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我是贾琏

红楼:我是贾琏 第554节

  如果说皇后的话,李元听烦了可以躲开,周皇后的话,李元听了真躲不开,必须给个回应。

  “太后,那些人是亲戚不假,父皇与朕可没亏待他们。他们的俸禄都是按照定格来算的,比如那个煤矿的总办,一年的俸禄是六万元,内阁首辅也一年的俸禄也才六万银元。他一家人吃的用的在煤矿的账目上报销就算了,朕也能忍了。偏生他还自作聪明,联合他人做账贪了百万元。这些人都说是亲戚,是自己人,他们辜负父皇与朕,怎么还有脸面来向您哭诉?”

  李元一番话说完,周太后有点不高兴了:“皇帝,再怎么说都是亲戚,他们拿了好处能念你的好,外面那些做官的,贪了银子能记你的好么?有能耐冲外人去使劲,对自己人再狠又能如何?”

  老太后不讲理,李元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只好捏着鼻子道:“朕会从轻发落的。”

  说着愤愤不平的告辞出来,回到乾清宫之后,李元看见回来的胡敏,立刻问他结果。

  胡敏原话转述后,李元长叹道:“先生猜到朕为难,所以才出此策。罢了罢了,你亲自去龙禁尉,按照先生说的办。态度好的,主动伏法认罪者,从轻处理,态度恶劣者,从严从重的处理。”

  没等胡敏离开呢,龙禁尉又送来了新的一批查账结果,查出来偷卖物资的情况严重,涉案金额数百万。

  李元一看,好家伙,这帮人的胆子真大,偷卖铁锭、煤矿持续了五年时间。他们在账目上做手脚,开始只是抹掉一点产量的零头,后来胆子越来越大,今年直接抹掉了三成的产量。所以说,此前查出来的账目还是小头,大头在后面呢。

  “若非先生提议整合两家企业上市需要查账,这帮蠹虫要贪污朕多少钱啊?”李元的心都在滴血啊,两家企业,五年时间,前后被这帮人搞走了五百万,年均一百万了。

  最终的查账结果出来,触目惊心啊。

  这么些人算起来都是皇亲国戚,李元想到太后的话,叹息道:“先追赃!”

  贾琏下班时被人拦住了,一看是个便衣的内侍,便跟着一起出门,去了街上的一个酒楼,上二楼的雅间,看见李元在里面坐着发呆。

  对着窗户发呆的李元,看着街上人流,身后内侍来说话才被惊醒。

  “先生来了,坐,陪朕喝点,说说话。”李元招呼一声,贾琏也不客气,坐在对面。

  “说起来朕在宫里,打个喷嚏没一会就有人来问候。耳根从来没得清静之时,烦不胜烦。可坐在这酒楼上,看着大街上的喧闹人流,却丝毫没有被吵到的感觉,先生以为这是为何?”

  贾琏听懂了,但不敢乱说,仔细斟酌一番才道:“所谓关心则乱,亲近的人说话感觉啰嗦,那是因为陛下关心她们,是亲人。这街上的人多热闹动静大,陛下却毫无被滋扰之感,原因是不认识他们,是外人。”

  李元说起两家企业查账的最终结果出来了,贾琏表示还没看到查账的结果。李元干脆的示意内侍把结果拿来给贾琏看看。

  先让人把查账结果汇报给李元,自然是贾琏避嫌的举动。这本就是皇家的产业,如果不是为了鼓捣上市,贾琏吃撑了去查账。

  结果这一查账出大事了,贾琏就是刻意为之,在提醒李元,别管什么人,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很少不起贪心的。这些人都是承辉帝用的,给的待遇也很高,但是屁用没有,该贪还是贪,胆子越来越大。

  “陛下,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今后对于新的煤铁集团,每季度定期审计,年底大审计。账目上一定要厘清,不要再出类似的事情。事情总是要有人做的,不能出了点事情就杀人。”贾琏看出来了,李元的压力很大,所以干脆劝他别杀人。要知道这是皇帝,如果劝他杀了这些皇亲国戚,皇帝会不会胡思乱想呢?

  “朕让胡敏盯着,先追赃,再定罪。可惜了,因此耽误了整合两家产业,延误了上市的时间。先生,你说说看,为何研发厅的那些官员,管理产业时很少出问题?皇家的产业,却一定会出问题,还都是大问题。”

  贾琏没想到皇帝思维跳跃,寻思片刻道:“有恃无恐吧!还有就是,把产业当做自家的产业,拿自家的东西有啥可担心的。”

  李元好奇道:“不对啊,自家的产业,不该更加爱惜么?”

