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抢了虎符,逼袁绍出家 第287节
三人这边的情况且不说。
庞德、黄忠、赵云三将,则和高览、蒋奇这两名河北嫡系站在一处。
在徐州平定之后,他们一直分驻在彭城、琅琊等郡城防守。
直到今日才是重新相见,皆是欣喜无比,正凑在一起交谈。
而徐晃则是同臧霸、孙观、吴礼三将闲谈,毕竟,徐晃虽然未曾做过黄巾贼。
但他昔年未曾投奔曹操的时候,却是在杨奉麾下做事,而杨奉作为西凉派系的大将,在董卓进京之后,曾经多次奉董卓命令。
征召洛阳一带流窜的流匪贼寇,而这些流匪贼寇,大半都是头戴黄巾,跟在张角身后造过反的人物。
这些人在被杨奉收为麾下整编的时候,自然都是由徐晃负责他们的日常管理和训练。
所以徐晃和臧霸等人交流起来,倒也是颇为顺畅。
除此之外,就是徐庶和邓艾两个被袁谭收为“弟子”的人物了。
袁谭坐在主座上,看着衙署正堂内彼此交谈的众将,心中微微颔首。
如今他的麾下,倒也可以称得上一句将星荟萃。
统兵的大将,有臧霸、徐晃,赵云,于禁、李典、高览。
冲阵的悍将,则有黄忠、庞德、乐进这样的人物。
算上邓艾和徐庶,这样的阵容,虽称不上全明星级别,但也足称得上一句豪华了。
更不用说,还有远在雍凉镇守的马超,某种程度上倒也可以算作他袁谭的嫡系大将。
随着袁谭步入衙署,原本还在交谈的众人逐渐安静了下来,皆是将目光投向了主位上的袁谭,齐齐躬身见礼,口称君候。
袁谭摆摆手,说了句免礼之后,便直接开门见山的说道:
“各位来衙署之前应该都曾听说消息了吧,我有意重新立定军制,在徐州开设军府,只是各项制度都是草创之初,很多东西还需要大家一起商议,集思广益,才能够设立出一个比较完善的制度。”
对于府兵制的构想,袁谭也只是在前世从史书上偶有了解,但具体如何操作却是所知不详。
只知道府兵制大概可以归纳为“耕战”二字。
还是那句话,说白了,府兵制就是屯田制的完全体。
但现在毕竟是三国,而非隋唐,贸贸然出台一个后世的政策,很有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这就有违袁谭设立府兵制的初衷了。
所以,早在半个月前,袁谭就已经将自己关于府兵制的一些构想,发到了兵部衙署内,由高览分发给众人。
让他们先心中有个底,等到半个月后,各人都琢磨的差不多了。
再汇总在一起进行商议。
随着袁谭开口,下方众将在沉默片刻后,赵云率先越众而出,抱拳说道:
“君侯所设立的府兵制,旨在耕战二字,但末将担心,如此一来,是否会出现,府兵战力不足的情况?”
赵云的话一说出口,便引起了大堂中一众将领的担忧。
徐州军眼下战力强横,实际上就是建立在士兵们都是常备军的前提上。
事实上,不止是徐州军,目前大汉各路诸侯中最精锐的那支部队,都是脱产作战,才能够拥有那种足以名垂青史的强悍战绩。
比如曹操麾下的虎豹骑、青州兵,刘备麾下的丹阳兵、白耳兵,孙策麾下的选锋军、折冲锐士,还有袁谭那位便宜老爹麾下。
由张郃训练出来的大戟士,以及那个已经随着白门楼吕布之死一并烟消云散的陷阵营和其统帅大将高顺。
这些名垂青史,动辄便以少胜多,以一挡十,在沙场上十战十决杀出来的精锐士兵们。
平素里根本就不事生产,一心操练,这才能够达到如此惊人的战斗力。
若是按照袁谭的府兵制来设立军府的话。
军府之下的府兵,平日里都需要负责耕种军府所管辖的军田。
如此一来,能够用到日常操练上的时间自然不会太多,就如眼下徐州的生产建设军团一样。
十万生产建设军团看上去声势浩大。
但实际上呢?
已经习惯于率领徐州军作战的袁谭麾下大将们,没有一个愿意去领生产建设军团上战场的。
没别的原因,实在是生产建设军团的士兵们本身的战斗力太差了。
这个差是相较于徐州军来说的。
毕竟,由奢入简易,有简入奢难。
代入到带兵征战这里,其实也是类似的道理。
第三百四十六章:兵部衙署议军改(下)
“嗯,这倒是一个问题,各位将军可有好的办法?”
