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我是贾琏

红楼:我是贾琏 第556节

  贾琏淡淡的笑了笑:“一群冢中枯骨,在琏看来,即便是联合起来,也不过是乌合之众,土鸡瓦狗尔。”

  林如海听出了端倪,惊悚的站起,指着贾琏的手微微颤抖道:“你到底何意?”

  贾琏端坐不动,稳如泰山道:“老泰山,您真当我这些年辛辛苦苦做那么多事情,就没有考虑过后果么?真有人想危及贾家安危,先死的一定是他和他们。老泰山在首辅位置上坐的太安逸了,已经缺乏对现实情况的敏感。一味的求稳,这个也不敢做,那个也不敢做。当初老泰山在盐道御史的位子上,性格上的缺点就已经暴露无遗。恩师也是如此,两人首辅近三十年,盐道至今还是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只是换了一批人。这个天下的官员也是如此,除了换人之外,一切都没变化。”

  这番话对于林如海而言,并没有太多的影响,反而苦口婆心的劝说:“不器,这世道一直如此,我年龄大了,能坐在首辅的位子上已经很知足了,就想着平平稳稳的做到陛下暗示我该退了,我希望你能了解,说这些也是为了你好。”

  贾琏同样当林如海说的话是放屁,笑着起身抱手:“道不同不相为谋!小婿告辞!”

  出门前,林如海的声音在身后响起:“不送!”

  贾琏匆匆而去,贾敏进入书房,看着林如海道:“自己人有什么不能好好说,非要弄的如此僵硬。”

  林如海苦笑摇头:“夫人,我与不器,必须站在对立面,如此对他好,对我也好,将来无论谁栽了,总有另外一个人站着。”

  贾敏瞬间明了,叹息道:“一千多年了,一点都没变过。”

  林如海道:“不提这些了,当今陛下也不是个省事的主,我这个首辅只能尽力稳定住局面,无论如何不能乱起来。”

  贾琏回到家里,径直去了黛玉处,正在看书的黛玉放下手里的书,起身亲自伺候贾琏更衣。

  “父亲还好吧,你们没吵起来吧?”黛玉还是最了解贾琏的那个。

  “没吵,看似政见不同,实则是老泰山大人在两边下注。贾家林家,不能一起倒咯。陛下是个爱折腾,能折腾的主,以后的事情不好说。”

  贾琏当然看出来林如海藏着的心思,对上黛玉时也明说了,并非安慰她。

  生了孩子的黛玉,整个人变得丰腴了一些。对比过去骨感,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王家那边来信了,凤姐姐让我劝劝你,对王家网开一面吧。”饭桌上,黛玉低声劝了一句。

  贾琏摇摇头:“不可,王家挣的钱太丧良心,我可不想同流合污,后世史书上留下骂名。”

  黛玉没想到贾琏是这么一个想法,当时也愣住了,好一阵才道:“不至于吧?”

  贾琏也没多解释,人是很难相信自己没见过的事情,即便是黛玉,半信半疑也很正常。

  “回头你告诉凤儿,王家的事情少掺和。现在安南是王家的封地不假,朝廷收回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我在,王家的封地就在,我若不在,王家多半也就不在了,更别想什么封地之类的好事。”

  黛玉道:“你还是亲自去说吧,我说了怕她误会。”

  贾琏点点头:“行,我亲自手书一封,告诫王家一番,最后做点努力吧。”

  官做大了,贾琏对于孩子的关心也就没太多时间了,好在贾琏比较注意,早晨起来巧姐带着弟弟妹妹们过来请安时,贾琏仔细的与每个孩子都说了一番话,甚至还蹲下挨个抱了抱孩子们,让他们能感受到父亲的爱意。

  贾琏上班之后一个小时,黛玉才懒洋洋的起来,口中不断的对紫鹃抱怨:“说的好听,好姐妹,好姐妹,昨晚上躲那么远作甚?”

  紫鹃也不辩解,只是淡淡道:“嗓子都喊哑了,省两句吧,别伤着嗓子。”

  “咬死了你!”

  只能说,生了孩子就是不一样,奔放多了,以前都会往嘴里塞手帕。

  内阁,李清早早起来,与林如海照面后,汇报在礼部那边的情况。

  “眼下反对最激烈的是各省的提学、府、县,礼部方面也反对改的太过激进。我强行压制后,他们同意先在乡试实行,时间还有几个月来得及。如此,各级学官不至于措手不及。”

  林如海听了点点头:“让大家议一议,可以的话就这么提交御前。”

  李清道:“没必要了,他们躲都来不及呢。”

  沉默,沉默,沉默了好一会的林如海点头:“那便由你我署名上呈!”

