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军阀 第441节
他们为了生存,什么高污染都不管了。只要是中华民国分配给日本的工业,日本人都敢要。
大量高污染工厂就这样开始向日本转移。
同时中华民国还向日本贷款,钱是财团银行出的,日本拿到贷款后,大修基础设施,日本政府欠中国的钱越来越多。
尽管有一百五十万劳动力在欧洲,但日本劳动力并不缺乏,他们甚至让女人大规模进工厂干活。
在日本,真正能见识到,什么叫女人也能撑起半边天。
年轻女人到处卖肉,还有很多女人进工厂干活。日本男人除了进工厂干活,还大量到中国做工。并到欧洲打仗、做工。
并且绝大部分日本人,都心甘情愿的把收入上缴一部分甚至是近半给日本政府,以支持日本复兴。
但日本永远没有机会。因为日本的军工业被拆光了,日本也被禁止发展军工业。
同时日本没有一点海军。
等于说日本的复兴,是要完全依托于中国的。
中国不让你卖产品,中国不出口粮食给他们,他们就得饿死在小岛上。
日本现在搞的是,依附于中国的复兴。
这种复兴,实际上就是日本财阀的利益与日本倭王的利益。他们的大国梦无情破碎之后,绝望的日本统治阶级,只希望混个荣华富贵。
通过剥削日本平民。为中国服务,他们确实能够保全自己的荣华富贵,前提是能不能当好一条让主人满意的狗。
当好了,就有肉吃。
当不好。中国随时可以让他们灭亡。
因为这时候中华民国的大型货船数量增加。在己未年,更多的高污染产业开始向日本转移。
如造纸,中华民国在海参崴周边的林区砍伐的阔叶林木材直接用货船运往日本,然后日本造出附加值很低的普通纸张,再出口到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在造纸方面,则保留附加值高的特种纸制造。
普通纸张全用日本的纸张,即让中国免受造纸业的污染,又得到了便宜的普通纸张。可谓一举两得。
其成本确实便宜到极点,首先日本劳动成本低。再则日本政府每年还要还中华民国的贷款和利息,等于又剥削了一道。
还有从库页岛开采出来的石油,也直接运到日本,让日本人来炼油,炼成成品油之后再运往中国。
化工厂、水泥厂也大量转移到日本。
中国沿海省份所需的水泥全部由日本人生产,内陆省份因为离的太远,所以还是自己生产。
特种水泥日本人也是不想染指的。
再如农业,日本人原先想对种点粮食。结果中华民国不允许,种什么粮食,三季稻吃到你撑,种桑树去吧!
于是,日本人种了大片大片的桑树,生丝产业又开始恢复了,而且蚕种还是中华民国给他们提供的,先进的生丝养殖技术也教给了日本。
生丝的个人劳动产值太低了,之前中华民国大力发展养蚕业,完全是用来恶心小日本的,以此来打击小日本的经济。
现在小日本成了中华民国养的一条狗,狗也不能饿肚子,起码得给他们点骨头吃。
生丝却是极为合适,日本人有养蚕的经验,生丝生产极为熟悉。正好可以把中华民国的生丝产业接手,让他们帮中国生产生丝。
中华民国为了发展生丝产业,每年还要补贴蚕农一笔钱,现在交给小日本最合适不过,至于国内那些蚕农,转业吧!现在就业形势这么好,财团随便就能把他们安排到工厂里做事。
缫丝厂什么的也直接拆到日本去,交给小日本去搞缫丝。
不过生丝产品的加工厂,则是保留的。日本生产出生丝后,然后运到中国来,又中国加工成附加值高的丝绸产品。
此时中华民国对生丝需求量不小,因为复古风潮兴起了,社会上开始流行穿丝绸制品。
当然国内的养蚕业荒废了也有些可惜,因此就出现了找日本蚕农来养蚕的现象,不过生丝还是越来越多放在日本生产,国内只保留了一部分。
还有中华民国的纺织业也开始向日本转移,当然转移的都是低端纺织业,这些纺织业工厂随着劳动成本的不断提高,利润已经变得比较低了。
再者,在中华民国搞纺织业成本也是不断增加的,纺织厂一到夏天就热得要死,还得装电风扇、空调什么的。
纺织厂女工的工作环境方面得提升,这就是成本。
在日本搞纺织厂就不用考虑这些问题,日本人有足够韧性,能吃苦。当日本人生产出价格低廉的棉布,并进行染色之后运往中国,中国再加工成附加值高的成品服装。
同时中国保留高端的纺织业,如合成纤维,如附加值高的布匹品种。
还有普通的小五金、汽车零部件,这些没什么技术性的东西,也都交给日本去搞,相当于只是发展加工业。
中华民国在这一年,把那些个人劳动产值低的产业,全都分包了出去,除了日本之外,朝鲜、越南、暹罗都得到了不少这方面的产业。
至于南华工业国,就和中国的一个省一样,中国在南华共和国搞了不少先进产业。
这些低级产业分包出去之后,那些藩国即吃到了骨头,中华民国也能抽出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需要建设的领域。
中华民国的劳动成本提高后,很多个人劳动产值低的生产环节分包出去,这对中华民国的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因为中国相当于有了更多的劳动力,让其他国家的劳动力为中国的生产建设服务。
藩国尽管发展这些产业赚到了钱,但是却也扩大了中华民国高端商品的市场,由此形成一个循环。
中华民国在那些藩国的投资,也使那些藩国百姓获得了劳动岗位。
中华民国此时要放眼的不是内部的四亿多人口,而是要充分调动势力范围内的六亿人口劳动力。
