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都重生了,全能一点怎么了?

都重生了,全能一点怎么了? 第139节

  “您知道有句俗话,叫三六九,往外走么?”刘师兄反问道。

  苏教授顿时露出了莫名其妙的表情:“三六九往外走,这跟做科研有半毛钱关系?”

  “我也觉得没关系啊!可它的确有关系啊!”刘师兄一脸无辜的说道。

  “这都哪跟哪啊!”苏教授越来越懵逼。

  刘师兄继续解释道:“我跟您打个比方吧,就好比您今天一大早出门,路边遇到个算命先生,告诉你往东走能捡到钱,然后你就往东走了,还真的捡到钱了。”

  “这孩子怕不是实验做的太多,傻了吧!”苏教授望向刘师兄的眼神瞬间变得怪异起来。

  不过苏教授还是接着问道:“现在你们已经做完前期论证了,张伟对这个项目也很自信,那后续的实验安排,应该有了吧!”

  “有了。”刘师兄点了点头,接着道:“明天上午,整个项目组全体人员,集体去雍和宫上香!”

  苏教授眉头一皱:“去雍和宫上香?为什么?”

  “张伟说,雍和宫比较灵。”刘师兄回答道。

  “雍和宫比较灵,全京城都知道!我是问去雍和宫上香跟你们的项目有什么关系,不是问你雍和宫灵不灵!”

  “去庙里上香,肯定为了向神灵祈祷,我们的项目尽快成功!”

  苏教授顿时陷入到了沉默当中,过了最终大半分钟,他才缓过神来,开口问道:“这就是你说的玄学?”

  刘师兄老实的点了点头。

  “你们是搞科研的,好歹也算是科学家,对吧?”

  刘师兄又点了点头。

  “那你们还去庙里上香?张伟究竟在搞什么?搞科研靠拜神?难道他之前的科研成果,都是去庙里上香上出来的?”

  “张伟说,要相信老祖宗的智慧。”

  “狗屁老祖宗的智慧,他这是封建迷信!”苏教授有些气急败坏的接着道:“要是庙里面上香,就能求来科研成果,那还要科学做什么?“

  “苏教授,您消消气,不是说科学的尽头,是玄学么?”刘师兄开口劝道。

  “又是张伟说的?都是什么歪门邪道的理论!”

  “这句是爱因斯坦说的!”

  苏教授:“……”

  ……

  张伟带着项目组全体成员,去雍和宫上香的事情,很快就在清大传开,一夜之间便成为了五道口第一大瓜!

  一个科研工作者,不好好在家里做科研,跑去庙里上香拜佛求神?

  关键上香这位还是做出了好几个成果的顶级学者!

  这就像是诺贝尔颁奖典礼的时候,获奖者在发表感言的时候,突然掏出一根大乘佛教道士开光的十字架,然后开始感谢上帝感谢佛祖感谢无量天尊,赐予我诺贝尔奖。

  先不说诺贝尔本人会不会从棺材里爬出来给你两颗炸弹,瑞典皇家科学院肯定会先抽你两耳瓜。

  这消息传出以后,对于张伟项目的关注度,反倒不如去吃雍和宫上香的瓜。

  对于这波将玄学进行到底的操作,张伟自己也很满意。

  既然大家都去关注雍和宫上香的事情了,那么张伟这边也可以暗度陈仓,专心做实验了。

  实验室里,张伟开始布置下一阶段的实验任务:

  “我们已经通过实验证实,CRISPR-Cas9可以对基因片段进行切割,那么接下来我们的实验目标就是,要让CRISPR-Cas9为我们所用,成为基因编辑的一种工具。

  那么该如何让CRISPR-Cas9为我们所用呢?我想到的方案是,利用gRNA,也就是向导RNA。向导RNA是一种非编码RNA,它可以进行基因转录,但不能翻译成蛋白。

