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抢了虎符,逼袁绍出家

三国:抢了虎符,逼袁绍出家 第286节

  至于徐州原本的百姓耕种的田地,不必强制推行堆肥法。

  但那些流民、还有生产建设军团的垦荒营,他们开垦耕种的田地。

  不管是种子还是农具,都是由官府分发下去的。

  甚至他们在秋收之前,都是靠着官府每个月的救济粮才能够活下去。

  这些人若是再反对他的堆肥令,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直接驱逐出徐州就是。

  毕竟,他袁谭也不是什么大善人,吃他的粮,用他的农具,临了还违抗抵制他的命令。

  这样的人,袁谭也懒得再留在自己手下。

  徐庶领命而去。

  “这……惩罚会不会太严苛了些?”

  民部衙署内,诸葛瑾听完徐庶的话,下意识脱口而出。

  徐庶摇摇头,诚恳的说道:

  “子瑜先生乃是仁人君子,但须知治政之道,不可一昧仁德,小民无知,太过仁善的话,反而会让百姓觉得官府软弱可欺,日后君侯再有什么政令,也会被推三阻四。”

  徐庶说的很直白,但诸葛瑾也知道,徐庶这么说也是为了他考虑。

  毕竟作为民部郎中,日后袁谭若平定天下,诸葛瑾的地位肯定是如今的大汉九卿之一。

  天下的治理,可要比一州一郡的治理更加艰难。

  到时候若是诸葛瑾再像现在这样,一昧追求仁善,最终结果可能不会太好不说,还会适得其反。

  所以诸葛瑾在纠结了片刻后,也就放下心结,点头说道:

  “元直的好意,我明白了,还请元直放心,我定不会辜负主公教诲,清明之前,定将堆肥之法推行下去。”

  ……

  有诸葛瑾的全力推动,虽然中间颇多曲折。

  但最后还是推行了下去。

  毕竟就如袁谭所说的那样。

  垦荒营也好,诸葛瑾后来招募来的流民也罢。

  都是靠着袁谭的供养才得以在这乱世中捡回一条性命。

  现在袁谭让他们采用堆肥法,即便心中有所怀疑,又怎么再敢推三阻四?

  随着春种结束。

  齐侯府从定安元年开始便全力以赴的春耕大计,也是终于告一段落。

  对于袁谭来说,这意味着他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可以好好整顿一下徐州的军务了。

  目前徐州的军制,虽然有之前几次改制,但随着泰山军的加入,以及于禁、李典、乐进等降军,辅兵营的重整等等一系列事件。

  到了现在,仍旧呈现出了一种相对混乱的状态。

  而且,在堆肥结束后,袁谭又尝试了几次抽奖,本来想着能否抽取到一些可以直接提升军队战力的军械装备之类。

  但遗憾的是,袁谭前前后后投入了小十万震惊点进去。

  却是一样合用的都没有,唯一可堪称道的,大概就是一万套连环甲马军械套装。

  让袁谭很是骂娘了好几天。

  既然系统这边给不出太多助力,那就只能另外想办法,从军队本身的战斗力的提升上入手。

  袁谭准备对当下徐州的军制本身进行改革。

  眼下大汉的军制依旧是兵役制度为主流。

  所谓兵役制,就是规定成年的百姓,都要去服兵役两年或者更久。

  如此招募来的士兵,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早年大汉强盛的时候,民间百姓生活也相对富足。

  募集过来的士兵体力什么的也还看得过去。

  配备上大汉的铁器武备,对上草原的异族,的确可以达成碾压的效果。

  毕竟,在汉中叶,也就是汉武帝的时候,大汉的军队都是一律配备铁甲、铁质兵器。

  而草原的匈奴却依旧挥舞着青铜的长矛兵戈,一汉当五胡自然不在话下。

  但现在时代不同了。

  随着匈奴内附,大汉内部的衰落。

  很多铁器也都流入了草原不说,连带着不少匠人都在草原异族数次扣边中,被劫掠到了北方草原。

  草原异族的兵器装备之类,也都因此而得到了新一轮的更新换代。

  加上大汉自黄巾之乱开始,便始终内乱不休,民力凋敝,民不聊生。

  如此大背景下,能够征发的士兵,其战斗力可以预见,不要说重现一汉当五胡的神话了。

  就连一对一,都不一定能够胜过草原异族。

  而作为后世人的袁谭更加清楚。

  等到三国乱世真正终结,到晋朝建立之后,中原士兵的战斗力更是跌落到了一个谷底。

  草原异族和中原华夏子民的战斗力,直接来了一个大逆转。

  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是所有华夏子民心中永远的痛。

  了解这一切的袁谭,自然要未雨绸缪。

  大汉士兵战斗力跌落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就是民间百姓,食不饱力不足,征募过来的士兵,身体虚弱,平时又没有经历过战阵操练。

