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抢了虎符,逼袁绍出家 第291节
邓艾和徐庶都是有些发愣。
这年头的士子们还都保持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思想。
即便是徐庶和邓艾,一直跟在袁谭身边,这种根基于他们心底的思想还是一时间难以改变。
听到袁谭竟然要教这些厮杀汉们识字,两人皆是有些意外。
“怎么?你们是觉得厮杀汉学不了字吗?”
袁谭眉头一挑,看着二人,淡淡问道。
他虽然语气平淡,但言辞之中那隐藏的怒气还是让徐庶和邓艾不敢怠慢,急忙躬身说道:“弟子不敢,只是觉得,三个月时间,那些正兵们又要日常操练,还要再去识字,恐怕有些强人所难啊。”
袁谭摆摆手笑着说道:“那些士兵们哪怕再不济,也都是战场上历练出来的老兵,那些常规科目对他们而言不过手到擒来而已。”
更何况,袁谭不打算靠着一个军院,一个简单的识字科就能够培养出来一大群读书知礼的士兵。
那纯粹就是白日做梦。
他所要的,只是让这些士兵们从军院中出来之后,能够简单的学到一些文字就可以。
不需要太多,三个月时间,每个士兵至少需要掌握一百个常用字,还要会写自己的名字。
听到袁谭的标准,徐庶和邓艾才是松了一口气。
他们是真怕老师一时兴起,要在军院中搞什么私塾,教授经学之类。
不是不可以兴建私学,毕竟汉末这时候,私学早已大兴,远的不说,近的北海郑玄,还有洛阳的卢植、蔡邕这些,哪一个不是靠着自己讲经出名的?
但问题是你兴建私学面向的对象是谁。
你要是招收士子,那绝对没问题,不要说士林的风评,便是世家们都会双手双脚支持,说不定还会大手一挥,要钱给钱要粮给粮,只要齐侯给我们的子弟在私学中留一个名额就行。
但你要是跑去和那些大头兵、平民百姓贩夫走卒讲学,那就是和世家们对着干了。
到时候可以想见,齐侯的名头必将在短时间内就被世家诋毁成一团糟。
说不得还要再组建出来一个讨袁联合军呢。
只是教授一些基础的文字,那就没问题了。
徐庶和邓艾的反应,被袁谭尽数收在眼底,微不可察的摇了摇头。
徐庶和邓艾对自己的忠心毋庸置疑,只是连他们在听到自己准备兴建军学时,都是这样的表情。
袁谭相信他们反对自己,不是站在什么世家的立场上。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徐庶和邓艾一心想要助袁谭成就大业,才会极力劝阻袁谭。
为的就是避免出现袁谭被天下诸侯群起而攻的局面出现。
由此可见,兴建军学,将知识传授给下层百姓这件事,眼下大规模开展还为时尚早。
袁谭摇摇头,对此他并不意外,也没有太多失望。
反正,他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眼下的军学看似微不足道,甚至如一颗小石子般,投入大汉这潭浑水之中,估计连一点水花都溅不起来。
但只要自己稳扎稳打,慢慢布局,早晚有一日,可以靠着这颗石子,掀起惊涛骇浪。
当即,袁谭又笑着说道:“除此之外,这军学还有一个好处,日后我军正兵减员,还可以直接从军学之中抽调。”
袁谭点了点眼前只是刚刚典起地基的军学,淡淡说道。
“这军学中,除了六万正兵以外,等到五月,还会有三万从河北那边征调过来的流民壮丁,一起进入其中。”
“三个月后,庸者上,能者下,没有通过考核的,留在军学中,继续开始新的三个月的轮换学习,再三个月后,若还是不能通过考核,就直接逐出军院,转为徐州民户。”
至于通过考核的士兵,将会作为他徐州军的后备军,一旦徐州军出现大规模损伤,就可以直接从这些军校士兵中补充进去。
第三百五十一章:基层构建,四大校尉的构想
除此之外,袁谭还准备将府兵中那些军户们的子弟,如果有合适,家人也愿意的话,都可以送入到军学中进行学习。
入学年龄限制在九岁,本来袁谭还准备定得再低一点,但太低的话反而有些刻意,还会树大招风,不如只定九岁。
反正军学中教导的科目也不同与前世的义务教育一般系统全面,都是相对粗糙的识字知识。
这些少年军府子弟自然就不会像正兵们那样,只是简单的训练三个月就出来。
他们的培养目标直接对标军队中基层的军官。
徐州改制之后。
寻常普通士卒,每个月的俸禄就高达六石米,若遇战时,当月俸禄还会直接翻倍发放。
单单是这一条,就足以吸引不少府兵子弟去投身到徐州正军的队伍之中。
而且府兵的军功,和徐州生产建设军团时期一样,虽然生产建设军团的府兵们都划到了军府的架构下面。
