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544节
贾琏走了,李元站在大殿门口,目送其背影消失后,回头对身边的总管胡敏低声道:“满朝文武,皇亲国戚,没人对朕说过这些。”
胡敏听了低声回话:“圣人,民间有言,贾公实学兴邦,可以为圣矣!”
李元笑了笑,摇摇头:“此辈不懂先生,胡言乱语罢了,先生不会当真的。先生首创国企,挣下了偌大的财富不值一文,却也没耽误先生发家致富。先生自诩俗人,虽爱财,却取之有道。凡夫俗子,岂知先生之境?”
万里之外的欧洲,这两年一直处在动荡之中。
共和国危机之际,一方面是高唱马赛曲的民众奔赴战场,创造了属于人民的战争奇迹,另一方面则是土伦,一个年轻的矮个子军官,启动了他的开挂人生。法军击退了第一次的干涉后,退回伦敦的周国军事考察团,与驻英国公使进行一番会谈后,得出了一个结论。
发生在欧洲的战争,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作为失败的一方,损失并不算大,有英国作为稳定的支援,后续的战争还会爆发。
长期的战争注定会带来新的战术变化,以及新的武器装备,这些都需要进行必要的了解。
在欧洲期间的考察团,也见识到了欧洲各国的快速发展,贾琏关于欧洲各国的一些论述,在实地考察中得到了验证。
所以,考察团不着急回国,可以先派几个人回国,汇报情况后,请求国内再派新的观察员来接替。并认为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乾正元年,新君李元在新年大朝会上,宣读了一份诏书。
大概内容为秉承先帝遗志,对内行仁政,对外继续扩张,……。
摆在面上的内容,大概就是不折腾!不搞什么新花样。
一份面对天下人的招数,在邸报(内参)和民间的报纸上刊登,给整个天下吃了一颗定心丸。
民间怕的就是政策的反复变化,这是最要命的。
李元摆出求稳的姿态,最高兴的还是整体的官僚队伍。当然也有个别人不高兴,那不重要。
官场上有一个信息在流传,那便是贾琏被李元召对,君臣聊了很长的时间,乃李元登基后奏对时长第一人。
还有一个事情非常吸引官员的注意力,那便是李元对于李亨的安置问题,迟迟没有下文。
有部分官员抱着侥幸心理,上奏请奉李亨并就藩的奏本后,奏本被全部留中。
大臣们搞不懂李元的心态,自然很着急,尤其是内阁首辅林如海,更是担心。
他的担心不是没道理的,毕竟李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储位的首选,最后时刻输掉了。
可以说整个京城里,不少人是李亨安插的,尽管被承辉帝清洗过一次,依旧有不少漏网之鱼。
实际上林如海的想法给李亨封的远远的,李元开始也是这个意思,但有一关很难过去,那就是周皇后。
李元登基后,李亨除了丧礼期间出现了一下,随后在家闭门谢客,身上肩负的公务,李亨也不去碰了。
关于李亨的事情,周皇后的态度也很明确,给个事情做,没必要封太远,否则亲生儿子想见一面都难。
李元在贾琏那边没有得到答案后,对于其他臣子的奏本自然没有兴趣,你们还能比先生更高明?
思来想去的李元,有了一个主意,于是召见内阁诸公,开会商议。
内阁会议上,李元拿出一干请封李亨的奏本道:“新年之后,多有大臣上奏封李亨,母后不舍,朕亦不舍,还请诸卿教朕。”
这话说的冠冕堂皇的,下面的阁臣们难以捉摸,皇帝的意思,是封出去眼不见心不烦呢,还是留在眼皮子底下看着呢?
林如海与诸位阁臣私下讨论过多次了,意见早就统一了。
此刻李元刚提问,方颂就站起来道:“陛下,微臣之意,封皇弟于新省,地方够大,足显陛下之仁。太后方面阻拦,臣等谏之!”
这个说法,出乎李元的意料之外,尤其是关于太后的说法,更是意外。
李元心生警惕,如果你们聚众逼着太后低头,那以后其他事情呢,是不是也能团结起来,逼朕低头呢?
第613章 弹劾内阁
“新省太过遥远,母后怜子之心,不可不恤也!”李元心里有了警惕心之后,自然无法对内阁的提议言听计从。
皇权一直都是这样的,任何威胁到皇权的人和团体,都会被视作敌人或者潜在的敌人。
可以说内阁诸公是怎么想的不重要,内阁诸公意见统一这个事情,很重要!