  上了战场,自然就是送人头的料。

  第二,就是武器装备上,被草原异族拉近了差距。

  武器兵备的革新,有水力转锤在手,袁谭已经不需要再纠结这个问题。

  云钟山铁矿储量超过万吨,足够他武装出来一支数万乃至数十万人的军队。

  面对草原异族也好,中原各路诸侯也罢,都是绝对的兵备碾压。

  眼下他所需要解决的,就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民间征发出来的士兵战斗力不足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当下各路诸侯都已经有了大概的解决思路,屯田制就是由此而来。

  只是袁谭觉得,比起屯田制,后世根据屯田制演化而来的,隋唐大兴的府兵制。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府兵制就是屯田制更加完善之后产生的制度。

  简单来说,就是在各个重要的军事重镇,设立军府。

  根据这个军事重镇所能够辐射的地域多寡,来确定军府的府兵数量。

  以徐州为例,在徐州设立军府,实际上可以辐射到整个徐州六郡的防御,涉及到的民众达到数十万人。

  假以时日甚至可以达到百万人乃至数百万人。

  那么,徐州军府就可以确定下来,十万人到二十万人的府兵数额。

  这个数字是可以上下浮动的,随着时间推移,徐州的安定氛围会自然刺激民间百姓去生儿育女。

  而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府兵的人数也可以随之提高。

  袁谭一边思索着,一边在旁边的绢布上写下一个个数字和相应的制度。

第三百四十五章:兵部衙署议军改(上)

  相较于民部、礼部、吏部三大衙署,同为徐州四部一院的兵部,这段时间却是清闲的多。

  只是,随着袁谭准备重新厘定兵制的想法下达之后,原本悠哉的兵部亦是终于忙碌了起来。

  邓艾被袁谭作为未来的兵部侍郎来培养,如今也是和徐庶一样,被袁谭始终带在身边。

  徐庶那边研习的六韬,也被袁谭赐给了邓艾一份,让邓艾对袁谭感激涕零,同样视之为再造恩师。

  兵部衙署内。

  徐州各路领兵大将难得齐聚一堂。

  即便是被闲置的于禁,都是被一并传唤到了徐州。

  虽然于禁脸上还带着几分抑郁,显然他这段时间也终于醒悟到,自己在投奔袁谭之初,一心想要保全自家军队不被拆分的选择。

  几乎等同于是将自己的前路都给一并断送了。

  现在袁谭准备重新立定兵制,又将他从下邳传召过来,这未尝不是要给他第二次机会。

  所以,于禁目光虽然有几分暗淡,但一颗心却多了几分火热。

  这一次他绝对不会再错失机会!

  在徐州呆了将近半年之久,于禁看得分明,在袁谭的麾下,根本没有那么多外姓本姓的区别。

  只要肯做事,有能力,在袁谭麾下,一律赏罚分明!

  别的不说,就如黄忠、庞德这两个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平民百姓出身。

  如今一个个不也是被贵为一军之将,前呼后拥,统帅千万人马,征战沙场?

  下意识的,于禁不由自主的握了握拳头。

  一旁的李典和乐进见状,不由得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轻轻拍了拍好友的肩膀。

  同为曹魏曾经的大将,三人又都是外姓将领,平日里接触自然不少。

  关系也是相当不差。

  在投奔到袁谭麾下后,李典和乐进一路一骑绝尘,但于禁却是前景无亮,让二人心中也是颇为担忧。

  但很多话,当地位不同的时候,反而不太容易说出口,尤其是之前关系越亲密越容易如此。

  所以李典和乐进也只能干着急,看着于禁一个人在那里自怨自艾,自甘堕落。

  如今于禁能够重新点燃热情,李典和乐进也是齐齐松了一口气。

首节 上一节 286/7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在三国开外挂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