  李清从袖口里掏出准备好的条陈递过去,林如海接过仔细的看完,没有啥陷阱便提笔署名附议。

  转呈御前后,李元看了很不满意的想,还是在拖!不过内阁应该尽力了。

  “李相先回去吧,朕仔细想想。”就这么答应了,李元心有不甘,但又没啥好法子反击一下。毕竟都到这个程度了,已经很难得了。

  李清没想到皇帝还不满意,也没辩解便告退下来,回到内阁说明了情况,林如海一时也是忧心忡忡。

  这位陛下都三十多了,怎么还如此的喜欢折腾?

  李元让人传了贾琏,待贾琏来到后,拿出最新一款条陈给贾琏看了。

  “朕这个皇帝当的没啥趣味,说的话内阁那边都过不去。”李元似乎在诉苦,又不像在诉苦。

  贾琏飞快的看完后,淡淡道:“陛下可以先换一个吏部尚书,再换一个礼部尚书。看看群臣的反应再做决定!”

  李元先是微微错愕,随即又露出思索状,拿起条陈在手里摆了摆:“这个呢?还有恩科呢?”

  “这个条陈可以先过嘛,恩科也应该开,毕竟是陛下对天下读书人施恩。只是大赦天下的事情,微臣以为大可不必。陛下可以特赦一些人,总要让大家看看,分出个先后高下来。”贾琏依旧极为淡定的建议,似乎此事与自己无关。

  “朕还是不甘心!”李元非常直接的道明想法。

  贾琏这次不能不给个明确的说法了,这皇帝还真是,这口气有点咽不下,毕竟是登基之后,推出的第一个举措。

  “陛下可以提前拟殿试题目了,看看恩科进士们的实学功底,成绩好的可以直接六部观政,不及格的从进士,要求他们补上短板,安排考试及格了,再去六部观政,等候安排。”要说恶心人,贾琏是很有一套的。

第627章 骚操作

  内阁不配合,皇帝必须有所表示。

  会试不能搞事,那就在殿试搞事。还能在殿试与六部观政之间增加一个考试程序。

  别问为什么,问就是皇帝的个人喜好,你还不能让皇帝有点个人喜好了?

  有了贾琏出主意,李元顿时心情大悦,亲自给贾琏送出去之后,立刻批复内阁的条陈,下一届乡试全国都该规则了。

  为了彰显皇帝的公平,李元还在批复上备注,礼部应尽快准备一批教科书,送往全国各省,并且将今年的乡试,推迟到明年。

  内阁拿到批复之后,勉强松了一口气,这一关总算是过来了。

  这就是皇权从法理上占据绝对优势带来的压力!还有就是内阁一直很担心一点,那就是恩科的事情迟迟没有回音。

  理论上会试三年一次,加恩科意味着天下的学子们,多一次会试的机会,意味着要多取百余名进士。

  做官这种事情也是讲格调的,科举进士做官,这叫正道。在文官这边属于生态链的顶端。

  很多人都是走科举道路无望了,才会选择别的渠道出仕做官的。

  周帝国百余年下来,冗官的情况也是有的,并且很严重。杂流官想拿到一个实缺,那是很难的。新科进士除非自己放弃,否则朝廷一定有安排。不用像其他的官员,需要在吏部使劲,求一个实缺。

  确定了明年乡试加入实学内容,并且比照算学规则之后,内阁后续的运作效率加快,这个真拖不得,会被天下秀才骂娘的。

  过了这一关之后,下次内阁会议上,林如海抢先建议道:“微臣请开恩科!彰显皇恩如日当头,泽被天下。”

  这话你还不能说林如海是在拍马屁,但他却真的是在拍马屁了。

  余下阁臣纷纷起身附和,心情不错的李元笑道:“既然诸卿皆此意,尽快拟个条陈上呈!”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现在是四月份,恩科能赶在年内举行。

  内阁上下也很满意,他们算是为天下的贡生们争取到一次恩科的机会了。尽管皇帝一直拖着,拿这个作为筹码,逼着内阁就范。

  前面内阁颁布了明年乡试的规则后,邸报发出去没几天,民间报纸还在就此事议论纷纷,不少顽固派还在报纸上反抗“暴政”,后脚跟着恩科的消息就出来了,这一下没人去讨论“暴政”了,更多的人都在关心恩科,发现报纸上的内容里没有提到恩科要加入实学内容后,次日的报纸上多了一些强调,为能参加恩科以及明年春闺的贡生感到庆幸,可以有连着两次机会,不必考实学的内容。

  舆论场上吵架归吵架,因为国家政局稳定,民间的舆论很难掀起太大的动静。

  有机会参加恩科的贡生,也没心思发表政论,都在抓紧赶路。恩科放在十月初,这个时代的交通,远一点接到消息都是一个月后,还要进京赶考,免得耽误时间。

  恩科的事情有礼部去操心,内阁大臣们有的是处理不完的公务。

  这不,上一次提出军改建议的岳齐,奏本被留中不发之后,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武官以及勋贵的压力。