这个时候,皇帝必须也一定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否则就是个傻子。明确的反对,在这个场合也不合适,毕竟是皇帝开会问策,内阁群臣应皇帝的要求提建议。所以,周太后就是一个很好的着力点,用来转移力量。
李元的话让内阁群臣有点措手不及,事先商议的对策,认为皇帝肯定不会反对。新省足够远,又是沙漠又是瀚海的,给李亨丢过去,外面还有个西宁王国,两边还得争夺为数不多的资源。同时都受到限制,这不是挺好的么?
只能说,这帮内阁大臣,内斗的本事一流的。拿出来的建议也很令李元满意,唯一不安心的就是内阁意见如此的统一,让李亨感觉到了威胁。
“请问陛下,太后的意思又如何?”李清感觉到了气氛的变化,内斗敏锐属性拉满的他,果断的起身征求皇帝的意见。
“太远了肯定不行!”李元也只能如此,其实他也没明确的选地。
内阁群臣们互相看看,没人再站出来试图影响皇帝的决策,林如海起身道:“事涉亲王,臣等还需仔细商议一番,再做建议。”
只能说李亨的身份很特殊,无论是李元还是内阁,对待他的时候都很小心。
这根子在承辉帝身上,谥号为“仁”,秉承遗志的李元,不敢过分,以免被天下口舌诟病。
“不必了,就现在,诸公拿出几个方案来,朕拿给母后挑选一个。”李元不给内阁群臣回去商议的机会,要掌握主动权。
内阁群臣一看不能回去商量,只好畅所欲言了。
潘季驯主张李亨可以留在京城,安排上可以调整到鸿胪寺,专管外交,先帝时的差遣该裁掉的要裁掉。这样人在京城,太后也不好说啥。
李元示意记录下来后,让众臣继续。
方颂还是坚持奉新省就藩,内阁大臣不好出尔反尔。太后不满归不满,皇帝心里是有数的。
岳齐主张给个豫王的封号,实际封地为洛阳,不远不近。想必太后不会有太大的意见。
李元听出他话里的含义,可谓是两边不得罪。什么意思呢,河南是摊丁入亩开始的地方,上下官员都被清洗过一遍,内阁能掌控的住。
李清则认为,陛下高举仁孝,李亨就藩的事情可以先放一放,人留在京城负责编《仁宗实录》,待书编完了,再行安排。
内阁这帮大佬,事先不是没有准备预案,此刻抛出的三个备选,可以说每个都不简单。
李元一眼就看出来,内阁对于李亨的事情早有商议,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先抛出一个新省就藩的说法,皇帝不反对皆大欢喜,反对则给出三个预案,让皇帝来挑选。这一套做法,对付承辉帝未必有效,但是对付李元,绰绰有余了。
李元最大的问题,还是威望不足,所以面对内阁的三个预案,他也只能示意记录下来,左右拿回去对付太后是足够了。
散会之后,李元觉得哪里不对,召见贾琏。
奏对之时,李元说了内阁会议的情况后,贾琏顿时不悦道:“陛下糊涂,太祖有制,后宫不得干政,此事岂有太后说话的余地?京城乃天下中枢,凡亲王者,或去或留,陛下一言决之,微臣倒要看看,谁敢说三道四!”
一番话给李元说的有点迷糊了,怎么贾琏跟内阁大臣们的反应不一样了。
“如此,朕该如何是好?”李元又开始请教了。
贾琏道:“陛下自当乾纲独断,微臣这就回去,上奏弹劾内阁,毫无担当,枉顾陛下倚重。他们怕得罪太后惹麻烦,微臣不怕得罪他们。”
李元一脸的懵圈,一时半会没搞懂这啥意思。等贾琏请示告退时,本能的答应了。
待贾琏走后,李元才问身边的胡敏:“先生似乎很生气!”
胡敏低声道:“回圣人,先生是生内阁诸公的气呢。”这话还只能说一半,不能全说了,否则一个内侍,太后一句话就能打死。
李元这才明白了贾琏所指,顿时也生气了,内阁这帮老家伙,不是在忽悠朕么?你们怎么不当场指出,后宫不得干政呢?
同时李亨也隐约觉得,贾琏有点怒其不争的意思,身为皇帝,怎么没点决断力,在内阁会议上当场做决定呢?
回去之后,贾琏就上奏弹劾内阁诸公,所有人都包进去了。
“太后怜子,情有可原。诸公深受先帝信中,辅佐陛下执政,太后干涉朝政,为何不在内阁会议上当场指出?毫无内阁大臣的担当!”
这份奏折丢出来,走通政司到内阁,一干内阁大臣看了,立刻转到陛前,然后五个内阁大臣一点脾气都没有,上奏请罪。
此事一出,天下震动!
