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改变了大唐 第314节
周王殿下这才是大义,这才是先义后利,那些喷周王殿下先利后义的,那都是瞎了眼的,都是沽名钓誉之辈!
文人才子们之间一下子就产生了共鸣,这一篇文章比无数首诗词来的震撼都要更加的大,不说了,先吹为敬!
第一千零一十章 他,改变了大唐
老百姓们,赶考的才子们,都在争相传抄《周王殿下钱塘湖奏对》这篇文章,甚至传来了“这文章是重点,必考!”这样子的传言来了。
其实这样的传言仔细想一想的话,那是根本就站不住脚的,先不说科举考试的题目根本没可能如此大规模的泄露出来,其次,这《周王殿下钱塘湖奏对》才出来多久啊,没两三个月就要考试了,这文章能成考题?
大家虽然都知道成为考题这一点不太现实,但是不妨碍大家继续吹啊,也没有人点出来这一点,也都跟着说了:“恩恩,这个肯定会考的。”
结果下面的老百姓们,一个个的都相当笃信了,这个是要当考题的!
以往哪年听到过有考题泄露出来的啊?最关键的是,这个可是和咱们的周王殿下息息相关的消息呢!
老百姓们一时之间都开始关注议论起来了,只要是吹爆周王殿下,这些动作都很熟练了,没啥好说的。
这谣言传着传着官署里自然也会有消息的啊,官署有消息,李二不可能不知道,毕竟这是跟他的宝贝大头乖儿子有关联的消息,李二那边看了《周王殿下钱塘湖奏对》以后,倒是没着急第一时间开吹,就下了一个谕旨了:给这个题目,加进去,划个重点,科举考试考一哈子。
哇,这谕旨下来之后,御史台那边就炸了,现在民间全都在传言说本次科举考试要考,你个当皇帝的不下旨辟谣也就算了,特么的还跟着起哄,你要划个重点,科举考试考一哈子?我们考你个大头鬼哦!你当科举考试在玩呢?
不说了,兄弟们擦干净嘴,撸开袖子上吧!
御史台虽说没了魏征,但是你要觉得战斗力就低了,那真的就是大错特错了,这边李二谕旨刚刚下来,那边御史台全员们就前赴后继的朝着李二发动了猛烈的攻势,那李二肯定是身经百战啊,哪有那么容易就被打败的啊,任你谁来喷我,我都不动如山,不就挨喷吗,你们有本身喷成魏征那样,我李二也服的。
喷成魏征那样?那怎么可能吗,人家魏征喷着一个时辰不带停的还变着花样,关键是能把李二喷出即将驾崩的感觉,这本领这世间怕是没有第二个人能达到这个高度了。
没了魏征的御史台,在李二眼里,那全都是小歘歘!那自然是不用说的了,李二的谕旨毫不犹豫的颁布下来,负责科举考试的吏部那边自然是没啥大问题啊,他们又不是御史台,又不用风言奏事,反正皇帝说干嘛就去干嘛就对了,没那么多废话的。
官场上闹得厉害,民间倒是看热闹,无所谓的态度,当然了,民间也不知道他们一直谣传的《周王殿下钱塘湖奏对》要在科举考试里考的这一点,现在已经成真了,他们大多数的人,都还在讨论着这个事情是不是真的。
而在魏王府中,魏王李泰,此时正头戴着白素麻衣,手里拿着刚刚到手的《周王殿下钱塘湖奏对》,身为一个文化人,李泰最近虽然沉迷写作无法自拔,但是这并不妨碍李泰和长安城中的文人士子们进行亲切交流啊,当然了,李泰需要为长孙皇后守孝三年,实际上也就是二十七个月,这二十七个月里面自然是不能有任何的娱乐活动的,他身为长孙皇后的亲儿子,这一点是肯定要做的啊!
