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都重生了,全能一点怎么了?

都重生了,全能一点怎么了? 第122节

  学生若是有其他的关系,比如认识该领域的专业人士,也可以找他们来帮忙审稿。

  学者的论文,也会经过类似的过程,一般都是找同事、研究团队,或者学术合作伙伴分享论文草稿,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

  如果能够找到该领域内的大牛来审稿,那更是再理想不过的了。

  等发论文的时候,论文作者直接可以向期刊说明,我的这篇论文,是某某大牛学者审过的,直接可以大幅度增加论文的含金量。

  大牛学者再给予一些积极正面的评价,就更完美了,期刊的编辑看到大牛学者的评价,肯定会更加重视这一篇论文。

  所以学者写完论文后,也都希望找到尽可能高阶的学者,来审阅自己的论文。

  即便是诺奖学者,也是如此。

  诺奖学者可以找其他诺奖学者来当自己的审稿人,这样一篇论文,经过两三个诺奖学者的手,再送到期刊那里,含金量直接拉满,三大期刊都得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接得住。

  张伟要发表论文,当然也希望找个有分量的学者给自己审稿,增加论文的含金量。

  此前张伟第一次发表论文,并没有找有分量的学者来给自己审稿。

  主要也是因为张伟谁都不认识,想找也找不到。

  按说他这种新人,没有大牛学者背书,是不能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的。

  但石墨烯这种新材料,已经被炒作了二十年,名气实在是太大了,哪怕成功制成石墨烯的是个菜鸟,《科学》也不会拒绝这项科研成果。

  这就像是人类炒作了几百年有没有外星人,如果某一天有人真的抓住了一个外星人,哪怕抓住外星人的是个智障,也会受到全世界主流媒体的专访。

  后来张伟发表零知识证明的论文时,则是有图灵奖大牛的推荐,图灵奖大牛甘愿做第二作者,这篇论文牌面拉满,《ACM计算调查》当然也不会拒绝。

  而这一次核苷修饰的论文,找不到有分量的学者背书的话,很可能入不了三大期刊的法眼,或许也只能发表在诸如《免疫力》之类的医学期刊了。

  毕竟在生物科学领域,张伟还是个菜鸟新人。

  孟鹤鸣当然明白张伟的意思,他点头答应道:“没问题,你要觉得在咱们生物系的教授不够分量,到时候帮伱找个院士审稿,这样总行了吧!”

  “只是院士啊!”张伟露出了失望的表情。

  “怎么?院士还不够?”

  “我想去三大期刊上发表论文,一般院士的话,分量还是差了一点点的。孟主任,您应该认识不少国际知名学者吧?”张伟开口道。

  “还得国际知名学者?让我想想啊,要说认识,我倒是认识不少国际知名学者,但人家未必肯给咱面子啊!

  主要也是因为,你在生物科学领域,还是个新人。我拿着你的论文去找人家审稿,到时候总得介绍一下你是谁吧!

  然后我告诉人家,你是个大学生,人家国际知名学者一听,还以为是我逗他们玩儿的呢!说不定连我一块骂!”孟鹤鸣开口道。

  “您可以找,跟咱们关系比较铁的嘛!比如施一公教授那种,我记得施教授就是咱们清大毕业的吧!母校找他帮忙,他能袖手旁观?”张伟说道。

  孟鹤鸣默默的点了点头:“施教授跟咱们清大的关系是挺亲近的,这要是找他审稿,他应该是不会拒绝,不过我总觉得,这有点道德绑架的味道啊!”

  “我的科研成果,不也是咱们清大的科研成果?咱们清大的科研成果,不也是咱们中国的科研成果?给自己国家办事,天经地义啊,怎么能算道德绑架!”张伟成功开启洗脑模式。

  防骗技能树点满的孟鹤鸣,却完全不吃这一套:“我算是明白了,反正对你有利,你就怎么忽悠我呗!

  行吧,等你写出了论文,我先给你修改修改,等修改好了,我再去找施教授过过目,免得论文质量太低,拿过去丢人!”

  “孟主任,那咱说话可得算数!”张伟说着,直接将论文掏了出来,递了过去,接着道:“请您多提修改意见和建议!”

  发现张伟又递过来几页纸,孟鹤鸣下意识的问:“这又是啥?”

