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我是贾琏

红楼:我是贾琏 第543节

  想明白这个道理后,李元这才恍惚又想起一件事情,承辉帝丧期之间,小胡曾密奏一事,宁国府的贾蓉,定期给老三一笔款子。

  正是因为这个事情,自己才忽略了贾琏吧,或者说是不愿意想起这位的存在。现在周皇后一番话,给李元惊醒了,想起了刻意忽略的事情。

  当初贾琏手握整个京城军队调动的权利,如果他要帮李亨,还有自己什么事情呢?

  从这个角度看,能坐稳这把龙椅,固然有父皇的遗嘱之故,更多的还是贾琏坚决的执行了父皇的遗嘱吧?

  如今贾琏的奏折,彰显了他是一个很有分寸的臣子,并没有因为身上巨大的功劳而提出任何要求。

  李元生出了一种荒谬的感觉,贾琏这样的人居然能做到这个地步,而不是趾高气扬的找皇帝要这个要那个。

  从沉思中走出来,遭遇母后关心的眼神时,李元赶紧笑道:“儿子没事。”

  周皇后笑道:“我知道,我想提醒皇帝,贾琏是本朝立国以来,办事能力最强的一位臣子。你父皇在的时候,任何难事首先想到的就是他。”

  李元点点头,不再提贾琏,而是配合周皇后吃了晚饭,这才起身离开,回到乾清宫。

  “胡敏啊,关于贾蓉给李亨定期送钱的事,你怎么看?”李元拿起奏本,突然的问了一句。

  “圣人,奴才不懂这些,只是从卷宗里看见了此事,据实上报。”大内总管胡敏,因为这个问题,吓的瞬间全身汗毛都竖起来了。

  “发现了问题,上报于朕,是你的本分。”李元笑了笑,提笔在贾琏的奏本上批了两个字,如旧!

  李元在适应皇位的时候,贾琏也在试探着如何与李元相处的分寸,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当今的想法如何,目前还看不出来。

  得到回复的贾琏,照常回去上班了,先到工部的时候,门子差点没摔倒,随后一脸惊喜的上前见礼:“小的给大人请安!”

  贾琏笑了笑,摆摆手,信步回到办公室,这里一切如旧,屋子里收拾的很干净,贾琏私人的东西,也都摆在原位,没有被收拾走。

  这就很不错了!

  刚坐下没一会呢,两位侍郎联袂而至,进来喝了一杯茶后,告辞起来,各自忙碌去了。

  随后工部的一干官员,陆续来拜见。

  一切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午饭之后,宫里来人,新君李元召唤。

  贾琏谢过前来的内侍,简单收拾一番,跟着进宫去了。

  再次踏入乾清宫,贾琏恍惚了一番,站在门口看着一切,再看看站在前方的李元,上前参拜。

  李元上前扶起道:“朕观先生适才有恍惚之感,不要紧吧?”

  贾琏摇头:“物是人非,不免伤怀!”说着话,眼睛又红了,扭头擦了擦眼角。

  李元嘴上不说,心里很是有感触,父皇留下的旧臣中,大概也就剩下先生一人依旧在念念不忘吧。

  示意赐座,李元与贾琏对面而谈。

  “先生,朕这些日子,虽然没见到先生,耳边却没少听到先生的名字。”李元的开场白非常直接。

  贾琏听了微微一笑道:“这再正常不过了!”

  李元听了也是微微一笑:“他们当朕是三岁小孩呢,以为几句好话,就能从朕这里拿走本属于国家的财富,真是痴心妄想。”

  贾琏听了微微坐直了身子,冲虚空抱手道:“陛下能明白先帝的苦心,微臣深感欣慰。先帝信任微臣,允许臣胡闹,才有了这一番局面。很多东西都是新生事物,微臣愿意称之为国企!”

  李元听到国企这个词,忍不住来了兴致:“先生慢慢道来!”

