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都重生了,全能一点怎么了?

都重生了,全能一点怎么了? 第173节

  第六版是社会文教,主要刊登各国社会万象,比如泰国猴子打架,瑞典鲱鱼罐头特别臭,德国面包能拍死人等等。

  另外还会有几篇有哲理的小短文,其中也不缺乏《读者》、《意林》类的小故事,把小时候的爱因斯坦说成是白痴的文章。

  而第七版就是科学技术,主要刊登最新的科学动态。

  不知不觉间,王编辑就审核到了第七版的内容,一个标题突然映入到他的眼帘,瞬间就引起了他的注意。

  “最新科研突破,人类将活到200岁?”

  谁会嫌命长,就冲着这个“活到200岁”,也值得点进去看一看啊!

  王主编点进标题一看,发现这并不是外国科学杂志刊登的文章,而是来自国内的投稿,来源是清大学报。

  清大学报虽然是由清大主办,清大出版,但也是一份学术期刊,刊登科学文章,也无可厚非。

  “我说怎么敢这么吹牛呢!还活到200岁,原来是我们自己国家的刊物。”

  王主编轻叹一口气,但还是耐着性子看起文章。

  文章里介绍了IPS细胞的成果,以及这项成果可能对医学领域产生的影响。文章里面提到,随着科研的进步,可以利用IPS细胞攻克人类所有的疾病,到时候人类真的能活200岁。

  “这项科研成果听起来很不错,可这个标题,多少有些哗众取宠了。”王主编犹豫了几秒,但还是将这一则新闻放进了第七版中,做了头条。

  主要是在文章的后半程,有一个针对清大生物系主任孟鹤鸣的采访,而孟鹤鸣在采访中,可肯定了人类活到200岁,是有理论依据的。

  既然有专家背书,那就不算是假新闻。

  关键是活200岁这个标题,的确是很吸引人,站在报道新闻的角度上,这样的能吸引读者的内容,肯定是越多越好。

  ……

  《参考消息》的读者群体,文化程度本来就属于比较高的,像是这种科学类型的新闻,也是很容易引起读者广泛讨论。

  大家都是有一定文化底子的人,虽然大部分读者都不懂什么分子生物学,但绝对不是啥都不知道的白目。

  而这种似懂非懂的情况,其实是最容易引发讨论的。

  真要是内行人,一看就知道IPS细胞能干些什么,也就不会去讨论了,他们可以直接说出有科学依据的结论。

  但似懂非懂的人就不一样了,明明不是很了解,还想不懂装懂,再从别处听一些信息,七凑八凑的,就凑出了自己的版本,自我感觉很有道理。

  然后每个人凑出来的版本还不一样,你说伱的版本,我说我的版本,谁都不服谁的,谁都觉得自己是对的,这不就杠上了?讨论不就有了?话题不就产生了?

  如今的网络时代也是如此,两个似懂非懂的人互相抬杠,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杠精跟内行人抬杠,他会发现无论自己怎么杠,都占不到半点道理,内行人可以轻易的将杠精说的体无完肤。

  这其实就是信息不对等造成的。人家是内行人,掌握的信息比你多比你全面,你似懂非懂的,掌握那点信息又不完整。你怎么辩都辩不过人家。

  所以不要跟内行人去争论专业问题。如果你是错的,你赢不了;如果你是对的,内行人也能利用信息差,把你说成是错的,你还是赢不了。

  《参考消息》的影响力也是很大的,不仅仅是在读者那里,在媒体那里也很有影响力。由于其他媒体不能直接刊载外电,所以都得从《参考消息》上转载国外时事新闻。

  这则活到200岁的新闻,显然就属于那种很适合转载的类型。

  首先标题够吸引人,谁都想多活两年,看到这个标题都忍不住仔细去看看里面的内容。

  其次这是一则科技新闻,不涉及政治和经济,这种类型的新闻没有什么审核门槛,也不牵扯舆论导向的问题。

  第三就是里面说的人类活到200岁,属于未来的科技展望,既然是科技展望,你就不能用对错来判断,是吹牛还不用上税的那种内容。

  更何况文章里面还有专家背书,清大的生物系主任,够专业,够资格了吧?就算是搞错了,那也是专家搞错了,跟我没啥关系!

