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他,改变了大唐

他,改变了大唐 第313节

外面仆从就说了:

“郎君,郎君,官署那边来人了,喊您快点过去呢!”

“官署?出了什么事情了?有江洋大盗?采花贼?还是刁民造反啊?”汴州别驾一听是官署来人喊,脑袋瓜子一个激灵,赶紧就穿好衣服朝着外面走了。

那边敲门的人紧跟着就说了:是周王殿下在官署坐着等您呢,韩您过去,具体什么事情,小的也不清楚啊。

周王殿下喊我?这大半夜的周王殿下不好好的读书,喊我作甚啊?汴州别驾有些迷糊了,搞得就不是很懂了,心里想着莫非是周王殿下书看完了,要自己多给一点书?也是啊,四书五经这些东西,殿下肯定是都学过的啊,是自己考虑不周到了,不说了,回头多搞点其他的书给殿下看,对于上司钦差,自己这些当下属的,自然是要投其所好啊!

只不过一开始猜错了,原本以为周王殿下会对青楼酒肆产生极大的兴趣爱好的,毕竟长安城里都传闻周王殿下十岁上青楼,勇猛世无双,哪想到现在周王殿下竟然喜欢看书了,不喜欢上青楼了,真是没想到啊!

汴州别驾也没想太多,穿好了衣服以后就跟着赶紧去了官署衙门了。

一路上那当然是要忍不住的问一下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啊,就问边上的小吏了,知道啥情况吗?

那小吏就贼眉鼠眼的说了:别驾,小的都替您打听过了,周王殿下先去了裕康坊的飘香阁,一个人点了三十多个姑娘,也有说五十多个姑娘的,一个多时辰后出来的,然后就去官署说要找您了,其他的我就不清楚了。

什么?!一个时辰三十多个甚至是五十多个姑娘?不愧是周王殿下啊!十岁上青楼,勇猛世无双啊!现在正是威风不减当年,牛啤!只不过就迷糊了,你周王李毅上青楼,找我汴州别驾干嘛……该不会让我付账的吧?不会把……

唉,脑壳子有毫疼。

汴州别驾到了官署衙门果然就看到周王殿下在那边坐着吃水果呢,那汴州别驾就过去对着李毅拱手行礼了。

李毅那边自然是站起来回礼,随后两人各自坐下,汴州别驾那边就问了:殿下深夜喊下官过来,是为了何事啊?难道是飘香阁那边的出了什么事情?是不是有人惹得殿下不高兴了,没事,殿下您跟我说,下官绝对收拾他!

李毅那边眉毛一挑,说了:别驾啊,你这样子本王很怀疑你是怎么考核通过当上别驾的啊,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情没告诉过我啊?

汴州别驾听到李毅说的话,神情一愣,虽后有点奇怪的就问了:也、也没什么事情没跟殿下说的啊……

李毅那边眉头一皱:哈?真的吗?!

汴州别驾看到李毅这神情如此这样,再联想到周王殿下刚刚从飘香阁回来,心里面就大汉糟糕了,肯定是飘香阁的姑娘把自己赊账不付款的老底给抖出来了!

现在这年头,青楼可是合法的,你去青楼消费,那是必须要付钱的,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更何况汴州别驾自己就是官员,去享受不是问题,但是享受完了不付钱,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啊,唐律里面也没有支持你当官员的吃霸王餐吧?

这事情说实话,可大可小,汴州别驾那边就有点慌了,赶紧说了:哎呀,殿下说的是那件事情啊!这个,殿下可不要听信飘香阁的一面之词啊,这个费用吧,下官也就拖欠了个把几个月,最近下官手头紧张,真的不是故意不给钱的,殿下您要相信我啊,等几个月,等几个月我一定把钱都给还上!

李毅那边听完了以后,点点头就说了:道理我都懂,但是谁管你在飘香阁爽完不给钱的事情啊,本王像是看着闲着没事干的吗?我问你的是赈灾的事情!这汴州城里这么多的灾民,本王却从未从你那边听到一字一语说有关于灾民的事情,赈灾赈的如何,防疫工作如何,百姓又何诉求,马上冬天了,能不能顺利过冬,官府衙门现在什么具体的政策手段,你一个都不说,怎么?莫非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不好意思跟我说啊?

