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都重生了,全能一点怎么了?

都重生了,全能一点怎么了? 第136节

  张伟则微微一笑:“刘师兄,您堂堂的一个博士,不自己做项目,来我的实验组里,有些大材小用了吧?”

  “别提我自己的项目了,导师不给经费,我也筹不到钱,项目已经作废了。”

  刘师兄话音顿了顿,接着说道:“现在我跟着导师,平时主要的工作也是做实验,既然都是做实验,跟谁做不是做呢!”

  “那你甩开你的导师,跑我这里来做实验,不怕回头你导师不高兴,不给你毕业?”张伟接着问。

  “我是觉得你的这个项目比较有前途,基因编辑技术啊,要是做成了,肯定是生物科学革命性的突破,比我导师做的那个项目强多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也不想虚度光阴,想参与一些能名留青史的大项目。”刘师兄开口道。

  张伟沉吟片刻,点了点头:“我这个项目组的确是缺人,也的确在找精通实验的师兄师姐,既然刘师兄想来,我当然是举双手欢迎。”

  刘师兄面色一喜,接着问道:“要是做出了成果,论文的署名方面,应该能有我一份吧?”

  “项目组里的实验员,论文署名肯定会有的,不过咱们丑话说在前面,能署名到第几作者,到时候得看你们的表现。”张伟开口道。

  “那是自然!这个我懂。”刘师兄点了点头,接着道:“要是能再发一篇《科学》的话,只要论文上能有个署名,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你是不知道啊,之前听说你真的发了一篇《科学》,可真是后悔死我了,要是早知道你能在《科学》上发论文,核苷修饰那个项目,我早就屁颠屁颠的过来了!”

  “刘师兄,您说话倒是够实诚的!”张伟笑着道。

  “不光是我,生物系里面的研究生,后悔的一大片呢!听说就连好几个教授,都后悔没早点跟你合作。”刘师兄接着道。

  “刘师兄,你这就是奉承我了,咱清大的教授,一个个眼高于顶的,还跟我合作?不把我的项目抢过去自己做,就算谢天谢地了!”张伟开口说道。

  刘师兄则尴尬的笑了笑,要说想抢张伟项目的,还真不是没有,不过张伟有顾校长和孟鹤鸣护着,那些人还真不敢动手。

  如今核苷修饰的论文已经发表在《科学》上了,而且又惊动了上级领导,张伟在生物科学领域,也算是有了学术地位,这时候就算是想抢也没法下手了。

  张伟则接着问道:“刘师兄,咱说真的,你跑到我这个项目组里,你导师那边会不会有意见,到时候可别真给你小鞋穿!”

  “不会的。我读硕士的时候,就跟着我的导师,已经快五年了,这五年来给导师当牛做马,可是从来没有怨言,当然我导师也很照顾我。

  我是陕西人,我打算拿到博士学位以后,回西安的大学找一份工作,如果能有一篇《科学》署名的论文,到时候投简历的时候,可是很重要的加分项。

  这关乎着我下半辈子的饭碗,我导师肯定不会因为这种事情给我小鞋穿的,说不定他还会很支持我来你的项目组呢!”刘师兄缓缓说道。

  “刘师兄,你毕业后不打算留在京城么?你可是清大的博士,想要留在京城还不是轻而易举!京城里有那么多制药企业,他们的研发部门可都缺你这样的人才。就算你不想搞研究,想去大学教书,京城的大学也不少,以你的学历,肯定也能找到好学校的。”

  “有句话叫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刘师兄长叹一口气,接着说道:“京城人才济济,我留下来,充其量也就是个凤尾!”

  “不至于吧,咱们清大的博士,还算不上龙头?那其他学校毕业的算个啥?“张伟笑着说。

  “龙头?那得是你这样的。跟你比,我连凤尾都算不上!说实话,我之前是想留在京城的,可看到你之后,想想还是算了。还是老实的回老家当鸡头去吧!”刘师兄一脸无奈的说道。

  ……

  送走了刘师兄后,张伟呼唤了恶魔,交换了基因剪刀的论文。

  “《A Programmable Dual-RNA-Guided DNA Endonuclease in Adaptive Bacterial Immunity》,适应性细菌免疫中的可编程双RNA引导DNA核酸内切酶,这就是那篇基因剪刀的论文吧!记得这篇论文,也是拿到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

  生物和化学历来是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生物学的本质,其实是化学。

  历史上的诺贝尔化学奖,很多都是关于蛋白、激素、生物酶,以及DNA的研究,真正有关无机化学的诺奖反倒是并不算多。

  这一篇论文正式揭示了CRISPR-Cas9的详细作用机制,也宣告了一种基因剪刀诞生。

  人类是在1987年在大肠杆菌中首次发现了CRISPR,1993年由西班牙科学家命名。而这篇有关于基因剪刀的论文发表于2012年6月份的《科学》,也就是说人类花费了25年的时间,才成功的利用CRISPR研发出基因剪刀。

