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都重生了,全能一点怎么了?

都重生了,全能一点怎么了? 第135节

  张伟却没有放弃,他开口说道:“现用的基因编辑主要采用的锌指核酸酶技术,虽然这项技术已经用了二十年了,但的确有很多缺点,会提高mRNA疫苗研发的成本。

  如果我能够改进一下基因编辑技术,或者说我可以研发出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降低mRNA疫苗的研发成本,国药能不能考虑投资mRNA疫苗的研发?”

  “你要研发新的基因编辑技术?”三位院士同时一惊。

  孟鹤鸣也赶紧劝道:“张伟,基因编辑技术也不是说研发就能研发出来的,现有的锌指核酸酶技术用了二十多年了,也没见有新技术出现,这种事情要从长计议,可不能说大话!”

  “孟主任,你放心,我既然敢提这件事,肯定是有思路的。”张伟一脸淡定的说。

  三位院士也觉得张伟是在吹牛逼,但看到张伟这副淡定的模样,又觉得张伟或许并不是无的放矢。

  再考虑到张伟是二十岁便能在《科学》上发表文章的天才学者,说不定是真的有法子,研发出新的基因编辑技术。

  三位院士互相对视了一眼,最终依旧是钱院士开口问道:“张伟老师,你所说的基因编辑技术的新思路,该不会是利用转录激活因子,激活基因的转录能力吧?”

  “钱院士也看过这方面的文献?”张伟笑着问。

  “我看过一些文献,国外已经有这方面的研究了。”钱院士点了点头,接着对王董事解释道;“有一种黄单胞杆菌,是植物中常见的病原体细菌,也是水稻白叶枯病最主要的成因。

  这种黄单胞杆菌可以分泌一种蛋白质,这是一种转录因子,可以结合宿主基因组,并激活其转录的能力。

  所以便有科学家希望利用这种转录能力,激活基因表达,从而达到基因编辑的目的。若是能够将这种转录因子与核酸内切酶融合的话,将会带来一种革命性的基因编辑技术。”

  王董事点了点头,大致算是明白过来,随后他开口问道:“这个项目做起来,应该并不简单吧?”

  “当然不简单了,我也只是在国外的一些文献中提起过,可能有若干的团队,在国外大企业的资助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国内的话应该还没有人做这个领域的研究。”钱院士开口道。

  下一秒,众人的目光都望向了张伟,仿佛在询问,这种高难度的项目,你真能做得成么?

  张伟依旧是淡定如斯,他开口说道:“我既然提出来,肯定是有把握的。”

  “真是初生牛不怕虎啊,我这么年轻的时候也像张伟老师这样,浑身上下都是闯劲!但科研这种事情,可不是靠嘴巴说有把握,就能做出来的!”钱院士笑着提醒道。

  “要不这样吧,给我半年的时间,半年之后,我请王董事和三位院士再来一趟,看看我的成果。如果到时候成果确实能入得了各位的法眼,那么mRNA疫苗这个项目,国药集团可就不要再推辞了。”张伟开口道。

  “半年?时间够吗?”这次提问的是王董事,他接着说道:“我虽然不是科学家,但我也知道,科研这种事情是急不得的,做实验也需要时间。

  张伟老师,不如把时间定的宽松一些吧!反正一款疫苗的研发,动辄就要花费十几年,也不急于这一时。”

  “王董事,你放心好了,我这个人做科研,最大的特点就是快!我说半年出成果,就半年出成果!您要是不信,我可以立军令状啊!”张伟信誓旦旦的说道。

  “没这个必要,咱们这里又不是军营,立什么军令状啊!”王董事赶紧摆了摆手。

  这种事情,就算是立军令状,也没有什么处罚依据,国药跟清大是两个不同的单位,连罚酒三杯都做不到。

  即便王董事认为张伟是在吹牛,也只能做足了人情世故,摆出一副期待的表情,开口说道:“那我就期待张伟老师的研发成果了。”

  ……

  送走了三位院士,张伟便被孟鹤鸣叫到了办公室里。

  “伱确定要做这个项目?我刚刚查过了一些资料,利用转录激活因子进行基因编辑的想法固然可行,但目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孟鹤鸣开口道。

  “我做了,就不是理论层面了。”张伟自信满满的说道。

  “这个项目难度很大!”孟鹤鸣接着提醒道。

  “不放一颗大卫星,怎么套住国药集团?总得让他们投mRNA疫苗的研发吧!”

