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我是贾琏

红楼:我是贾琏 第549节

  远在广州的贾琏可不知道京城的破事,更不会知道他暂时离开京城,内阁却斗的更厉害了。

  王家这边总算是回消息了,还是王平亲自来一趟,带回来王义的亲笔信。

  这信里自然是先叙亲情,然后才是解释安南如何困难,当初与沙逊合作的关系,有的事情情面上抹不开,这不是刻意的。

  解释之后也没给个明确的处理方案,只是再三强调困难,什么海岸线漫长,水师能力不足,难以全面禁止之类的话。

  当着王平的面,贾琏把信看完之后,默默的点上烧掉,丢进洗毛笔的盆里,不紧不慢的倒上水。

  做完这一切后,贾琏才道:“行,我知道了!你回去了!”

  如此平静让王平有点害怕,小心的问:“您不给个回信?”

  贾琏淡淡道:“不必了!”说着端起茶杯:“喝茶!”

  王义当时有点不忿,出来时看见不少官员在排队等着见贾琏,其中不乏数个知府,心里才默默的收起那点不忿。

  贾琏让柱子出去宣布,今日不见客了,大家都回去吧。

  转头就给巡抚和布政使给叫来了,三人开个小会之后,新军第三镇一个标连夜出发,由巡抚和布政使分别带队,奔袭多个卫所。

  贾琏这边也没闲着,次日一早,让那些等在外面的知府和县令都在巡抚衙门大堂等着。

  这帮官员进门就觉得气氛不对,平时也不是没有开会,哪有像今天这样,内外都是新军的士兵,连巡抚标兵都不用。

  一群人心里嘀咕的时候,贾琏出场了,站在中间看着一群基层官员,没说话只是一挥手,隔壁的门里出来一群龙禁卫,直奔目标。

  被抓官员连忙喊叫,但很快嘴被堵上,人被拖走!

  带走了三个县令一个知府之后,剩下的官员全都瑟瑟发抖,有个别的脚下都湿了。

  “贾某才走了几年的工夫,沿海的卫所糜烂,沿海各级官员糜烂。是朝廷亏待你们了,还是贾某亏待你们了?什么钱都敢收!今天敢收大烟贩子的钱,明天就敢勾结外藩图谋不轨!”

  别人说这些话,下面的官员是不服气的,但是贾琏说就没问题。贾大人在广东期间,给各级官员福利不少,赚钱的路子也不少,不贪也能发点财。问题是这人啊,欲壑难填,胆子越来越大,什么钱都要挣!

  好在广州这边没出太大的问题,就是巡防营出了点问题,都算不到广东总兵的头上,巡抚那边直接动手抓了几个参将。

  衙门里的动静其实不算大,动静大的是城内,巡抚标兵上街,一口气破门五户,抓了数百号人。现场甄别后,普通的打工人直接放行,最后带回来一百多人。这还仅仅是第一步,还有就是一部分从城外抓回来的。

  城内的百姓一开始是在看热闹,后来有乐于分享的街坊说明了真相,这些被破门的人家,私下里开烟馆。

  这是一个走私网络,涉及的人数上千,牵扯的官员十来个。

  巡抚衙门的公堂内,贾琏还在继续训话:“今天再次重申,任何人胆敢沾大烟的边,最好求神拜佛,别让贾某人发现。否则,轻则罢官,重则流放。今天让各位来,就是让大家知道知道,贾某人言出必行。”

  剩下的官员虽然吓尿了,但也算是逃过一劫了,这些官员才知道不是来查贪腐的,就是针对走私大烟的。

  一群官员本意是拜见钦差拍马屁,没想到被抓了几个。

  后续贾琏的训话,大家都竖起耳朵来听,贾琏老生常谈一番,再三强调大烟的危害。最后抛出一个话题,安南王家收了西洋大烟贩子的好处,协助恶商向内地走私大烟,各府县回去之后,务必严厉打击治下的相关产业,同时禁绝安南贸易来往。