但依旧保留了原本的辎重营、铸造营、劳役营等等营制,只是名声上要好听的多。
一个百户所中,百名府兵军户,各司其职,有从辎重营中出来的,登记的户册上就会特意标注为“军户(辎重)”等等。
他们想要赚取军功,就只能在闲暇时间,再抽调时间去到百户所做事。
或是帮助大军转运粮草,或是为大军修补铠甲,又或者是干脆将军田丢给招募过来的流民,让他们当自己的佃户帮自己耕种。
自己直接将时间精力尽数投入到铸造军械或是开采矿山的工作里面。
但不管哪一种选择,府兵们想要赚取军功,都要比正兵少太多。
并且府兵们想要获得军功抚恤制的奖赏,至少需要积功十几级才有可能。
但正兵只需要临阵一次,哪怕没有杀敌,都能够记功一级,并且直接被列入军功抚恤制的名单上。
这之间的差距,同样刺激着府兵们。
他们想要投身到正兵中已然不可能,即便他们有心,袁谭也不会允许。
毕竟徐州荒田太多,这些荒地虽然产量不高,但有堆肥法在手,两万四千余顷的荒地。
一年下来,怎么也有两百万石的米粮。
这两百万石的米粮,在开支掉发给府兵每个月的一石米俸后,至少还能够为徐州再上缴七十万石米。
大汉缺铜,所以虽然民间通行五铢钱交易,但更多的还是以实物交易为主。
而粟米这种东西,更是硬通货中的硬通货,不少世家都愿意将自己藏在地窖中的金银拿出来,换成金灿灿的粟米。
对于袁谭来说,七十万石粟米的赋税,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更不用说,在未来数年里。
随着不断开垦耕耘,这些抛荒数年的土地肥力还会不断上涨,这个数字也必将跟着水涨船高。
到时候,哪怕徐州别的地方的田亩一直保持在二公八民的低赋税状态。
只靠着军府中出产的粮食,都足以供养他目前筹备出来的六万大军。
有这个考虑在,袁谭自然不会轻易将府兵们派上战场,他的初衷始终未变,哪怕生产建设军团改为了军府,这些士兵依旧是他用于安定后方,努力种田的存在,而非可以在战场上轻易挥霍的一个个数字。
但随着军户生活安定富足下来,他们的子弟却可以进入军学之中。
为此,袁谭还特意设置了军学的两种不同培养方案。
一种就是眼下的速成班,针对的就是那些战场上的老兵,还有日后可能会出现的其他地区的降兵、投身到军队中的流民等等。
另一种,则是从小培养,专门培育未来基层军官的六年制特训班。
目前,徐州军的底层机制也发生了极大改变,原本的屯、都、曲、伍、什、队等等复杂的编制尽数被取消。
目前的六万正兵基层架构只保留四个等级。
十人为一队,队长的俸禄比正兵要高出一石,也就是七石米。
寻常正兵积功三级,可以升转队长。
队长之上,便是副百户,辅助百户掌管一只百人队,俸禄为八石米。
队长积功三级,可以转为副百户。
而到了百户之后,就已经有官身了,每年俸禄百石,且待遇类比九品官员。
百户之上,是副千户、千户。
俸禄则为两百石、三百石,类比从八品和八品官员。
同样都是要积功三级才可以升转。
至于千户之上,就是校尉。
只不过袁谭将大汉的校尉改了一下。
原本的汉朝校尉名号混乱不说,品级什么的也是相当不明。
杂号校尉的品级到底对应哪一品,根本就是靠着各路诸侯的一张嘴。
说你对应五品那你就是五品。
说你对应七品,那你也只能咬着牙忍下。
而且这种混乱的设置,也很容易出现后期官职泛滥的情况。
所以袁谭干脆大笔一挥,直接将校尉这个位次,还有后来的将军衔都拿了出来,进行重新的改制。
改制之后的袁谭军,所有杂号校尉直接取消。
校尉就分为两个品级。
别部校尉,执掌五个千户,没有什么武号。
然后就是武号校尉,执掌三个校尉别部,也就是目前徐州军中最高的军官。
六万正兵,分为了四个校尉部,每个校尉部麾下再设立三个校尉别部。
四大武号校尉也已经拟定了好了名单,只是目前还没有正式宣布。
袁谭决定等到六万正兵正式完成回炉重造的工作后,再一并宣读四大武号校尉的任命。
而且四个校尉部的兵种,还有他们所需要的武备,目前将作院那边也没有造好。
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比起这个,袁谭眼下更在意的事情,却是军校中识字科的教材该用哪个。
他麾下的几个重臣对此争论不休,大有将这件事情作为扬他们身后家名的大好机遇。
毕竟,不管是荀家还是陈家,甚至是邓艾的邓家和眼下还只是庶民家族的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