  这样的特性,很适合作为基因编辑的工具,如果我们能利用向导RN,将Cas9蛋白引导到DNA的特性序列上,那么Cas9蛋白就能对目标的DNA进行切割。

  所以接下来,我们的实验方向就是,要将想办法将CRISPR-Cas9融合到一个gRNA序列当中。一旦两者完成融合,我们就等于有了基因剪刀。”

  “那我们应该如何将CRISPR-Cas9融合到一个gRNA序列当中呢?”立刻有人问道。

  其他人也都是一脸迷茫的表情,显然是对此毫无思路。

  “Cas9是一种蛋白,是CRISPR这种短回文重复序列所产生的,我们只需要将CRISPR这种短回文重复序列,转录成为一段RNA,我暂时将其称之为CRISPR RNA。

  然后我们将CRISPR RNA融合进gRNA当中,这样的话只要gRNA进入到基因序列上,就会产生Cas9蛋白,完成对基因序列的切割。”张伟没有隐瞒,直接说出了实验思路。

  听完张伟的实验思路,三个博士生率先反应过来,然后一脸骇然的望着张伟。

  片刻后,另外四个研究生也终于回过神来,他们惊讶之余,则向张伟投来了崇拜的表情。

  “这种实验思路,他是怎么想到的?怪不得能在《科学》上发表文章呢!这种实验思路,我想一辈子都不一定能想得到。真想把他的脑袋切开,看看里面装的都是什么东西!”刘师兄心中不由得感叹道。

  搞科研这种事情,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对方向,只要方向正确,出成果是指日可待的事情,而方向不正确的话,研究一辈子也做不出个所以然。

  那些顶级的学者做科研项目,也只是提供一种实验思路,具体的执行都是交给手下人去做,他只负责看一看结果,然后根据结果拟定下一阶段的实验该怎么做。

  然而提供实验思路,却恰恰是整个项目中最难,也是最核心的一个步骤。

  即便真的能够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也有远近之分,更何况在科研过程中,能够直通罗马的,或许只有那唯一的一条路,其他路都是错的。

  而这个指路的人,就要根据自己的学识、自己的经验、以及之前走过那段路的反馈,来判断究竟该走哪条路。他们要判断这条路有没有走错,如果走错了是哪个岔路口走错的,又应该换成哪条路!

  张伟所提供的实验思路,便是论文里所提供的方法。

  人家诺奖大牛带着团队,研究了那么多年,做过那么多次的实验,才找到了正确实验思路,普通学者怎么可能轻易的想得到!这几位博士硕士要能想到的话,他们就成诺奖大牛了!

  所以当张伟提出这种实验思路时,项目组的其他四个人,全都惊若天人!

  这种感觉大概就像是,曹操的群臣正苦思冥想该如何给一头大象称重时,那边曹冲已经划着小船过来了。等曹冲称完大象,群臣才后知后觉的发现,原来还能这么搞!我怎么没想到!

  ……

  想要形成一段CRISPR RNA,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CRISPR序列的转录、前体CRISPR RNA的加工以及成熟CRISPR RNA生成等步骤,这些都需要在细胞内精确调控,这样才能确保其有效性。

  实验这种事情,不用张伟费心,手下的七个人都是实验好手,张伟只需要等结果就行。

  而且这一项实验,都是成熟的技术,只要是思路对了,多做几次肯定能出结果。

  实验员们没日没夜的忙碌后,团队成功的攻克了CRISPR RNA这一不算太难的难关。

  接下来便是项目的最后一个步骤,要确定切割点。

  哪怕是切猪肉,也讲究一个顺着肉的纹理来切,更何况是基因编辑,不可能随便找个地方就切上一刀,得找到切割点才能进行编辑。

  若是找不到这个切割点,胡乱一刀切下去,先不说能不能切断,这段基因序列肯定得切废了。

  事实上按照标准的实验步骤,寻找基因序列的切割点,是在基因编辑之前就要做好的工作,你必须要找到基因的目标序列,才能进行切割。

  就像是你去菜市场买肉,卖肉的商贩下刀之前,要先问问你要买几斤肉,是要肥的还是要瘦的。你说买要两斤瘦肉,卖肉的一刀切了十斤肥肉给你,你肯定不要。

  做基因编辑也是如此,你不确定编辑哪一段基因,还谈什么基因编辑?

