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我是贾琏

红楼:我是贾琏 第520节

  袭人倒是真不怕,她更怕是的没个孩子,以后在贾家难以立足。

  袭人比较在意面子,每次回娘家,都是穿金戴银的,摆足了姨娘的面子。

  这也不算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人之常情,可以理解。贾琏也不挑她错,反而给她好几个贵重的首饰。

  相比之下,晴雯和香菱是真的淡薄,鸳鸯太聪明,看不出端倪来。司琪呢,大大咧咧的,有点朝傻大姐的方向发展了。

  这不,袭人出了一身的汗,使唤司琪帮忙打水进来。嗯,这院子里,一般的丫鬟都不让进,能进的也就是这几个了。

  这规矩怎么来的,贾琏都不知道。

  明年就三十岁了,贾琏虽然依旧精力充沛,但也有点猛虎架不住群狼的意思了。

  擦了身子躺下休息,袭人取来冰块,最后加一次,这才跟着躺下。

  修铁路的事情,在天下人期待的眼神里,总算出了一个五年规划。

  计划五年内,修三条铁路。

  一条是通往辽东的,一条是通往武汉(汉口)的,一条是通往金陵(浦口)的。

  后面两条自然是京汉线和津浦线,正儿八经的大动脉,这个是必须要修的。

  至于如何修,总要有个先来后到吧,规划上写的很清楚。

  朝廷的经费有限,五年内修三条路,压力太大,所以,鼓励民间投资,投资方式是购买铁路专属机构,铁路事务局发的股票。

  嗯,铁路事务局,是贾琏搞出来的新花样,为何要搞这个局呢?原因也很简单,原本的驿站系统,那么多人如何安置,这是个问题。

  所以呢,铁路修到哪,原来驿站系统的人,大部分直接纳入该局,经过培训之后,重新上岗。

  千万不要小看这些人,崇祯就小看了,后果很严重。

  所以呢,世界上有几类人,万万不可小看。邮递员是一个,落榜美术生是一个,私盐贩子是一个,最最不能小看的是图书管理员。

  贾琏将此事上奏后,很快就得到了批复,专设铁路事务局,总领铁路修建运营事务。

  该衙门为侍郎级,贾琏上奏时提到,将该衙门与驿站系统合并,成立一个邮传部,内阁和皇帝都没回音,只是准了事务局的奏折。

  为何没有统一呢,贾琏心里有个大概的猜测。应该是担心两个部门合并多一个部是小事,就怕权利太大,隔绝了内外信息传递。

  这倒不是防着贾琏,但必须防着其他人不是。所以,邮递系统,肯定还是要自成一家的。只不过呢,这个系统的地位一直不高就是了。

  如今被铁路事务部再砍一刀,今后更加的弱势了,存在感更低了。

  贾琏并不着急,等着吧,他年轻,耗得起。等他主政了,什么六部,这才到哪啊,至少再加六个部。

  铁路股票的消息刚发出去,新成立的铁路事务部就被堵门了。

  无数的商贾蜂拥而至,挥舞着手里的银票,都要买股票。

  贾琏看着都心惊肉跳,赶紧让人通知,还没有正式发售,回头会在报纸上宣布正式发售日期。

  到时候如果人太多了,还要抽签。抽中了才能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总之,股票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

  受到如此的追捧,熟悉历史的贾琏,想起了橡胶股票风潮割韭菜的事情。

  心里暗暗的警惕了起来,今后必须严防死守,要设立防傻子机制。

  说实话,股票这东西,贾琏是真的有心理阴影,人的聪明一旦都用在这上头了,拿真是雷一个比一个大,炸的一次比一次响。

  现在的大周,金融体系初见规模,后续有很多问题,迟早要暴露出来的。

  但怎么说呢,不能因噎废食。

  法律法规,预防手段,都是有一定滞后性的,这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人只有被骗了,才意识到被骗了,有人被骗了认倒霉,有人则想着去骗回来。