  劫后余生的官员们,纷纷表示请钦差大人放心,卑职一定如何云云……。等他们离开巡抚大堂时,出来才知道外面更热闹。

  这一刻,众人总算是清楚了贾琏针对大烟的态度,不仅仅是言辞激烈,行动更为激烈。

  事情传到桂林,崔成呆不下去了,没等他做出反应呢,广西那边也出事了,龙禁尉突然出击,一口气抓了六个官员,文武各半。

  广西巡抚这边自然不干了,涉及到领导责任,出手要阻拦,没想到龙禁尉根本不买账,直接亮出钦差手令,上面还盖了大印的。

  于是广西官员来找崔成做主,不能就这么让贾琏乱来,你是总督啊,要说话的。

  崔成哪有任何办法,非但没法子,还捏着鼻子回广州,等回到广州,城门口看见了杀人告示。

  被杀的犯人里没有官员,都是地方上的士绅以及豪强,在新军的步枪面前,这些人的抵抗力无限接近为零。

  人抓回来突击审问,确定了三十几个首犯要犯后,贾琏亮出圣旨,宣布斩立决。

  接着崔成闻讯,广东文武官员十六人,被拿下后关在大牢里,罪名已经定下来了,判决书也送京城了,就等京城回复,这群官直接流放。

  广西那边也一样,只要牵扯到大烟走私里的,民间首犯要犯一律斩立决,官员抄家流放。

  崔成被气的说不出话来,堂堂的两广总督,竟然治下的官员被抓都不带通知他一声的。

  崔成立刻让人给贾琏送拜帖,贾琏回帖充满了羞辱性,就俩字,没空!

  这种举动,在官场就是撕破脸的行为了。崔成气急败坏的要弹劾贾琏,罪名是残害士民,迫害官员。

  没等他出手呢,两广这边几十份奏折已经到了京城,都是弹劾崔成的。

  罪名也很明确,收受贿赂,放纵走私,造成了国家财政损失不说,还导致了百姓受大烟毒害。

  这些奏折到了京城后,立刻被送到内阁,方颂这边看完后发现贾琏没亲自下场,很遗憾的整理完毕拿到林如海的跟前。

  “事涉二品大员,方某也不好直送御前,林相看看吧。”

  林如海这边很耐心的把这些弹劾看完后,不动声色的问一句:“看来方大人与不器关系交情不浅啊!”

  方颂当然不会接这个话,笑道:“公事公办罢了!”

  李清这边听到消息,气急败坏的赶到,听到方颂的话,强然怒火进来。

  打招呼之后,李清非要看一下这些弹劾奏本,林如海和方颂也没看着,让他随便看。

  李清看完之后,发现贾琏没有亲自下场,颇为庆幸。

  “事关朝廷二品大员,照例要派巡视组复核。”李清只能先拖一下,脑子里想着怎么捞人的办法。

  方颂冷笑道:“贾不器人在广州,何必多此一举,让他去复核便是。”

  李清赶紧化解:“贾不器乃禁烟钦差,并非御史,怎么好的!”

  方颂一听这话便笑道:“巧了不是,本官记得,不器身上担着御史的衔呢!”

  李清一时无话可说,只好看看林如海,希望他能说句话。

  林如海自然不肯粘锅,淡淡道:“两边意见都贴上小票,转呈御前决断吧!”

  李清得不到林如海的支持,在方颂分管的事情上,自然无法与之抗衡,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一叠奏本送到御前,李元看了之后也很吃惊,没有立刻决断,完全是想到贾琏人在广州,先等一等看他的汇报。

  次日,贾琏的奏本就到了,还是先到了内阁,并且是直接送到林如海跟前的。

  林如海仔细的看完之后一言不发,直接示意转给其他阁臣看看。

  贾琏的奏本转了一圈回来,没有一个内阁大臣在上边拟小票给意见。本以为是贾琏借题发挥,没曾想事情还挺严重。更可笑的是崔成的态度恶劣,贾琏在广州呆了很长时间,他一直不见面,躲在桂林。

