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我是贾琏

红楼:我是贾琏 第605节

  京官内部闹腾主要集中在礼部、翰林院,支持贾琏的人则以户部工部和户部为主。其他部门则是支持与反对一半一半。

  兵部的情况最为特殊,按道理是最该反对贾琏的六部之一,却出现了一边倒支持实学的情况。

  当日闹哄哄的,还算平稳的过去了,次日一大早,五城兵马司就出动了,原因很简单,山东会馆内部打起来了。

  交战的双方都是举人,起因就是关于实学入科举,支持和反对一半一半。只能说,山东这个地方比较特殊了。即便工商业兴旺给山东带来了很多好处,读书人对于实学的态度还是很难达到多数支持的程度。相比之下,本该反对者居多的江南会馆里的举人们,多数支持实学。

  用江南举人的话说,支持实学不等于支持残害江南士绅的贾贼!

  就很拧巴!

  至于山东会馆里的举人为何打起来呢,一开始没动手,就是斗嘴。

  不知为何突然提到了李冬和林平两位山东主官,然后两边压不住火气,直接动手了。

  五城兵马司的人来到后,把打的乱做一团的举人和仆从分开,还算客气的把人都带回去。

  经调查才知道,他们真正打起来的原因还是山东的两位主官,执政期间对山东士绅很不客气,很是收拾了一批。

  李冬和林平对士绅出手的主要原因,还是他们两人联手,每年冬天抓紧修水利工程。

  问题是绝大多数地主反对,仅仅是口头上反对就算了,还有的暗中派家奴捣乱。威胁佃户都算是轻的,更有甚者直接打了衙役。

  这一下给李冬和林平惹怒了,直接派出巡抚标兵抓人。

  这哥俩联手,那真是一省之内无人能挡的力量。

  朝中有贾琏做靠山的两人无所畏惧,连续多年打击地方士绅。利用重审旧案为借口,两人在任期间,判死刑的地主就三十多,流放二百多户地主。这哥俩受到的弹劾也不少,但是有方颂压着,屁事没有。

  这哥俩除了没动曲阜,其他各府都被洗了一遍。打击了地主之后,两人在山东最近执政的三年,全省水利能修的都修了。

  非但没事,因为山东的工商业兴旺发达,造船、渔业、农业、养殖业,取得的成绩全国首屈一指,去年山东省税收上缴成绩,稍稍落后于江南和广东,排在全国第三位。所以,这俩的京察都是特优等。

  这就不得不问一句,地主为何反对修水利?

  原因很残酷!水利修好了,天灾的时候,百姓不受影响,地主还怎么趁机兼并土地,逼着佃户们卖儿卖女。

  山东举人们多数都是地主家庭的出身,他们能不恨贾琏的两大爪牙么?

  恨也没用,这俩的靠山太硬,无论怎么弹劾,哪怕直接送到御前也没用。

  李元不是那种没有在基层呆过的皇帝,在南洋时,哪年不动员百姓修水利呢?

  如果不是此前内阁不配合,李元早就动手打击了。李冬和林平在山东主动打击,带领百姓大修水利,他喜欢都来不及呢。

  印度的底子远远好于新中国,为何迟迟没能进入工业化,根子就在地主身上。

  至于贾琏为何没有大张旗鼓的铲除,不是没有想法,而是受限于现有制度的束缚。

  贾琏的计划是先发展沿海地区的工业,利用海运的便利和低廉的物流成本,先把沿海各省的工业搞起来,让天下人都看到好处。

  至于内陆省份,只能先缓一缓了。沿海各省的地主们,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注定要自愿的将手里的钱投入到工商业中。