  人和人真不一样。

第587章 立规矩

  修铁路需要钢铁,海量的钢铁,以现有的产能肯定是不够的。

  做事情不能拍脑门,想到啥就是啥,必须要有规划,科学合理的规划。

  铁路事务局成立之后做了两件事,一个是勘测选路线,一个是督促钢铁保产能。

  蒸汽机车方面倒是不着急,毕竟修路需要时间。

  贾琏预计,从开始规划到建成三条干线,五年都未必能完成。

  招股的事情并不着急,非但不着急,还要压一压,并且放出话来,投资铁路周期太长,不建议民间私人投资。其次是,铁路修成之后,对于管理和技术都有严格要求,否则很容易出事故,所以,就算是股东,对于铁路的管理和运营,也没有发言权,再次不建议投资铁路,建议去投资钢铁厂。

  你若是投资人会怎么想,我明明要投资铁路,你让我去投资钢铁厂,去投资枕木?

  想都不要想就会觉得,这狗东西要吃独食。你这是演都不演一下对吧?

  也就是不敢在衙门里动手,否则高低给贾琏这货打一顿泄愤,不带这么低估别人智商的。

  京城里有关系的人不少,都能给上面递话,奈何承辉帝早有预判,吩咐下面,事关铁路,一律转给内阁。

  内阁这边也不傻,都知道现在铁路的事务是烫手山芋,除了贾琏谁都搞不定,指望阁老们出面帮忙搞贾琏,闹呢。

  这就不是权利和钱的事情,是除了贾琏谁都玩不转的事情。

  林如海也受到了骚扰,家族的一个堂弟,被推举为苏州代表,来到京城求见林如海。

  没曾想林如海不在京城在热河,又找到热河来了。

  这万水千山的找过来,林如海还不能不见,否则你老了回乡,不知道要被人怎么骂呢。

  国人最忌讳这样了,所以,捏着鼻子也要见一面。

  堂弟说明来意,让贾琏松一松手,给大家一个投资铁路的机会。别人说话不好使,老丈人说话也不好使?

  林如海只能委婉的对堂弟道:“他是我女婿不假,但是他要能听内阁的,事情至于到如此地步么?不信你看,角落里全是各地的奏章,办公室里都堆不下,没地方落脚了。不止你一家,全国多少省,就有多少人来走关系,这个想着把铁路修到家乡,那个想着投资铁路。我能怎么办?内阁诸位又能怎么办?我这么告诉你,给他逼急了,随时撂挑子走人,陛下都不管他,我怎么管?”

  一番话给堂弟都听傻了,这世上还有这么生猛的人?

  诶,你还真别说,真有。贾琏在苏州的折腾的时候,受到的弹劾不少吧?谁能奈何他?在广州的时候,乡试还考实学呢,弹劾少了么?

  说穿了,正常的手段对他没用,不是他离不开现在的位子,是他离开了现在的位子,被人玩不转。

  “这也太狂了吧?这不是搞一言堂么?”堂弟自言自语,觉得这次大概是要白跑了。

  林如海听了叹息道:“就算他搞一言堂,也没人能说三道四。想当初,工部下面的作坊搞的一塌糊涂,别说挣钱了,每年还要赔钱。说句你们不爱听的话,研发厅以及相关的下属产业,都是他一砖一瓦建起来的。现在每年给朝廷的税收就达百万,研发厅下属的厂矿,工程学院,加起来十来万人,除了陛下开口,没人能动他。内阁敢动念头,都不用陛下反对,这十几万人能上你家吃饭去。”

  堂弟听的目瞪口呆:“这也太离谱了,这人就不服管啊!”

  林如海对于他这种幼稚的挑拨术,直接当他是空气,反过来敲打他:“去年,有几个大聪明,直接给贾琏扣了一顶谋逆嫌疑的帽子,你猜猜,那几个大聪明现在如何了?”

  堂弟顿时缩了一下脖子,低头不敢直视。林如海冷笑道;“我劝你一句,离开的时候,顺着墙根走,别叫人不明不白打一顿。”

  堂弟头低的下巴顶胸口了,林如海端起茶杯:“喝茶!”堂弟连忙起身告辞,出门口时听到身后“哼”了一声,脚下加快。

  苏州老家那边真越来越烂了,就这么一个玩意,推出来跑关系?后继无人啊,苏州林氏前景堪忧。

  得写一封信回去,提醒那些老家伙们,该注意对后代的培养了。林氏多少年没出举人和进士了?想过这个问题没有?