  “其实关于mRNA疫苗的研发,你完全不用着急,你的论文才刚刚发表,那些制药企业还都处于观望阶段,没有企业来投资很正常。”

  “能不急嘛,我还想快点拿诺奖呢!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是谁来着,劳伦斯-布拉格吧!他25岁就拿到了诺奖,我这都二十了,还有五年!”张伟笑呵呵呵说道。

  “劳伦斯-布拉格拿诺奖,是1915年!那时候还是科学的蛮荒时代,能跟现在比么!”

  孟鹤鸣话音顿了顿,接着道:“再者说来,你做科研,不得花钱?资金从哪来?总得跟学校申请吧!这也得需要时间。你没有必要把自己逼的太紧,还立什么半年的军令状!”

  “核苷修饰的项目,不还有结余款么!你们昨天还都盯着我这点结余款呢,现在就忘了?我呢也正好借着这个新项目,把结余款都花了,到时候也省的你们惦记了!”张伟回应道。

  “你现在要做的是基因编辑,就你那点结余款,能做几次实验?别的不说,像是现有的锌指核酸酶技术,做一次实验成本就要5000美金打底。”

  “转录激活因子是黄单胞菌分泌的,黄单胞菌很常见,路边找个枯黄的草叶子,说不定都能采集到,成本没那么高!”张伟依旧是一副乐呵呵的表情。

  “但一样得用到核酸内切酶吧?一样得用到其他试剂吧?说不定你实验做到一半,就会发现要用到某种昂贵的试剂才能进行下去!”

  “没事,到时候跟学校申请呗!我去讹顾校长,他好意思不给?咱们清大一年几十亿的科研经费,多给我花点怎么了!”张伟没心没肺的说。

  “一年几十亿的经费,还能都花在你头上?其他人不做项目了?”

  “其他人做的项目,能拿诺奖?”

  张伟一句反问,孟鹤鸣顿时一脸无语。

  你能拿诺奖,你牛逼!

  张伟仍旧是一脸笑嘻嘻,开口说道:“孟主任,就让我先做一做,试一试嘛。您是知道的,我这人又懒又怂的,要是后面项目做不下去,都用不着您开口,我自己就停下来了!

  可万一我要是把新的基因编辑技术给做出来,那可是重大的科研成果,整个生物科学的研究都会掀起一场革命,到时候光是卖专利,咱们清大就赚翻了!”

  ……

  八十年代时研发出来,并且一直使用的锌指核酸酶技术,是第一代的基因编辑技术,也是当时普遍使用的技术。

  钱院士所提到的转录激活因子,是第二代基因编辑技术,这套技术到了2010年左右,才被研发出来。

  这种技术也是基于核酸内切酶所研发出来的技术,由于构建过程比较繁琐,操作难度也要比第一代技术大的多,需要有一定实验技能的操作员才能实施操作。

  而且这种第二代的基因编辑技术,比较容易脱靶,现实操作中效率不超过25%,也就是说进行基因编辑的时候,每四刀切下去,才能命中一刀。

  这样的效率,真到了做实验的时候,其实是很令人捉急的。这意味着实验员得准备四份样品,才能确保有一份样品可以命中靶细胞。

  运气差一些的话,每一份都是那75%的脱靶概率,也不是不可能!毕竟四份样品全部脱靶的概率,也高达31.64%。得准备八份样品,才能确保有90%的概率命中靶细胞。

  跟第一代的基因编辑技术相比,这第二代技术已经算是革命性的飞跃了,但这并不是张伟的目标。

  当钱院士提到转录激活因子的时候,张伟顺便也就放了这颗烟雾弹。

  张伟要做的,其实是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

  也就是CRISPR-Cas,俗称“基因剪刀”!

  前两代的基因编辑技术,都是在核酸内切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但第三代的基因剪刀不同,这是一种全新的基因编辑理论。

  在细菌的基因组内,有一段重复序列,被称之为CRISPR,这段序列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细菌的诞生。

  而这段序列的就是细菌与病毒斗争的免疫武器。

  当细菌发现病毒入侵时,CRISPR就会生成一种名叫Cas9的酶,从而形成一套名为CRISPR-Cas9的免疫系统。

  这套免疫系统可以直接将入侵病毒DNA序列直接切除掉,从而起到抵御病毒入侵的作用。

  我们正常了解到的免疫系统,都是根据抗原产生抗体,然后再起到免疫效果。

  而这种CRISPR-Cas9,则是直接针对入侵者的DNA,把入侵者的DNA直接切碎,自然也就将入侵者消灭在了萌芽当中。

  这正是基因剪刀的原理,既然CRISPR-Cas9直接切断DNA序列,那也就意味着可以用这种技术,来切割基因片段。

去切一刀,不就万事大吉了么!