  2005年,哗众取宠的专家毕竟还是少数的,多数专家还是靠谱的,更何况科研本来就是学术问题,所以在读者眼中,清大生物系主任,是值得信赖的。

  于是乎其他的报刊媒体,也开始纷纷转载这条新闻。

  谁都想多活几年,哪怕活不到200岁,能打个五折,活到100岁,就已经很知足了。

  毕竟康熙这个当皇帝的,也就向天再借五百年呢,我们这些平民老百姓,少借点,将就着够用就行。

  一夜之间,人类活到200岁的话题,就成了热门话题。

  与此同时,清大的宣传科,也开始行动起来,向各个媒体投稿,介绍IPS细胞在医疗领域能起到的用途。

  比如IPS细胞可以用来生成胰岛组织,让胰岛恢复功能,治疗糖尿病。

  比如IPS细胞可以用来生成骨髓细胞,替代老化的骨髓,治疗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

  又比如IPS细胞可以用来培养器官,什么心肝脾肺肾,都能换一遍。

  总之是什么疾病比较高发,就写一篇治疗该疾病的文章。

  媒体一看这些文章,都是蹭活到200岁热点的,自然是很乐意收稿。

  做媒体的,有热点不蹭是王八!

  更何况这些文章的内容的确很有质量,文章写的好不说,还都很新颖,都是些之前没见过的内容。最关键的是,这些文章的内容,都是跟治疗疾病有关的。

  哪怕放在现在,跟医疗有关的话题,都是媒体的流量密码。那些做自媒体的,只要吆喝一句免费医疗,哪怕是只有论点没有论据,就有一群人跟帖讨论,可谓是自带热度。

  2005年也是如此,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才刚刚开始注重生活品质,人们不在满足于吃好喝好,对于健康的要求,也是与日俱增。

  什么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腰椎间盘突出,也都是从那个时代才开始进入到高发期的。

  什么足贴治疗糖尿病、针灸治疗糖尿病、喝降糖茶治疗糖尿病,还有所谓的药到病除的神药,各种智商税产品在当时都卖的飞起,割了不少的韭菜。

  那些智商税都能割到韭菜,IPS细胞这种有清大教授背书的疗法,自然能让人深信不疑。

  所以这些跟疾病治疗有关的文章,都有着很不错的热度,连带着报刊销量也有所提升。

  这一波的舆论造势,直接将IPS细胞这项成果,吹成了天上有地下无,包治百病。

  当然也有很多媒体记者是质疑的,于是去采访了生物学和医学的专家。

  结果没一个接受采访的专家都表示,这个IPS细胞,真的这么牛逼!

  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学者都很清楚,替代胚胎干细胞意味着什么。不夸张的说,一种胚胎干细胞的替代品的出现,这些学者也都是受益者,他们要是说IPS细胞的坏话,岂不是砸自己的饭碗?

  按理说,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必然会替代旧的事物,从而让很利益受损。

  比如汽车的出现,必然会让马车夫失业;手机的普及,也让传呼台的小姐姐们丢掉了饭碗;网购的兴起,让房东和中间商们大喊着取缔网购。

  然而IPS细胞却并非如此,因为它所替代的胚胎干细胞,本来就是一种被禁止使用的东西。

  所以这种新技术的存在,并没有触犯旧有的既得利益者,因为压根就没有既得利益者。

  于是乎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局面,在学术界,每个人都在称赞IPS细胞这项新技术,因为每个人都是受益者。

  ……

  当第一轮的造势结束之后,第二轮舆论攻势马上开启。

  一篇文章出现在某个知名媒体上,标题是《包治百病的IPS细胞,竟然是中国人研发的!》

  之前有关人类活200年的报道,都说IPS细胞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成果,当时读者也觉得理所当然。美国人科技水平高嘛,理应研发出这种高科技。

  然而现在却说,这是中国人搞出来的,这样的反转,顿时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眼球。

  接下来,其他媒体也争相报道,IPS细胞的发明人名叫张伟,是一个中国人,是清华大学的。

  张伟这个名字,太常见了,不稀奇,但也正因为太常见了,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是中国人。

  前不久媒体上都再吹,这个IPS细胞有多厉害,可以包治百病,能让人活到200年,当时还有不少人感叹,美国科技水平就是厉害了。

  现如今得知这个成果竟然是中国人搞出来的,顿时有不少人觉得扬眉吐气,民族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这个时代的中国人的思维,有点像印度人。

  印度人整天吹嘘美国有多少CEO都是印度裔,硅谷有多少印度裔程序员,NASA有多少印度裔工程师。仿佛这是印度多大的荣誉一般。

  但实际上,这些都是印度人才的流失。优秀的人才,没有建设自己的国家,都去给美国人服务了,印度还能留下些什么?这不是民族的骄傲,是民族的耻辱!

