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都重生了,全能一点怎么了?

都重生了,全能一点怎么了? 第121节

  论文里面所有数据性的东西,都可以替换掉,至于文字内容,完全不用修改,可以直接发出去。

  不过张伟却觉得,最后一部分RNA进化起源的内容,完全没有必要,可以删除掉,换成对mRNA技术的应用前景介绍。

  于是张伟找了退烧药,然后呼唤了魔鬼:“魔鬼哥哥,我需要找一篇论文,介绍mRNA技术应用前景的。”

  “《The billion-dollar biotech》,2015年发表在《自然》,作者是努巴-阿菲扬。”魔鬼开口说的。

  “《百亿美金的生物科技》?这名字倒是够直白的,不过数字上还是太保守了。既然能发表在《自然》上,应该没有问题,就兑换它吧!”张伟开口道。

  一阵头晕目眩后,张伟手上已经出现了这篇文章,他赶紧吃下了退烧片,又缓了缓,才开始阅读起文章的内容。

  之前介绍过,三大科学期刊上,不光是有论文,还有科技成果的介绍,以及论文的评价。这一篇文章,就是科技成果的介绍,介绍的正是将mRNA技术应用到疫苗开发中。

  这篇文章的作者努巴-阿菲扬,正是莫德纳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也曾担任过莫德纳公司的董事长。

  再看看这篇文章的发表时间是2015年,张伟瞬间明白过来,这是一篇广告软文。

  “我记得在2015年,莫德纳公司研发出了第一款mRNA疫苗,好像是针对禽流感的。努巴-阿菲扬在同一年发表论文,还说什么百亿美金的生物科技,摆明了是为了给mRNA疫苗技术做广告拉投资嘛!

  考虑到后来莫德纳也真的发展起来了,还成为了千亿美金市值的疫苗巨头,看来这篇论文做广告拉投资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想到这里,张伟开始从这篇广告软文中挑选段落,放在自己的论文当中,替代掉原来那部分关于RNA进化起源的内容。

  历史上核苷修饰mRNA技术发表以后却无人问津,就是因为大家不知道,这项技术该怎么应用。

  原论文里是介绍RNA的历史起源,可谁会关心这种事情?大家关注点是这种技术可以用来做什么事情,能带来多大的利益!

  若是知道这技术可以用来做mRNA疫苗,全世界各大疫苗公司怎么可能无动于衷!

  若是知道这项技术将会带来数千亿美金的价值,全世界各大疫苗公司早就抢疯了!

  所以张伟决定,在发表论文的时候,就要让全世界都知道,核苷修饰mRNA技术可以用来制造mRNA疫苗。

  科研成果的应用,有时候就是一层窗户纸,没捅破这层窗户纸时,这项科研成果看起来屁用没有,一旦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很可能会带来令人意料之外的巨大收益。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辉瑞的蓝色小药丸,研发这种药品本来是为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但是后来发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理想,反倒是治疗男性功能障碍有显著疗效。这扇窗户一打开,直接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核苷修饰mRNA技术也是如此,在2005年,核苷修饰mRNA技术取得突破之后,也没有人想到这项技术可以用来造疫苗。当时的科学家,还沉迷于遥不可及的mRNA疗法。

  直到2007年,哈佛大学一位名叫罗西的科学家,认为可以使用这种技术对细胞进行重新编辑,以达到替代胚胎干细胞的作用。

  因为胚胎干细胞研究一直存在医学伦理问题,所以如果能找到替代品的话,便能解决这一问题。

  与制造mRNA疫苗相比,替代胚胎干细胞这样的研究,简直就是不值一提,相当于是拿大炮打蚊子。

  罗西研究了两年多,终于有了成果,于是他联系了麻省理工的生物医学教授罗伯特-兰格,希望可以得到经费方面的投资。

  罗伯特-兰格除了是科学家之外,还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经常会投资一些科研项目,然后利用其专利赚钱,因此在美国学界,也被称之为”最会赚钱的科学家”。

