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 第714节
但是商业社会是不一样的,商业社会里都是关于钱的事情,冲突在所难免。
要平衡各方,就必须颁布出大家都愿意遵守的规则,也就是律法。
而且律法要牵涉到各行各业。
例如禁枪法案,例如民权法案等等。
这也是在这个时候,崇祯为什么将立法院提到中枢的原因。
“第二点呢,第二点他说了什么?”
李岩继续说道:“这第二点,张溥说,上海作为海运的一个大港,有许多南洋的人会运货到上海,这些人可能停留个几天,在这几天中,他们四处闲逛,可能因为反正要很快离开的心理,会作恶。”
“而往往这些人经商,与本地一些商人牵扯到利益往来,本地商人不愿意他们出事,便会出钱帮他们私下和解。”
“然而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且越来越多,又对社会有危害性。”
“上海需要对这些人进行登记,并且制定相关律法,有了完善的律法,就可以根据律法来裁定。”
“即便对方出了海,也能抓回来,按照大明律法惩治。”
崇祯笑起来:“这些都是张溥说的?”
“的确是他说的。”
“没有你的提示?”
“臣不敢,臣只是觉得他说的有道理,简明扼要点清了目前上海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臣相信这个人到上海后,亲身考察,还会发现更多的问题。”
“臣认为这个人,是一个可造之材,所以推荐给陛下。”
崇祯点了点头:“好,既然是你李岩推荐的,朕是绝对相信,朕让吏部发一份任命书,即刻任命张溥为上海府知府。”
李岩没想到皇帝直接就答应了,有些不知所措,顿了顿,才说道:“陛下圣明。”
崇祯拍了拍他的肩膀,李岩啊,为人谦和,有胆识,有魄力,踏实能干,低调且务实。
这才是真正的人才。
这一年的李岩,也就才三十一岁,位列内阁。
顾炎武和他比起来,还缺了许多沉稳和魄力。
“朝廷做了权力的调整,你现在既是内阁大臣,也是国营商社总府总府堂,但这还不够,朕打算让你来管商务部给你管,还有城建部。”
李岩有些疑惑:“城建部?”
“朕前一段时间去了武昌,武昌的建设也很快,朕相信南京的建设也非常快。”
“新城新政在武昌、北京和上海都推行得还算顺利。”
“但是成新城建设要有规划,不能胡乱建设。”
“未来全国的城镇建设都必须有相应配套,自然需要一个城建部出来规范全国的城镇建设,你在上海待了这些年,上海是你从小渔村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你的经验比任何人都丰富。”
“所以朕需要你来统筹这件事。”
“作为内阁大臣,下面自然要多管理几个部院,朕的内阁大臣可不是那么轻松的。”
李岩连忙说道:“臣领旨,陛下放心,臣一定尽心尽力。”
李岩突然说道:“对了,陛下,臣两个月前在上海发现了一批走私的火枪,是准备偷运到吕宋岛的。”
崇祯微微一惊,又发现了火枪偷运?
上海也有了?
“是什么人走私的?”
“是上海一个叫张淳的本地商人,一直与吕宋岛做贸易,对方出高价购买。”
“他背后还有没有人?”
“查不到,臣查过了,这批火枪有的有军工厂的标记,有的是民间制造。”
“朕最近也在查这件事,此事非同小可,你安排将那张淳提到京师交给李自成。”
“是。”
从跟李岩交流的这些来看,上海作为纯商业新城,里面已经诞生了一些资产阶级,并且他们很快就开始用暴力来为自己赚取利润。
一个城市,最害怕的就是先到的那批人,在赚到钱后,立刻快速用手里的钱来设立门槛,让后来者只能在底层喝汤,甚至连汤都没有。
这就很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爆发更大规模的矛盾。
第821章 作妖的西班牙人
这段时间,崇祯倒是没有到处出去折腾。
毕竟第二个五年计划要结束了。
而且各地巡抚的人选吏部已经提报上来。
倒是最近有一件事大家伙又争论了起来。
之前吏部提报人选名单,又廷议投票,投票的结果交给皇帝。
当然,皇帝会参考投票结果。
而现在吏部发出了通文,说这巡抚衙门的官员投票,由立法院来投,内阁和军委会的人就不要参与进来了。
结果因为这个事,王永光被大部分人怼,怼得欲仙欲死。
但后来大家才知道,这是皇帝的意思。
从崇祯十一年的十一月开始,中央权力架构做了最后的微调。
内朝组建了一个新的衙门,叫内廷。
内廷下面分出吏部、礼部、翰林院、镇抚司、科学院。
这是将原来的礼部从内阁剥离出来。
但是原来的礼部管着全国的教育。
而教育体系其实归内阁管。
所以,礼部提出来后,额外成立教育部,统管全国教育。
那为什么要将礼部提出来?
礼部是做什么的?
很简单,做思想宣传的,你可以理解为宣发的媒体,例如大明日报,就在礼部下面。
那内阁作为行政最高衙门,就不要宣传的媒体了吗?
当然也要,内阁重新组建报社,内阁的报社主要宣发新政和日常新闻,由内阁新闻司统一管理。
而大明日报这一类的皇家报社,则是宣发、点评社会风气,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引导。
在一个组织里,有三样东西是最核心的。
哪三样?
人事任免权、笔杆子和枪杆子。
这三样,一样不能少。
高明的管理者,从来只抓核心。
这三样就是核心。
对应的是吏部、礼部和军委会。
至于翰林院为什么进来了?
很简单,皇帝的御用秘书。
以前御用秘书是内阁辅臣,现在内阁独立成行政衙门,皇帝总不能没有秘书吧?
例如传达皇命给内阁、立法院、军委会,让翰林院的人做跑腿。
翰林院在唐朝开始成立,就是专门做这事的。
这是内廷的组成。
那为何选拔巡抚要让立法院来推荐?
原因很简单,巡抚管理地方人事、官员纪律等等,这个角色与当地的布政使、知府、知县等地方官员是有冲突存在的。
布政使、知府、知县等属于内阁这条线管理,如果将任命和管理布政使、知府、知县等官员纪律的巡抚交给内阁来廷议选举,内阁岂不是可以从巡抚人员里选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人出来?
这就是自己选人来管理委任自己的人了,这从权力制衡上不合理。
而立法院在地方上不参与行政事务,属于事外编制,没有利益牵扯。
所以让立法院来公投是最好的。
而且立法院下面有都察院、刑部、大理寺等司法部门,让他们公投巡抚的候选人员,是最合理的。
如此一来,这套中央权力架构的调整,算是阶段性完成了。
为什么到崇祯十一年才做这样的调整?
还是那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当社会还处于封建农业社会的形态,上层建筑一口气全部变了,会乱套。
上层建筑一定是要适应经济基础的。
眼下商业时代已经到来,诸多部门自然要做相应的调整。
接下来的十一月份,立法院就开始根据吏部提报的名单做投票了。
往日里主持廷议的内阁,现在被关在巡抚选拔的门外,多多少少有些不爽,却也无可奈何。
到十一月底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巡抚候选名单都出来了,并且放在了皇帝的桌上。
这些人有三分之二是北京大学毕业的,可以说是天子门生。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在任期间,政绩非常好,历届吏部对官员品德的考核,他们拿的分数也非常高。
崇祯一个个见完,一个个促膝长谈。
最后,他自己再筛选了一遍,才确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