这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发展起来。
大量高污染工厂就这样开始向日本转移。
同时中华民国还向日本贷款,钱是财团银行出的,日本拿到贷款后,大修基础设施,日本政府欠中国的钱越来越多。
尽管有一百五十万劳动力在欧洲,但日本劳动力并不缺乏,他们甚至让女人大规模进工厂干活。
在日本,真正能见识到,什么叫女人也能撑起半边天。
年轻女人到处卖肉,还有很多女人进工厂干活。日本男人除了进工厂干活,还大量到中国做工。并到欧洲打仗、做工。
并且绝大部分日本人,都心甘情愿的把收入上缴一部分甚至是近半给日本政府,以支持日本复兴。
但日本永远没有机会。因为日本的军工业被拆光了,日本也被禁止发展军工业。
同时日本没有一点海军。
等于说日本的复兴,是要完全依托于中国的。
中国不让你卖产品,中国不出口粮食给他们,他们就得饿死在小岛上。
日本现在搞的是,依附于中国的复兴。
这种复兴,实际上就是日本财阀的利益与日本倭王的利益。他们的大国梦无情破碎之后,绝望的日本统治阶级,只希望混个荣华富贵。
通过剥削日本平民。为中国服务,他们确实能够保全自己的荣华富贵,前提是能不能当好一条让主人满意的狗。
当好了,就有肉吃。
当不好。中国随时可以让他们灭亡。
因为这时候中华民国的大型货船数量增加。在己未年,更多的高污染产业开始向日本转移。
如造纸,中华民国在海参崴周边的林区砍伐的阔叶林木材直接用货船运往日本,然后日本造出附加值很低的普通纸张,再出口到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在造纸方面,则保留附加值高的特种纸制造。
普通纸张全用日本的纸张,即让中国免受造纸业的污染,又得到了便宜的普通纸张。可谓一举两得。
其成本确实便宜到极点,首先日本劳动成本低。再则日本政府每年还要还中华民国的贷款和利息,等于又剥削了一道。
还有从库页岛开采出来的石油,也直接运到日本,让日本人来炼油,炼成成品油之后再运往中国。
化工厂、水泥厂也大量转移到日本。
中国沿海省份所需的水泥全部由日本人生产,内陆省份因为离的太远,所以还是自己生产。
特种水泥日本人也是不想染指的。
再如农业,日本人原先想对种点粮食。结果中华民国不允许,种什么粮食,三季稻吃到你撑,种桑树去吧!
于是,日本人种了大片大片的桑树,生丝产业又开始恢复了,而且蚕种还是中华民国给他们提供的,先进的生丝养殖技术也教给了日本。
生丝的个人劳动产值太低了,之前中华民国大力发展养蚕业,完全是用来恶心小日本的,以此来打击小日本的经济。
现在小日本成了中华民国养的一条狗,狗也不能饿肚子,起码得给他们点骨头吃。
生丝却是极为合适,日本人有养蚕的经验,生丝生产极为熟悉。正好可以把中华民国的生丝产业接手,让他们帮中国生产生丝。
中华民国为了发展生丝产业,每年还要补贴蚕农一笔钱,现在交给小日本最合适不过,至于国内那些蚕农,转业吧!现在就业形势这么好,财团随便就能把他们安排到工厂里做事。
缫丝厂什么的也直接拆到日本去,交给小日本去搞缫丝。
不过生丝产品的加工厂,则是保留的。日本生产出生丝后,然后运到中国来,又中国加工成附加值高的丝绸产品。
此时中华民国对生丝需求量不小,因为复古风潮兴起了,社会上开始流行穿丝绸制品。
当然国内的养蚕业荒废了也有些可惜,因此就出现了找日本蚕农来养蚕的现象,不过生丝还是越来越多放在日本生产,国内只保留了一部分。
还有中华民国的纺织业也开始向日本转移,当然转移的都是低端纺织业,这些纺织业工厂随着劳动成本的不断提高,利润已经变得比较低了。
再者,在中华民国搞纺织业成本也是不断增加的,纺织厂一到夏天就热得要死,还得装电风扇、空调什么的。
纺织厂女工的工作环境方面得提升,这就是成本。
在日本搞纺织厂就不用考虑这些问题,日本人有足够韧性,能吃苦。当日本人生产出价格低廉的棉布,并进行染色之后运往中国,中国再加工成附加值高的成品服装。
同时中国保留高端的纺织业,如合成纤维,如附加值高的布匹品种。
还有普通的小五金、汽车零部件,这些没什么技术性的东西,也都交给日本去搞,相当于只是发展加工业。
中华民国在这一年,把那些个人劳动产值低的产业,全都分包了出去,除了日本之外,朝鲜、越南、暹罗都得到了不少这方面的产业。
至于南华工业国,就和中国的一个省一样,中国在南华共和国搞了不少先进产业。
这些低级产业分包出去之后,那些藩国即吃到了骨头,中华民国也能抽出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需要建设的领域。
中华民国的劳动成本提高后,很多个人劳动产值低的生产环节分包出去,这对中华民国的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因为中国相当于有了更多的劳动力,让其他国家的劳动力为中国的生产建设服务。
藩国尽管发展这些产业赚到了钱,但是却也扩大了中华民国高端商品的市场,由此形成一个循环。
中华民国在那些藩国的投资,也使那些藩国百姓获得了劳动岗位。
中华民国此时要放眼的不是内部的四亿多人口,而是要充分调动势力范围内的六亿人口劳动力。
这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