实际上这段时间一来,魏王李泰已经对于娱乐活动什么的不需要了,听书的话不需要去听书阁或者长鸽门,作为长安城目前除了周王殿下之外,最受欢迎作者,写出了最畅销作品的魏王李泰,在这方面当然是有长鸽门的官方优待的啊,直接一个说书先生住进魏王府了解一下。
什么,你说说书先生在魏王府也算娱乐?不不不,这哪能算娱乐啊,魏王李泰那是跟人家说生先生切磋技艺呢,算不得的算不得的。
实际上,也确实是在切磋技艺,因为魏王李泰最近要打算开一本新书了,书的名字还没有想好,但是内容却已经大概的制定好了。
他要写一个当世的传奇人物!说到当世的传奇人物的话,那第一个想到的肯定就是……
“周王殿下那是真的牛批!”边上仆从表情夸张的说了:“哎呀,这个周王殿下是真的厉害啊,人家去收田地做生意,那绝对要被人怼死的,周王殿下收田亩,那就是为国为民,看看这个大义,要是没有这个《周王殿下钱塘湖奏对》,那现在御史台那边肯定再怼周王殿下了啊!”
魏王李泰那边听完了点了点头,自己这个弟弟没啥好说的,开口反正就是吹爆他就完事了,这年头吹李毅还需要理由嘛?
李泰那边就说了:没错,我弟弟这几年为国为民的事情做的太多了,青史留名那是肯定的了,不用说了,功过如何评说,不对,是后世如何吹爆,那是后世的事情了,但是作为周王李毅的哥哥,本王觉得我应该做一些什么,本王在经过这几个月的详细了解,还有在巴蜀的实地考察和走访多为武林人士们收集情报以后,本王决定了,要为我的这个小老弟,写一本书!
那边仆从一听就迷糊了,为周王殿下写书?人家写书一般不都是等到老了以后,七老八十了写吗?周王殿下这个才十六岁,现在写书是不是早了一点啊?
那边魏王李泰白眼一翻,呵斥说了:你懂什么,你去详细了解一下我这个小老弟,从贞观十年开始的动态和每年做的事情,你就知道了,就他这六年来干的事情,赶得上别人一辈子干的了,还要多的多,我这现在开始动笔,慢慢写,估计等我写完他十六岁的故事了,后面又来十几年的故事等着我写呢,我这辈子也不图个啥了,就把这个小说写好,写完就完事了,青史留名肯定有我一份。
那仆从就说了,那个……殿下想好了小说叫啥名了没?
那李泰听着肥胖的身子,就思索了一下说了:想好了,就叫《他,改变了大唐》!
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风雪中走来的人
魏王李泰的新小说,就在贞观十六年十月中旬的某一天开始正式动笔了,这本小说未来会在大唐引起怎样的反响,我们现在还犹未可知,但是当魏王李泰握着笔开始码字的时候,小说的主人翁,我们的周王李毅殿下,此时此刻正坐在荒郊野岭的空地上唉声叹气,边上是正在安慰他的武媚娘。
“夫君也不用太过伤神,自古以来黄河之水喜怒无常,夫君既然有心治理,此时更应该振作精神才是。”
“唉,媚娘,你说的我又何尝不懂呢,只是看着良田千亩,尽成泽地,房屋万栋,皆为残垣断壁,百姓流离失所,衣不蔽体,无家可归,这也就算还好了,那些家中有人丧生在洪灾中的,才是最惨的,老无所依,幼无所养,好好的美满家庭,转瞬间家破人亡,人生无望,我心里……难受啊。”
李毅低着头又叹了一口气,那边武媚娘继续安慰着。
这种事情其实安慰也没有太大用处,最主要的是李毅也知道急是急不来的,黄河治理必须要讯息渐进,分步骤来,上来就建造堤坝,蓄水,之前已经分析过了,是行不通的。
李毅这几天一路上沿着黄河水患最严重的灾区走过来,有些地方已经开始重建,有些地方却只能彻底的放弃了,官府衙门到现在都还在收敛着被水冲到黄河岸边的尸体,有些泡了很久的尸体,看上去很是渗人了,但是一旦确认了身份之后,前来认领的家人还是会扑上去哭的稀里哗啦,当然了,很快又会被边上的官员们给拉开。
防疫的说明很清楚了,尸体是必须要第一时间进行掩埋,特别是这样子受灾以后,很长时间才被发现的尸体,并且要禁止与生人进行接触的,看上去虽然有些不近人情,但为了防止瘟疫的发生,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了。
因为走黄河走的缘故,这一路上耽搁的时间就比预想的要长了一些了,特使虽然一直想催,但是也知道周王殿下不是在玩乐,而是在做正事,赈灾救民这种事情,他肯定是不敢去拦着的,回头陛下要知道了,自己铁定玩完。