  贾琏根本没受他的影响,该抓人抓人,该砍头的砍头,这不现在一堆官员被拿下,判了流放,就等着朝廷回复了。

  对了,贾琏在奏本里还说了,相关卷宗的抄本也送回来了,随时去通政司调阅。

  这就是贾琏做事的风格了,只要办案子,按罪名,一定是证据确凿的。

  了解贾琏的人都知道,没救了。按照那厮做事的调调,肯定不怕你复查。

  更不要说,这些官员肯定是有问题的,真不能去复查,没准复查还能查出更大的问题。

  通政司这边也哭笑不得,从来没见过这么玩的,你还送来一堆卷宗。还好林如海没为难他们,让通政司先收好归档。

  李元这边收到了奏本后,还真就是体现了贾琏的预见性,李元不算特别愤怒,更多是好奇,卷宗里都有啥。让胡敏去通政司,把卷宗都拿来。

  等李元熬夜看完这些卷宗后,站在乾清宫里破口大骂,非常的失态。

  收回澳门在进行中,这个激动一下就过去了,后续关于大烟走私的情况,可谓是触目惊心。不过是两广,目前就查明的金额,达到了一千万元。

  这里面,贾琏也没客气的指出,王家在其中扮演了极其不光彩的角色,为了一家私利,给西洋商人做跳板。

第619章 不是一回事

  贾王乃姻亲,贾琏如此明确的指出王家所为,在外人看来就是所谓的背信弃义。

  这个时代,亲亲相隐才是主流。贾琏的所作所为,是要遭到世人唾弃的。

  但事情涉及到外邦时,世人又无法明着攻击贾琏。这就如同有一段时间,明朝的大臣中有一股攻击开海政策的势力。

  至于为何呢,也很简单,国家开海了,收入的大头是国家的,国家海禁,一点都不会耽误沿海的走私,还能卖个高价,所以反对开海。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只要你找到最底层的利益关系,就知道是什么在驱使人的行为。

  因为信息差的存在,才有了乌合之众的说法。所以,信息获取真的很重要。

  李元看完奏本后,瞬间意识到,贾琏这种做法会给他个人带来什么后果。下意识的联想到,昔日那些环顾在他身边的人的所作所为。

  有所求,何所求。

  如何处置安南,李元遇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内阁一直在等李元的回复,等了三日之后,李元终于给了个回复。

  没有提安南王家的事情,倒是让内阁就崔成的行为,给一个“酌情处置”。至于那些被贾琏抓起来判决流放的官员,内阁走流程就好。

  这个回复就很有意思,内阁大佬们看着关于崔成的如此含混的说法,对于李元这个新君的观感,多了一些印象,也多了一分忌惮。

  朝廷一共才多少个二品以上的大员,所以处理每个二品大员,都是非常谨慎的事情,事关朝廷的威严。

  李元的态度如何,内阁大臣们大概是知道一些的,处理是肯定要处理的,毕竟那么多大臣直接弹劾了。

  其他被贾琏抓起来的官员,倒是无所谓了,走完流程吏部派人接任即可。

  林如海把众人叫来商议,四位同僚在崔成的问题上,意外的比较温和。即便是方颂,也没有过于严厉的意思。

  “陛下的旨意下来了,处置是必须处置的,在下主张行文训斥一番即可。”李清当然是要力保崔成的,两广总督的位子很重要,倾向更重要。内阁大臣想进一步做首辅,得到各地总督的支持至关重要,尤其是两广、湖广、两江这一类经济发达区的总督的支持。

  岳齐随后附和,方颂和潘季驯也选择了附和。不是说李清的建议有多正确,而是这件事情带来如何处置,后续影响如何很重要。

  林如海话说的很直白:“如此,陛下那边过不去,稍稍再严一点。”现在不是做谜语人的时候,必须直白一点,免得误会。

  “再严格就是罚奉了!”即便是方颂,也只给到了这个程度。

  这事情为何如此呢?明明是干掉崔成的好机会。方颂为何怂了呢?

  只能说这次比较特殊,两广的官员弹劾崔成,属于下级弹劾上级,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讨好贾琏。

  官场上是很忌讳这种事情的,这次如果严厉处置了崔成。那么以后各地总督,各省的巡抚,遭到下属集体弹劾,又该如何呢?

  从内阁的角度看,这次事情就不该发生,两广的官员又不是御史。这种事情非但不能鼓励,反而要压制才对。

  讨厌的是关系到贾琏这个钦差,崔成也确实被抓到了痛脚。换成其他任何一个地方,这种事情都不会发生,两广还真是个例外。

  说两广例外呢,原因也很简单,内阁基本上默认,两广以及南洋,乃是贾琏势力范围的基本盘。

  事情就这么拧巴了,一边是必须处置,一边是必须掌握好度,免得全国的官员看到了榜样,有样学样,团结起来就能顶翻上司,决不可接受。

  处理基调的默契,内阁还是有的,所以林如海比较直白。

  “那便罚奉半年吧!”李清再次表明了态度,必须要轻轻落下。

首节 上一节 549/6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