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娱之花瓶影帝 第472节
“TMZ”,“一切着实太疯款太离谱。当时,好莱坞大道周围街区已经全部封锁,没有车辆能够通行;但是,中国剧院隔壁街道居然传出一阵警报声,一度惊动洛杉矶警方。
经过调查,警方人员确认,应该是剧院内部的声响着实太汹涌太癫狂,意外惊动停靠在路边的警方摩托车,引发警报;但当时周围完全空无一人,警方很快排斥危险,没有制造更多混乱。”
事情,令人哭笑不得。
尽管只是一个小插曲,但见多识广的狗仔也纷纷惊奇,过去半年全面崛起的TMZ给予了详细的深入报道。
和那些文字比较起来,TMZ的小故事更能够深深感受到“猫鼠游戏”首映式当晚掀起的惊人回应和余韵。
然而,这依旧不是结束。
轰轰轰!
嗡嗡嗡!
热浪,居然还在节节攀升,口哨、尖叫、呼喊混杂在掌声之中宣泄而下,首映式演变为影迷见面会。
“娱乐周刊”,“我仿佛误闯后街男孩演唱会现场。”
在2002年,“暮光之城”还没有上映;贾斯汀-比伯(Justin-Bieber)还没有登场;BTS引领的韩流粉丝文化还没有席卷。
但是,后街男孩和超级男孩之间的激烈竞争已经能够看到偶像文化席卷全球的端倪,“颜值大过天”的时代已经悄然到来。
显然,“娱乐周刊”把“猫鼠游戏”首映式类比为后街男孩演唱会只是一个小小意外,他们也没有预料到音乐领域的偶像狂潮在不久之后也开始入侵电影电视领域,越来越多流量艺人进入大众的视野之内。
不过,从首映式当晚的情况来看,“娱乐周刊”并没有胡说八道。
热情,癫狂,濒临失去控制,场面一度陷入混乱。
“好莱坞报道者”在后续报道里也表示:
“整整持续五分钟的掌声狂潮完全看不到结束的尽头,以至于放映后访谈全然无法进行,一直到安森挺身而出。
当时,安森只是做了一個指挥家休止符的动作,弥漫全场的滚滚热浪神乎其神地就这样摁下了暂停键,和开场的喧嚣交相呼应,这位上个月刚刚度过二十岁生日的年轻演员已经具备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当狂潮终于到一个段落的时候,放映厅里一位女士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尖叫,她开始告白。
‘安森,我爱你。’
对此,安森摊开双手坦然接受了告白,这让放映厅再次面临地动山摇的危险。
这应该是中国剧院有史以来面临危机最多的一个夜晚。”
不要说TMZ、“娱乐周刊”这些八卦媒体了,就连“好莱坞报道者”这样的权威媒体在首映式当晚狂潮面前也没有能够例外。
并且,“好莱坞报道者”展开深入报道,他们认为安森在“猫鼠游戏”里面的角色堪称完美——
不仅全方位展现安森作为演员的魅力,哪怕是偶像花瓶,也拥有多色魅力;而且通过一个角色展现他的挣扎与成长,以这样一部作品让观众感同身受引发共鸣,强势宣告安森作为一名演员的存在感。
电影能够引发如此反应,安森功不可没。
“经历‘少数派报告’毁誉参半的小小挫败之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交出一份完美答卷证明自己的能力。”
显然,作为专业媒体,“好莱坞报道者”的深入报道不仅仅止步于八卦和花絮,而是以八卦作为切入口,展开全方位报道。
另外一家权威媒体“纽约时报”则从不同角度切入。
“电影里,圣诞前夜是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日子,梦工厂也专门挑选圣诞前夜作为电影和观众首次见面的日子,从戏里到戏外,打破第四墙,真正让观众感受到电影传递出来的暖意,和电影结局完成呼应。