  罗伯特-兰格的眼光可要比罗西狠辣的多,他看出核苷修饰mRNA技术真正的价值在于研发mRNA疫苗,而不是搞什么胚胎干细胞的替代。

  后来罗西和罗伯特-兰格便找到了一家风投公司希望得到投资,这家风投公司的老板,便是写广告软文的努巴-阿菲扬。

  三个人合伙成立了一家公司,名为莫德纳医疗,也就是后来那个做出冠状病毒mRNA疫苗的莫德纳。

  但可惜的是,因为理念不合,罗西在2014年就离开了莫德纳,他对于做疫苗没有兴趣,还是想去研发替代胚胎干细胞的项目。这位科学家也成功的错过了暴富的机会。

  随后的2015年,莫德纳做出了禽流感mRNA疫苗,因此拿到了融资,建立了自己的疫苗生产线。

  2017年,莫德纳又研发出了流感mRNA疫苗,2018年莫德纳在纳斯达克上市,五亿美金的IPO,已经是当时生物科技公司最大的IPO案了。

  到了这个时候,mRNA疫苗才算是比较有价值的技术。

  然后就是2021年,莫德纳的冠状病毒mRNA疫苗获得了美国的紧急批准允许上市,莫德纳也成功跻身千亿市值俱乐部,成为疫苗行业的巨头。

  而核苷修饰mRNA的这项技术,也在2023年拿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也就是说,核苷修饰mRNA技术2005年出现,但被人们意识到可以用来做疫苗,已经是2010年了,花费了五年的时间。

  莫德纳做出人类首款mRNA疫苗,是2015年,这又花了五年。之后再被投资人注意到,进行IPO,又花了三年。

  mRNA疫苗真的进入大规模应用,还是因为口罩的原因,全世界急需疫苗。如果没有口罩的话,莫德纳可能还在做流感疫苗呢!

  张伟可并不打算等这么长的时间,所以他决定在发表论文的时候,就直接在论文里说明这项技术就是用来做疫苗的!

  能不能拿到诺奖,多久能拿到诺奖,跟科研成果的应用有直接的关系,张伟当然希望核苷修饰mRNA技术尽快的应用,这样诺奖也会来的更快一些。

  ……

  修改了原论文上的数据,将RNA进化起源这部分内容,改成了核苷修饰的应用,张伟的论文也算是写好了。

  原本《Toll样受体对RNA识别的抑制:核苷修饰的影响和RNA的进化起源》的标题,则被张伟修改为《Toll样受体对RNA识别的抑制:核苷修饰的影响和未来应用方向》。

  又检查了很多遍,发现确实没有问题后,张伟找了个时间,拿着实验的书面文件和论文敲响了孟鹤鸣的办公室。

  “孟主任,正忙呢!没打搅到您吧?”张伟笑嘻嘻的走了进来。

  “你这都进来了,就算不想让你打搅,也被你打搅到了!”孟鹤鸣没好气的说。

  “我可以再出去嘛!”张伟话这么说,脚下的步伐却向前走,直接来到了孟鹤鸣的面前。

  “说吧,又有什么事?”孟鹤鸣开口问。

  “孟主任,我想问问项目经费的事情,我那个项目的经费,到底什么时候能来啊?”张伟笑呵呵的问。

  “之前不是告诉你了么?元旦前后就到账了。这也快了!”孟鹤鸣打量着张伟,愈发觉得张伟的笑容不怀好意。

  一个不妙的想法从孟鹤鸣脑海中闪过,他立刻问道:“学校提前垫付给你的实验经费,不会已经用完了吧?”

  “这倒没有,我这实验就是费点小白鼠,花不了多少钱!”张伟连忙否认。

  孟鹤鸣微微松了一口气,接着道:“我说张伟啊,你还是有话直说吧!你这笑的,我有些心虚,该不会是真的遇到骗子了吧?

  我上次不是说了么,我不认识什么精神科医生,你也别信秦始皇和比尔盖茨的儿子,那些都是假的!”

  “孟主任,在您眼中,我是这么不堪的么!”张伟无奈的摇了摇头,接着道:“那我就有话直说了。

  我是第一次主持科研项目,很多事情都不懂,这次来找您,就是想问一下,要是国家的经费还没到,可我已经做出成果来了,那这经费还给么?”

  “伱的脑子里都装了些什么?怎么会想到这种稀奇古怪的问题?科研项目刚成立,经费还没拨,就先把成果做出来了,怎么可能会有这种情况!”孟鹤鸣摇着头说。

  “万一呢!在前期准备实验的阶段,突然就发现,嘿!出成果了!您说这实验经费,给还是不给呢!”张伟接着问。

  见到张伟如此纠结于这个问题,孟鹤鸣只好开口解释道:“实验经费既然已经拨下来了,按照规定就应该专款专用,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所以即便实验经费拨下来之前,项目已经完结了,这些实验经费还是属于这个项目的。这种情况下,这部分实验经费会作为经费结余来处理。

  经费结余一般会有四种处理手段,第一种是经费留用,可以写一份申请,递交给项目主管部门,将这部分经费用于后续研究、实验或设备购置。

  第二种就是用于其他项目的研究,这个其他项目,可以是同一科研人员的不同项目,也可以是同机构内不同的科研项目,流程同样也是写申请,递交给项目主管部门审批。

  第三种就是直接将经费退回给拨款机构,这个就不用我多解释了。第四种就是将剩余的经费捐赠掉,但前提必须是公益行为,可不能往你自己腰包里捐。”

  “您想哪儿去了,我是缺钱的人么!”张伟仍旧笑呵呵的,接着说道:“既然项目完成了,该来的经费还是会批下来,那我可就跟您汇报了!我的这个项目,已经完成了!”

