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513节
贾琏对此也深感满意,认为这是最得意的手笔。当初就是去耍赖的,没想到皇帝真能答应啊。
这个事情说明了什么?说明的工体系在朝廷里的重要性,日渐增长。
以前工部是清水衙门,是吃财政饭的耽误,要看户部的脸色行事。现在的工程官体系,完全可以不鸟户部。逼急了,来年收税给你拖半年。
消息正式昭告天下之后,造成的反应才是最为剧烈的。全天下的人都知道,除了科举之外,又多了个可以批量授官的途径。
京城首先气疯的不是吏部,而是国子监。监生从国子监毕业后,想要做官全看好处有没有到位,否则大把捐官等着抢差事。就这,国子监监生起步也才是九品,还要花钱收买吏部的人才能排上号。人家工程学院,直接每年就有固定的名额,不多,就五个。但地位瞬间盖过了国子监。
其次就是吏部了,那也是气的不少人砸了一地的东西,明明是属于自己的财路,先后被人截了两回。上一回是工匠授官,这一回是工程学院直接授官。不仅仅是财路这么简单,还是话语权啊,懂不懂?这是不共戴天的仇人了!
事情先是传遍了京城,不少家里孩子在工程学院读书的普通人,那真是叫一个喜气洋洋。虽然说,四千学生只有五个名额,千里挑一了。那也比看不到希望强啊,万一呢?再说了,工程学院包吃包住包分配工作,现在还有机会做官,上哪去找这好事呢?
能去工程学院读书的孩子,不都是家里没关系,没钱,没希望的三无家庭么?
可以说,贾公用自己的双手,生生给天上看不到日头的乌云扒开了一条缝,让普普通通的家庭,看到了希望的光。
这还有啥好说的,长生牌位供起来啊。日日上香,求贾公保佑自家孩子成绩优异,直接授官。
事情在一点一点的发酵,过了四五日之后,情况有点不对劲了。
这一日清晨,大批国子监的学生,纷纷聚堆,在西直门外汇聚后,一起往工程学院走去。
好几里地呢,要趁早赶路,晚了太阳起来了,热的受不了。
最终有五百监生来到了工程学院外面,当他们不怀好意的看着学院的大门口,所有人都沉默的怒视学院内部。
学院方面闻讯也是大为震惊,瞬间警惕拉满,如临大敌。门房大门紧闭,护卫队紧急集合,准备打开大门,杀将出去。
突然有人大喊一声:“烧了这个狗屁的学院!”
话音刚落,有人往大门口丢坛子,咣当,哗啦,咣当,哗啦,瞬间空气中充满了灯油的气味。
十几个坛子砸在门上,污了大门,随后几个火把丢过来,瞬间起火。
“BBB!”尖锐的哨音响起,大门被从里面打开,三百护卫队看着被烧的大门,并未慌乱,反而听到号令。
“一队灭火,二队戒备,三队准备战斗!”
呼啦一下,三队人马立刻拉开阵势,一队快速跑步离开,二队立刻全体蹲下,冲着大门口举起步枪。三队则全体上刺刀,做好冲锋准备。
此刻,外面的监生们发疯似得哈哈大笑。
有人高呼:“烧的好!烧光这藏污纳垢之所在。”
还有人喊:“今日哪都不去,就堵在门口,出来一个打一个。”
还有人喊:“痛快啊,痛快,总算出了心头的一股恶气。”
也就是一分钟的样子,一队的人回来了,有的手持装了土的簸箕,有人手持大笤帚,分组上前倒土盖火,用笤帚扑大门上的明火。
众监生的面前,护卫队都是一群年轻人,都是在校生,他们都是兼职,看上去很年轻。
但这些年轻人遇事不乱,有条不紊,快速的用土灭了地上的火,手持大笤帚的队员,轮番上阵,扑灭门上的火。
前后不到五分钟,火被扑灭了,地上很门上,余烟袅袅。
外面的监生们都看傻了,火烧起来的时候,他们怕热,后退了十几步呢。就看着护卫队灭了火,也没人敢上前。
“来犯没有武器,所有队友听令,下刺刀,全部拿下,一个都不许放走。”
又一条命令下达后,护卫队蜂拥而出,三人一组,冲向监生们。
这场战斗根本就不能叫战斗,应该叫单方面的殴打。
越来越多被惊动的学生都出来了,要不是纪律森严,老师们给按住了,这帮监生至少要走十几个才能泄愤。
学生们羡慕的看着由高年级组成的护卫队,看着他们虎狼一般的驱散监生,又一个一个的打翻在地。
三百人的护卫队,居然给五百人的监生包围起来了,真就是一个都没放走。
凡是反抗的,无一例外都被枪托砸,枪口扎,地上倒下了一大片,到处都在哭爹喊娘。
贾琏知道消息时,都已经是中午了。这片归顺天府管,五城兵马司还真就够不着。
李亨听到此事之后,倒是笑了一阵,这帮监生最喜欢闹事了,这次算是碰铁板上了。
要说把人都拿下,倒也不是不行,只是怕影响太坏。
李亨把知府叫来,面授机宜。
知府听了一脸的凝重道:“不妥吧?殿下!就这么放了?”