映后观众见面会结束,剧组别出心裁地安排一份特别礼物,从现场抽取一位幸运观众,由安森亲自护送回家,并且送上一份圣诞礼物,以实际行动证明圣诞奇迹的存在。
万万没有想到,这一个小小活动却成为当晚最大亮点。
安森-伍德表示,活动本意是和电影形成呼应,正如同小弗兰克-阿巴内尔(电影主人公)始终在苦苦寻觅家庭温暖一样,现实世界里也由他护送幸运观众回家,在圣诞前夜这个特殊日子里和家人团聚。
然而。
显然,安森-伍德忽略了自己的魅力,‘猫鼠游戏’制作组和梦工厂也忽略了安森-伍德目前的号召力。
在抽取座位号码前,中国剧院一度瘫痪,尖叫、欢呼、眼泪席卷全场,瞬间进入电影世界里面一般;并且在安森-伍德宣布得奖者之后,羡慕嫉妒的眼光让中国剧院成为一片焦土,首映式在高潮时刻结束。”
当然,上述依旧不是全部,“纽约时报”又进一步深入分析了原因——
从“公主日记”到“蜘蛛侠”再到“猫鼠游戏”,安森是如何在短短三部电影里成为整个北美大陆梦中情人的。
不止是电影而已,同时还有角色和剧本,一步一个脚印,最后成就安森的辉煌。
仅仅从文字,根本无法描绘首映式当晚喧闹的万分之一;但是,寥寥数笔勾勒出来的景象却引爆读者脑海里的想象风暴。
有些人遗憾扼腕自己错过首映式,有些人羡慕嫉妒当晚见证奇迹的参与者,有些人期待满满希望看到电影,有些人则咬牙切齿地表示一切都是炒作。
唯一无法否认的就是,热度。
“猫鼠游戏”首映式以摧枯拉朽的姿态横空出世,轻而易举地在圣诞前夜抢走千千万万家庭的瞩目视线。
次日,也就是圣诞节当天,除了拆礼物之外,千千万万人们最为关心的就是:
“猫鼠游戏”的口碑如何?
(本章完)
第685章 蠢蠢欲动
难以置信!
“猫鼠游戏”登场之前,媒体已经预料到电影可能引发狂潮,毕竟“蜘蛛侠”的超高人气依旧在发酵;但老实说,九月詹姆斯-弗兰科领衔主演的电影只是让媒体自娱自乐热闹一番并没有掀起太多波澜,前车之鉴让媒体对此次安森的表现稍稍保留一些意见。
然而。
首映式引爆全场——
撇开媒体口碑不说,观众已经集体陷入丧心病狂之中。
浩浩荡荡的狂潮,让同样在今年假期档上映的“哈利-波特”和“指环王”黯然失色;而且没有可比性,“猫鼠游戏”的首映之夜根本就是另外一个级别的狂热。
“我喜欢,我喜欢,我真的真的疯狂喜欢这部电影。”
“谁能够拒绝安森-伍德,反正我不行。”
“太好看了。出乎意料地好看,我本来带着半信半疑的心情前来首映式,但电影完全摧毁我的大脑,一段传奇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一部精彩的电影。”
“哇哦,我承认自己有偏见,传记电影就是得奖的大闷片,完全没有想到‘猫鼠游戏’娱乐性如此强,令人赏心悦目,老实说,安森在电影里堪称完美。”
“好看。真的好看。今年圣诞节一定要看的电影,不止今年,每年圣诞节都看一遍也没有问题。”
福克斯电视台比纸质媒体抢先一步,派出一个团队前往中国剧院进行首映式现场采访,今年暑期档通过“蜘蛛侠”和“星球大战前传2”的首映式采访环节为电视台赢得无数瞩目,他们准备复制黏贴一下。
而这次,这一简单粗暴的冒险举动再次被证明为先见之明——
一张张不经修饰没有剧本显露真实的亢奋表情就是最直接的证据,毫无掩饰地呈现观众对电影的第一反应。
当然,也有观众不喜欢,也有观众并非那么狂热。
但是,剪辑和编辑的权力掌握在福克斯电视台手里,他们希望观众看到什么信息就知道应该如何编辑。
新闻,必须报道事实,但即使是百分之百的事实,不同排列组合也能够悄无声息地渗透编辑者的观点和立场,相同的材料也能够传递出不同信息——
这,就是新闻的舆论导向功能。
“啊,啊啊啊,啊啊啊!”