  “论文啊!你不是说了么。等我写好论文,给您过目,您修改好了再去找施教授,刚说话的就忘了啊!”

  “你连论文都写好了?”孟鹤鸣顿时一脸懵逼。

  这么短的时间,张伟能够做出成果,已经够逆天的了,完全超出了孟鹤鸣对科研的认知。

  谁知道张伟不光是做出了成果,连论文都写出来了,这简直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正常情况下,有了科研成果,到论文写出来,快则几周的时间,慢则几个月的时间。越是复杂的项目、数据多的项目,花费的时间肯定越多。

  当然论文作者的写作能力和经验,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特别是要发表在顶级期刊上的论文,每一个单词都要仔细的斟酌,作者在推敲论文的过程中,反复的阅读,将整篇论文一字不差的背下来,也是常有的事情。

  按照常理推断,张伟现在能掏出一篇论文,那岂不是在几个星期前就开始写了?

  可那时候,这个项目还没有启动吧!

  孟鹤鸣本能的看了一下张伟提供的实验报告,上面有实验时间,是三天前!

  你三天前才做完的实验啊!

  今天你就把论文写完了?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三天的时间,能写出个狗屁论文啊!逗我玩的吧!

第157章 水平太高,修改不了

  孟鹤鸣本能的觉得,三天赶出来的论文,必然是粗制滥造,顶多也就是科普小作文的水平。

  “张伟这孩子,还是太年轻啊,犯了年轻人都会犯的错误。刚做出来成果,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展示出来,太急于求成了。”

  想到这里,孟鹤鸣开口说道:“我说张伟啊,咱们搞科研,还是要有耐心,急于求成可是要不得滴!特别是论文这东西,是科研成果的体现,可得用心去写,要精心的去打磨每一个词,每一段话,不能随便写写应付了事的。”

  “孟主任,您该不会觉得,我这论文是随便写写的吧?我好歹也是在《科学》上发表过论文的,论文有多重要,我能不懂么!你还是先看看论文的内容吧!”张伟笑着说道。

  “你用三天时间写出来的论文,能严谨到哪里去?不是我说你,咱们搞科研,得尊重客观事实嘛!”

  孟鹤鸣说着,看了一眼论文呢的标题,接着道:“Toll样受体对RNA识别的抑制:核苷修饰的影响和未来应用方向,你这标题起的还挺大的,不光介绍科研成果,还讨论未来应用方向!”

  随后孟鹤鸣开始仔细阅读起论文内容。

  几行看下去,孟鹤鸣的表情逐渐变得严肃起来。

  作为国内的顶尖学者,孟鹤鸣阅读过的论文数不胜数,论文是不是粗制滥造的,孟鹤鸣一眼就能看出来。

  如今张伟递交上来的这篇论文,无论是语法,还是用词,都非常的严谨,几段看下来,竟然挑不出任何毛病。

  语法没毛病,只能说明英语水平还不错,但用词也很严谨,那不光是代表了一定的学术能力,更是说明花心思去打磨过这篇论文。

  论文的叙述模式跟平时说话不一样,要做到精准叙述,不能有歧义或者容易混淆的地方。所以经常会出现含有大量专业词汇的长句子。

  往高水平期刊上投论文,不仅要精准叙述,还要做到简单叙述,要让每一个单词都有用,几乎没有废的单词。

  也就是说那些包含大量专业词汇的长句子,不光是没有废话,还是精简以后的结果。

  即便是对于母语为英语的人来说,想要做到这一点,也需要花费不少的心思,精心的构思,一遍遍修改。

  这就相当于是,让我们中国人用文言文写一篇文章,而且这篇文章还是要给皇上的奏折。

  文化程度普通的人肯定写不出来,都得是饱读诗书有学问的,而且即便是这些有学问的人来写,也是逐字逐句的斟酌修改后,才得以成型。

  你可以想象一下,李斯的《谏逐客令》、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或者是海瑞的《治安疏》。这些东西写起来得多费工夫?不知道修改多少遍才成型。

  像过关这样一章三千字,两千九百废话,还有一百是卖萌,皇上看了肯定是要砍头滴。

  高水平的论文跟写奏折一样,落实在书面上,就跟平时说话不一样了,而且每一句话,每一个单词,也都要有用。

  扔给母语是英语的老外写,精品论文也是很难的,也得是文化程度高的人才能写出来。

  此时的孟鹤鸣,虽然论文内容才看了不到三分之一,但里面的用词的拿捏,以及叙述的精准,都是在告诉他,这是一篇精品论文。

  “这论文写的,还真是挺严谨的,乍一看上去,完全找不到任何表述方面的问题。三天的时间,竟然能写到这种程度?他是怎么做到的!”