可以说大周立国以来,头一次有大臣上奏给内阁连锅端了,而内阁居然毫无反抗。
内阁诸公请罪的理由都差不多,大意就是忽略了太祖有制,太看重人之常情。由此,导致了人情大于制度,确实错了,认罪!
李元拿着内阁给的三个建议去了慈宁宫,见了太后,说了内阁会议上的事情,又说了贾琏弹劾内阁的事情。
其实太后这边早听到风声了,所以李元让她选一个的时候,太后愤愤道:“太祖有制,后宫不得干政。”
李元听出太后的怒气,耐心的安抚道:“母后,贾公此奏,看似强调后宫不得干政,实则是为了朕能更牢固的掌握朝政。”
气头上的太后听到这一句,立刻反应过来了,看着一脸为难的李元道:“让皇帝为难了!”
李元笑道:“谈不上为难,朕登基以来,夙夜忧叹,怕父皇留下的盛世,败在朕的手里。果真如此,朕罪莫大焉。”
太后听此一眼才道:“此事,皇帝做主就好,我乏了,要休息。”
李元听了起身离开,走出慈宁宫时,心情一阵畅快,走路可谓脚下生风,总算是明白了贾琏的一番苦心。
一份奏折,一箭三雕。解决了李亨的安排事宜,敲打了内阁,堵住了太后的嘴。
什么是忠臣啊,这就是标准答案了!
国人是喜欢折中的,李元也不例外,回去后思来想去,给五个内阁大臣的请罪奏本上批阅,爱卿体察天家亲情,体谅朕心,区区小过不提也罢。
话是这么说的,但“小过”也是过啊。现在轻轻放过,需要的时候拿出来重新炒一下,加点别的佐料,那又是另外一盘菜了。
对于李亨的安排,李元决定了,封豫王,封地洛阳,反正不远,铁路修通后,一天的路程。
这次内阁接到李元的中旨,麻溜的执行,动作可谓非常的快。
并且在圣旨的基础上,加了一段补充,十日内就藩。并且立刻督促河南巡抚以及洛阳知府,以最快的速度安置李亨。
其实内阁对于安置李亨是没有太大意见的,这厮留在京城就是个隐患。
贾琏这边弹劾了内阁之后,又恢复了安静,并且直接去了张家口,盯着京张铁路的修建。
京张铁路最大的难题,自然是爬山咯。这里同样遇到了火车头动力不足的问题,挖隧道是不可能的,现在没这个技术。
咋办呢,给一干技术官僚急的头发都薅秃了,最后还是贾琏把众人召集开会,商讨如何解决技术难题。
会上刘传还是在强调,火车头马力不足,翻越山头的难度太大,建议采取绕行的方案。这也是铁路局技术部门的主流意见。
贾琏看着下面递过来的方案,久久不语,最后才站起来,走到墙壁面前,拿起粉笔在黑板画了个“人”字。
然后指着黑板道:“一个车头拉不动,那就上两个,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这里我要批评一下各位,出现问题要先想法子解决,不能回避问题。不是说技术难题不能回避,等待技术进步来解决,而是各位出现了畏难心理,这可不行啊。还有,,面对难题时,正面过不去,为何不能换一个角度看呢?不要太早放弃。”
贾琏给出的方案,达到了醍醐灌顶的效果,与会的技术官僚们,先是一阵欢喜,后被说的低头惭愧。
刘传当即起身表态,作为侍郎,没有做好带领大家找到解决技术难题的本职工作。
贾琏则安抚众人道:“有难题,不要钻牛角尖,遇见困难,群策群力,总有办法解决的,黄河大桥的问题不就解决了么?未来施工还会遇到很多难题,不仅仅是工程的难题,还有材料的难题。比如说水泥的标号,现在明显不够用了,要想法子解决技术问题,生产出更高质量的水泥。解决了水泥的问题后,以后山地施工,可以采用挖隧道的方式。铁路的技术进步不能停,否则就要被西方超过了。”
一番话再次让众人再次鼓起斗志,信心慢满的投入工程中。
这些年随着实学的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很多,解决了很多以前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
贾琏在张家口吃了半个月的沙子后才回京,没等他屁股坐稳呢,就一个新的消息逼着又忙上了。
什么消息呢,南洋舰队在李家坡抓了一艘运输大烟的船,审讯后确定,该船目的地为安南。后续,南洋舰队将该消息通报了南洋总理衙门,这边又通报给了安南和广州。广东巡抚这边非常重视,立刻出动新军,对广州周边的州县展开了清扫行动。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