李毅那边问完了,汴州别驾明显一愣,随后张张嘴,最后也没说话,就去了官署拿了一个册子出来了,就委屈的说了:哎呦,殿下啊,关于灾情的情况,下官早就上报给朝廷中央了啊,朝廷下发了赈灾粮食,从江南直接调集过来的,这是清单账簿,可不敢有一丝一毫的马虎,还请殿下过目。

李毅没想到汴州别驾不仅一点都不慌,而且还直截了当的把账目给拿出来了,点点头,拿着账单就看起来了,李毅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再加上本身就是一块出生的,到了大唐前几天做生意做买卖开店铺,天天都在接触账目,自然是没有多大问题,花了不到一个时辰就给前前后后的都看完了,有一些出入错漏的地方,也都口头询问,确认了是无伤大雅的误差。

光从账目上来看的话,汴州的官署衙门,在赈灾一事上面确实做得还可以的,清廉高效。

不过李毅就奇怪了:那你咋不告诉我啊?

汴州别驾眼皮子一翻:殿下也没问我啊,再说了,洪灾都过去两个月了,现在主要就是安抚百姓,清点损失的阶段了,该安置的也都安置过了,粮食,过冬衣服都已经准备妥当,剩下的就是带着老百姓们重建家园了。

最近日子是难过了点,但是总归不会出人命,这样子,就不错了啊!

第一千零七章 灾区

虽然汴州别驾如此说了,还将赈灾的事情和后续的安排都给详详细细的说了一遍,但是汴州别驾一人口说无凭,汴州别驾自己也知道,就主动提了,明天一早,就带着殿下去灾民所在的地方去巡视一番,正好也可以鼓舞一下士气,民心,受灾群众那么多,周王殿下德高望重,又是皇子,如果能去灾区走一圈的话,相信一定会让灾民们信心满满的。

这事情也就这么定下来了,李毅那边也没有反驳,就先回去住处了。

当晚就和武媚娘分析了一圈,武媚娘也觉得这个汴州别驾应该不像是贪官的样子,毕竟贞观年间,贪官是没活路的,李道宗知道吧,就是现在在洛阳当都督的,之前就是因为贪墨了一点点的战利品,立马就被人揭发,御史台追着怼,李二气的直接给他关起来了,后来关了一年多才给放出来。

你个地方官员,背景能比李道宗还牛逼吗?人家是皇帝的堂兄弟,还是开国大功臣,况且因为贪污受贿被重罚,差点被贬为庶民,皇族身份都差点没了,地方官员远一些的还好说,像汴州这种地方,快马加鞭两天一来回的,怕不是今天贪污,隔几天就砍头的节奏哦,真的以为御史台怼不过李毅,还收拾不了这些地方官员啊?

当然了,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就另说了,比如岭南一类的地方,那些地方自然有他们的情况所在,一个山头一个大王,一个山头一个土司,你别说贪污了,就是在山里吃人都管不到啊!

这个就另说了。

岭南跟李毅现在没啥关系,李毅现在身处汴州,自然是管汴州的事情。

李毅也觉得汴州别驾应该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人,第一,他没这个单子,第二,也没这个环境,第三,真要是大奸大恶之人,不至于青楼的钱都欠着啊,这类贪官一般都是要低调的,欠钱不还这么高调的事情,脑子抽筋了去做啊,真以为电视剧里的贪官跟现实世界的贪官是一样的?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里的贪官倒是有点写实,有点东西的。

一夜无话,到了第二天,汴州别驾早早的就到了李毅暂住的居所外面等候了,李毅那边也没耽搁,收拾整齐之后就出来跟着汴州别驾走了。

此时的黄河距离汴州有三百多里远,后世的话,李毅记得经过多次的改道,黄河距离开封有八十来公里,换算也就一百七十里的路,唐朝时候倒是离得有两倍远了。

饶是如此,黄河水还是能淹到汴州来,可想而知这黄河发水的时候,得有多恐怖啊。

李毅倒也不需要跑到黄河边上去看灾情的,汴州边上灾区就不少。

从汴州到黄河一带,几乎上都是灾民,一些城镇没有被冲垮的还好说,等到后水退去之后,大家还可以回去,虽然农田里的庄稼没了,但是放在还在,收拾收拾,靠着政府的救济粮还是能过日子的,来年再来过就是了,黄河水也不是年年都发的啊。

但要是一些村落的可就倒霉了,房子都被冲垮了,连住的地方都没得住了,一般出现这样子的情况,拖家带口的就要朝着汴州来了,只有汴州有活路啊,在外面就算不饿死,没屋子住,风吹日晒,等生病吗?