  基因剪刀技术问世8年之后,便拿到了诺贝尔化学奖,以得奖速度而言,绝对是极快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基因剪刀这项成果的含金量。

  诺奖往往与应用挂钩,应用的越快越广泛,拿诺奖就的速度就会越快,能在十年内拿到诺奖的成果并不多,基本上都是那种研究出来,马上就能投入到应用的科研成果。

  基因剪刀就是那种研究出来,马上就投入到应用领域的成果。

  张伟琢磨着,如果自己能在2005年搞出基因剪刀的话,那说不定2015年之前,这个诺贝尔化学奖就落在自己头上了。

  打开了论文,两位原著作者的名字映入到张伟的眼中。

  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以及珍妮弗-道德纳!

  “道德纳?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那个道德纳教授啊!还真是个熟人。”

  张伟立刻就想到了,在伯克利当交换生时,黄准基的那个熟人,可不就是这位道德纳教授么!

  当初两人还抄了张伟关于解吸电喷雾电离技术的创意,去写了一篇论文,黄准基还拿着论文在自己面前显摆,才导致了张伟去揭穿黄禹锡论文造假。

  “真是冤家路窄啊,在这里遇到了。也罢,你抄我一篇论文,我也抄你一篇论文,咱们算是扯平了!

  不过这么算来,我之前抄的那些论文作者,可没得罪我啊!嘿嘿,我真是个双标狗!”

  随后张伟开始仔细的看起了论文内容。

  论文首先介绍了CRISPR和Cas蛋白在细菌中的天然功能,然后描述了CRISPR-Cas9的工作原理,也就是CRISPR-Cas9可以在基因序列上进行切割。随后便是说CRISPR-Cas9系统可以成为一种基因编辑工具。

  接下来便是实验验证环节,论文里分别验证了CRISPR-Cas9在体内和体外对于基因序列的切割活性,同时针对小鼠细胞和人体细胞,都做了基因编辑的实验。

  这部分内容,将是张伟接下来的工作,张伟需要带领自己的团队,来复刻上面的实验,将自己的数据充实到论文当中。

  论文的下一部分,是讨论基因剪刀技术在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中的潜在应用,提出这种技术可以用于创建精确的基因敲除、插入或修复,以研究基因功能和治疗遗传性疾病。

  最后部分则是总结,指出基因剪刀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提高效率、特异性和安全性。

  整篇文论逻辑清晰、层次明确,的确是一篇水平极高的优秀论文。

  张伟心中甚至默默的给论文评了个分,他发现自己抄过的诺奖级论文当中,这一篇的水平肯定是最高的。

  石墨烯的那篇论文,水平其实很一般,不过论文的内容本来就是手撕胶带,学术层面的介绍其实并不多,也用不着多么高深的语言。

  核苷修饰的那篇论文,虽然有不少学术层面的内容,但如果不提科研成果,单就论文的书写水平,是不如这一篇基因剪刀的。

  所以当年核苷修饰的这篇论文,也只发表在《免疫力》上,而没有发表在三大期刊上。

  基因剪刀的这篇论文,可是真正发表在《科学》上的论文,而且一经发表,就引的整个生物科学界一片轰动。除了基因剪刀是一大革命性突破之外,论文写的好,也是重要的原因。

  ……

  接下来的几天,张伟又面试了两个博士和八个硕士,最终两个博士,张伟都留下来,而八个硕士,张伟只留下来三个。这五个人都是实验能手。

  另外上次项目的那三个研究生,其中的那个师姐刘倩,被张伟留了下来,另外两个人刘学泰和马继军,张伟都没要。

  这个刘倩师姐的实验天赋虽然不算一流,但贵在非常细心,做事情按部就班,而且她性格有些内向,不会问东问西的,嘴巴挺严的。

  嘴巴严也是张伟看中她的主要原因。

  这一次,张伟拿出来的基因编辑技术实在是太过于超前,别的国家还在研究第二代基因编辑技术呢,他已经把第三代的基因剪刀给拿出来了。

  若是在2024后,基因剪刀技术算不上什么,各国的科研院所都在用。但是在2005年,基因剪刀真的有点黑科技的味道了。

  这种超越时代的技术,在成果出来之前,还是尽可能保密的好。

第174章 这个项目不靠谱!