  贾琏很认真的解释了国企的概念后,很严肃的表示:“如果是朝廷是一艘大船,那么国企就是朝廷的压舱石。国企在,大船稳,国企落入私人之手,则大船失去重心,难抵风浪。”

  李元听的很认真,这些概念,以前贾琏是从不说的,此刻真是带着求学的心情在请教:“还请先生说的更仔细一些。”

  贾琏有足够的耐心,所以不紧不慢的继续:“按理说,朝廷最佳的压舱石本该是土地、矿产这一类搬不走的不可再生资源。然则本朝立国之初,土地私有,太祖只是规定了矿山为朝廷所有,现实也已经被民间侵蚀的极为严重。想要改变,就一定会遭遇强烈的反弹。先帝之时,土地兼并严重,朝廷财政收入日渐减少,不足满足国家用度。所以才另辟蹊径,开铸银币,设银行收天下白银为铸币之用。再有就是开海,取海外财富为己用。”

  李元听了觉得仅仅靠脑子记不够了,转头对起居郎道:“这段话誊抄一份呈来。”

  很快一份记录送来,李元递给贾琏道:“先生看看,有无错漏以及歧义?”

  贾琏接过后,先看一眼起居郎,看着这位年轻的官员一头是汗,这才低头看誊抄的稿件,看完后笑道:“并无歧义!”

  李元这才交给身边的胡敏道:“收好,朕回头要仔细阅读的。算了,还是取炭笔和小本,朕亲自记录。”

  贾琏见状笑道:“陛下,研发厅有能工巧匠,制作了钢笔,目前还在试制阶段,可以派人去要两支过来试用看看。”

  李元从善如流,对胡敏道:“派人去取!”转头又道:“先生继续!”

  贾琏道:“微臣要问,陛下想听些什么?”

  李元正色道:“朕登基以来,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生恐父皇留下的基业毁于我手,故而今日请先生过来,请教治国之道。”

  贾琏听罢,起身整理衣衫,正色抱手参拜道:“陛下垂询,微臣不敢不直言,若有不周之处,微臣先行告罪。”

  李元站了起来,做手势道:“先生坐下说,朕有心理准备!”

  贾琏正襟危坐,表情严肃道:“臣观史书,凡王朝末期,最明显的表症,皆为财政枯竭。历朝历代,不乏君主行变法之事。所图者,也都是为了改善财政状况。以臣之见,变法不过治标尔。”

  李元听了顿时挺了挺腰,正色抱手:“请问先生,如何治本?”

  贾琏苦笑摇头:“除非这世间人人皆为圣人,否则没有治本之道。所以,这世上也没有万代之朝。缓解之道,臣知有二。”

  李元顿时呆住了,贾琏的说法与昔日教他读书的老师们,说的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太过颠覆了!

  不过李元也不是过去那个二殿下了,经历了那么多事情,他知道贾琏说的是对的。

  “还请先生教朕!”李元非常的严肃,抱手请教。

  贾琏起身,微微躬身回礼道:“微臣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落座后,见李元满眼的求知欲,贾琏整理了一下思路后,开口道:“臣的思路,在内部矛盾无法彻底根绝的前提下,缓解之道首要在外,汉唐都是这么做的,而且做的还不错,所以才有了汉唐盛世。其次,则是对内,汉唐做的不够,所以一旦外部扩张力竭,内部矛盾爆发,一蹶不振,走向衰亡。根子就在于对内做的不够,或者说视野受限,没找到缓解之道之前,改朝换代了。”

  李元听的很仔细,一时间心潮澎湃,追问道:“先生找到了么?”

  贾琏点点头:“算是找到了,并且也在逐步的实行。以微臣之见,所有的问题本质上都能归结于生产力,就是一个国家的生产总值。从陛下的角度看问题,就是所有有利于提高国家生产总值,提高国家财政收入的办法,都应该用上。以先帝为例子,对外开拓,对内引进西方机器生产的模式,允许微臣开创国企模式,目的都是为了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同时狠抓吏治,减少内部的消耗,两者并行,一点一点的化解内部矛盾。”

  李元听到此处,忍不住追问:“请问先生,内部矛盾如何解释?”