一个满脸激动的身影从福克斯电视台的镜头前面经过,又去而复返,看着镜头,又蹦又跳安静不下来,然后再一次地:
“啊啊啊!”
一路,狂奔而去。
比任何天花乱坠的称赞都更加直观也更加生动,为福克斯电视台的现场报道画上一个完美句号。
从电视报道画面感受到的狂热,到报刊杂志文字传递出来的亢奋,不同信息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副栩栩如生的画面,让观众清晰感受到首映式的成功,轻而易举地让“猫鼠游戏”在圣诞节当天成为绝对话题,以摧枯拉朽的姿态占据家庭谈话的热门。
所以——
安森,终究还是值得期待的?
“哈利-波特”和“指环王”都没有能够做到的事情,安森继暑期档之后再次完成壮举?就这样顺势跻身一线?
好莱坞那颗蠢蠢欲动又紧张又期待、又嫉妒又亢奋的心脏再次开始矛盾地拉扯起来,无法控制地狂跳不已。
然后。
圣诞节清晨。
“史蒂文,你确定?”
“是的,我确定,我不关心。让我们先拆礼物吧。”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朝着妻子露出一個大大的笑容,不要说电脑了,就连报纸都完全看不到踪影——
在好莱坞经历无数大风大浪,这位导演已经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哪怕“少数派报告”遭遇小小的撞墙以至于“猫鼠游戏”被推向风口浪尖,他也丝毫不慌。
圣诞节就是圣诞节,工作可以放一边。
史蒂文是认真的,他不在意,根本就不需要在意,即使“猫鼠游戏”再次扑街,他也不担心自己的职业生涯受影响。
“礼物,拆礼物,孩子们已经按耐不住了。”
史蒂文在妻子额头印下一个吻,率先走向大厅。
这厢,史蒂文完全不在意也不关心电影的媒体口碑。
那厢,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高管以及数不胜数的制片人、乃至于导演演员编剧们,第一反应就是翻开报纸打开电脑阅读评论,没有人能够无视2002年的最后一个热点,千千万万的视线全部聚焦在“猫鼠游戏”的媒体综评之上——
甚至比当事人更加积极。
首映式的热闹是一回事,媒体评价反馈则是另一回事。
观众的追捧是一回事,专业媒体观点则是另一回事。
道理,人人都懂,但“猫鼠游戏”首映式狂潮着实太夸张以至于人们对电影的期待值也悄悄地持续攀升。
评价,应该不会扑街吧?
“洛杉矶时报”,一百分,“天才的表演,但更重要的是,天才的制作。”
有人!
映入眼帘的第一个评论就以绝对强势绝对犀利的姿态奠定基础,并且还是来自两大权威报纸之一。
本来就已经提升到全新高度的期待值居然再次打破天花板上升到一个匪夷所思的高度,全面引爆。
“视与听”,一百分,“斯皮尔伯格作为制作人的一项优秀能力就在于恰到好处地选择正确的卡司,摄影、配乐、剪辑、造型以及美术指导完美无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复古而且流畅,为观众制造出一种天旋地转的沉浸式观影体验。
但这部作品里的神来之笔则是选择伍德担任小弗兰克-阿巴贝尔这个角色,他的个人魅力完美无缺地与角色融合在一起,他的脆弱他的张扬他的孤独他的朝气他的挣扎他的天真,一切堪称完美,让整个故事以及这个人物具有说服力,甚至让观众爱上这个年仅十七岁的少年。
毫无疑问地,伍德让这部电影上升到全新层次并且具有无限可能。
上一篇:光之国科学家:卡洛斯奥特曼
下一篇:港娱:功夫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