  贾琏笑道:“一个家族那么多人,产业是公中的,个人拿一点是一点,怎么可能会爱惜呢?亲兄弟为了分家产都能打起来呢。”

  李元这些彻底明白了,问题还是在于利益太大了!历史上兄弟相残的案子,那可是真多的很呢。

  “先生此前说或杀或流,如今又劝朕不要杀人,朕现在明白,为何先生前后矛盾了。”

  贾琏想了想道:“陛下先追赃的做法是对的,处理完这些蠹虫后,两家企业整合完毕,可以拿出一部分股份来让在意的亲族认购。这些人做事不行,那便设一些闲差,给他们养起来。只要不涉及财货,多半是不会出事的。至于那些具体做事的人,追赃之后开除吧。”

  无论如何,都要尽量的先弥补损失,然后再说其他。至于如何处置,毕竟是皇亲国戚,贾琏实在不合适乱说。

  “朕,还是要杀鸡儆猴的,做错了事情,不能就这么算了。”李元一脸的痛恨,咬牙切齿的,可见他有多心疼钱。

  “陛下,龙禁尉那边还是尽快弄好,微臣这边好尽快的整合完毕,对外公示整合后的产业价值,如此才好对外公布正式的估值结果。”

  贾琏果断的转移话题,不在这个事情上多纠缠了,本来就只是出个主意,没打算扛责任。

  最终目的,还是做一个上市流程的标杆,既然从市面上募集资金,就该把账目公诸于众。这点是必须要明确的,否则上市就是在诈骗。

  “证监会的作用一定要发挥出来,定期的查账,避免上市公司做假账。需知,假账做的久了,总是要出大问题的。”

  说到做账,贾琏不免想到了下周回来,那可真是个做账高手。

  金融行业风险太大了,稍微管的松一点,就会出大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09的橡胶风潮,那时候上市哪有什么审查!

  随便一家公司都能上市,然后炒作诈骗。

  所以,管控必须严格。好吧,这是理想状态的说法。现实嘛,往往都是雷爆炸了,才被发现。

  贾琏只能死死的盯紧了,尽量的晚上制度上的漏洞。

  李元一番述说后,心情好了一些,喝的微醺回宫了。

  贾琏可没太多的时间盯着这个,这边继续两国合作的相关事宜。物资调配,战舰打造等等。

  说到战舰,易卜拉欣为了省钱,干脆买二手的现货,一水的用了五年以上的战舰,价格要便宜了很多,三十万元一条。

  因为交易额巨大,奥斯曼帝国一次性也拿不出来那么多钱,贾琏还要帮忙贷款。

  根据统计的结果,此次军购案的总额,达到了三千万元,其中一半要贷款,还是低息贷款。

  即便是年息三厘的贷款,各家银行也抢着要放贷。毕竟这笔买卖,绝对有的赚,不会亏本。

  达成协议后,陆军装备开始装船,教导团和回访团的人员,也都开始登船出航。奥斯曼帝国买了二十艘二手战舰,南洋海军还要派人送货。

  易卜拉欣暂时还走不了,还要等一下设备和技术人员,协议里头有转移技术的部分,周帝国要帮助奥斯曼帝国建设一家钢铁厂,一家兵工厂。

  技术方面当然不是最先进的,只有燧发线膛枪的技术,即便如此,那也是领先欧洲的技术。

  为了扶持奥斯曼给欧洲列强添堵,贾琏这笔买卖少挣了很多。

  等到两国合作事情处理的差不多了,李元那边最终的处置结果也出来了。

  大概是被贪的钱太多了,李元也狠下心了,一口气流放了所有涉事人员。之所以是这个结果,主要是追赃成绩不佳。

  李元亲自告诉的贾琏,一共才追回了一百万元多一点,比起被黑走的钱,差距太大了。

  即便如此,李元也没杀一个人,可见他受到的压力之大。

  此事导致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就是李元对于皇亲国戚的信任度几乎消失了。

  后续两家企业的管理人员,李元一水的用技术官员和工程学院的毕业生。

  贾琏这边忙着上市的事情,李元又搞了一个大动作、

  在内阁会议上面,李元提出了一个要求,纵观世界列强,无有不重视实学者,今我朝科举,重虚不重实。如此不合时宜,必须改变。自乾正元年起,科举必须做出改革,加大实学内容的考试内容。内阁先商议一番,拿出一个条陈。

  此举一出,天下震动!