  贾琏听了很认真的看着李元道:“所谓的内部矛盾,指的是内部各个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国家之初,人口少,土地多,矛盾不明显。平稳的发展百年之后,人口大幅度增加,土地兼并严重,食利阶层膨胀,原有的土地产出,无法满足各方的利益需求。上层的食利者只能不断的向下压榨,满足其没有止境的欲-望。底层庶民没有活路的时候,矛盾总爆发的力量,足以摧毁原有的一切上层建筑。陛下可以借鉴当下的法兰西!”

  听到此处,李元后脊梁一阵冒冷汗!

第612章 元年

  法国方面的消息,承辉帝就很重视,只要有船过来,都会带回来一份当地最新的消息。

  相关的消息没断过,路易十六夫妇的下场,以及后续欧洲各国的反扑失败,两代皇帝都仔细的看过传回来的报告。

  尤其是军事观察团的报告,更是引起了国内的高度重视。从时间上看,考察团登陆欧洲大陆,跟随普奥军队行动,要不是跑的快,差点都要被法军俘虏了。报告里考察团对普奥军队的综合能力各种吐槽,最严重的就是作战意志,欧洲国家动不动就投降的行为,令一干考察团成员极为不齿。

  好在这些人出发前受过严格的纪律训练,严禁他们对别国的事情指手画脚,只需看和记录,不许发表任何意见。

  无论如何,欧洲传回来的报告,给周帝国造成的冲击异常的激烈。共和之后的法军,爆发出来的勇气和战斗力令整个欧洲颤抖的事实无法忽视。

  贾琏提到法国的事情,李元瞬间眼神都清澈了,极为诚恳的看着贾琏道:“先生,父皇遗嘱再三强调以仁治国,朕一定谨记。”

  贾琏听了这话,轻轻地摇摇头:“仁固然很要紧,但不是全部。”

  说着话,贾琏示意小本本和炭笔,李元立刻递上,贾琏在本上画了一个金字塔和一个椭圆形的立体图。

  随即指着金字塔道:“陛下请看,现在的朝廷就如此结构,顶层人最少,却占有国家资源和财富八成以上。这样的国家结构意味着贫富分化严重,先帝登基之初,就是如此情况。而一个健康的国家结构,应该是椭圆形,中间的人数占比越多,国家越稳定。所谓无恒产则无恒心,无产者没有什么可失去的,自然无所畏惧,但是生存堪忧,必然铤而走险。治国的方向,就是朝着这个健康的结构去努力。”

  李元呆呆的看着两个图形不说话,看是肯定看懂了,但怎么做无从入手。

  “此图与国企有何干系?”李元还是很敏锐的找到了切入点。

  贾琏听了露出欣慰的表情道:“陛下,财富是可以创造的,科技进步带来的机器化生产,生产效率比以往高百倍。问题是财富增量如何分配,如果还像此前土地私有的模式,注定会出现某个领域的一家独大,甚至威胁到皇权。然而工业化的生产模式,企业面临的外部竞争极致的残酷,只有一种国企一种模式存在,失去内部竞争的国企在外部的竞争注定惨败。所以,为保证企业的竞争力,必须允许私营企业参与到竞争中来。但有一点必须提前预防,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企业,不能落入民间商贾之手。否则,奉灾粮价暴涨的情况,必定在各行各业爆发。”

  李元一边点头,一边记录,贾琏继续:“国企作为压舱石的作用,类似于常平仓!国企的利润,纳入国库后,由国家进行合理的分配,尽量的照顾底层的利益,缓解社会矛盾。殿下去过陕甘灾区,知道但凡有一口吃的,百姓都不至于造反。灾区的士绅们,是否知道这个道理呢?他们自然是知道的,只是善财难舍,心存幻想罢了。”

  李元点点头:“不错,士绅可恶!”

  贾琏笑了笑没有附和,继续:“国家通过税收以及国企的方式,将财富集中起来,用在底层庶民身上的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就不是中央了,而是地方官员。漂没一说,陛下想必是知道的。对于陛下而言,士绅固然可恶需要提防,更需要防备的还是官员。一方面朝廷将税收上来,需要官员过手,一方面朝廷的钱花出去,也要经过官员的手。”

  李元点点头道:“此父皇所以行考成法之故也!”