第173章 这个时代的黑科技

  刘学泰端着餐盘刚刚坐下,两个跟他同级的研究生就凑了过来。

  “学泰,张伟老师又要做新项目了,你肯定听说了吧?”其中一人神秘兮兮的说道。

  “张伟要做新项目?我不知道啊!没听他说起过。”刘学泰摇了摇头。

  “还跟我们装糊涂是不?我们都听说了。前天的时候国药集团来考察,张伟当着三个院士的面,说要研发一种新的基因编辑。”另一个开口道。

  “有这种事?我这两天都泡在图书馆里,这事情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呢!”刘学泰开口道。

  两位同学对视了一眼,也不知道刘学泰所说的是真是假。

  “学泰,张伟要开新项目,你能不能跟他说道说道,让我们也加入进去。”

  “是啊,张伟手下又没有研究生可以差遣,听说上个项目,还是临时凑的草台班子。他现在要做新项目,肯定缺人啊!”

  “草台班子?你这意思是,我成草台班子了?”刘学泰一脸不爽的说。

  “形容词,你别介意。”对方打着哈哈道:“你给帮忙引荐引荐嘛,我的实验水平,你是知道的,一般的实验肯定能应付得来。到时候发论文的时候,只要给我也署个名就行。”

  “对,我们也不要什么第几作者,只要给个署名就成!”另一人也开口道。

  “这时候想到要进组了?之前张伟招人的时候,你们俩可溜得比谁都快!”刘学泰冷哼一声。

  “当时不是觉得,张伟一个大学生,还是大一新生,搞什么科研项目,不是胡咧咧嘛!我们好歹是研究生啊,怎么能听大一新生指挥呢!”

  “那你现在怎么想听他指挥了?”刘学泰开口问。

  “那时候我哪能想到,他真能搞出来科研成果,还发了《科学》呢!那可是《科学》啊,能在上面署个名,之前二十年的寒窗苦读算是值了!”

  “学泰,张伟的那篇论文,伱署名的是第三作者吧?光是这一个署名,估计都能去申请美国大学的博士了吧?咱们可是同一届的,现在你发达了,可得带带兄弟们!”

  “那行,回头我帮你问问张伟吧!不过他让不让你们进组,我可就管不了了。”刘学泰开口道。

  “他都能让你当第三作者了,你跟他肯定很熟,由你出面,肯定没问题!”对方赶紧奉承道。

  送走了两位同学,刘学泰的表情却逐渐的严肃起来,眼神中也透出了一缕忧色。

  只因为张伟要做新科研项目这件事情,他的确不知道。

  要做新项目,却没有叫自己,这是不打算带他玩的节奏啊!

  我鞍前马后的给你效力好几个月,难道要被你抛弃了?

  ……

  刘学泰猜的不错,这一次张伟的确没打算让他进项目组。

  上一个项目,张伟实在是无人可用,最后抛出三个论文的署名作为诱惑,这才招来了三个研究生。

  而且这三位研究生的实验水平还有些一言难尽,到了项目组,很多实验还得先培训才会做。

  如今的张伟已经是今非昔比,一篇《科学》发出去,张伟也算是顶流生物学家,自然不能再用那些半吊子的实验员。

  清大不缺乏顶级的实验高手,有了上一篇论文的前车之鉴,这一次只要张伟还没有抛出橄榄枝,便有很多人才不请自来。

  刘师兄又一次拎着水果篮,来到了张伟的宿舍。

  “刘师兄,您这是干什么?我上次不是给您说清楚了么,你要的那十万块钱,我真的没法给你。而且那笔结余经费,我自己还有用,我打算做一个新项目!”张伟开口解释道。

  “我就是冲着你这个新项目来的。我听说你要做基因编辑?项目应该刚立项吧?人员肯定还没有凑齐吧?”刘师兄说着放下果篮,接着道:“你觉得我怎么样?”

  “刘师兄,听你这意思,打算来我的项目组?”张伟开口问。

  “论做实验的话,我的水平也还算是不错的。一般的实验,我操作的都很熟练,复杂的实验,我也能应付得来。如果你的项目组缺人的话,不妨考虑考虑我!”刘师兄开口说道。

首节 上一节 135/1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娱乐:玩刺激游戏,让杨蜜离婚了

下一篇:年代:发家从赶山养殖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