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抢了虎符,逼袁绍出家

三国:抢了虎符,逼袁绍出家 第290节

  和徐庶曾经在将作院中所看到的那些眼神,一模一样!

  “有恒产者有恒心。”

  袁谭微笑着看着那些正在田间地头,捧着那属于他们的泥土流泪的士兵们,淡淡的说道。

  比起那八万有余的震惊点数。

  袁谭更看重的是,府兵制在这个年代是否可行。

  而眼前这一幕则告诉了袁谭,府兵制,绝对可以推行下去!

  并且有着极其广大的推行基础!

  那就是如今遍布大汉朝各个州郡的流民们!

  正如袁谭眼前那十二万府兵,可以说是来历复杂。

  中原各个州郡的难民都有,但随着军府治下,军田分配的开展。

  这些士兵们哪怕半个月前,对自己的认知还是兖州人、青州人、河北人、荆州人、宜州人……

  但这一刻,以及今后的漫长岁月里!

  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只有一个,那就是徐州人!

  一旦徐州遇到外敌入侵,他们绝对会毫不犹豫的拿起刀枪,跟随在袁谭的旗帜后面,进行征战!

  “按照之前定下的制度,这些军田,前三年的税收定为六公四民,待到三年之后,则划分为六公四民,六年之后,转为和民户相当,均为二公八民。”

  之所以前三年定为六公四民,是因为这些田地抛荒多年,产量有限。

  哪怕有堆肥法,也只是堪堪和那些抛荒一年的田地追平。

  一年产量也就是亩产两石上下而已。

  每个军户分到二十亩地,产粮四十亩,留下十六石米,足以养家。

  毕竟,府兵制革新之后,这些府兵们每个月还有一石俸米的耕战俸!

  没错。

  袁谭作为后来人,对于府兵制的很多弊端看得分明。

  府兵制崩坏之后的那些弊端,现在来解决太过长远,但一些非常浅显的弊端。

  譬如府兵又要耕田,又要作战,还要缴纳赋税。

  若是没有额外的收入,一年的收成也不过堪堪足够自己养家糊口而已。

  这还是建立在这些军户没有家小要养的前提下。

  但可以想见,原本这些流民天地不收,没有恒产,自然没有媒婆登门。

  可现在,每个军户手上可都有整整二十亩军田!

  前来说亲的媒婆自然是踏破了门槛。

  要不了几年,估计这些府兵们都能够娶妻生子,到时候二十亩军田也就堪堪够他们养活一家老小而已。

  所以袁谭特地设置了三年后赋税下调,六年后赋税等同于民户的安置。

  除此之外,对于府兵居住的区域,袁谭还特意划分了一部分区域,专门负责建设军械坊等等配套的设施。

  这些设施眼下由将作院负责,等到新一代的府兵长大之后。

  他们的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军田,而那些次子还有小儿子等等,则可以进入军械坊等等地方去做事。

  不至于出现二十亩军田养活十几二十口人的情况。

  当然,天长地久之下,父生子子生孙,只靠这两万多顷田亩,单纯养活十二万府兵和他们的家小不成问题。

  但不可能养活得下十二万户能够与国同休的家族。

  不过到那时候,袁谭估计自己已经想出别的方法,比如说织布机之类,都是可以极大提升民间生产力的存在。

  到时候,多出来的男丁分家,进入军械坊,而女丁则进入织布厂。

  如此一来,至少一两百年内不会出现什么大乱子。

  至于更久远的以后?