  “贪官是抓不完的,所以肃贪必须时时刻刻,绝不能停。贪官如同人身上坏事的腐肉,一旦发现必须割掉,否则很快就蔓延全身,无可救药。前明末年,圣旨不出京城,就是因为天下的官员全烂了,皇帝再想如何振奋都无济于事,国家只能眼睁睁的走向死亡。”

  贾琏说这些,真不是吓唬李元,就是要让他知道重要性。

  承辉帝开启了变法,期间反贪抓的还算严格,在贾琏也就是一般的程度。

  现在是古代,也不好要求太高。

  “朕记住了!请问先生,朕初登大宝,该当如何?”李元又回到了现实状态,他现在最迫切的还是坐稳皇位,尽管看起来已经很稳了。但是想到法国的事情,想到那些混账的皇亲国戚们,一直在惦记贾琏打造的国企,李元的紧迫感又来了。

  “治大国如烹小鲜,陛下急不得。先帝留下的底子不错,陛下暂时不需要有任何明显的动作,先稳住局面,适应情况后,熟悉人事。政策方面,对内鼓励民间工商的发展,以此来稀释士绅阶层对国家财政的影响力。对外,强化移民政策,缓解人地矛盾。军事方面,盯紧东西北三个方向,以免生乱。其中以西、北两个方向为重点。”

  提到西、北两个方向,李元顿时精神一震道:“先生所言极是,朕观户部奏报,西宁王与漠北王,至今没有给户部上缴一文钱的税。朕问过内阁的李相,他的意思今后必须做出改变,否则恐生藩镇之祸。”

  贾琏一听就知道李元的心思,南洋的顺利治理,让他生出了不该有的心思。

  当然不能就此否定李元的心思,否则一定会让他生出不满的情绪,哪怕现在不说,也会一点点的积累下来。

  “李相说的有一定道理,然事分缓急,地分远近。昔日西宁藩国之初,西宁王放弃西北,翻越葱岭抵达安西都护府故地,虽然得到了朝廷的一定程度的支持,但地方是他打下来的,自请封国,戍守西北。安西故地距离京城,万里之遥,想要完全控制不现实,派几个官员常驻,只要西宁国不叛出朝廷便由他去。一旦遭遇沙俄威胁,朝廷还要加大支援力度,甚至要派兵增援。总而言之,有西宁国在,西北无虞。”

  贾琏非常耐心的给李元分析,甚至都没提税的事情,不是不重要,而是你收不上来。李清这老家伙,为了做首辅,脸都不要了。

  李元听了顿时了然,自己想多了。接下来的漠北就别说了,那地方更穷。

  “陛下,未来三百年,朝廷对外注意力还是在海上。海运的成本低,虽然风险大,只要能造出更大更安全的船,些许风险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对海的开发,可以让民间放手去做,能从海外把财富带回来,花在国内本身就是大功一件。更别提民间拿下了海外之地,为国内的产品扩大了市场。”

  一番苦口婆心,也不提李清的错处,就是描绘前景。在南洋待过几年的李元,自然知道海上贸易带来的巨大利润。

  面对李元的请教,贾琏都只给一个大框架,这点很对李元的胃口,没有被贾琏指手画脚的感觉。

  君臣两人谈的很不错,心情不错的李元一时没管住嘴,脱口问:“先生,朕欲封李亨,先生以为如何?”

  贾琏突然表情凝滞,李元也知道自己说快了,显得有点尴尬。

  好在贾琏反应快,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态,下意识的摇摇头,只是没说话。

  “先生的意思,不妥?还是说朕太着急了?”李元赶紧找补。

  贾琏继续摇头:“非也,此事乃陛下家事,非臣子所能置喙也。陛下切记,虽说天家无私事,那也要分什么事。”

  李元懂了,如何处置李亨的事情,就属于外臣不能插手的事情。

  贾琏见话聊的差不多了,起身抱手:“陛下,时候不早,微臣该告退了。”

  李元起身道:“朕送先生!”贾琏连忙一脸严肃:“万万不可!陛下待下亲和乃德,然任何有损陛下威严之事,不可示人也!”

  李元听了顿时收起笑容,面露严肃之色:“朕谢过先生教诲!”

  “微臣不敢,微臣告退!”

首节 上一节 543/6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