时间悠悠转转的过了一个月,到了十一月下旬,李毅这才终于走到了齐州的地界了,贞观十六年冬季的第一场雪,在李毅抵达了齐州之后,飘然落下。
画面悠悠转转,跨国中国大地属于齐国领土的海岸,跨国渤海,越过辽东,在那白雪覆盖的极北的领土上,此时还名为高句丽的国家。
大雪在十一月来到之后,就已经覆盖了从辽东到长白山一带,大片的堡垒,村庄都陷入了白雪的覆盖之中。
在高句丽的这片土地上,就算是高句丽人,到了冬天,也只能龟缩在家中,特别是下大雪之后,还能出门的,那绝对都是一个个兽皮裹得跟熊猫一样的,不然根本出不了门的,这天气里,你手伸出去马上就给你冬紫了,不赶紧想办法保暖的话,你手也就别要了,辽东到东北这一块的冬天,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的事情。
而在这漫天的白雪之中,竟然还有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子,牵着马匹,从都快要到小腿的积雪之中,朝着一座大学中的城镇走去。
守门的侍卫穿着裹着兽皮的铠甲,抱着大戟,缩在墙角里,这么大的雪,就算是经验丰富的猎户,也不可能在外面闲逛的,所以当他们看见有人从城外朝着这边走过来的时候,一个个的都目瞪口呆的,这人哪里来的,最近的村落城镇,走过来也要两三个时辰吧,这个天气根本骑不了马,马在雪地里根本跑不动的啊。
但是这走两三个时辰,你这还不都冻僵了啊?
那些守卫的高句丽侍卫们,赶紧就迎了上去了,用这高句丽与就对着来人呵斥了:“你是什么人?报上名来!”
高句丽的侍卫们走近了才看清楚来人的长相,来人裹着厚厚的兽皮,牵着一匹马,腰间挂着一把剑,不过最奇怪的还要数背后背着一个裹着白色布匹的长兵器,白布裹得很用心,似乎是担心那长兵器会受到损坏一样。
光从外形来看的话,倒是看不出来背的是个什么东西,似枪非枪,似棍非棍的。
那人也不言语,就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腰牌来,高句丽的侍卫们凑进来了一看,当时就有人人出来了:
这是城主的腰牌吧?
边上人纷纷吃惊了:什么?城主的腰牌?不会吧?
这人有城主的腰牌,那这些高句丽的侍卫们自然就不能怠慢了,虽然这人不说话,但是既然有腰牌的话,那肯定就是城主的贵客了,或者说干脆就是城主请来的人,看这个打扮,应该是世外高人的模样了,当即就有高句丽的侍卫对他说了:
“还请随我来吧。”
那人似乎听得懂高句丽话,只是不说话,点点头,跟着那些侍卫们就离开了。
高句丽的地方长官,地方上叫做城主,以前的话是叫做部落酋长的,有点类似于满洲的渔猎制度那种,不过伴随着和中原王朝的沟通交流的加深,渐渐的就改成城主了,而在城主之下,则是“邑”或者“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镇子,再往下一级别就是村了。
而城主自然就是地方上的最高长官了,统管着军政大权,此时有人拿着城主的腰牌过来,自然是要抓紧时间通知城主的。
这一座城的城主,是一个身材干练的男人,随身陪着一把刀,看着做工,很明显是出自中原的武器,一般情况下,可能有人叫他唐刀,不过准确来说,那把刀叫做隋刀可能更合适一些,因为是出自隋朝年间,曾经的隋炀帝亲征高句丽时候,这个城主当时还是一个上战场的小贵族,在战斗之中缴获的战利品。
此时整个高句丽中,这样子的战利品那是比比皆是,毕竟曾经的隋朝,那可是真的倾尽全国人力物力,三征高句丽大败啊。
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一家人要整整齐齐
那城主是参加过隋朝和高句丽之间的大战的,此时已经年近中年了,但是眼里记忆都还算不错,看到下臣们送上来的腰牌,仔细比对了一下,确实是自己的没错,但是自己最近这两年也没有把腰牌给过什么人啊,只不过这个腰牌,看上去好像……有点熟悉啊。
那城主仔细想了想,却依然是没有想起来。
不过想不起来也没关系,这人从风雪中来,还带着自己的腰牌,显然是要见自己,而且很可能是有什么事情要跟自己禀报的,莫非是大唐那边有什么异动了?
