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军阀 第516节
毕竟在工业时代,农用土地已经不是太重要了,利润首先比不上工业,特别是工资水平不断上涨的情况下。
另外管理起来因为区域性跨越比较大,比较麻烦。
另外,这些农场也可以低买高卖,也可以当成股票、工厂这些东西一样,经济局势好的时候卖出去,经销萧条的时候再买进来。
首先卖掉的就是那些条件不怎么样的农场,那些农场一是离公路比较远一些,二来可能是灌溉不是那么方便一些。
财团只保留那些优良的农用土地,其他中等的农用土地,也都被规划成一个个农场然后卖出。
农场主买走土地后,生活用水可以打井,发电可以用发电机,油价尽管有上涨,但是工资上涨更快,反正油价那么便宜,发电机只是小意思。
有发电机,电力、自来水都不是问题,道路方面自己修一个呗!如果是从财团手里买农场,那么是有带公路的。
农场主可以在农场里建一个大别墅,还可以铺一个漂亮的草坪、花园,费用都是很低的。
农场主的收入情况是很不错的,前提是没有负债。
因为当前的科技水平所限,一个使用大型农机进行生产的农场主,一个人大概能够完成两千五百亩农场的种植任务,播种、收割的时候需要请两个临时工帮忙。
一个2500亩规模的农场,一般都是种植一季,如果政府有订单,一年的收入平均能够突破1000元,是普通工人收入的两倍。
经营一个农场并不需要多少时间,甚至可以当成一个副业来搞。
作为计划农业国家,这些机械化农场是否生产得看政府订单,如果政府有订单就生产,没有订单就撂荒。
同时因为农业土地越来越多,生产出的农产品如果太多卖不出去,所以从这一年开始,中华民国的粮食生产农用土地,变成了一年只生产一季,如中南半岛地区的稻田,则一年生产两季甚至是三季。
随着机械化农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中南半岛的稻田也将不再种植三季稻了。
农场一年只种一季,可以有效的保障土地的肥力。
如果没有订单的时候,政府会给与补贴,因此农场成为一个热门投资项目,投资农场是稳赚不亏的。
如果是没有负债的话,购买农场自然是不会亏本的。
但是如果是负债经营,那么经济萧条时一旦还不上贷款,破产时农场就是财团的了。
所以农场是会不断洗牌的。
而随着机械化农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还会进一步提高,就如后世的美国,一个农民可以经营五六千亩的农场。
所以经济萧条过后,农场在经过再一次洗牌之后,规模是会变大的。
而农业人口,也会进一步的减少。
农机方面,农场主购买农机是有政府补贴的,生产方面也有一定的补贴,但前提是要把农场经营好。
农业方面按照这个模式发展下去,会越来越发达。
当然,政府补贴农业得花不少钱,但是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财团可以借钱给政府嘛!
政府还不起钱怎么办?
还不起钱可以再借钱,如果说民众消费目标缺乏的情况下,这时候财团可以让政府加大税收。
由于是政府下订单生产农业产品,同时各农场主加入财团的农业辛佳迪模式,因此财团依旧掌控着整个国家所生产出的粮食。
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民。
财团尽管卖农场,但却不会放弃对粮食的掌控。
中华民国的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越来越少,更多的劳动力则转入工业生产当中。
机械化农业的出现,成本未必就比普通农业更低,其中主要还是农机制造成本问题。
但是就算农机成本更高,但也是有巨大好处的。
因为工业规模上去了。
农业在战争时期是不能转化成战争潜力的,而制造农机的那一部分工业,战争期间却可以转化为战争潜力。
而且农业生产所需人口少了,更多的老大难公里投入到工业生产当中,战争潜力就更大了。
如果只是普及小型农机,那么确实更划算,但是战争潜力却不如搞大规模机械化农业。大规模机械化农业也存在着一些其他的问题,但在战争潜力面前,都被财团给无视掉了。
第036章:繁荣的年关市场
临近年关,在欧洲万里之外的中华民国,已经进入一年之中消费量最高的时候。
每年春节来临前,不管是什么家庭,穷的也好,富的也好,都会在春节时期奢侈一把,平时不舍得买的东西,也多会消费一把。
特别是这一年,国民收入水平普遍上涨,普通工人手上都有很多钱。
另外,中华民国的中产阶级已经初步的成功培育了起来。
财团围剿的民资,主要是那些钱太多的民资,而那些收入是普通民众两三倍的中产阶级,却是不在围剿之中。
例如财团卖农场,那些农场的收入稳定,因此财团普遍会将农场交给那些退伍军人,毕竟财团的真正依仗,还是军方的力量。
江渝也有团结军方的充分必要。
因此农场就像是古代分封制一般,分给军方的退伍军人,一是解决了退伍军人的收入问题,二是培育中产阶级。
中华民国的中产阶级,无疑是整个国家的消费主力,因为他们手上有闲钱。不过钱又不是太多,所以不会和低收入群体争夺太多社会必须资源。
中华民国的中产阶级除了那些农场主,还有那些高级技术工人、工程师、科研人员、医生、公务员、军官、企业管理等等。