第680章 再无题

  下面再怎么鼓噪,皇帝的意志都无法扭转,上奏反对者不少,奏本一律留中。

  官方邸报刊登的是内阁上呈的公文,顶在前面的还是内阁。

  一场大辩论在民间的报刊上开展,双方论战的结果是没结果,谁也无法说服对方。但是,辩论的文章在报纸上刊登后传遍全国,扩大了实学的影响,怎么看实学一方都是赚的。

  至于上场辩论这种事情,轮不到贾琏亲自出马了,有的是文人愿意出来干这个活。

  春闱还是顺利进行了,此事贾琏没有掺和,如何扩大推广实学教育,才是贾琏看重的地方。

  放榜之后,一番热闹,中者自然欢喜不已,落榜者黯然伤神。

  随后的殿试,李元更是离谱,策论题目非常直接,《论兼并》。

  拿到题目的考生们,无不汗流浃背,这题目可是太要命了。

  殿试的时候贾琏必须到场,改卷子的时候没有亲自上阵,坐在一旁等着。

  方颂和闫利两人,拿着前十名的卷子过来。

  贾琏一一读了,这题目确实为难这些考生了,文章写的再如何花团锦簇,都没有触及本质。

  没法子,这个题目对于这个时代的人而言属于认知之外的东西。或许有天才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也未必敢写出来。

  还是有两个胆子比较大的考生,一个是排名第三的卷子,他在策论内集中探讨了历史上各朝代如何应对兼并的问题。指出所有应付兼并的手段,不过是从拆散封国到现在一个一个的地主的过程。指出杜绝兼并从根子上不现实,最好的办法还是从税法入手,改人头税为田亩税。

  另一份卷子排第五,以明末为例子,论述了朝廷收不上税的原因在于官员的自私,只在意一家一姓的利益,改朝换代也不影响他们继续做士绅。

  这份卷子才是最生猛的,就差直接问一句,天下是谁的天下,士绅曰,天下是士绅的天下。

  该卷子给出的解决办法就比较有时代特点了,建议学唐太宗,多派遣御史巡视全国,发现土地兼并的案子,及时处理。

  只能说比较理想化,没有太多实际操作的价值。

  尽管如此,贾琏还是把这两份卷子挑了出来,摆在了第一、二位里,原因很简单,他们还是触及到一点本质的。

  重新排名后,贾琏领着内阁诸公以及闫利一道面圣,将前十名的卷子呈送御览。

  李元看完前十名的卷子后,叹息一声道:“民间不禁土地买卖,如何能遏制土地兼并呢?一百五十人,竟无一人言及于此。”

  贾琏沉默不语,身后群臣也都闭口不言。

  李元也就是随口感慨,禁止土地买卖,这不是笑话么?哪个朝代也做不到啊。

  大概是有感而发,李元突然问一句:“贾卿,范文正如何?”

  贾琏稍稍沉默后作答:“文章极好!”

  李元哑然,摆摆手道:“好了,照此排名吧。”

  殿试次日,方颂找机会问一句:“陛下问范文正何意?”

  贾琏幽幽道:“学田!”

  方颂错愕:“学田惠及范氏族人,有何不妥呢?”

  贾琏道:“是不是兼并?后人学之如何?范氏是否一家一姓?”

  方颂默然,三连问的冲击还是很强的。

  说明李元看到问题的本质,即便是范仲淹,也没能逃脱一家一姓的桎梏。

  再看看当下的周帝国,那些身居高位的大臣,谁家不是阡陌连田呢?

  土地兼并无解,否则也不会有治乱循环了。

  新科进士们享受风光之时,贾琏回到家中,王熙凤迎上前来:“吴安中送来拜帖!”

  贾琏接过时,黛玉也进来了,看着拜帖贾琏叹息道:“安中也变得的生分了!”

  黛玉笑道:“君为首辅,谁敢怠慢?”

  贾琏没有接话,放下拜帖,亲笔写回帖,表示下值后随时恭候。

  黛玉看的仔细,啧啧道:“同为首辅,岳父不如恩师,呜呼哀哉。”

  当着王熙凤的面,贾琏给黛玉按在凳子上,狠狠的抽了一巴掌道:“休沐日就去拜见岳父大人!”

  黛玉目的达到,起来揉了揉屁股:“疼死了,果然人老珠黄不受待见了。”

  王熙凤默默的摸出一封信递给贾琏:“王义来信了!”

  贾琏接过拆开仔细看了看,完了往边上一丢:“安南侯对外扩张朝廷可以不拦着,王义还想让朝廷支持军需,怎么开的了口?”