最近大唐边关常有军队调动,再加上最近大唐内风评有些不对劲,就有人推测,是不是大唐要对高句丽动武了,实际上就城主自己来看的话,大唐对高句丽动武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毕竟两个国家之间,都已经算得上是世仇了,什么时候打起来真的不稀奇。
高句丽想要发展,想要消除大唐的威胁,那就必须要南下中原,将大唐取而代之,大唐想要后顾无忧,就必须要将高句丽铲除,不然一个强大的邻居,永远不可能安稳的睡觉的。
两个国家都视对方为对手,为死地,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国际形势,都没可能和解,更何况有隋朝的血海深仇在先,大唐作为隋朝的继任者,怎么可能会放这个血仇不报呢?真以为大唐百姓们都不记得高句丽了?都不记得自己的亲人被高句丽掳走当了奴隶了?
就在这城主的城池里,来自中原的汉人奴隶,就有近千人呢,当年的隋朝三征高句丽,操作着实是辣眼睛,百来万人的规模,虽然前期都有优势,但是伴随着战争到了后期,隋朝总会出现各种内忧外患,导致战争失败,随后土崩瓦解,而在前线的许多战士们,补给线上的许多民夫们,甚至是边疆的那些隋朝的臣民百姓,往往也都会在这个时候成为高句丽的俘虏,而成为了俘虏的下场,多半都是最后要当奴隶的。
这城主坐在自己的屋子里,还在想着最近的国家大势呢,外面那个带着腰牌来的人就已经进来了。
那人走到了屋子外面,就有人伸手要解开那人身上的武器,那人也不啰嗦,很快的就把身上带着的长剑,暗器,锤子,斧头,针,双刺,斩马刀,唐刀等等武器都给拿出来了,不过当有人要去拿他背上的长柄的时候,那人却摇了摇头,用着听上去不是很熟练的高句丽语说了:
故人的东西,伤不得人。
那侍卫正要呵斥说话,但是坐在里面的城主已经皱着眉头抬了抬手,说了:
“无妨,你们在外面等着,我要和他详谈。”
那些侍卫们听到城主都发话了,也就退到边上去了。
眼前背着长兵器的男人依然穿着厚厚的兽皮,连容貌都快遮住了,城主看不清楚,不过也不打算看清楚,直接开口就问了:
你是唐人?隋人?
眼前的男人也不说话,城主也不着急,就继续说了:
说吧,你为何手上有我的腰牌,此行到这里来是所为何事,若是想要卖一些大唐的请报给我,本城主会给你开一个满意的价格的。
城主说完了以后,眼前的男人才缓缓开口了,一边说着一遍从身上的衣物里摸索着:
“我是唐人,所来也没有其他的事情,就听说要开战了,我有一个故人,很可能也会上战场,我就寻思着,帮他稍微降低点难度吧,但我所能做的事情不多,所以……总归拿下几个城主的人头,应该会有些用吧。”
那个男人说着,将一个发钗,一个布娃娃放到了身前的矮几上,这个时候拉下了挡着半张脸的兽皮了,却正是一脸风尘仆仆样子的剑圣裴良俊!
不过眼前的城主并不认识什么剑圣裴良俊,却认识裴良俊手上拿着的头钗还有娃娃。
城主一眼就认出来了,这是自己老婆和儿子的东西,但是他们都在平壤啊!眼前的这个分明就是唐人,他是怎么跑到平壤去的?!