这些人群的数量年年增长。
另外管理起来因为区域性跨越比较大,比较麻烦。
另外,这些农场也可以低买高卖,也可以当成股票、工厂这些东西一样,经济局势好的时候卖出去,经销萧条的时候再买进来。
首先卖掉的就是那些条件不怎么样的农场,那些农场一是离公路比较远一些,二来可能是灌溉不是那么方便一些。
财团只保留那些优良的农用土地,其他中等的农用土地,也都被规划成一个个农场然后卖出。
农场主买走土地后,生活用水可以打井,发电可以用发电机,油价尽管有上涨,但是工资上涨更快,反正油价那么便宜,发电机只是小意思。
有发电机,电力、自来水都不是问题,道路方面自己修一个呗!如果是从财团手里买农场,那么是有带公路的。
农场主可以在农场里建一个大别墅,还可以铺一个漂亮的草坪、花园,费用都是很低的。
农场主的收入情况是很不错的,前提是没有负债。
因为当前的科技水平所限,一个使用大型农机进行生产的农场主,一个人大概能够完成两千五百亩农场的种植任务,播种、收割的时候需要请两个临时工帮忙。
一个2500亩规模的农场,一般都是种植一季,如果政府有订单,一年的收入平均能够突破1000元,是普通工人收入的两倍。
经营一个农场并不需要多少时间,甚至可以当成一个副业来搞。
作为计划农业国家,这些机械化农场是否生产得看政府订单,如果政府有订单就生产,没有订单就撂荒。
同时因为农业土地越来越多,生产出的农产品如果太多卖不出去,所以从这一年开始,中华民国的粮食生产农用土地,变成了一年只生产一季,如中南半岛地区的稻田,则一年生产两季甚至是三季。
随着机械化农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中南半岛的稻田也将不再种植三季稻了。
农场一年只种一季,可以有效的保障土地的肥力。
如果没有订单的时候,政府会给与补贴,因此农场成为一个热门投资项目,投资农场是稳赚不亏的。
如果是没有负债的话,购买农场自然是不会亏本的。
但是如果是负债经营,那么经济萧条时一旦还不上贷款,破产时农场就是财团的了。
所以农场是会不断洗牌的。
而随着机械化农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还会进一步提高,就如后世的美国,一个农民可以经营五六千亩的农场。
所以经济萧条过后,农场在经过再一次洗牌之后,规模是会变大的。
而农业人口,也会进一步的减少。
农机方面,农场主购买农机是有政府补贴的,生产方面也有一定的补贴,但前提是要把农场经营好。
农业方面按照这个模式发展下去,会越来越发达。
当然,政府补贴农业得花不少钱,但是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财团可以借钱给政府嘛!
政府还不起钱怎么办?
还不起钱可以再借钱,如果说民众消费目标缺乏的情况下,这时候财团可以让政府加大税收。
由于是政府下订单生产农业产品,同时各农场主加入财团的农业辛佳迪模式,因此财团依旧掌控着整个国家所生产出的粮食。
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民。
财团尽管卖农场,但却不会放弃对粮食的掌控。
中华民国的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越来越少,更多的劳动力则转入工业生产当中。
机械化农业的出现,成本未必就比普通农业更低,其中主要还是农机制造成本问题。
但是就算农机成本更高,但也是有巨大好处的。
因为工业规模上去了。
农业在战争时期是不能转化成战争潜力的,而制造农机的那一部分工业,战争期间却可以转化为战争潜力。
而且农业生产所需人口少了,更多的老大难公里投入到工业生产当中,战争潜力就更大了。
如果只是普及小型农机,那么确实更划算,但是战争潜力却不如搞大规模机械化农业。大规模机械化农业也存在着一些其他的问题,但在战争潜力面前,都被财团给无视掉了。
第036章:繁荣的年关市场
临近年关,在欧洲万里之外的中华民国,已经进入一年之中消费量最高的时候。
每年春节来临前,不管是什么家庭,穷的也好,富的也好,都会在春节时期奢侈一把,平时不舍得买的东西,也多会消费一把。
特别是这一年,国民收入水平普遍上涨,普通工人手上都有很多钱。
另外,中华民国的中产阶级已经初步的成功培育了起来。
财团围剿的民资,主要是那些钱太多的民资,而那些收入是普通民众两三倍的中产阶级,却是不在围剿之中。
例如财团卖农场,那些农场的收入稳定,因此财团普遍会将农场交给那些退伍军人,毕竟财团的真正依仗,还是军方的力量。
江渝也有团结军方的充分必要。
因此农场就像是古代分封制一般,分给军方的退伍军人,一是解决了退伍军人的收入问题,二是培育中产阶级。
中华民国的中产阶级,无疑是整个国家的消费主力,因为他们手上有闲钱。不过钱又不是太多,所以不会和低收入群体争夺太多社会必须资源。
中华民国的中产阶级除了那些农场主,还有那些高级技术工人、工程师、科研人员、医生、公务员、军官、企业管理等等。
这些人群的数量年年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