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唐当侯爷 第1754节
眼下的长安,已经是空了缺少人才,而夏国内部本身就需要大量人才,要从夏国内部调人过来,也不容易,毕竟短时间无法到任。另外,他是李道宗的人,
如今李道宗死了,他却是高升,消息传出后,整个大唐对他肯定恨之入骨,不可能饶了他。恰是如此,蓝昌河就只能更是踏踏实实为夏国效力,才能确保自身的安全。
蓝昌河心思一转,忽然又道:“陛下,臣也有一个请求。”
杜启道:“但说无妨。”
蓝昌河正色道:“臣膝下一子,如今年近十岁,颇为聪慧。臣恳请陛下准许,让他进入大夏军事学院学习,同时臣的妻女也随行前往照拂。”
杜启嘴角勾起了一抹笑容。
聪明人啊!
杨宋让孙子杨正廷前往夏国军事学院,是一个很简单的条件,却又确保了杨家的子嗣将来能进入夏国朝廷。而蓝昌河这里,说是送儿子去大夏军事学院,实
际上却也是主动送上人质,表明他追随杜启的决心。
杜启颔首道:“朕准了。”
蓝昌河道:“谢陛下。”
杜启摆手道:“回去准备一下,顺便告诉你的家人,让他们有个准备。”
“臣告退!”
蓝昌河再度向杜启揖了一礼,便告辞退下。
上官仪来到了杜启身边,说道:“陛下,这个蓝昌河是一个聪明人。他主政京州,倒也是一桩好事。不过,他毕竟没有过主政地方的经验,能否稳定局势,就看接下来的了。”
杜启说道:“人才难得,而且我们本身就缺少人才。眼下有这么一个合适的人,先给他机会,看看主政的结果再说。”
上官仪颔首道:“陛下圣明!”
杜启不再多言,便调度麾下的人准备掌握长安。偌大的一个长安,尤其涉及到皇城,需要耗费很多时间,眼下要做的就是先稳定长安局势。
第1235章 习惯了受伤
习惯了受伤
通济渠上,河水缓缓流淌。
三月的天气,愈发暖和。尤其越是往南,天气越暖和。金灿灿的阳光照耀下,使得整个通济渠河道上,仿佛撒上了一层金光似的,波碧波荡漾,景色怡人。江面上,却是有一艘一艘的战船,正快速的南下。
所有的战船上,有一杆杆大纛飘扬。这些大纛上,都有一个大大的唐字,是代表了大唐。
这些是李世民率领的队伍。
李世民自长安离开后,不走陆路南下,而是走水路南下。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贯通,李世民带兵出长安后,走广通渠进入水路,然后转到进入通济渠,便一路南下。
因为水路畅通,所以李世民的大军,如今都已经进入南方江南道地界,距离扬州江都已经不远了。最多再有一天的路程,就可以抵达江都。
李世民所在的战船上,他站在甲板上,望着水面,看着两岸移动的风景,心下却颇为担心后方局势。毕竟李道宗独自率领少数兵力镇守长安,要挡住杜启很难。李道宗能做的,那就是拖延时间罢了。
魏叔玉也是站在李世民身边的。
他静静望着周边风景。
这一次南下江都,魏叔玉也不知道,最终能否挡住夏国的进攻。不过魏叔玉相信,按照他的计划,大唐的兵力分散后,杜启要彻底剿灭大唐,那就需要时间了。值此之时,李世民就可以卷土重来,争取再度和杜启开战。
李世民忽然道:“叔玉,你认为我们到了江
都后,当地是否会有人作乱?”
此次南下,李世民担心是地方上有作乱的。
不服李世民的命令。
魏叔玉那略显清冷的脸上,浮现出一抹笑容,开口道:“陛下,臣倒是认为不必担心。原因很简单,江都本就有朝廷的一支驻军在,稳定江都局面。如今陛下的身边,有五千玄甲精骑,这些都是最精锐的兵力。”
“有这一批军队在,再加上随行的一万步兵。我们一万五千余精锐,地方上不可能作乱。当然,即便是有人作乱,在我们的进攻下,这些兵力不足为惧。”
“臣倒是希望,他们跳出来作乱,然后就可以一鼓作气,把这些人都处置了。如此一来,朝廷也就安稳了,不至于分出太多的精力,却应对这些鸡毛
蒜皮的事情。陛下到了江都,是要快速发展力量,恢复地方生产,然后凝聚起力量,再度和杜启开战的。”
魏叔玉显得很是镇定。
虽说是撤离,但魏叔玉如今也不慌张,因为到了江都,李世民是有机会再度东山再起的。
李世民颔首道:“叔玉所言甚是,但愿我们能早日返回长安。”
离开长安,是李世民心中的痛。
他是大唐的皇帝。
可是却选择了迁都,甚至于为了能让大唐再度杀回去,李世民不得不分出各处的兵力,把麾下的人安排到各处去,一方面是发展力量,另一方面是争取留下一点星火,不至于一次落败,就被一网打尽了。
李世民手肘撑在船舷边上,他忽然道:“叔玉,你说我们最终,能杀回去吗?”
“能!”