袁谭其实心中对此问题已经有了大致的解决方案,但并不打算直接说出来。
这一次兵部衙署议政,其实也是他准备给麾下其他大将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
锻炼他们的宏观上的能力。
毕竟,这些人必将是他未来扫平天下,最重要的一批班底,在武艺上他们或许可以拉下些后腿。
但作为一方统帅,他们必须要有一定的大局观才行。
而这种宏观上的能力,包括对于军队的各方面的认知等等,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所以袁谭现在就在尝试着,借助兵部衙署这个平台,磨炼他们的能力。
毕竟,未来在统兵作战,他不可能一个人分身无数,在各个战场上去指挥作战。
袁谭开口发问之后,大堂内短暂平静了一下后。
自到场之后便一直站在角落,只是偶尔和李典乐进两位好友交谈几句的于禁,却是试探性的向前站了一步,小心翼翼地开口道:
“君侯,末将有一策,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哦?于禁将军还请讲来。”
袁谭倒没想到居然是于禁出来答话。
这段时间他将于禁丢到下邳玩放置PLAY,这一次召开关于军制改革的商议,本来也没有传召于禁的打算。
只是后来袁谭又想了想,还是将于禁给拎了出来。
第一,还是因为于禁这个人的能力,确实不差,无论是武艺还是带兵,甚至他的统帅能力和大局观念。
在袁谭麾下,乃至放眼天下,都是足以跻身第一序列的存在。
如果单纯的一对一的斗将,于禁或许跻身前三十都够呛。
但如果是每个大将率领一万兵马在沙场对决,以于禁的能力,挤进前三,或许有些夸张。
但跻身前十,却是毫不意外。
至于第二嘛。
就是袁谭本身,对于他自己的自信了。
正史上的樊城之战,如果将锅全部甩到于禁头上,其实是一种很不公平的看法。
与其说樊城之战是于禁的决策失误,成就了关羽水淹七军,名震华夏的辉煌战绩。
倒不如说,是曹操和关羽合力,共同缔造了这一场辉煌战绩。
说白了,在正史上当关羽连败魏军,进逼樊城的时候,曹魏的内部已经开始出现混乱的势头了。
大家当时都觉得,蜀汉要复兴汉室了,曹魏就要完蛋了。
尤其是魏国边境,各路黄巾贼早年就和刘备关系不错,此刻更是在汝南等地开始举起旗帜,反抗魏国暴政,和正在猛攻樊城的关羽遥相呼应。
甚至关羽还特意刻出了几个大印,送到了那些举旗造反的流贼那边。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来就对外姓大将颇多忌惮的曹操,还有曹家、夏侯家那些宗室大将,看待外姓大将的眼神,那就不言而喻了。
就差没有指着鼻子骂,你个崽种给老子安分一点,不要想什么背叛投敌的事情啊!
只是虽然心中对外姓大将颇多怀疑。
但樊城之围总归要解,而放眼当时的魏国各路大将,宗室大将中,能够对抗关羽的竟然一个都没有。
唯一一个夏侯渊,已经折在了定军山。
而另一个夏侯惇,派到关羽那边只能是送菜的货色。
毕竟夏侯惇搞搞后勤还可以,真要是让他和关羽交兵,估计过不了几天曹操就可以接到樊城被破,援军被灭的消息了。
所以到头来,曹操悲催的发现自己居然只有外姓大将可用。
于禁和庞德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临危受命,星夜赶往樊城支援。
纵观整场樊城之战,魏军最神奇的操作有两处。
第一处就是将帅不和,庞德和于禁在樊城之战中的交流,根本就看不出他们两个人原来是上下级的关系。
显然,曹操虽然委派了于禁为南征将军,庞德只是先锋官。
但实际上却是在两人之间暗自做了叮嘱,让两人不可能齐心协力。
以此来避免,两名外姓大将关系太好,结果到了阵前看到关羽的军威,一合计干脆两个人一起投敌的情况出现。
但恶果也很明显,那就是将帅离心,军心涣散。
至于第二处,就更神奇了。
于禁庞德率领的南征大军在抵达樊城之后,居然没有被曹仁准许入城,反而被关在了樊城外面。
只能够在樊城附近的平地上安营扎寨。
理由说的好听,什么和樊城呈犄角之势,对抗关羽的围攻。
可事实傻子都知道。
关羽当时率领的汉军,满打满算不超过五万人。
而于禁那边率领来的南征大军就已经超过这个数字了,加上樊城中曹仁的残兵。
再怎么不济,加在一起,或许正面对抗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