  说完贾琏要走,王熙凤叹息一声,默默跟上,黛玉转了转眼珠子,也跟了过去。

  三人到了书房,贾琏当后面的人不存在,径直走到墙前,打开幔布,露出一副巨大的地图。

  这幅地图的精细程度极高,而且还是东南亚地图。可见贾琏一直在关注安南的变化,这几年安南可不安生。

  王家自从开发大海停步之后,可以说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后来再想加入海洋竞争已经没机会了。安南的物产在国内根本竞争不过南洋各国的同类产品,反过来对于国内的工业品需求旺盛,不得不付出大量的金银采购。

  靠着薛家商行的照顾,王家采购军需的价格并不高,甚至比市场价格低三成。

  即便如此,王家扩张的太快,已经有点扛不住了。

  贾琏看了看地图之后,想到信中王义的意思,王家有进军暹罗之心。

  东南亚那些小国,打正面其实不难,难在丛林之中到处潜藏的危机。

  别的不说,区区一个疟疾,就让王家难以应付。

  在那些地方扩张,打下来容易,如何长治久安才是关键。

  王家现在占据的安南,北部尚且还算稳定,毕竟是儒家文化圈,中部是一种文化,南部又是一种文化。

  官方层面可以搞去传统文化,甚至不惜暴力毁庙,强制推行儒家文化。从效果看,没个一两百年很难奏效的。

  所以王家人搞文化殖民的一套,注定事倍功半。

  考虑到朝廷一时半会无法在暹罗周边投入太多的精力,贾琏还是决定继续默认王家的扩张,只不过手段上要变化一下。

  走到书桌前,正要准备笔墨,黛玉抢先一步,动手倒水研磨,准备纸笔。

  坐在书桌前,想到东南亚的丛林,贾琏头皮发麻。别说暹罗了,单单是缅甸北部,朝廷都没啥好法子。暂时只能继续羁縻,只不过当地部落高层的子弟必须送到昆明读书。缅甸内部,继续分割成大大小小的部落,缅甸王是名义上的王,在仰光附近占据一个大义名分。昔日那些死硬分子,已经被其他部落联合起来,在朝廷的支持下全部灭掉了。

  偌大的帝国针对边疆尚且如此,王家人脑子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安心的沿着湄公河两岸发展扩张不好么?非要深入内陆?

  贾琏提笔给王义写回信,毕竟还要看王熙凤的面子,主母脸上无光,如何管理偌大后宅。这方面,黛玉都会敬着王熙凤。

  否则后果就是家宅不宁,贾琏也跟着焦头烂额。

  可见王熙凤对这个家庭的付出也不少的,没有她的努力,贾琏也无法安心在外。

  贾琏在信中很明确的告诉王义,王家扩张应该沿着河流发展,如此才能保证后勤的顺畅。其次,不要想着一口吃成大胖子,可以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占据一些要点,然后推行羁縻,行分化之策。文化上影响高层,借助当地的高层来达到统治的目的。不要一味的追求实际的占领,收益不足的占领,无法长久。言尽于此,望君珍重。

  对于王义的求援,贾琏根本就不回应。毕竟这些年,没有贾琏的默许,薛家能给你低价的军火?

  做人要知足,想要军火,还是想法子去搜刮周边各国,让他们上贡,然后来采购军需。

  还有一个问题贾琏没提,那就是暹罗沿海的港口,现在有很多华商在跑海运。否则江南的棉布茶叶等,产能暴增之后卖给谁?

  要知道,国家是禁止茶树出境的,即便是安南也禁止种茶,偷偷种都不行,发现就出兵灭国。

  这是朝廷三令五申的结果,靠着茶叶贸易,半个周帝国都跟着受益,你在安南种茶叶,就是在掘朝廷茶叶贸易的根子,绝对不能容忍。

  只能说辛辛苦苦的打下整个东南亚,将这一片变成周帝国的势力范围,为的不就是给快速发展的工商业找市场么?

  别说安南了,就算是婆罗洲和爪哇,朝廷都不允许种一颗茶树,发现就照谋反论罪。

  这就是在严防死守!

首节 上一节 605/6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