  袁谭表示,自己都打下了这么丰厚的基业,做了这么多安排,要是到那时候自己的后人还没有想办法就进入工业化。

  那只能说天意如此,他也管不到。

  ……

  这边针对府兵的军田分配有条不紊的进行。

  而对于徐州正兵的改制也在稳步展开。

  按照袁谭的命令,整改之后的徐州军,将保持在二十万兵力左右。

  其中,十二万是负责耕战的府兵,剩下的八万,则是常备军,也就是所谓的战兵。

  府兵的管制要明了的多。

  徐州军府为最高。

  其下设立三大折冲府,每个折冲府负责四万府兵。

  折冲府下再划分出四个镇府,各自管辖一万府兵。

  至于镇府之下,就不再划分出详细的队长、伍长这些军制。

  而是被袁谭直接照搬了明朝卫所制的称呼。

  府兵并非单独的个体,随着时间推移,拥有军田,又不用时刻准备上战场的他们将会是乱世中难得的好人家,早晚都会结亲生子。

  所以要将他们看做军户才行。

  镇府之下,便设立了十个千户,百名百户。

  一个百户所就是一个小型的村落,不仅有军械坊这样专门为日后府兵们生出来的次子们准备的出路。

  日后袁谭还准备再设立织布厂之类。

  等到技术再成熟一些,就可以直接将百户所取消,全部集中到千户所去,若是再发达下去,进入近代化的话。

  那就将这些基层架构统统划去,只保留一个镇府的基层架构就可以了。

  一想到这些,袁谭脸上就不由自主的多了几分笑容。

  看得徐庶和邓艾一阵担忧,君侯莫不是,中了什么癔症了吧……

第三百五十章:正兵六万,兴建军学

  徐州城外,有一座名叫清源的无名山。

  无名说的是没名气,毕竟这座山算不得高更算不得险,甚至连舆图上面都只是草草画了一个山岭的图示。

  连名都没标。

  但这些日子,清源山算是热闹了。

  因为齐侯盯上这块地界了。

  “要在清源山兴建军院?”

  徐庶和邓艾相视一眼,皆是一脸懵逼。

  什么叫军院?

  袁谭看着疑惑的二人,笑着说道:“徐州眼下共有正兵六万,这六万人中,真正跟随我南征北战的老兵不多,也只有半数而已。”

  袁谭拍了拍徐庶的肩膀,提醒他道:“可还记得我初克徐州之后,所建起的训练场?”

  袁谭一提,徐庶就想起来。

  自家君侯之前攻克徐州之后,收缴了大批降兵,大大弥补了初到徐州时,袁谭麾下兵力不足的窘迫。

  而那些曹魏的降兵,经过训练场一个多月的训练,精气神愣是提高了不止一成。

  至今想来,徐庶还觉得自家老师兼主公,实在是胸怀万千韬略,令他钦敬无比。

  “老师的意思是,要在这清源山下,建一个更大的训练场?”

  袁谭点点头,却又摇摇头,说道:“是,也不是。”

  袁谭的想法远比徐庶深远的多。

  之前徐州那个简易搭建起来的训练场,所起到的效果,不要说徐庶了,就连他袁谭自己都是小小的震惊了一下。

  在这古代,系统性的对于士兵的身体素质训练,根本就是闻所未闻之事。

  士兵们常规的操练无非是跟着军中的教头习练几个套路的武技。

  身体素质的提升,则纯粹靠着机械性的大量运动消耗。

  这种方法不科学不说,效率也不高。

  袁谭建立这座军院,既有将整编出来的六万正兵,重新训练一番的架势。

  还想要借着这个机会,建立起一个类似将作院的机构。

  目前将作院中可谓科目分明,单单是铸造,便分为了武备科、甲胄科、修补科等等。

  这样分明的科目,好处是学徒们可以很快的系统掌握一门手艺,在流水线工艺已经完成推广的将作院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随着经验的累积和见识的增长,还可以自己再申请去调职到其他师傅那里,学习别的手艺。

  最终融会贯通之后,便是一枚崭新的大匠出炉。

  袁谭对于军院的构想,大致如此。

  “军院中,准备开设三门常规科目,和三门选修训练科目。”

  常规科目,分别是骑术、体能,还有识字。

  选修科目则是射术、矛术、刀术三种。

  徐州正兵的训练时间是三个月,三个月后,每个正兵至少需要三门常规科目通过考核,再完成一门选修科目的考核。

  方可以正式进入到徐州正兵的序列中。

  听到袁谭的话,徐庶和邓艾却是一愣。

  “识字科?老师的意思,是要我徐州正兵,人人都要识字?”

首节 上一节 290/7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在三国开外挂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