。

  等跟唐军一同到了黎阳之后,赵大又把麾下的邺城人全都遣散了,毕竟邺城已经落入刘玄机之手,这些人跟着他也是不太适合的。

  这种行为,自然是让赵大手下的冀州将士痛哭流涕,感念其恩德。而后扔下武器装备,北向投燕。

  不过李元徽倒是对赵大这种魄力大为赞赏,连声称赞赵将军乃国之柱石,将军来此就是张良归汉云云。

  并亲自上表,请求李源将刘文惠空出来的右骁卫大将军授予赵大。

  并且把整个黎阳防务都交给了他负责,同时任命他为总管,负责整肃败军。

  赵大虽然初时面对李元徽的时候有些不自然,但却很快就摆正了自己的位置。虽然七八年在洛阳,赵大就已经是官拜左领军将军,统率由勋贵子弟临时组建的新军,但是李四不过是个小队正。

  后来北邙之战,李元徽一箭射杀杨熙,挽回败局,名扬天下,此后一路平步青云,甚至整个李家都龙成大形。

  如今更是大唐最有实力的皇子之一。

  而他曾经也有机会一问鼎之轻重,但却在取得漳水大战的胜利之后,迅速跌落谷底。

  如果他当时能够在刘玄机南下之前,攻下晋阳,那么局势会朝什么方向发展,谁又能说得清呢?

  不过现在,都是过眼云烟了。

  在来到黎阳之后,赵大也就自然而然就知道唐军内部发生了什么事情。

  心中更是感叹李元徽这年轻人手段之老辣,非比寻常。

  所以现在的态度,虽然不至于恭谦,但是姿态也放的比较正。

  而李元徽则完全就是礼贤下士,对待赵大和他手下的一众将领非常礼遇,还对他们委以重任。

  不说赵大这伙人死心塌地跟大唐混了,但最起码眼下是没有二心的,同时也觉得李四郎这年轻人值得投效,给他效力也什么不好的。

  至于派系斗争?这种事是在所难免的,所以你是愿意跟个手段高超对自己人极好的上司混,还是愿意跟个拎不清轻重,分不清里外的二愣子混呢?

  黎阳的局势稳住之后,李元徽将军务交给了赵大负责,颍川郡王李孝察作为他的副手。自己率齐王府护军和帐下亲军返回了朝歌。

  临走之前,赵大和李孝察,韩铎、石彦超等一众将领聚集送行。

  李元徽上马之后道:“赵将军,黎阳至关重要,此地我就交托给你了,孝察兄长,你要尽力辅助赵将军镇守此处。”

  两人一起抱拳。

  “齐王殿下请放心,黎阳若有失,赵某提头来见。”

  “殿下放心。”

  李元徽见状,放心离去。

  赵大本质上,算是新归附势力,而黎阳聚拢的败兵两万余人,李孝察所部五千人,加上赵大目前的本部的七千余人,总兵力也超过了三万人。

  兵力上,足以跟朝歌形成掎角之势,抵御魏军。且外将和败兵,也杜绝了此前那些乱七八糟的幺蛾子。

  还有李家宗室坐镇,黎阳是不用担心了。

  至于朝歌方面,是他的老底子江淮军。比起耐心和防御战,无疑是天下间最有经验的部队。

  甚至可能都没有之一。

  燕军连续进攻十几次,损兵千余人,领兵的将领田弘嗣见状,只能退去。

  刘玄机亲自率军赶至,遥望朝歌方向,看到唐军依靠太行山脉的陵川安营立寨,防御工事修筑的极为妥当,几乎是无懈可击。

  不由的两声感叹道:“唐军虽败,李氏未可轻也。”

  随后引军退还邺城。

  在邺城投降之后,刘玄机命令进城的部队要严守军纪,侵扰百姓者立斩。

  严明的军纪,往往是占领者最好的瓦解抵抗的手段。邺城人虽然还有大批在怀念赵家兄弟的恩德,却终究不会为此去抵抗燕军。

  随后,刘玄机更是接受了赵大队伍北上的万余降兵,除了选拔其中健者,充任自己的亲军之外,还仍旧让他们剩余的人手镇守邺城。

  在迅速完成了邺城的接收工作之后,刘玄机也收到了上党的求救文书。

  目前上党正在遭受唐军的强攻,其中以大唐右骁卫大将军李思行为主将,统率将近五万兵力分别进攻长子和屯留。

  同时,晋阳的拓跋浚也响应军令,拍出了万余骑兵参战。

  娄代文率五千余兵马驻守在长子,张世武率五千人驻守屯留,两人面对唐军的强攻,也是勉强支应,但因为准备还算充分,一时半会还能守住。

  但面对唐军的优势兵力,两人也只能在全力抵抗的同时,跟刘玄机求救。

  而冀州这边,刘玄机在收到告急文书之后,留下数万兵马驻守邺城,亲率十万大军通过滏口陉奔赴上党。

  唐军这边收到消息之后,李思行召集众将商议,无论是李药师还是朱德裕、慕容三藏,全都建议退兵。

  “我军攻城十数日,不能克,现在士卒疲敝,而燕军得胜之师,士气旺盛,此时与之战,殊为不利。此时正该缓缓而退,河东表里山河,多陵川谷地,可多设伏兵,若燕军追击,则必能破之。”

  李药师从士气和敌我,地形等多方面因素,提出了建议。

  立即就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认同。唐军于是拔营,烧毁攻城器械,缓缓像轵关方向退去。

  待刘玄机赶到上党之后,唐军已经追兵百余里,左右皆欲追之,但听了斥候回报之后,刘玄机却断然拒绝。

  “我军亦疲,不可久战。”

  随后眼神望向西面,心中暗道,长安也该有些反应了吧?

第333章 文学馆

  刘玄机的书信,是让俘虏带回唐营的,并且是言明刘将军写给大唐皇帝李源的亲笔信。

  这种情况,唐军的各级将领也不敢自启,于是派人送到了长安。

  信上的内容,看起来很谦恭。

首节 上一节 215/2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科技与狠活,打造无敌军团

下一篇:大宋泼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