  “什么?你再说一遍!”

  “我是说,我的这个项目,已经完成了!”张伟重复道。

  孟鹤鸣立刻露出了“你在逗我”的表情。

  “孟主任,您别不信啊,我说的是真的,项目真完成了!这是我写的项目报告,因为是昨天晚上连夜写的,内容多少有些潦草,您别在意,不合适的地方,回头我再改!”

  张伟说着,掏出项目报告,递给了孟鹤鸣。

  孟鹤鸣望着项目报告,整个人仿佛变成了一尊雕像,完全呆滞在那里。

  “经费还没到位呢!你先把成果做出来了?还有这样做科研的?”

第156章 连论文都写完了!

  孟鹤鸣作为清大生物系的主任,做了一辈子的科研,整个清大生物系的科研项目,都要从他这里经手。更何况他作为顶级学者,本身也会参与很多项目的研究。

  一个项目做完,经费还能有剩余,这种情况并不是没有,但只是极少数的情况。

  大部分的情况下,科研经费都是不够用的,要么是科研人员省着点花,要么项目做到一半,钱快花没了,然后再写申请跟上级要经费。

  只申请一次经费追加,就能把项目做完,就已经算是令人满意的结果了。

  像是张伟这种,经费还没到位,项目已经做完了,孟鹤鸣这辈子还是头一次见。

  “我说张伟,你该不会是糊弄我的吧!咱这里可是清大,可不能虚报项目骗经费啊!”孟鹤鸣一脸质疑的说。

  “孟主任,瞧您这话说的,我张伟也是要脸面的,哪能干出虚报项目骗经费这种事情?真要这么干了,就算是您不抽我,顾校长那边也得揍我一顿!您还是先看看项目报告吧!”张伟开口答道。

  孟鹤鸣打开项目报考,前面立项和实验等部分先跳过,他直接找到了介绍项目成果的段落,开始看了起来。

  “核苷修饰?假尿嘧啶化?这是将RNA中的尿嘧啶修饰为假尿嘧啶啊!修饰后的mRNA可以不触发免疫反应,而进入到靶细胞当中!

  原来如此,这算是在mRNA编辑技术上,取得了成果啊!这么短的时间,还真被做出东西来了!张伟,你小子厉害啊!

  经费没到位之前,成果先做出来了,你这算是咱们清大头一遭,我老孟搞了大半辈子的科研,今天可算是小刀剌屁股,开了眼了!”

  “你这眼开的,还挺疼!”张伟笑嘻嘻的说道。

  孟鹤鸣则继续阅读了几遍实验成果,皱着眉头想了想,他觉得这项研究成果不算是惊世骇闻,但也算是比较突出。

  至少以当时清大生物系的水平而言,能够在mRNA的编辑技术上取得这样的成果,也是很了不起的进步。

  等明年上报科研成果的时候,可以将这个项目报上去,也算是个小亮点,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能评个二等奖或者三等奖呢!

  想到这里,孟鹤鸣开口问道:“实验记录都保留了吧?”

  “都保留了!”张伟点了点头。

  “实验数据也都完善?”孟鹤鸣继续问。

  “这你放心,实验数据方面,绝对挑不出任何毛病。我又重复做了一遍,而且全程录像,结果是一样的。我这里还复印了一份实验记录和报告,您看一看?”

  张伟说着将另一份文件掏出来,递给孟鹤鸣。

  孟鹤鸣拿过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一目十行的看了起来。

  实验记录上显示,张伟的团队确实是一步步的在做实验,最开始的实验也的确是毫无成果,然后张伟转换了一下实验思路,便有了最终的实验结果。

  虽然整个过程中实验没有做很多,但整个科研流程还是很完善的,最终的结果也是按部就班做出来的,挑不出什么毛病。

  于是孟鹤鸣开口说道:“既然实验能重复,而且还有录像,那这个项目就没有问题了。接下来就是写论文的事情了。

  这个论文呢,你尽快的写,写完了先拿给我看一下,我再找几个这方面的权威教授,给你做审稿人,仔细的把把关。”

  “孟主任,我来这里就是为了这件事呢!我琢磨着,得找几个有分量的学者,帮我审一下稿。”张伟开口说道。

  如果是学生,在写好论文之后,通常会先交给导师或者指导教师进行审阅。

  导师或指导教师会对论文的内容、结构、逻辑、语言等方面进行评估,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完善论文。

首节 上一节 121/1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娱乐:玩刺激游戏,让杨蜜离婚了

下一篇:年代:发家从赶山养殖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