而作为地方上的官员,也不可能对于这些灾民坐视不理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一片干净的高地,搭建起救灾的帐篷,而往往灾情之后伴随着疫情,就是因为人口大面积的集中到一起的缘故,不过这一次倒是没有什么疫情了,因为朝廷方面多次重申和推广的防疫手段,比如石灰消毒,用水烧开卫生,所有衣物必须洗净保持干燥,灾民必须要注意自己的卫生,专用的茅坑必须要有人清理消毒,人畜分离,生活垃圾和住宅区域必须要分离等等。

李毅之前写的防疫手册,描写的很详细了,只要是认识字的,按部就班的来,再出现疫情的话,那就必须要第一时间进行隔离,不过只要严格按照手册上来做,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的。

而汴州别驾带着李毅去的一处营地,就是其中一个在汴州附近的灾民营区了,按照防疫指南上所说的,营区是划分为了好几个地区,并没有按照之前的做法统一在一起了,虽然耗费了更多的人力来维持秩序和治安,但是在健康卫生方面总归是比以前要好的多了。

营区建造的很简单,听汴州别驾介绍,很多地方的百姓其实已经都回去家园重新盖房子造新家去了,这自然是在官署衙门的带头之下的,损毁的房子官府会出材料,老百姓们自己修盖,在这个年代是很常见的做法,大唐对于土地划分方面有非常严格的法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均田制,每个人的田亩按照年龄和性别还有职务,那都是有严格的划分的,一个成年男子划分一百亩田,一个家庭按照人头划分宅地基土地,那都是乱不得的,而且土地不是说你有钱就能买到手的,除了城中建造起来的属于坊间的房屋可以买卖之外,在城外的那些农田村户,镇子上的土地房屋,那是决定禁止买卖的,国家给你分多少地让你盖房子,你就盖多大的房子,你就算是再穷或者再有钱,那跟国家没多大关系,也跟你住的地方有多大没关系的。

简单来说,那就是国家分配你的住所,国家分配你的农田,而且属于不允许买卖交易的那一种。

这就是均田制,也是唐朝初期和中期施行的一种非常稳固社会稳定的制度,试想一下,老百姓们有田种,有地方住,还能有什么不满的呢?

大部分的老百姓们都回去盖房子了,剩下来的自然是一些家还不能回的灾民了,这一类灾民没办法回家那就只有一个原因了,原本的家园,现在已经是泽国一片了,回不去了。

第一千零八章 我一定配合

而这些无家可归的灾民,就是最让官署头疼的灾民了,他们原本的土地,现在可能都已经成了黄河新的河道了,而这些灾民需要安排新的土地,或是直接分散归纳到其他的村庄里去,而具体怎么做,这些就不是一个别驾能够决定的事情了,肯定是要上报中央朝廷,等待定夺的。

而在决定下来之前,为了避免这些灾民们转变成流民,或者走投无路变成流寇,官府衙门肯定是要尽职尽责的做到安抚和安置任务的。

接下来自然就是巡视灾区,汴州别驾说一下演讲,跟那些灾民们说不要担心,国家和政府很关注我们的,你们看,关中来的周王殿下都来看望你们了,没错,就是前段时间吊打薛延陀的那位周王殿下,所以啊,大家要有点信心,虽然老家回不去了,但是朝廷会给你们分地的,会帮你们重建家园的,放心好了!

一番演讲之后,下面自然也是一阵兴奋的欢呼,老百姓们情绪也都变得不错了,虽然等下吃饭还是喝的清粥菜汤,但是不错了,起码不用饿死,放以前战乱,黄河发水,铁定要饿死的。

老百姓们心里就想了:这可真是盛世啊!

不过放在李毅眼里,就难受到不得了,特别是看到一个六七岁大的孩子,跟着母亲后面哭着喊饿,那母亲将自己的粥食递给了那孩子,自己却只喝着菜汤,连个馒头都每一个的,老百姓们却还在一个个的说真是好年景啊,谢谢朝廷,谢谢苍天,谢谢周王来看望我们之类的。

李毅当时就有点忍不住要躺马尿了,不是心里脆弱,实在是见不得这一类老百姓受苦受难的画面啊,大唐的老百姓们是最淳朴,最善良,最勤奋的了,为什么老天总是要让他们受苦受难,天灾不断呢?见惯了现代社会繁花似锦,那真正的富足自由民主自强的盛事,再回到了贞观,看到了眼前老百姓们口中的盛事,虽然知道这是生产力的约束,没有办法的事情。

难受归难受,真的在老百姓们面前躺马尿这种事情肯定是不行的,虽然自己眼睛已经红了,不少的老百姓们也都看到了周王殿下眼睛红了,但是男子汉大丈夫,这尊严肯定是不能哭的,李毅就嘱托了一下百姓们,平日里好好的,等到时机成熟,朝廷方面就会安排大家重建家园的,大家都不用担心等等。

