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我是贾琏

红楼:我是贾琏 第603节

  李清奉旨而来,见礼之后,惴惴不安的站在对面。

  李元直接问他:“卿以为,吏治如何?”

  李清心头狠狠一颤,好久才稳住心神,平稳呼吸后低声道:“人皆有私,官亦然也。故而吏治所求者有三,一曰倡廉,一曰勤政,三曰监督。”

  李元听了微微点头道:“爱卿仔细说来。”

  “倡廉者,顾名思义,廉生公,公生威。故而朝廷倡导之。勤政者,朝廷有法度,官员优胜劣汰。监督者,御史弹劾以微末之事为耻,以打击贪腐为荣。多管齐下,方能有所成效。”

  这番话有点萧规曹随的意思了,当初林如海上台之初就是这么干的,不能打击兼并,那便整顿吏治,提高效率,打击一小部分贪腐,以儆效尤。

  李元听他毫无新意之说,冷冷的看着李清,心里很不情愿让他出任首辅。因为李元知道,李清要是做了首辅,所谓的整顿吏治,多半是打击政敌。毕竟天下官员无不贪者,打击政敌可谓一箭双雕,对上对下都能说的过去。

  实在是成见太深了,李元看着李清,原本觉得他继任首辅还不错的想法,居然消失了。

  “卿且去吧。”李元摆摆手,示意李清下去。

  李元其实是个还算果断的人,但是首辅的位子太过重要,所以才如此的犹豫。

  贾琏没有争夺之心,这让李元不免心里有点失望。在他心目中,贾琏才是最合适的人选。

  李元这一犹豫呢,事情就这么拖下来了。

  这一拖就要过年了,李元也没心思去想这个,先安心的过个年吧。

  同样是要过年的新华府,李亨的心情却不错。过去的一年内,因为下面的人比较配合,李亨的想法得到了基本执行。

  三个府的殖民地又大了一圈,人口接近六百万,更喜人的是通过连打带拉的手段,本地的土著不断的选择依附他这个新华王。

  得到华人支持的土著,多数成功的定居一地,在北美洲的中部地区,汇聚了大大小小的部落上百个,人口近百万,横跨现代社会的多个州。

  学会种地的土著定居下来后,自然就不会再选择迁徙。以前是没有办法,现在有点离不开华人了。

  吃的自己种地能满足,穿的可以自己种棉花,拿去换华人的布匹。农具也由华人提供,最受土著欢迎的酒水,华人也愿意教他们酿酒。

  之所以李亨能这么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贾琏既定的政策,一个是殖民地这边真的派人横跨大陆,去到了白人的殖民地,充分了解了双方的人口差距,实力差距。不能把安全的希望寄托在白人的不团结之上,吸纳土著是增加自身实力最快的办法。

  至于土著会不会反噬,谁都没有把握。不过通过此前的观察,李亨为首的新华府官员们,判断双方有深仇大恨,不是那么好和解的。

  白人夺走了最适合居住的地区,对于土著而言,生存空间被挤压的很小了。再不反抗就要灭亡了。

  土著也不傻的,也是知道好歹的。

  当然了,不是没有土著看明白了,两边都是殖民者,客观上都挤压了土著的生存空间。

  现在李亨最大的难题还是平远府的人口来源驳杂,大量的墨西哥因为动乱,选择了北上投靠。

  贪图人口的李亨,不管不顾的先吸纳下来,也导致了平远府的治安问题。

  新年之后,李亨与众人商议后,明确立国,名曰:新华。

  从法理上,李亨这个新华王名正言顺,新金山和开远府都没有反对的理由。

  建国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向本土的皇帝上奏,再次确定了新华国乃周帝国的藩国,并派使者回京,上贡了一吨黄金为贡品。