“总不能真的抓起来吧?让他们赔点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大家伙都好。”
顺天府的衙役赶到后,看到现场也都是大为吃惊,五百多人在太阳下挤在一起,外圈是端着步枪的护卫队。
监生们一个敢说话的都没有,上一个敢废话的,脑袋上血迹未干呢。
为首的顺天府主事上前,表示接手案子,护卫队这才撤下来。
顺天府把人带回到西直门外,看着狼狈不堪的监生们,带队的主事对众人道:“大家伙凑五百两银子,赔学院的门钱,没问题吧?”
国子监的祭酒此刻也赶到了,大声接话:“有问题,这钱,国子监不出。”
顺天府主事顿时为难了:“祭酒大人,赔点钱,事情就过去了,人也都带回去。回头,方方面面都有个交代。”
国子监祭酒道:“人,本官要带走,钱一文没有,非但没有,还要上奏弹劾工程学院,滥用私刑,殴打朝廷预备官员。”
顺天府主事一听这话,立刻伸手道:“行,您老给个文字,就可以把人带走了。回头有事,下官也好找您说道。”
这国子监祭酒还真硬啊,立刻让人拿来纸笔,哗哗哗的写了一份文字,签字画押后,递给主事。
顺天府巴不得从此事中脱身的,立刻接过文书,一声收队,所有人瞬间走光。
贾琏知道事情的经过,都是晚上了,得知国子监祭酒还要弹劾自己,干脆先写一份奏折,将事情经过详细上报给皇帝。
第581章 严厉处置
承辉帝看到奏折肺都气炸了,国子监这帮老学究,真是死不悔改。
国家财政崩溃了,也不耽误他们继续抱着过去的棺材板不放。
也不看看,这些年的国子监,都教出了一些什么东西。
要知道,监生毕业后,是有资格参加会试的。过去十年,承辉帝记忆中只有两三个监生中了进士。
承辉帝当然不承认,国子监里的监生良莠不齐,一小半都是恩荫进去的。
负责教育的人搞不好教育,那就是人的问题。
监生们读书不行,却以身份洋洋自得,喜欢滋事。
老顽固们管理不严,上课摸鱼,薪水却一文都不能少。
好吧,承辉帝还是不讲理了,国子监的管理没法严格,因为在里头读书的人,多半是成年人。即便是十四五岁的少年,你想啊,这个年龄能进去读书的,家里条件还能差么?像宝玉那样的,身边八个丫鬟呢。这就不是读书的地方,至少太上皇登基之后,慢慢的变成了这样。承辉帝上位后,却一直没精力去管国子监的事情。甚至在最缺钱那几年,以两千两一个监生的价格,卖出去一千多个。
当然不能叫卖,叫捐!捐来的监生,没资格参加会试,有资格做官,不过上不过七品,你还要有关系。
这玩意吧,还不如4+4!捐监生的都是一些富商,有这个身份在,地方上的官员会客气一点,一般的小吏也不敢龇牙。
这身份最大的作用,还是作为路引用。古代普通人是无法离开县的范围内的,离境需要路引。有了功名则不必用路引,天下大可去得。你是个秀才,出门游学,身上钱花完了,还能给当地仙尊递拜帖,人家都不用见你,一看是外地来的秀才,就知道是来打秋风的。作为县令还不能一毛不拔,人可以不见,程仪必须奉上,少则十两,多则二十两。这钱必须给,不然名声就坏了。
当然了,读书人也不能拿这个发家致富,否则别说能不能致富不知道,名声肯定臭大街。
扯远了,言归正传。
承辉帝把李清叫来,问他:“李卿,内阁行文,朕用印核准的事情,不作数么?”