  当时的中国人也是这种心态,那些没有中国籍的华裔,取得一点成就,心中都会觉得很骄傲,仿佛那是中国人取得的成就。

  国家实力弱,自尊心又强,免不了如此。因为实在是没啥能拿得出手炫耀的东西,所以能强国得到了认可,就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说白了就是又菜又想炫。

  换成今天的中国,在各个领域,有的是成就可以拿出去显摆,最后显摆的自己都烦了,也就不在乎这种事情了。

  老子天下第一,还在乎你们这些小瘪三怎么看?

  正当无数读者为IPS细胞发明人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时,又有一篇报道却泼了大家一盆冷水。

  这个媒体本来是打算去清大采访张伟的,结果却得知,张伟已经离开了清大,去了美国!

  紧接着,媒体便发了这样一篇文章:《我们为什么留不住人才!》

  这篇文章,立刻激起千层浪!

第206章 带资进组

  “您就是朱记者吧!欢迎欢迎!小张,快给朱记者倒茶!”

  孟鹤鸣一脸热情的,招呼面前的记者坐下,随后开口说道:“朱记者,听说你来我们生物系采访,我立刻就放下手头上的工作,赶过来了。你有什么想问的,尽管问,只要不涉及实验机密,我肯定是知无不言!”

  对面的朱记者反倒是有些迟疑,他今天采访的话题,对于清大来说可不是很友好,本以为会遇到各种的推诿,却没想到人家竟然这么热情。

  “孟主任,那我们就开始吧。”朱记者掏出了录音笔放在桌子上:“您不介意我录音吧?”

  “不介意,尽管录音,你们媒体有知情权嘛,只要可观如实的报道,就没问题。”孟鹤鸣笑呵呵的答道。

  “这您放心,我们也是受广电系统旗下的正规媒体,肯定会如实报道,不对断章取义。”

  朱记者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最近报纸上有一篇报道,引起了多家媒体的转载,以及广泛的讨论,报道的名字叫《我们为什么留不住人才》,不知道你你看过这篇报道了么?”

  “看过了,我们做科研的,也不是一头扎进实验室,两耳不闻窗外事,我每天都会关注时事新闻和社会热点话题的。”

  孟鹤鸣点了点头,接着说道:“近年来,我国人才流失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顶尖人才选择出国深造或在海外工作,使得国内人才结构面临严峻挑战……

  我觉得啊,教育体系的局限性是导致人才流失的因素之一。中国的教育体系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当然我们有十几亿人口,以目前的国情,应试教育还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比较公平的体系……

  另外啊,科研环境的不足也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虽然咱们国家近几年一直在加大科研投入,但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以及科研评价体系,还是有一定问题存在的……

  还有一点,其实也是挺重要的,但比较容易被忽视,那就是人才对于生活品质的考虑。人都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是天性,在物质方面,国内与发达国家的确存在着一定差距,这是客观事实,我们得承认……”

  孟鹤鸣开始侃侃而谈,说出了自己对于人才流失的看法,听起来还有理有据的。

  朱记者的表情却越来越不耐烦,好几次想要打断孟鹤鸣,却始终没有机会。

  孟鹤鸣可是大学教授,看家本事可不就是给学生讲课么!给他的话题,让他扯上四十分钟一节课,那肯定是轻而易举。

  像是人才外流这种比较大的话题,孟鹤鸣真要是敞开了聊,能哔哔一整天。

  终于,孟鹤鸣完成了自己的长篇大论,然后拿起茶杯,喝了一口,润了润嗓子。

  朱记者则长叹一口气,一脸无奈的说道:“孟主任,你关于人才外流的观点深入浅出,见解独到,非常精辟,让我深受启发。

首节 上一节 173/1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娱乐:玩刺激游戏,让杨蜜离婚了

下一篇:年代:发家从赶山养殖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