然后就拉着汴州别驾到一边去了,一边走一边说了:清粥菜汤能理解,粮食毕竟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但是量你肯定都得给安排足了,不能让老百姓们饿着肚子的。

那汴州别驾连连点头,说了:肯定肯定,这两天是紧张了一点,主要是前面那批灾民们要盖房子要清理淤泥,农田,干活比较多,分的粮食更多一些,不过马上就到了第二批救助粮了,不会让灾民们饿着的,这一点殿下且放心吧。

听到汴州别驾这么保证,李毅这才点了点头,随后又问了一些有关于黄河这次发水的事情,那边汴州别家就说了,雨季的时候雨水量过大,黄河水冲破了堤坝,虽然已经按照周王殿下所说的方法,用沙袋加固了堤坝,但是那数千米长的沿河堤坝,真的不是开玩笑的事情的,本身这个堤坝就是用土和石头混合制作出来的,现在的黄河堤坝又不像是后世李毅那个年代,混凝土加上泥土加上杨树修建成梯形的那种大工程,而且还是里外双层的那一种,现在的黄河堤坝那真的就是傻乎乎的搞土墙去挡水的,这样子的挡法就算是有沙袋,也挡不住黄河水的啊。

再说了,不解决掉源头的水土流失的问题,不解决掉黄河河床被淤泥垫高的问题,就算是修建堤坝也没用的。

但是治水的事情,李毅也不是很懂,他也就知道一个大概,自己瞎指挥黄河的治水,那真的是在找死的,不过有些事情还是要提的,自己等完成了齐州水师督造的事情以后,回去肯定是要提一下子的,至于说到底怎么治理,能不能治理,用潘季驯的方法在唐朝能不能奏效,说句老实话,这一念之差不是千古罪人就是大禹在世了。

这一步走不走?还特么的用考虑嘛,肯定走啊!管他是背锅还是背功,若是能像现代那样制服黄河,中原的老百姓们能够安居乐意,能够不用担惊受怕,过几年就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背锅或是背功那都认了!

李毅心里下定了决心,不过这事情比天还大,自己要深思熟虑一番,才能最后决定怎么提,如何提,提哪些内容,这沿途正好也可以考察一下黄河的情况,黄土高坡找机会也要去看一看,对症下药,找到症结所在,而不是闭着眼睛瞎扯淡。

视察安抚完了灾民之后,那边汴州别驾似乎是看出来了周王殿下心情不佳,就在边上陪着说了:哎呀,殿下看到这一幕景象会难受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殿下也不用太难受,因为在下官来看啊,这情况其实已经很乐观了。

若是放在十几年前,发水的时候得死一波人,发完水了,又得饿死冻死病死一拨人。现在,有殿下的抗洪沙袋,就算黄河发水了,我们也能挡一下子,大部分的老百姓们都能撤离,田亩粮食房屋这些确实都没了,但是人起码还活着,没粮食了,江南关中都能调粮,没地方睡,我们也有帐篷能救急讲究,但是人要是没了,那真的就是什么都没了。

可以这么说,若是没有殿下的救灾抗洪的一套方略,刚才那些在灾民,能有半数活着,那都已经是让人惊讶的事情了。

李毅听完了汴州别驾的话,叹了一口气,光是活着不行啊,得活的有质量,这黄河,是该治治了。

那汴州别驾一听就拱手说了:下官知道,周王殿下向来大才,治水方略举世无双,若是殿下有治理黄河的法子,下官一定全力配合!

第一千零九章 先吹为敬

“治理黄河?你不怕担责任的?”李毅那边看着汴州别驾就这么问了。

倒不是李毅多想,从古至今除了大禹治水成功了,千古留名之外,整个历史长河之中,能治理黄河成功的能有几个人啊?大多数治理黄河的,哪个不是被问罪的,多数都贬官了。

这汴州别驾就有些不好意思的说了:这个,也不能说是下官的责任啊……

李毅眉毛一挑:嗨,啥意思啊,你是要本王背锅啊?

汴州别驾头摇的像拨浪鼓一样,不敢不敢的,哪能让殿下背锅啊,这不是让殿下去建议吗,若是殿下有治理黄河的方法,可以跟朝廷提,朝廷那边可以派专人负责处理,到时候下官肯定是全力配合工作的,就算不能完全解决这黄河水患,保个二三十年的风调雨顺,那也是盖世功劳,都是殿下的功劳!