李清听了顿时脸色肃然:“陛下,监生之乱,事出有因,微臣……。”
承辉帝把奏折递给他:“别解释了,卿看着办吧。”
分管礼部的李清,真是被架起来烤。
那帮老学究,肯定是不能直接开除的,至少不能是他来开除。李清也没这个权利,他只能劝退,对方是否接受,另当别论。
事情丢给他,意思就是,皇帝不愿意搭理他们,李清要是不能劝退,那就是不要体面,回头会有人让他们体面。
同时还表达了一个意思,承辉帝烦透了这些老家伙,耐心不多了。
说实话,这帮做学问的老家伙,确实有学问,但怎么说呢,一群研究文史的老家伙,指望他们能治理好国家,还是能解决国家财政?
不现实嘛!这帮人都是进士出身,有能力早显露出来了。没办事的能力就算了,还一个个的怀才不遇。
承辉帝可不是那种识人不明的昏君,他是能用人的,敢用人的。只要你能解决问题,敢于站出来解决问题。
至于说读书人的声望,承辉帝是知道从哪来的。
李清无奈的回到住所,叫来身边一个亲信,附耳交代了一番之后,让他立刻启程回京。
贾琏不担心国子监的事情,原因很简单,没吃亏。而且,他也不信顺天府敢不给一个说法。
于是他就看见了顺天府给的说法,国子监祭酒写的文书一份。
内容嘛,慷慨激昂的喷贾琏搞的工程学院,是一个败坏国家的毒瘤,是打着圣人旗号的异端,贾某人的实学,也是歪理邪说,是毒草。
这玩意给贾琏都看笑了,这老先生的输出,真是只有观点和情绪,毫无证据的抛开事实不谈。
面对前来的顺天府主事,贾琏想到了一些往事,忍不住感慨道:“你也不易,我就不为难你了。”
这位主事是个聪明人,一听这话风不对啊,赶紧道;“别啊,贾公,您好歹骂几句,要不打下官一顿也行。这事就是下官的责任。”
贾琏给他一个白眼珠子:“你想啥美事呢,搁我这博廷杖呢,那我也得有啊。回吧,以后没你的事了。”
冤有头,债有主,这笔账算在李亨的头上最合适,作为主管顺天府的皇子,你居然不帮下属出头,担当呢?
都不用贾琏找他算账,承辉帝知道顺天府的处置过程后,直接给人叫来,一顿臭骂。
“堂堂皇子,拿国家法律做人情?监生犯法,为何不抓起来?滚回去,把闹事的主犯都抓起来,让他们把工程学院的大门修好。“
刚从京城过来皇帝跟前的李亨,被一句话又踹回了京城。
承辉帝怒斥了李亨一番后,转头问一直旁观的李元:“老二,事搁你身上,你会如何处置?”
李元想了想:“儿臣可能会更激烈的一点,首先是抓人关起来,其次是弹劾国子监祭酒,最后是要求开除首犯。”
承辉帝笑问:“如果国子监的官员们不从呢?”
李元不假思索:“那就把国子监的官员请到衙门里,什么时候开除首犯,什么时候可以离开。为避免闲话,儿臣陪着他们同吃同住就是。”
承辉帝听罢笑意更浓,频频颔首:“不错,有礼有节,分寸把握的很好。对了,听说你最近在家读书,都读了哪些书?”
李元并没有因为受到了夸奖而发飘,反而更为恭敬的微微弯腰:“儿臣在读《资治通鉴》。”
“哦?”承辉帝来了兴趣,坐直了靠着椅子,侧身看他问:“有何感悟?”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