  三个博士生,加四个研究生,这样的团队配置,即便是清大这种中国最高学府,也是个高配团队。

  《科学》的吸引力还是巨大的,以当时中国的科研水平而言,能够在发表在《科学》的论文上署名,也算是很唬人的科研成果了,拿出来在一般大学评个副教授绰绰有余。

  张伟手下这七个人,也全都是冲着这个署名来的。

  实验室里,七个人分成了两堆,三个博士研究生聚在一起,另外四个硕士则凑到了一团。

  “你说这次张伟的项目,能成么?刘哥,我听说你跟张伟挺熟的,给我们透露一下呗。”其中一个博士开口问道。

  “要是你觉得张伟这个项目不靠谱,应该也不会来了吧!”刘师兄开口问道。

  “张伟之前不是成功了一个核苷修饰项目嘛。而且我听说,国药来考察的时候,他敢当着三个院士的面立军令状,说不定真的能成,所以才过来的。”那人开口说。

  另一人则开口道:“最好能跟核苷修饰的项目那样,做完了还能留下来一点经费的结余,到时候我要是能从张伟那里要来几万块,还能把自己的项目做了,毕业论文也就有着落了。”

  “你倒是挺会算计的,这项目还没开始呢,连经费结余都算进去了?”刘师兄开口道。

  “咱们都知道,张伟上个项目还结余了不少钱,估计连一半经费都没用到。这个项目做起来以后,肯定还是得学校里申请经费吧?

  这等于是用一个半项目的经费,做一个项目,我琢磨着多少总会有些结余吧!到时候就凭这关系,不得分我点经费用用。”那人接着道。

  三个博士研究生心思各异,另外三个硕士研究生,则向刘倩打听起,张伟这个人好不好相处。

  脚步声从外面响起,张伟终于来到了实验室。

  “人都到齐了,各位师兄师姐待在生物系的时间都比我长,互相之间肯定都认识了,个人介绍环节就省去了!

  咱们先清点一下实验设备。如果谁有比较擅长的设备,可以现在就提出来,以后安排实验的时候,也会优先安排。”

  张伟说着来到了超净工作台前,开始检查离心机、PCR仪器、电泳仪等设备。

  离心机和各种容器,主要是用于提取、纯化和定量指控样品,而PCR仪和QPCR仪等,则是基因相关实验的必备设备。

  接下来像是凝胶电泳设备,可以分析基因片段的大小和数量;核酸分析仪和荧光检查仪,可以测定基因样品的浓度、纯度、杂交情况和荧光信号。

  除此之外还有诸如恒温混匀仪、涡旋振荡器、稀释设备等等。包括温度控制、情节工作台、消毒设备,甚至废液处理也需要专门的一套系统来维持。

  检查设备的同时,张伟也在不断的询问和记录,他要知道手底下这七个实验员,究竟擅长哪些设备和实验类型,以便后续安排工作。

  顶级的学术大牛,没有几个还会亲自去操刀做实验,都是平时安排别人去完成实验任务。从现在开始,张伟也要向着指挥别人的方向前进了。

  而且张伟真实的实验水平,也就算是个二本操作员,跟清大的研究生相比,那是真的有比较大的差距,要是让他自己上手,搞了半天反而暴露了他是个二流实验员,到时候也不利于树立威信。

  检查完设备后,张伟对自己团队成员的能力,也算是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只见张伟开口说道:“从现在开始,咱们这个项目算是正式成立了。我知道各位来我这个项目自,肯定都是为了论文署名来的。

  在这里我也提前把话讲清楚,只要各位不偷懒,能够按时的完成实验任务,发论文的时候,署名肯定会给你们的。

  至于能拿到什么样的署名,就要看你们对项目的贡献了!在我的团队里,不看资历,不看关系,只看对项目的贡献多少。

  对项目贡献多,以后论功行赏的时候能得到的也就越多。在这里先给你们打个包票,如果有谁对项目的贡献真的足够大,我们共同署名第一作者,也不是不可能的!”

  听到可以共同署名第一作者,众人的表情纷纷一惊。

  在别的教授手底下干活,贡献再大顶多也就是能拿到第二作者。张伟这里肯给共同署名的第一作者,显然已经超过了其他教授能给的待遇。

  众人的表情落入到张伟的眼中,让他觉得很满意,这大饼画的很有效。

  想要让马儿跑的快,马儿面前挂个胡萝卜是不错的办法。

  在体制内混了大半辈子的张伟,对于画大饼这种职场PUA行为,自然是驾轻就熟。

  张伟也不担心真的会有人对项目的贡献足够大,大到能并列第一作者的程度。

  基因剪刀可是诺奖级成果,想要实现这项技术,该做哪些实验,该怎么做实验,都是诺奖大牛研究出来的结果。

  这七个研究生要真有那个学术水平的话,也不至于跑到张伟这里当实验员,自己就能主持大项目了。

  接下来,张伟又从包里面拿出了七份保密协议,递到了众人面前。

  “这是咱们这个项目的保密协议,还希望各位仔细阅读以后,签一下。”

首节 上一节 136/1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娱乐:玩刺激游戏,让杨蜜离婚了

下一篇:年代:发家从赶山养殖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