  孟鹤鸣一边看论文,表情上的惊讶就越来越浓厚。他心中愈发迷茫,仅仅三天的时间,张伟怎么写出一篇这种高水平的论文!

  哪怕是让母语为英语的学者,也做不到这一点啊,更何况张伟的母语还不是英语。

  这完全不合理啊!

  可事实就摆在眼前,就算再不合理的事情,只要在现实中发生了,那么就不能去质疑其合理性。

  终于,孟鹤鸣看完了论文前面大部分的内容,也就是看完核苷修饰mRNA这部分内容。此时他心中,对于这篇论文,已经有了很高的评价。

  孟鹤鸣没有继续看后面关于mRNA技术未来应用方向的内容,而是又从头开始看起了论文的内容。

  第一遍只是大概看一下论文里说的是什么事情,介绍了什么样的科研成果,而第二遍,就要仔细的去拆解论文内容了。

  毕竟孟鹤鸣才夸下了海口,说是要帮张伟修改的,这要是提不出什么意见和建议,岂不是怪丢人的!

  然而当孟鹤鸣逐字逐句的再看一遍后,他赫然发现,用词很准确,叙述很精准,还是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既然在语句上挑不出什么毛病,那就只能从学术角度来挑毛病了。

  孟鹤鸣觉得,自己好歹是清大生物系的主任,学术能力肯定要比张伟这个生物学菜鸟强得多,我英文水平不如你那么溜,学术水平还能不如你么!

  于是第三遍,孟鹤鸣打算从生物科学的角度上,去寻找一些可以改善的地方。

  结果依旧是,找不到任何可以提出建议和意见的地方。

  “什么情况?整篇内容,我完全找不到地方可以提建议啊!难不成在学术上,我也不如张伟?这么多年的教授,我白当了!”

  堂堂清大生物系的教授,竟然改不了一个大一新生的论文!

  孟鹤鸣只觉得信心备受打击,他完全无法接受这样离谱的结果。

  这篇核苷修饰的论文,原本是发表在美国期刊《免疫力》上,这份期刊也是属于SCI,1区期刊,是免疫学领域的权威级期刊,影响因子高达19.734。

  能够在这种级别的期刊上发表,论文的质量肯定是没的说的。别的不说,以当时清大生物系的水平,若是能在《免疫力》上发表文章,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值得吹嘘一波了。

  而且当时发表这篇论文的两位学者,虽然还没有拿到诺奖,但一个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副教授,另一个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高级研究员。

  宾夕法尼亚大学可是美国的顶级名校,能成为那里的副教授,其学术水平肯定超过了世界上99.99%的学者。这种水平的学者发表的论文,自然也会有着极高的质量。

  不夸张的说,以当时中国学者的学术水平,即便是挂着院士头衔的,也未必能有几个人能应聘到宾夕法尼亚州大学副教授职位。

  你想给人家修改论文,前提是伱的学术水平要比人家高啊。要是你的学术水平还不如人家,还怎么去修改论文?

  孟鹤鸣目前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况。

  虽然孟鹤鸣这个清大生物系的教授,在国内也算是顶级学者,但也只能在国内横一下而已,若是拿到国际上,孟鹤鸣的学术水平距离世界顶尖,还是有差距的。

  毕竟是2004年,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远远落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而中国学者学术水平,比起欧美日同级别的学者,也有差距。

  特别是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差距比应用研究要大的多。

  这时候的孟鹤鸣,表情已经完全凝固住,刚才自己还牛逼轰轰的吆喝着,要帮张伟改论文呢!结果论文递上来才发现,以自己的水平,竟然改不了!

  堂堂清大生物系主任,竟然在学术上被自己的学生给爆掉了!

  而且爆掉自己的这个学生,还不是博士研究生,而是个大一新生!

  这找谁说理去!

首节 上一节 122/1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娱乐:玩刺激游戏,让杨蜜离婚了

下一篇:年代:发家从赶山养殖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