魏叔玉点头道:“一定可以。”
李世民不曾说话。
魏叔玉等了一会儿后,然后才开口道:“只要陛下不放弃,就总有杀回去的一天。天行健,君子当以自强不息。只要是陛下坚持,我们就都有希望。如果陛下都放弃了,那么我们如今,也就是苟延残喘。”
他很清楚李世民的心情,是有些迷茫,甚至于有些忐忑。
如今李道宗死了,他却是高升,消息传出后,整个大唐对他肯定恨之入骨,不可能饶了他。恰是如此,蓝昌河就只能更是踏踏实实为夏国效力,才能确保自身的安全。
蓝昌河心思一转,忽然又道:“陛下,臣也有一个请求。”
杜启道:“但说无妨。”
蓝昌河正色道:“臣膝下一子,如今年近十岁,颇为聪慧。臣恳请陛下准许,让他进入大夏军事学院学习,同时臣的妻女也随行前往照拂。”
杜启嘴角勾起了一抹笑容。
聪明人啊!
杨宋让孙子杨正廷前往夏国军事学院,是一个很简单的条件,却又确保了杨家的子嗣将来能进入夏国朝廷。而蓝昌河这里,说是送儿子去大夏军事学院,实
际上却也是主动送上人质,表明他追随杜启的决心。
杜启颔首道:“朕准了。”
蓝昌河道:“谢陛下。”
杜启摆手道:“回去准备一下,顺便告诉你的家人,让他们有个准备。”
“臣告退!”
蓝昌河再度向杜启揖了一礼,便告辞退下。
上官仪来到了杜启身边,说道:“陛下,这个蓝昌河是一个聪明人。他主政京州,倒也是一桩好事。不过,他毕竟没有过主政地方的经验,能否稳定局势,就看接下来的了。”
杜启说道:“人才难得,而且我们本身就缺少人才。眼下有这么一个合适的人,先给他机会,看看主政的结果再说。”
上官仪颔首道:“陛下圣明!”
杜启不再多言,便调度麾下的人准备掌握长安。偌大的一个长安,尤其涉及到皇城,需要耗费很多时间,眼下要做的就是先稳定长安局势。
第1235章 习惯了受伤
习惯了受伤
通济渠上,河水缓缓流淌。
三月的天气,愈发暖和。尤其越是往南,天气越暖和。金灿灿的阳光照耀下,使得整个通济渠河道上,仿佛撒上了一层金光似的,波碧波荡漾,景色怡人。江面上,却是有一艘一艘的战船,正快速的南下。
所有的战船上,有一杆杆大纛飘扬。这些大纛上,都有一个大大的唐字,是代表了大唐。
这些是李世民率领的队伍。
李世民自长安离开后,不走陆路南下,而是走水路南下。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贯通,李世民带兵出长安后,走广通渠进入水路,然后转到进入通济渠,便一路南下。
因为水路畅通,所以李世民的大军,如今都已经进入南方江南道地界,距离扬州江都已经不远了。最多再有一天的路程,就可以抵达江都。
李世民所在的战船上,他站在甲板上,望着水面,看着两岸移动的风景,心下却颇为担心后方局势。毕竟李道宗独自率领少数兵力镇守长安,要挡住杜启很难。李道宗能做的,那就是拖延时间罢了。
魏叔玉也是站在李世民身边的。
他静静望着周边风景。
这一次南下江都,魏叔玉也不知道,最终能否挡住夏国的进攻。不过魏叔玉相信,按照他的计划,大唐的兵力分散后,杜启要彻底剿灭大唐,那就需要时间了。值此之时,李世民就可以卷土重来,争取再度和杜启开战。
李世民忽然道:“叔玉,你认为我们到了江
都后,当地是否会有人作乱?”
此次南下,李世民担心是地方上有作乱的。
不服李世民的命令。
魏叔玉那略显清冷的脸上,浮现出一抹笑容,开口道:“陛下,臣倒是认为不必担心。原因很简单,江都本就有朝廷的一支驻军在,稳定江都局面。如今陛下的身边,有五千玄甲精骑,这些都是最精锐的兵力。”
“有这一批军队在,再加上随行的一万步兵。我们一万五千余精锐,地方上不可能作乱。当然,即便是有人作乱,在我们的进攻下,这些兵力不足为惧。”
“臣倒是希望,他们跳出来作乱,然后就可以一鼓作气,把这些人都处置了。如此一来,朝廷也就安稳了,不至于分出太多的精力,却应对这些鸡毛
蒜皮的事情。陛下到了江都,是要快速发展力量,恢复地方生产,然后凝聚起力量,再度和杜启开战的。”
魏叔玉显得很是镇定。
虽说是撤离,但魏叔玉如今也不慌张,因为到了江都,李世民是有机会再度东山再起的。
李世民颔首道:“叔玉所言甚是,但愿我们能早日返回长安。”
离开长安,是李世民心中的痛。
他是大唐的皇帝。
可是却选择了迁都,甚至于为了能让大唐再度杀回去,李世民不得不分出各处的兵力,把麾下的人安排到各处去,一方面是发展力量,另一方面是争取留下一点星火,不至于一次落败,就被一网打尽了。
李世民手肘撑在船舷边上,他忽然道:“叔玉,你说我们最终,能杀回去吗?”
“能!”
魏叔玉点头道:“一定可以。”
李世民不曾说话。
魏叔玉等了一会儿后,然后才开口道:“只要陛下不放弃,就总有杀回去的一天。天行健,君子当以自强不息。只要是陛下坚持,我们就都有希望。如果陛下都放弃了,那么我们如今,也就是苟延残喘。”
他很清楚李世民的心情,是有些迷茫,甚至于有些忐忑。
上一篇:大明神级木匠皇帝
下一篇:重生八零:媳妇有点辣