李毅那边摇摇手说了:行了行了,黄河的事情本王确实是有点想法,但是具体要怎么实施,这个肯定要好好想想,嘴皮子动一动是轻松,搞得不好成千上万百姓跟着遭殃,从长计议从长计议。

李毅说的没错,自己也确实是这么想的,自己黄河必须要从源头抓起,黄土高坡现在啥情况,李毅压根就不知道,这时候说啥都白瞎。但是在外人看来,周王殿下这么说就有点推辞,脱字诀的意味了,不过也是人之常情嘛,这治理黄河的事情,能躲就躲,谁都不想碰的,不是说怕麻烦担责任,而是因为越治越难越治越凶啊,老百姓遭殃的。

视察巡视了灾民们以后,李毅在汴州也没什么其他事情需要做的了,决定当天就离开汴州,朝齐州继续走,不过离开之前,李毅找汴州别驾要了几个人,什么人?

熟悉黄河水路水域的人。

那边汴州别驾就奇怪了,殿下要这熟悉黄河的人干嘛啊?这季节不能下水的啊,马上凌汛了,黄河不能走啊!

李毅那边就说了,谁说我要上黄河了啊,我这是要去找人带我去考察考察黄河水域的情况如何,我连黄河泛滥的灾区都没去看过,河边我都没摸到,我治个屁的黄河啊,你见过坐家里摸鱼,胡思乱想不用实地考察就能治水的人?真要有那就不是人了,是神仙。

李毅这边说完,倒是汴州别驾大喜过望,脱口而出:殿下真的要出手了?

李毅看到汴州别驾这个反应,立马就门儿清了,笑着说了:怎么?之前本王说要考察一下,细细打算,你怕不是当本王在敷衍你?

那汴州别驾一看自己小心思给李毅猜的明明白白的,不好意思就说了:哎呀,这哪能啊,下官怎么敢怀疑殿下呢,殿下说笑了。

李毅也没打算继续跟汴州别驾打马虎哈哈了,这汴州别驾算是看清楚了,这家伙就是一个官场老油条,左右逢源圆滑得很,不过办事能力还是有的,起码这个赈灾的事情,安排的相当不错,就凭这一点都可以说他是能吏了。

没什么闲话好说的,汴州别驾那边找好了人以后,当天李毅就出发了,原本打算全程走官道的计划也临时变更了,李毅决定绕路了,沿着黄河走,沿着灾区走,要实地考察,要询问沿路的地方官员,黄河的含沙量,黄河的河道情况等等,这些都是必须要了解的,了解以后才知道堤坝怎么造,哪些土质上能造,哪些地方应该退耕还林,保土保水,这些东西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事情了。

周王殿下再一次的出发了,朝着黄河沿岸的方向去了,带着中华民族世代治理黄河的夙愿,扛着百姓们的伤痛,出发了。

而在同一时间,吹爆周王殿下的大部队,进京了,没错,大部队。

十月份,来自全国各地的读书人,主要是寒门子弟,都汇聚到了长安城中,贞观年间,科举考试十一月份报名,正月或者二月的某一天进行考试,具体什么时间那就是具体安排了。

十月份,正式文人才子们进程报名赶考的日子,不过贞观十六年的赶考路上,在关中一带,却发生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

这事情还要从一篇文章说起来了,那篇文章的名字叫做《周王殿下钱塘湖奏对》。

这篇文章原本的作者是杭州别驾,写的内容也不用说了,大家肯定都是知道的。倒也不是说这篇文章写的有多么的精彩,其实也挺精彩的了,最主要的是,这篇文章的内容。

文章是从一个商人那边流传出来的,具体是哪个商人已经不可考究了,商人倒也没有刻意去传播,只是每到一个村子,没到一个镇子,就把手头上的这个文章发出去给人看看,找文人宣读宣读,顺便吹爆一下周王殿下如何如何的大义,这篇文章如何如何的精美,看得出来这个商人是真的很喜欢这篇文章的。

没错,商人并没有刻意的去传播,只是和别人分享美的东西,这种将美好的东西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事情,怎么能够叫做刻意传播呢!

美好的东西总是有会有共同的地方,特别是文章中,周王殿下大义凝然,所作所为眨眼间看上去好像是商贾的势力之举,但是长远来看,却是周王殿下为了百姓的安康,为了大唐的繁荣,为了人世间更多的真善美,不顾自己的名誉,不顾自己的名声,为了种出更好的棉花而在努力着。

这就很让人引起共鸣了啊,看看啊,这才是真正的大儒啊,那些揪着儒家的教条,文案,一条条的死记硬背的那些个腐儒,现在羞愧不羞愧啊?什么叫做大义?什么叫做先义后利?

首节 上一节 313/4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明:震惊!姚广孝竟说我帝王相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