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文豪 第15节
不知道巴克尔听到萨奇的这个评价会作何感想。
一旁的斯科特撇撇嘴,
“你就不怕巴克尔和你翻脸成仇?”
萨奇嘴角勾起,说:“怎么?斯科特先生想要传小话?那你尽管去说,反正我行的正、坐的端。”
好一个“行的正、坐的端”!
斯科特会心一笑,
三人在咖啡店内相谈,出得你口、入得我耳,大可以开诚布公,无须瞻前顾后。
萨奇道:“当然啦,《每日电讯报》的立场是不会转变的,该和《泰晤士报》的联动一个也不会少。”
这句话的弦外之音非常清楚。
陆时接过话茬:“感谢萨奇先生的厚爱,我的社评不会有什么立场,至于你和斯科特先生到底准备怎么……呵呵……反正我不管,也管不着。”
无论《曼彻斯特卫报》和《每日电讯报》打得如何头破血流,都不关他的事,
他只管两点:
一、名;
二、利。
先在英伦站稳脚跟再说,
至少,陆时得有上桌的资本。
斯科特对萨奇说:“《每日电讯报》多是小块的文章,你们要给陆先生开专栏的话,恐怕一周只有一次吧?”
萨奇掏出烟斗,在桌面上磕了磕烟灰,慢条斯理地往里装烟丝,
好一阵,他才点上了火,深吸一口,
“出去聊?”
斯科特点了点头,
“请。”
两人分别对陆时示意,随后离席。
弄得还挺神秘……
陆时倒也乐得清闲,自己优哉游哉的喝起了茶,同时心中吐槽英国人,居然喜欢在茶水里放糖和奶,味道怪怪的。
这时,一名白人少女来到桌边,
“请问是陆时先生吗?”
陆时没接茬,
他不认识眼前这个洋妞,自然懒得搭理。
没想到对方主动得很,说道:“陆先生不用紧张,只是简单地认识、闲聊而已,不会有违道德,无论是英国的道德还是中国的道德都不会违背。对了,你可以叫我玛格丽塔。”
陆时满头黑线, ̄□ ̄||
显然,对方这么热情是因为误会自己有东亚人的内(自)敛(卑),不敢主动和英国淑女接触。
他叹气道:“你谁?”
洋妞懵懵的,
“我刚才已经做过自我介绍了啊。”
竟然没听出陆时的讽刺,也是够可以的。
陆时愈发无奈,仔细打量对方的穿着,
玛格丽塔的裙子剪裁得很合体,明显不是成衣,而且从精良的做工判断,很有可能是家族裁缝制作,再加上戴在胸前的珍珠项链看着就不便宜,怎么看都像富家女的打扮。
而且,玛格丽塔非常漂亮,
她不像一般洋婆娘那样毛孔粗大、有很多雀斑,反而皮肤细腻,似乎有部分亚裔血统,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盯着陆时,满是好奇地忽闪忽闪。
陆时一个头两个大,
他深知这种小公主有多难搞,
“玛格丽塔女士,您……”
话音未落,玛格丽塔纠正道:“小姐。”
陆时暗暗咋舌,继续道:“好的,小姐。玛格丽塔小姐,莫非,您想帮我把下午茶的钱付了?”
这句话约等于赶人了。
没想到……
“好的。”
玛格丽塔竟然在陆时对面落座了,并拿出一镑纸钞垫在萨奇的餐碟下。
陆时被治得服服帖帖,只好问对方:“玛格丽塔小姐,不知您找我有何贵干?”
玛格丽塔咯咯地笑,
“陆先生,我听说你支持女性享有投票权和被投票权?”
好嘛~
女权主义者。
富家小姐闲着没事儿干,是喜欢寻思些有的没的。
陆时矢口否认:“没。”
玛格丽塔诧异道:“可是我刚才听到了,你在沙龙上说了很多……”
话音未落,陆时当即打断对方:“你是什么人!?为何我在沙龙上没有看到你!?难道说,你在巴克尔总编的门口窃听!?”
一连三个问题,声色俱厉。
玛格丽塔被问懵了,不知该说什么。
陆时嘀咕道:“没想到伦敦的治安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我得联络苏格兰场。”
一听到苏格兰场,玛格丽塔慌忙起身,
她本就是偷跑出来的,如果莫名其妙地被投入监狱,那事情可就大条了,说不定会引发国际问题。
她狠狠瞪陆时一眼,提着裙子溜了。
陆时不由得长出一口气:“呼~总算是……”
与此同时,萨奇和斯科特回来了,
斯科特打趣道:“陆先生当真好魅力,我们才出去几分钟,你就勾走了一位小姐的魂魄。”
陆时求饶道:“可别取笑我了。我们说正事,正事要紧。”
第17章 《枪炮、病菌与钢铁》
萨奇和斯科特刚才已经商量好了。
关于陆时的稿费,
《每日电讯报》出价35镑,一周一次专栏;
《曼彻斯特卫报》出价20镑,只要过稿就登报。
而且,可以用通稿。
这一点这让陆时十分惊讶。
毕竟两报是竞争关系,且这种竞争是全方位的,从商业领域到政治倾向都是如此,使用通稿会让人产生一种世仇忽然破冰,甚至感情好得穿一条裤子的感觉,莫名其妙。
斯科特神秘地眨了眨眼,笑呵呵地说:“萨奇先生还是有保守派的通病嘛~”
萨奇瞪他一眼,没搭腔。
他有锐意进取之心是不假,心态却终究以求稳为主,虽然敢在一个中国留学生身上压宝,但不多,
最后变成这个局面也不是不能理解。
不过,斯科特和萨奇都很精明,不存在谁骗谁,更多的是一种利益权衡。
萨奇欠了欠身,
“陆先生、斯科特先生,报社那边还有事,失陪。”
斯科特也跟着站起来,
“咱们一起。”
说着,竟然主动和萨奇并排。
陆时看两人这样,自然不会凑热闹,说:“我觉得这家咖啡店环境挺不错的,想在这儿先构思一下。你们二位请便。”
萨奇和斯科特与陆时道别,径自离开,
《每日电讯报》和《曼彻斯特卫报》的主编勾肩搭背,也算一道奇景。
目送他们的背影消失,陆时向侍者讨要纸笔。
因为是舰队街,常有记者、编辑活动,这里的店铺提供的纸笔质量不错,比夏目漱石花钱买的那些都要好。
陆时沉思,考虑该从何落笔,
既然是社评,那肯定要有新意,老生常谈是绝对不行的,
其次,得有深度,小孩子家家酒八成过不了稿。
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菊与刀》那类作品,随后便自己否掉了。
如果从通俗读物的角度来看,《菊与刀》堪称完美,连日本人自己都承认书中的耻感文化、恩债、无个体思想是日本的国民性,
可事实上,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连日本都没有去过,
有哪位大仙儿敢说自己能靠一些战俘就很全面地剖析一个国家的国民性?
那不是扯淡吗?
上一篇: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