  但张伟故意将这一步骤放在了最后,也是为了项目的保密性。

  只要不知道该如何找到切割点,那么基因剪刀这项技术,就不能算存在。

  这就好比,我虽然教会了你该如何磨刀,如何宰猪,如何切肉,但我只要不告诉你,客户要买几斤,你就没法下刀!

  那么核心竞争力,还是掌握在我的手中!这肉能不能卖出去,也还是我说的算。

第177章 天才的脑袋瓜

  “把所有CRISPR-Cas9切割基因片段的光谱数据,全都给我拷贝一份。是所有的,包括先期实验的资料。”

  张伟掏出了一个U盘,递给了刘师兄。

  “怎么突然要看数据了,他之前不是只看结果的么!”刘师兄有些摸不到头脑,但还是接过了U盘,将数据拷贝到U盘上。

  来到自己电脑前,张伟仔细望着实验数据,脸上则浮现出一缕笑容。

  基因剪刀的切割点,其实早已经在这些实验数据当中了。

  CRISPR-Cas9技术的切割点,是由三个核苷酸组成的短基因序列,其中包含一个任意核苷酸,以及两个鸟嘌呤,这个切割点被称为前间区序列邻近基序,英文简称PAM。

  PAM作为一个重要的识别信号,帮助Cas9蛋白确认切割位点的正确性。没有正确的PAM序列,Cas9蛋白将不会进行有效的切割。

  张伟项目组之前的实验数据中,切割点也都是一个任意核苷酸加两个鸟嘌呤的PAM序列,所以张伟只需要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总结,就能得出结果了。

  现在已经是万事俱备,只要填上自己的实验数据,就能去发表论文了!

  ……

  张伟拿着论文,来到了孟鹤鸣的办公室。

  孟鹤鸣上次见到张伟,还是申请项目资金的时候,如今当他看到张伟一副轻松写意的模样,心中瞬间意识到了什么。

  “张伟,你怎么来了?该不会是项目已经做完了吧?”孟鹤鸣开口问道。

  “做完了,成功了!”张伟点了点头。

  孟鹤鸣心中猛的一紧,这个项目做的可是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方法,放在任何国家级的科研院所,也都能算是大项目。

  对于这种大项目而言,“成功了”这三个字,更是沉甸甸,足以引起无数的遐想。

  “你的意思是,你上次说的那个利用CRISPR-Cas9进行基因编辑的技术已经成功了?”孟鹤鸣下意识的确认道。

  “是啊,要不然呢?技术要是没成,我好意思说‘成功’二字么?”张伟点了点头。

  “也就是说,你做出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

  “瞧您说的,之前立项的时候,不就说要做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么!”

  “这么快就做出来了?”孟鹤鸣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喃喃自语道:“这可是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啊!”

  “我做科研,向来比较注重效率。”张伟得意洋洋的说道。

  “这叫效率?我们都管这叫逆天!”孟鹤鸣冷哼一声,伸出了手,接着道:“实验报告给我看一下!”

  “实验报告太多,打印出来得那么一厚沓,我还没来得及整理!”张伟用手比划了一下。

  “没有实验报告,你找我汇报个毛线啊!”

  “虽然实验报告还没整理,可论文我写出来了啊,你直接看论文吧!”张伟说着掏出了几页A4纸。

  论文不过四五千个单词,再加上一些实验数据和图表,也就三四页内容,可比实验报告少多了。

  “你说啥?论文都写完了?”孟鹤鸣眨了眨眼睛,觉得这一幕似曾相识。

  “费了我三天的时间呢!这次是真的三天,为了写这篇论文,我都错过了科目一考试。”张伟回答道。

  上一次核苷修饰那个项目,好像就是这个样子,三天前实验才刚完成,三天后论文就写出来了。

首节 上一节 139/1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娱乐:玩刺激游戏,让杨蜜离婚了

下一篇:年代:发家从赶山养殖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