  都是将领,谁不希望自己手下的军队装备好一点,每年能拿到的拨款多一点。

  岳齐能坐稳阁老的位子那也是有一批将领支持的,各边军军镇的将令,各省的将令,都在盼着岳齐能为大家谋福利。

  周帝国的军队大概分三个部分,一个是京营,一个是各省的驻军,一个是边镇的驻军。说到待遇最差的,应该就是各省的驻军了。

  说到军改动力最强的,自然是各路边镇,原因也很简单,过去他们是最强的战斗力,首批军改之后他们在军队中的地位大不如前。

  岳齐是边军的出身,各路边军很自然的拥护他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上一次奏本被留中,岳齐不甘心,自然要再上一次。

  经过贾琏帮忙算账之后,李元心里有底了,给了岳齐一个当面奏对的机会。

  岳齐还挺高兴的,赶紧准备好各种说辞,争取先在皇帝这边通过,才好在内阁会议上正式拿出来谈,通过了才好走流程。

  君臣见面之后,李元主动问岳齐:“岳卿所奏之军改,预计花费几何?”

  岳齐愣住了,怎么上来问这个,他可没算过这笔账,犹豫了一下岳齐道:“微臣没算过。”

  李元也没生气,笑着再问:“新编的京营,基层军官以皇家军校毕业生为主,高级军官也需要去军校进修,成绩合格才能领兵。试问岳卿,如今的军校生数量是否足够军改所需,旧式将领能否通过军校的考核?”

  岳齐又愣住了,他所有的准备都没发挥作用,主要是他主观上认为,李元不懂军事。再者,当初承辉帝搞京营的军改,也是放手交给岳齐来做。没有问这么多东西,经费给的充足。

  岳齐之所以被问住了,自然是此一时彼一时,当时京营虽然有一定战斗力,但长期受到勋贵把持,承辉帝有强烈的改变京营的迫切心态。

  李元则不一样,完成了京营的军改后,能够威胁到皇帝的力量没了,全国性的军改变得没那么迫切了。

  一旦没那么着急了,那么算账的事情自然就变得重要了。

  还有就是,贾琏编练新军,那是为了开拓南洋,并且也实际上的拿下了南洋大片疆域。

  岳齐的军改呢,目的何在?完成军改后,有什么明确的目标没有?如果都没有,那么军改的必要性何在呢?

  都说世界是个草台班子,实际上朝廷也差不多,如果没有迫切的军事压力,朝廷为了省钱,真的没有改变的动力。

  李元也一样,贾琏给他算了账之后,李元甚至怀疑,岳齐是不是盯上了内帑的那点存款,还是说太仓难得有点存银被看上了。

  同样是军队,李元是见识过南洋新军的战斗力和军纪严明的,所以即便是要搞全面军改,他也倾向于用贾琏来搞,不会用岳齐。

  即便是用岳齐,也会让贾琏那边拿出一个规章制度,让龙禁尉负责监督,不会给岳齐太多操作空间。

  被问住的岳齐,意识到哪里出问题了,小心翼翼的问一句:“陛下,军改有京营为例子,所需花费以及人才也不必一步到位。”

  李元现在沉稳的多了,也没着急驳斥岳齐,而是平静的表示:“朕知道岳卿也是为了国事,不如这样,回去拿一个全面的方案出来,先在兵部讨论通过,再送内阁集体商议,朕这里倒是没有太多的想法。”

  岳齐听了顿时长出一口气,事情没有太糟糕,赶紧起身应承:“微臣着急了,这就回去准备。”

  李元很客气的送走他之后,转身回来就对身边的胡敏道:“这厮欺朕太甚!哼哼,朕也是见过新军的,岂容此辈欺我。”

  胡敏只能做一个安静的听众,秉承绝不干政的理念。

  好在李元也没多说,就是随口一句就作罢了,坐在椅子上看着面前堆起的奏本,叹息一声,继续忙碌。

  这已经是内阁过滤之后的奏本了,承辉帝时期有个御前秘书处,李元登基后暂停了。

  现在一看事务太多,一个人处理太辛苦,李元又动了重启秘书处的念头。以前的秘书班子,那是先皇信任的人,现在的自然用自己的。

  为了这个,李元还特意发了一道中旨去内阁,表明不会搞大赦,却要赦免几个流放南洋的臣子归来为秘书。

  之所以叫秘书处,那是李元学贾琏搞的。贾琏身边就有一个秘书处,帮忙处理各种事务。以前叫幕僚或师爷,贾琏最近给改了。

首节 上一节 556/6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