第625章 潜移默化

  当初承辉帝的变法也是从科举开始的,现在李元也算是跟随先帝的步伐。

  此事对外放出的信号,要看官员们怎么理解了。

  无论如何,新君要继续变法的意思非常明确。这点但凡是个官员都能看的出来。

  这说明什么?说明了制度基本继承明朝的周帝国皇帝们,对于旧有学术占据主导地位的不满。

  这个说起来就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周朝代明之后,虽然依旧是八股举士,太祖还是加入了不少变化。提高了数学的比例。

  后来出现过起复,承辉帝登基后,再次加大了数学的比例。

  承辉帝执政期间,传统的儒学经历了不少风波,造成冲击最大的不是贾琏的实学,而是《尚书》证伪事件。

  只能说中国人太聪明了,只要不像满清那样搞高压政策,儒学内部就一定会出现一些叛逆的异端,自己砸儒学的饭碗。

  读书人自己都不信的东西,拿儒学当做一块入仕的敲门砖。可见儒学发展出现了停滞,必须要有新玩意了。

  贾琏所谓的实学,打着儒家格物致知的旗号,干着的却是挖坟的勾当。

  嗯,怎么说呢?儒家无论哪派,最高追求都是道。道这个东西就看你怎么解释了,可以是玄学范畴,也可以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还可以是唯心主义。总之要突出一个逼格高!

  实学的出现,可谓开一时之风气,反正都是格物嘛,格出来的道理还挺实用,还能自圆其说,那就很有吸引力了。

  尤其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之后,整个帝国的学术风气呈现出鲜明的对立。

  一个是旧有的理学心学的守旧派,一个是自发形成的推广实学的维新派。

  京城舆论场无疑要吃一波热度,新晋大报《寰宇报》,刊登了贾琏的署名文章,亲自下场为实学张目。

  文章主要论述在“虚实”,同样的格物致知,王阳明格出了心学,此虚也。贾某不才,同样以格物入手,求实求新。

  世界是物质的,实实在在的提高生产力,种出更多的粮食,织出更多的布,造出更强大的武器,让天下百姓能吃饱饭的学问,此实学也。

  贾琏下场之后,保守派当然要反击,这是一场关于话语权的争夺战。

  在这一场战斗中,实学因为能拿出真切的可见的事实,占据了一定的上风。并且实学不是要否定传统的儒学,而是将过去的先贤们忽略的方面补上。保守派的反击,无法阻挡来自皇帝的意志,内阁尽管有一定的反抗,但最终还是妥协了。

  很快内阁下发了一份公文,通过邸报传递天下。

  大概意思就是,实学乃是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上任何事情都分阴阳,学问也是如此。务虚为阴,务实为阳,阴阳相和,乃有大成。

  官方背书之后,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都要憋着鼻子先接受下来。

  更何况实学经过这么多年的传播,在学术方面有了足够的影响力,有着大量的拥趸。无论保守派如何污蔑,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在官方背书的背景下,儒学一脉也只能承认实学乃是儒学一脉。

  实际上《尚书》被证伪一事传播了多年后,给儒学造成的打击巨大,读书人之中质疑者不在少数,信仰被动摇那种。研究了一辈子的先贤著作,居然是伪作,保守派其实是希望能有新东西补充进来的,可惜补充进来的是实学,这让保守派很不爽,但是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说实话,李元从科举入手的举动,出乎了贾琏的意外。事先没有通知,李元就直接莽上去了,贾琏知道后跟上已经有点慢了。

  但问题不大,慢一点也不坏。

  改变一个社会从哪个地方开始,贾琏其实一直有思考。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从认知开始。

  也就是说,要扭转整个社会的认知,这个事情是很难的。但再难也要做。

  贾琏推出实学,就是这个初衷。

  通过实学的推广和运用,取得了足够的社会效果后,原计划是等入阁了再走官方渠道,没曾想李元先他一步。

  那么李元这么做的诱因又是什么呢?也很简单,就是不想躺在父皇的打下的基础上混日子。

  李元也是有野心的,要继往开来,有所超越,青史留名。

  青史留名这个事情,有流芳百世,也有遗臭万年。

  李元无疑是奔着流芳百世去的,既然如此,那就必须有创新,有突破。

  这么些年的皇子生涯,李元看清楚了问题的本质,正如贾琏说的那样,一切都要建立在生产力的发展上。

  发展就会有变化,而传统的缙绅们是最讨厌变化的,他们恨不得这个世界一直如此,永远不会变化。

  现实无疑不会让缙绅阶级满意,变化是一直存在的。比如家里多了个孩子,是不是变化。做父母的要不要为孩子谋划,这是不是变化。

  同时李元也看清楚了,承辉帝的变法中,存在着对缙绅阶级的压制。这一点在史书上能找到很多类似的案例。

  李元也清楚的看到了,缙绅阶级不好动,他们存在的时间很长,自上而下盘根错节,不好轻易去动,只能一点一点的削弱。

  “父皇的做法是向外开拓,在发展的过程中缓解内部矛盾的同时,滋生出一批新贵。缙绅是无法根除的,既然如此,那便给他们制造对手,让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内部分化。”李元站在窗前,脑海里浮现出这么一段想法。

首节 上一节 554/6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