  当然这不是白白上贡的,李亨提了很多要求,其中强调了需要大批合格的工匠。

  其次李亨首次宣布了,士农工商四民平等,以及优待军人的国策。

  从这些政策看,李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想尽办法争取所有人的支持。

  新华国也设六部,定都平远府,并整编各府护卫军,统一番号为新华第一、二、三军。

  不能不说李亨还是很高明的,没有搞强制收权那一套,而是采取了先确定大义名分的策略。

  究其目的,还是要一点一点的蚕食新金山和开远府的权利,尽管现在属于事实割据的局面。

  掌握了大义名分之后的李亨,至少在移民分配的问题上,占得了一定程度权利。

  不再像以前那样,薛家兄弟可以不用通报,直接分配移民。而且在必要的时候,李元还能调动两个府的军队。

  就算是停掉不听宣,你的兵也要来,而不是刚来那会,根本调不动。

  当然了,李亨也看出来了,下面的人还是愿意配合的,只要李亨不过分。

  京城,拖了一个正月的李元,终于下决心确定首辅的人选。

第678章 人臣巅峰

  贾琏再次被传召进宫面君!

  “卿若为首辅,何事为先?”李元决心已下,非常干脆的提问。

  “统计!全面的统计,只有搞清楚朝廷有多少人口田亩官营产业,才好全盘规划,重点发力。”贾琏的回答出乎李元的预料,本以为听到的是套话,比如忠字当头尽心竭力发辅佐陛下之类的话。没曾想,贾琏直接跳过套话,直奔主题来了。

  不过这个事情可不好办呢,即便是李元久居深宫,也知道但凡涉及到清查人口田亩之类的事情,实在太难了。

  “此事可不好办啊!此前卿曾有言,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推行,结果还是基层士绅将负担转嫁给百姓。不免自相矛盾了。”李元并非调侃,而是认可贾琏的说法后,正常的表达疑问。

  “微臣没有彻底查清的意思,无非是想要个大概的数字,也能推算的七七八八。关键还是要形成制度,强化统计数字作为治国参考的重要性。”

  贾琏也实话实说,他就没打算搞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因为承辉帝搞过,没有推行下去。

  强制推行不是不行,只是会变成雍正那样,搞出一个朝廷的钱是收上来了,负担还是底层百姓的。

  “朕知道卿的意思,只是担心会闹出一些乱子来。”李元还是心有疑虑,毕竟这事情可不小的。

  以一个县为例子,吃官家饭的人很少,县令、县丞、县尉、主簿等六七个人,其他人全是临时工,靠县财政养着的本地干活的牛马。

  既然是牛马了,喂的是草料就很正常了。这些牛马也要养家糊口,县衙给点草料自然是不够的,怎么办呢?

  只能向下伸手!

  因为是流官制度,所以县最高长官县令呆几年就走是常态,什么人一直留在本地呢?当然是这些干活的牛马,还有就是本地士绅地主。

  这些地主为了自身利益能做到什么程度呢?

  再举一个例子,朝廷要求官员都要会说官话,不少官员们却不愿意说,依旧执拗的说乡音。理由也很强大了,退休之后回乡,不会说乡音,那是要遭人耻笑的。这里面是不是更多的有偷懒的因素不知道,反正承辉帝年间,因为不能说官话,官员被罢免的也有几个。

  看似两件事情不相干,实则不然。因为官员的家人和族人,还是要留在本地生活的。

  这么一说,大家都应该能理解。

  换个角度看,如果是书同文,相邻的两个县的人都可能无法交流。

  多亏了承辉帝时期,强制要求各地学校教学必须用官话,对于涉公人员有硬性的官话水平的要求,所以情况好了很多。

  否则外地人去做留官,想要把话说明白都很难做到,还怎么让下面的人服从。那些做衙役的,不会说官话,听不懂官话,怎么明白命令?

  扯这么多不是废话,而是在强调一个事实,各县的统计材料,事实上不是掌握在县令的手里,而是掌握在基层的士绅手里。

  这也就是为何建国初期,才能进行各项数据统计的原因。

  开国之初,往往经历过长期的动荡,朝廷军队强大,地方势力出于绝对的弱势。即便在统计的过程中做手脚,也不敢做的太过。

  现在是太平年景,持续了一百多年的太平年景。基层的士绅根深蒂固,势力盘根错节,想要启动统计,人从哪里来,县衙内旧有的资料搞不好一把火烧的干干净净。只要烧了,没有根据了,你还怎么断定这土地是谁的?