“放心吧,一家人一定要整整齐齐,老夫马上就送你下去见他们。”
剑圣裴良俊语气平和的如此说道,眼前的城主已经刷的一下子拔出了自己的太刀,怒吼了一声:
“来……”
只是话还没说完,就见到眼前黑影一闪,那城主本能的就抬起太刀要抵挡,不过就是一瞬间兵器交接的声响,就见到眼前剑圣裴良俊的手上已经握着一柄造型古怪的铲子,那铲子上面裹着的白布,此时皆已经打开来,只是一下接触,城主手上的太刀就应声断成了两端……
外面的侍卫们此时当然听到了动静了啊,第一时间就冲进屋子里去了,只是眼前的景象让他们简直不敢相信,曾经勇武无双的城主,此时被他赖以自豪的那把战利品给定在了墙上,准确来说,是断了一把的战利品,断掉的太刀从心脏处穿透过去,城主显然已经是死的不能再死了,再看之前那人,身上背着一把铲子,正站在窗口的地方,也就在侍卫们进来的瞬间,从窗口就消失不见了。
外面正在大雪纷飞,侍从们慌张的就凑到了窗户那边,就见到那背着铲子的人,几个纵越,竟然就就着建筑物的边边角角,跳了下去了!这是什么轻功啊?竟然能厉害到这种程度啊?
不过侍卫们已经没有多余的工夫惊叹了,因为他们的城主,竟然在他们的眼皮底下被杀死了,还是被城主自己邀请进去的客人,不,目前来看的话,这是一个刺客啊,还是一个相当厉害的刺客!
一时间,呐喊声在整个城主府上响彻了起来。
城主虽然身死了,但是城中的官署却还是运作着,有关于城主被刺杀身亡的消息并未有传出去,但是已经有不少的侍卫上街开始搜捕刺客了,一时之间城内的高句丽的百姓们有些人心惶惶的。
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没办法催更了
十二月初,在齐州一地的港口外,有一队从新罗回来的商队,在冬日里慢悠悠的靠到了港口上,有收税统计的官员走上来审查交涉,与往常没有什么差别。
船主显然是认识走上来的官吏的,在海上讨饭吃的人,对于经常靠岸的港口,自然是覅长熟悉的,各路关系大点妥当,出了事情有个照应,这自然是不必说的,人情世故,在中国自古如此。
那船主下了船,开始拿着账单陪着那官吏清点起货物,货船去新罗是满仓的,但是回来就没有那么多货物了,主要是新罗也没啥大唐需要的东西,也就顶多带了一些海产品,晒好的昆布,也就是海带之类的东西,古时候的中国和外国的贸易确实都是如此,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封建时代又是小农经济,属于完全自产自足的那一种,人民消费欲望极低,勤俭勤劳的传统让我们除了吃饱穿暖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物质要求了,那当然没啥需要贸易的东西了啊。
甚至于到了闭关锁国的清朝时候,中国都还能保持着可怕的顺差贸易,就算军事不如人,但是经济方面,却可以源源不断的将白银黄金吸收进来,又吐不出去,学过历史的都知道,紧跟着就是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和其他的列强们各种侵华了。
闲话不多说,本身货物就没多少,价值也不高,官吏一般检查着一边就跟着船主聊起来了,主要是聊新罗那边情况如何,因为地理关系的缘故,齐地距离朝鲜半岛也就一个渤海的距离,新罗乃是大唐的附属国,两国之间商贸,技术的交流都颇为频繁,百济虽然隔在大唐和新罗之间,又是高句丽的附庸,按照道理来说是会阻拦大唐和新罗之间的贸易的,但是大唐和新罗之间又不走陆路,走的都是海路,之前也说了,大唐的水军那就一句话,天下无敌,就算没有水密隔舱,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方面,那都是吊打周围一切,这个时候,周围这些小国家,那海军就跟玩过家家一样。
再说了大唐没有主动去打百济,这百济都私底下烧高香了,哪里还敢去当什么海盗袭扰大唐的商队啊?
上一篇:大明:震惊!姚广孝竟说我帝王相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