  几个老家伙把持了族里的资源,导致普通族人没有出头的机会,长期如此,林氏注定没落。

  受到骚扰的不止林如海一个人,内阁诸位大臣都一样,即便是方颂,也有一群属下找上门来。

  这些人无一例外的碰壁,用内阁的话来说,别的事情好办,贾琏的事情无能为力。

  兜兜转转的一圈下来,所有人都认清了一个现实,事关贾琏,真的没啥好法子,除非他自己松口。

  还有一个人也不胜其扰,那就是留守监国的李元,本就是抽签抽到的机会,李元自然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每日除了当值之外,下班就回家呆着,哪都不去。

  即便如此,也有不少人堵他,提到了铁路的事情。李元选择了装傻,问就是不知道,不了解,没办法。

  白天被滋扰的头疼欲裂,晚上回家王妃这边又续上了。气的李元彻底爆发,掀翻了面前的桌子,指着王妃道:“你这是忘记了在南洋受的苦!”

  王妃当然没忘记,当初被滞留南洋,她被人从京城送往南洋团聚的路上,真的以为回不来了。

  他们在南洋受苦了么?比起在京城,南洋那地方就不是人呆的。

  如此一来,王妃也不敢再说话了,李元平时脾气好,真发火也是很吓人的。

  过了一会,李元的情绪稳定了,王妃凑近了低声道:“贾公爷家里的大闺女,年龄与浩儿倒是般配的。”

  李元这回没发火,只是没好气的轻瞥一眼道:“不器那个大闺女是他的心尖子,只有下嫁的一条路。这都看不到,你就是个睁眼瞎。”

  王妃不服气:“怎么了,浩儿是嫡长子,如何配不上?”

  李元叹息一声道:“你还是动动脑子想想清楚,贾不器注定是要入阁的,要做首辅的。如非当下的首辅是林如海,他已经入阁了。我与他联姻,那不是结亲,是结仇。”

  所有人都看不到介入的希望,私下里这人都在骂贾琏。你非要说他吃独食,是,也不是。

  因为贾琏私人是没有铁路股份的,这个就很无奈了,你抓不到攻击他的把柄。

  事情还在热度不降的时候,铁路事务局搞了一个公示。

  京津铁路的账目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今后每个季度公示一次,让所有人都看到股份结构,资金流向。

  铁路事务局有专门的账户,利润全在账户上趴着呢。

  这算是开先河了!

  这个就很无奈了,贾琏也非常的遭人恨,你怎么能公开账目呢?

  这事情发生后,别说世人皆惊,就算是皇帝和内阁大臣,各部尚书们,看的也都是不知所措。

  好在贾琏这边公示也说的很清楚,因为铁路事务局涉及运营,关乎大量的资金流向,不得不如此,以免流言蜚语。衙门倒是没必要这么做。

  所谓曾叁杀人,三人市虎,不可不防也。

  皇帝甚至私下里对几位阁臣道:“此事,朕也不好插手了。”

  内阁诸公也只能沉默以对,他们很清楚贾琏这么做背后的含义。

  很简单,立规矩!这一行的规矩,我说了算,谁来都不好使。

  甚至给后人立下了标杆,今后涉及类似的大工程,就得按照这个模板来。

  贾琏这是断了多少人的财路,不得而知。

  此举产生的影响力不可谓不深远,很多热血未凉的官员,从邸报上得知此事后,第一个想法就是不器真楷模也。

  个别激动的官员,控制不住情绪,直接上奏,吹捧贾琏为当代海笔架!不,是超越了海笔架,须知海瑞可没贾琏这么大的能力。

  能做官的没傻子,朝野上下看清楚贾琏的用意后,各种闹腾的人都闭嘴了,再说就是找麻烦了。

首节 上一节 520/6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