  地主有钱有权有人,普通百姓怎么跟地主斗?即便是县令大人,到了地方上也很难施展手脚。

  贾琏要搞统计的原因,一部分是对李元做个解释,更多的是希望借这个机会,让一些人主动冒头,他好拎着锤子打地鼠。

  毕竟贾琏的一贯作风,在报纸的传播之下,不敢说基层士绅都知道,一半的人知道应该不成问题。

  只要能镇住一半的人,剩下的一半在另外一半的影响下,能达到八成的人不不敢明着反抗。剩下两成不知道死活的地主,到时候不介意拿他们祭旗。总之这个事情别人来做,大概是推行不动的,喜欢派兵镇压的贾琏来做这个事情呢,则是另外一个概念了。

  不信?不信就去问问江南的士绅,被贾琏折腾过几次之后,他们恨不恨,怕不怕?

  所以,全国范围的一次摸底统计,未必能彻底查清楚土地兼并和人口隐匿的真相,但是可以通过这个机会,通过暴力手段镇压那些自己冒出来的人,适当的缓解一下基层的社会矛盾。

  李元自然没有贾琏想的那么深,不过这事情对朝廷而言,肯定是好事,尝试一下不坏。

  如果借着这个机会,打造一支在各地能深入基层干活的精干的团队,对于朝廷而言,善莫大焉。

  这个事情不着急,李元没有再问贾琏做首辅后要如何施政了。

  “卿且去吧,初一大朝会不可缺席!”

  贾琏告辞了,走在路上内心忐忑不安,治理国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说实话心里真的没底。

  这就不是单纯的凭实力去莽就能做好的事情。

  好在贾琏两辈子的仕途生涯,学会了很多东西。最主要一点,学会了不讲道理,只讲物理。

  二月初一大朝会,贾琏如往常一样被按时叫醒,贾母的死导致贾琏最近一直一个人睡,也算是好好的回了一波血。

  男人过了三十岁,别管怎么补,状态总是向下的。

  贾琏的底子不错,即便是现在依旧有很强的恢复能力,但架不住被妖精环伺。

  所以,多少年了,贾琏身边依旧是那些旧人,新来的丫鬟,贾琏不带多看一眼的。

  穿戴整齐出门之前,贾琏回头看一眼晨色中的贾府,没有大观园的贾府。

  出身于这样一个家庭,很多事情实在是一言难尽。

  大朝会时贾琏站在了第一排,也不与人说话,抱手闭目养神。

  时辰到,三声鞭响,皇帝出场。

  忠臣参拜之后,胡敏上前,没有往日那般走过程的说一句,有事启奏,无事散朝。而是直接掏出一份中旨!

  “制曰,内阁首辅虚悬日久,朕思之良久,……。”

  站在第一排的李清,听到开头的时候,精神陡然一震,身子微微发抖,一直以来追求的最高境界,这就要来临了么?

  胡敏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辅臣贾琏……。”

  贾琏二字入耳后,李清整个人已经脑子彻底的乱了,处于一个混沌的状态。后面说什么,李清都听不清了,脑子里嗡嗡嗡的响。

  胡敏的嗓音很有特点,并不那么尖锐,反倒有点中正的意味,像播音员。

  “还望内阁诸公同心戮力,精诚团结,再造盛世。钦此!”

  念完圣旨后,胡敏往后退,站在李元的侧后,看着下面的群臣低头听旨后,整齐的回答:“臣遵旨!”

  集体发声在大殿内回荡时,第一排的李清突然往前一扑,倒地不起。大殿内瞬间乱做一团!

  李元见状不免微微惊愕,看了一会才恢复平静,这是他真的没想到的事情。

  “肃静!后退,不许围着!”方颂站出来大声喊话,所有人纷纷各自站好,闭上嘴巴。

  “来人,把李阁老扶正躺好,不要轻易翻动,快去叫御医。”胡敏出来处置,李元沉默的看着。

  大殿内恢复安静,贾琏平静的看着李清仰面躺着,那张脸已经扭曲了,这是被刺激到了么?

  这个时候的贾琏,并未有太多的快感,反倒是想起了青云书院里的往事。

首节 上一节 603/6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